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于间骨折患者应用PFNA固定术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2017年5月-2018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98例,入选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所有患者均接受PFNA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PFNA固定术以及唑来膦酸治疗,比较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Harris评分、VAS评分以及手术前后健侧髋部与腰椎骨密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健侧髋部以及腰椎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健侧髋部以及腰椎骨密度均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PFNA固定术与唑来膦酸联合治疗有助于加快其骨折愈合速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半髋关节置换(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外侧壁非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早期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64例老年骨质疏松性外侧壁非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7例患者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FHR组),37例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PFN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64例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与PFNA组相比,FHR组患者术后负重时间、住院时间短,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但FHR组切口长度和手术时间较PFNA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R组术中出血量多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HR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外侧壁非完整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早期疗效可靠,术后可更早、更快恢复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次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6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行回顾性研究及临床随访,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对侧髋部骨折分组,对两组间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BMI、患侧、首次骨折部位、手术方式、围术期实际失血量、术后短期瞻望、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合并症、Charlson合并症指数、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时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FIM功能独立性评定)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28.3个月,15例出现对侧髋部骨折;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年龄、术后短期谵妄、合并高血压病、合并脑血管病、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Harris评分、术后FIM评分是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髋部骨折术后出现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术后谵妄、内科合并症等被动因素,以及术后抗骨质疏松治疗、术后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等主动因素.术后患者需积极接受内科疾病的治疗,并增强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和髋关节功能康复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以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髋部骨折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对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认识。方法以40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60例为单纯单侧髋部骨折(单侧组),44例继发对侧髋部骨折(双侧组)。分析继发对侧骨折的发生率及其与患者年龄、性别、骨折类型、骨密度、合并症、手术方式、有无系统抗骨质疏松用药史等的关系,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侧老年髋部骨折继发对侧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为10.9%(44/404),两组患者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合并症、骨密度、骨折类型、手术方式、有无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史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大、骨密度低、有合并症及转子间骨折患者发生继发性对侧髋部骨折风险高于年龄小、骨密度高、无合并症及股骨颈骨折;而相对于内固定治疗、采用髋关节置换治疗、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有利于降低继发对侧髋部骨折风险。结论年龄大、骨密度低、有合并症的髋部骨折以及转子间骨折患者应当加强预防继发对侧髋部骨折,老年髋部骨折采用髋关节置换手术及系统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能防止继发对侧髋部骨折。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HR)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PFNA组和置换术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PFNA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FHR组,术中出血量少于FHR组,且术后负重时间长于FH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FHR组术后第1、3、6及12个月随访Harris评分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P=0.646)。结论FHR术损伤较PFNA术大,患者住院时间较PFNA长,但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病人手术耐受力及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因素.方法 :选取119例股骨粗隆骨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手术耐受力评价结果 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手术组病人术后髋关节功能,并以病人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作为因变量,以可能影响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手术组病人手术耐受力评分为(78.6±12.2)分,明显优于非手术组的(61.8±10.1)分(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骨折时间长、非稳定型骨折、复位质量满意度低、术后恢复不佳、术后有并发症、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前有合并症和术前ASA分级高的病人髋关节功能评分较低(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骨折时间长、非稳定型骨折、复位质量满意度低、术后恢复不佳和术前有合并症均为影响病人术后髋关节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髋部骨折手术前应对老年病人进行必要的手术耐受力综合评估,并针对术后影响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人工全髋关节置管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髋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老年不稳定型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PFNA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水平、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16周,观察组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3.33%(28/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2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FNA内固定术相比,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髋部骨折患者效果较好,能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提高术后髋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49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DHS内固定组和PFNA内固定组,对3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下床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3组患者住院后均在5 d内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PF-NA内固定组与人工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下床时间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明显短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人工关节置换组明显短于PENA内固定组(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面积骨密度(aBMD)和髋部肌肉面积及密度与髋部骨折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首次髋部骨折后48 h内就诊患者278例为研究对象,分为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组(A组)、2年以上再发髋部骨折组(B组)、随访期内未再发骨折组(C组)。采用扫描的CT图像评估再发髋部骨折的风险。Osirix软件测量臀大肌肌肉(G.MaxM)和臀中小肌肌肉(G.Med/MinM)的横截面积和密度,计算机断层X射线吸收技术(CTXA)测量股骨近端的aBMD。logistic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再发髋部骨折风险,多变量逻辑回归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A组年龄高于C组(P<0.05),肌肉参数和骨密度均低于C组(P<0.05),但上述指标与B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各组肌肉面积、密度及股骨近端各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Med/MinM密度在校正年龄、性别和第1次髋部骨折前PMS评分后仍与2年内再发髋部骨折风险相关(OR=1.88,95%CI:1.20~2.94,...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与鲑鱼降钙素(SCT)联合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及其对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将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2例随机分成SCT组与对照组,各41例。两组均行PFNA内固定术,对照组术后应用钙尔奇D600,SCT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SCT,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指标,随访比较两组手术前后Harri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BMD以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SCT组的住院时间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VAS降低较对照组明显(P<0.05或P<0.01);术后6个月,SCT组BMD值和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髋关节优良率为82.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85%(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与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显著效果,配合SCT治疗可提高BMD,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伤前日常生活能力较好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IFF)患者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84例PKP术治疗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获随访12~57个月;根据病人随访期间是否发生再骨折,将病人分为再骨折组和未再骨折组,对2组病人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损伤节段数量、术前陈旧性楔形变椎体率及受累椎体数、骨水泥注入方式、骨水泥注射量、术后有无椎间盘骨水泥渗漏、椎体前缘高度恢复率、术后后凸畸形角度和胸腰椎结构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4例病人术后再骨折13例(18例次)。单因素分析显示,PKP再骨折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均低于未再骨折组(P<0.01),术前陈旧性椎体楔形变率、术后胸腰椎结构异常率高于未再骨折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低、骨密度低、术前有陈旧性椎体楔形变及胸腰椎结构异常是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骨质疏松和胸腰椎结构的损伤程度是诱发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3-96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PFNA术,对照组行DHS术,对所有患者随访10个月,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骨密度、机体骨降钙素水平、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骨密度和骨降钙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高于术前观察组及术后对照组(P0.05),观察组拄拐行走时间和弃拐独行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能有效促进术后骨折愈合,确保术后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动物骨多肽类药物在骨折愈合方面对于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   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2组患者均行PFNA,观察组术后应用动物骨多肽注射液继续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以进行对比,比较2组患者术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手术优良率及骨矿物质密度改善,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104例病例均得到随访,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明显缩短[(11.37±1.35)周vs. (12.85±1.76)周],术后疼痛症状的缓解程度[(0.21±0.11) vs. (0.83±0.13)]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86.35±10.51) vs. (75.61±11.32)]也优于对照组,同时,不同部位骨密度测量值也较对照组有所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降低(3.8% vs. 7.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动物骨多肽类注射液能有效地促进骨折的愈合,同时能够有效消肿止痛,缓解患者的病痛,加快术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并能有效降低术后再骨折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是股骨粗隆间骨折行PFNA固定术后的一种良好的补充用药,值得在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以减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发生。  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行PKP术治疗的438例单节段OVCF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PKP术后是否发生邻近节段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非骨折组(257例)。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胸腰段比例、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水泥渗漏情况、随访期间外伤情况及再骨折时骨密度,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其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相关性。  结果  289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并纳入本研究,术后随访12~24(13.5±0.9)个月。至末次随访,术后共32例患者新发生邻近椎体骨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邻近节段再骨折与再骨折时骨密度和随访期间外伤情况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再骨折时骨密度(OR=0.225)是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影响因素(P < 0.01);随访期间轻微外伤(OR=5.254)可能是导致再骨折发生的重要外部影响因素(P < 0.01)。  结论  PKP术后邻近节段再骨折的发生主要原因是骨质疏松的进展和随访期间的再次外伤。因此术后早期腰围保护和正规抗骨质疏松治疗及避免外伤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 集该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28 例,测定患者术前、术后12 个月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分析骨密 度和骨代谢水平与Harris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12 个月患者Harris 评分高于术前(P <0.05)。Pearson 线 性相关性分析显示,Harris 评分与感兴趣区域1(ROI 1)、ROI 7 骨密度呈正相关(P <0.05)。与术前比较, 术后12 个月ROI 1、ROI 2、ROI 3、ROI 5、ROI 6 和ROI 7 骨密度水平降低(P <0.05);手术前后ROI 4 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 个月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水平升高(P <0.05)。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降低,可能与骨破坏有关,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究全髋双动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7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2例患者行全髋双动置换术,纳入全髋双动置换术组,45例患者行PFNA手术治疗,纳入PFNA组。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疼痛评分、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全髋双动置换术组手术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PFNA组,术中出血量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2周时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髋双动置换术组患者术后3、6个月时疼痛评分显著低于PFNA组(P<0.05);末次随访时全髋双动置换术组患者Harris评分优于PFNA组(P<0.05);全髋双动置换术组、PFN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Harris评分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全髋双动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效果较好,与PFNA术比较,可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Gamma钉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2月,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线片或骨密度检查显示有明显的骨质疏松.其中28例行PFNA内固定,设立为Ⅰ组;30例行DHS内固定,设立为Ⅱ组;22例行Gamma钉内固定,设立为Ⅲ组,观察记录并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法)、术后并发症(髋内翻、骨折不愈合、骨折延迟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结果 Ⅰ组手术时间最短,Ⅱ组手术时间最长,Ⅰ组术中出血量最少,明显少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获得一期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8个月,Ⅰ组骨折愈合时间最快,明显短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Ⅰ组优良率最高,达92.9%,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无一例发生髋内翻、骨折不愈合、骨折延迟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下肢静脉血栓形成,Ⅱ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达23.3%,明显高于Ⅰ组和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出现骨折不愈合1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结论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各具优缺点,PFNA内固定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股骨近端防旋转髓内钉(PFNA)内固定联合规范化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采用PFNA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老年(≥60岁)股骨转子间骨折伴骨质疏松的患者,共7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3例.根据是否抗骨质疏松治疗将患者分为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40例,除行PFNA治疗外,在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的基础上,给予鲑鱼降钙素、唑来膦酸盐序贯治疗;对照组共38例,单纯行PFNA治疗.术后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定期检测髋关节骨密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及其他部位再骨折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伤口感染、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经X线片证实均能达到临床骨性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术后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时健侧髋关节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再发骨折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符合微创理念,操作简单,疗效满意.PFNA结合规范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能增加骨密度,同时减少术后再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