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背景随着围生医学的进步和发展,极早产儿的存活率明显升高。极早产儿生长发育落后会对其产生长远影响,因此早期的追赶性生长极其重要,目前对极早产儿体格指标的长期追踪较少。目的探讨极早产儿3岁内体质量、身长、头围的增长趋势,促进科学追赶生长。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诊治的120例极早产儿(胎龄28~32周)为研究对象,其中小于胎龄儿(SGA)组11例,适于胎龄儿(AGA)组109例,随机抽取同时间段出生的121例足月儿作为对照组。在矫正年龄40周,矫正年龄3、6、12、24月龄,矫正年龄36月龄时进行体质量、身长、头围的测量,计算体格指标Z评分、生长速率。结果SGA、AGA极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各项体格指标Z评分在矫正12月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GA极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体质量追赶高峰出现在矫正3月龄前,SGA极早产儿组体质量追赶峰值在矫正3~6月龄;AGA极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身长以矫正6月龄内增长趋势明显,SGA极早产儿组身长在矫正3~6月龄之间出现追赶高峰;AGA极早产儿组头围在矫正3月龄内追赶趋势明显,SGA极早产儿组头围在矫正3月龄后追赶明显,矫正12月龄后逐渐变缓。三组在矫正年龄40周~12月龄的体质量生长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矫正年龄40周~24月龄的身长及头围生长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岁内SGA极早产儿和AGA极早产儿体格指标追赶趋势有差别,SGA极早产儿各体格指标生长速度早期均落后于AGA极早产儿且追赶速度不均衡。极早产儿早期体格追赶生长与足月儿有明显的差距,组内不同体格指标出现追赶高峰的时间点不同。  相似文献   

2.
背景 出生后2年是小于胎龄儿(SGA)完成追赶生长的关键时期,其生长与适于胎龄儿(AGA)相比具有特殊性,但目前尚缺乏对于早期SGA随访的指南,对于早期SGA生长特点还需进一步研究。目的 探讨SGA出生后2年内的体格生长规律。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出生于2016年3月-2017年3月且出生后2年内定期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SGA,以及同期出生的足月AGA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015年中国不同胎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曲线,结合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分为足月SGA组(n=147)、早产SGA组(n=42)、足月AGA组(n=164),分别在出生时、3月龄(±7 d)、6月龄(±7 d)、12月龄(±14 d)、18月龄(±14 d)、24月龄(±14 d)测量其体质量、身长、头围,经Z值转换后分析其生长水平及生长速度。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时间对年龄别体质量Z值(WAZ)、年龄别身长Z值(LAZ)、年龄别体质指数(BMI)Z值(BMIZ)、年龄别头围Z值(HCZ)存在交互作用,且主效应显著(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3组间WAZ、LAZ、BMIZ、HCZ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各时间点WAZ、LAZ、BMIZ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SGA组和早产SGA组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WAZ、LAZ、HCZ小于足月AGA组,足月SGA组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BMIZ小于足月AGA组,早产SGA组3月龄、6月龄BMIZ小于足月AGA组(P<0.05)。3组间0~3月龄、>3~6月龄、>6~12月龄?WAZ,>3~6月龄、>6~12月龄?LAZ,0~3月龄、>6~12月龄?BMIZ,>3~6月龄?HCZ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SGA组和早产SGA组0~3月龄?WAZ高于足月AGA组,足月SGA组>3~6月龄?WAZ高于足月AGA组,足月SGA组>3~6月龄、>6~12月龄?LAZ高于足月AGA组,足月SGA组和早产SGA组0~3月龄、>6~12月龄?BMIZ高于足月AGA组,早产SGA组0~3月龄?BMIZ高于足月SGA组,足月SGA组和早产SGA组0~3月龄?HCZ高于足月AGA组(P<0.05)。3组间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体质量追赶生长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足月SGA组和早产SGA组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体质量追赶生长率大于足月AGA组(P<0.017)。3组间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身长量追赶生长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足月SGA组和早产SGA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身长追赶生长率大于足月AGA组(P<0.017)。结论 出生后1年SGA体质量、身长加速生长。0~3月龄以体质量追赶为主,身长发生追赶时间落后于体质量,头围追赶主要在出生后6月龄内。而早产SGA的BMI在早期增长更加快速。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足月小于胎龄儿围生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49例近足月儿,其中小于胎龄儿(SGA)187例,适于胎龄儿(AGA)162例,比较2组患儿的围生期情况、出生后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转归和随访预后.结果:SGA组患儿围产期的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孕期感染、脐带异常和宫内窘迫的发生率分别为43.32%、11.23%、26.20%和18.72%,均高于AGA组(P<0.05~P<0.01);SGA组患儿胎龄显著小于、1 min Apgar评分显著低于、住院时间显著长于AGA组(P<0.01);SGA组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和静脉营养应用率分别为45.99%、61.50%、32.09%和85.56%,均高于AGA组(P<0.05~P<0.01);SGA组患者出院时并发症痊愈率为56.14%,低于AGA组的70.54%(P<0.05),但随访1年时,2组患儿发育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GA较AGA患儿具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更低的痊愈率,同时母亲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孕期感染、脐带异常和宫内窘迫是造成近足月儿SGA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SGA的特点,尽早干预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于胎龄儿营养评价的指标.方法 根据胎龄与出生体重分早产SGA组、早产AGA组、足月SGA组、足月AGA组各30例,比较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 和促甲状腺素(TSH)的变化.结果 新生儿脐血血清RBP和PA浓度与胎龄均正相关(P<0.01),早产SGA组脐血PA、RBP、T3、T4 水平显著低于早产AGA组(P<0.05);足月SGA组PA、RBP、T3、T4显著低于足月AGA组(P<0.05);早产AGA组PA、RBP显著低于足月AGA组(P<0.05);早产SGA组PA、RBP、T3、T4水平显著低于足月AGA组(P<0.01).结论 RBP、PA可作为小于胎龄儿营养评价的指标,其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产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发生的相关围生期因素及新生儿期发病特点。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新生儿病房以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早产SGA作为SGA组,按胎龄分层1∶1随机抽取住院早产儿中同期入院、同胎龄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早产儿的基本情况、围生期因素、患病情况,并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SG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治新生儿7268例,其中早产儿2828例,早产SGA 325例,早产SGA发生率为11.49%。排除严重畸形、遗传代谢病、生后24h后入院以及病例资料不完整早产SGA 54例,最终SGA组和AGA组各纳入271例。与AGA组相比,SGA组早产儿的出生体重更低,女性比例、剖宫产率更高,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围生期因素方面,与AGA组比较,SGA组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多胎妊娠、不良孕产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异常、脐带异常及宫内窘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袋鼠式护理(kangaroo mother care,KMC)方案对于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出生的早产儿9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KMC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喂养护理,KMC组实施KMC方案。对比2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基础达标时间、肠外静脉营养使用时间、达全肠道喂养时间、喂养过渡时间、喂养不耐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并发症以及矫正胎龄37周时体格指标增长情况。结果干预后第2、3、4周,KMC组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P < 0.01);KMC组基础达标时间、肠外静脉营养时间、达全肠道喂养及喂养过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1);KMC组喂养不耐受、呼吸暂停及消化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 < 0.05);矫正胎龄37周,KMC组体质量、身长及头围三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KMC方案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玄  张萍  周萍  王小燕 《医学研究杂志》2019,48(12):100-103
目的 对1~12月龄早产儿与足月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1~12月龄早产儿652例作为测试对象,足月儿454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对比不同月龄组早产儿组及对照组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期,分析早产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结果变化情况。结果 1月龄及2月龄组早产儿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Ⅰ~Ⅲ峰间期、Ⅲ~Ⅴ峰间期及Ⅰ~Ⅴ峰间期与足月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月龄及4月龄组早产儿Ⅰ波、Ⅲ波潜伏期、Ⅰ~Ⅲ峰间期及Ⅰ~Ⅴ峰间期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月龄、6月龄、8月龄、10月龄和12月龄组早产儿Ⅰ、Ⅲ、Ⅴ波潜伏期和Ⅰ~Ⅲ、Ⅲ~Ⅴ、Ⅰ~Ⅴ峰间期差异无统计学与意义(P>0.05)。结论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可为早期发现早产儿脑损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0~6月龄不同出生体重(Birth weight,BW)婴儿体重的生长情况,为不同BW婴儿早期的临床保健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保科建立前瞻性队列,分为巨大儿组、正常BW儿(Normal birth weight,NBW)组和早产低BW儿(Preterm low birth weight,PLBW)组。比较不同BW婴儿6月龄时年龄的体重Z值(Weight for age Z-score,WAZ)、超重发生率及0~6月龄体重的生长速度(ΔWAZ)。结果:(1)PLBW组86例,NBW组154例,巨大儿组107例。(2)6月龄时PLBW组、NBW组和巨大儿组WAZ均值分别是-0.60±1.12、0.46±0.83 和1.17±0.92,P<0.000 1。(3)0~6月龄PLBW组、NBW组和巨大儿组ΔWAZ均值分别是2.41±1.01、0.48±0.83和-0.56±0.95,P<0.000 1。(4)PLBW组、NBW组及巨大儿组3组超重的发生率分别是4.65%、6.49%和19.63%。(5)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者和足月儿配方奶喂养者ΔWAZ的均值明显大于母乳喂养者,P=0.008 5;NBW组和巨大儿组中,足月儿配方奶喂养ΔWAZ的均值高于母乳喂养者,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生后6个月巨大儿体重持续高水平生长,超重发生率亦高,而生长速度较NBW及PLBW慢;(2)母乳喂养的巨大儿、NBW和PLBW生后6月内体重的生长速度较配方奶喂养者慢,超重的发生率较配方奶喂养者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胎龄、不同相对体质量早产儿早期血脂生化指标,探讨早产儿早期血脂代谢指标对指导早产儿营养支持治疗及预防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4月同期住院的新生儿189例,分为≤28周组16例、28~32周组53例、32~37周组72例、足月儿组48例。于出生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2 mL,测定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果4个胎龄组间比较,总胆固醇水平以28~32周组最高,足月儿组胆固醇代谢水平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个胎龄组间比较,甘油三酯水平以28~32周组最低,早产儿甘油三酯水平低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32周组内AGA较SGA、LGA总胆固醇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三个胎龄组内SGA、AGA及LGA间总胆固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胎龄组内SGA、AGA及LGA间甘油三酯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胆固醇代谢水平高于足月儿,早产儿甘油三酯水平低于足月儿。监测早产儿血脂水平变化,对临床合理营养支持治疗及预防疾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痛分娩在降低自然分娩初产妇焦虑抑郁发生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初产妇,并根据产妇及家属意愿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产妇均采用无痛分娩技术,共50例,对照组产妇未采用任何镇痛技术进行分娩,共50例。分别在产前、产后24 h以及出院前对2组产妇进行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估,对比2组产妇产前产后的焦虑抑郁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宫口全开和胎儿娩出时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P<0.01);观察组宫口全开和胎儿娩出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宫口开至3 cm(P<0.01)。观察组产妇出院前抑郁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产后24 h和出院前抑郁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产前,出院前亦低于产后24 h(P<0.05~P<0.01)。观察组产妇在产后24 h和出院前焦虑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产后24 h和出院前焦虑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产前(P<0.01),对照组出院前显著低于产后24 h(P<0.01)。结论对自然分娩初产妇采用无痛分娩能够有效减少其焦虑抑郁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早产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在生后1年内的体格生长变化趋势是否与足月SGA存在差异,为早产SGA生后体格生长随访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2013年9月至2015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随访的早产SGA 54人,足月SGA 181人.分别在1、3、6、12月龄(早产SGA在纠正胎龄的1、3、6、12月龄)测量体质量、身长、头围,采用Z积分计算体格水平和生长速度.结果 ①早产SGA生后快速追赶生长发生在纠正年龄1月龄后,而足月SGA在生后即开始;早产和足月SGA在前6个月追赶生长率均达63.0%.②早产SGA未纠正胎龄的体质量Z值在6、12月龄(t=-1.189、-0.911,P=0.236、0.363),身长、头围Z值在12月龄(t=-0.855、-1.078,P=0.394、0.282)与足月S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早产SGA的体质量增长速度在1~3、>3~6月龄(t=4.685、3.787,P<0.01),身长、头围在1~3、>3~6、>6~ 12月龄追赶速度明显快于足月SGA(t=3.487、3.626、4.179,t=5.158、3.001、4.641,P<o.o1).但在1月龄内体质量、身长追赶速度均慢于足月SGA(t=-6.384、-4.821,P<0.01),甚至低于出生时Z值水平(△Z<0).结论 早产SGA追赶生长的发生晚于足月SGA,体格生长水平可在1岁时追赶上足月SGA,在1岁内生长潜力大于足月SGA,在纠正年龄1月龄内易发生宫外生长迟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早产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 SGA)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加强围生期教育及进行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 483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体质量和胎龄的关系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即早产SGA组和早产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 infant, AGA)组,分析每组患儿的围生期高危因素,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SG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早产SGA组母亲孕期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少、胎盘异常、妊娠期贫血、双胎/多胎妊娠、高龄产妇、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比例高于早产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胎盘异常、妊娠期贫血是早产SG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母亲患有妊娠期高血压、胎盘异常、妊娠期贫血与早产SGA的发生关系密切,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性开展围生期教育并及时干预,降低SG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小于胎龄儿体格发育较适于胎龄儿差,易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肺部感染、喂养不耐受、脑瘫、生长发育落后等并发症,其中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显著高于适于胎龄儿,而关于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相关研究目前相对较少。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晚期早产儿(剔除大于胎龄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分为小于胎龄儿组(n=45)和适于胎龄儿组(n=55),比较两组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另根据小于胎龄儿组中是否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分为疾病亚组(n=28)和非疾病亚组(n=17),对母亲和新生儿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小于胎龄儿组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适于胎龄儿组(62.2%与41.8%,χ2=4.122,P<0.05)。疾病亚组母亲相关因素中妊娠期高血压、多胎妊娠、孕期感染、脐带异常、宫内窘迫、孕晚期发热、胎膜早破、窒息史、胎盘早剥发生率及新生儿相关因素中脓毒症发生率高于非疾病亚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期高血压、多胎妊娠、孕期感染、脐带异常、宫内窘迫、孕晚期发热、胎膜早破、窒息史、新生儿脓毒症为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适于胎龄儿,妊娠期高血压、多胎妊娠、孕期感染、脐带异常、宫内窘迫、孕晚期发热、胎膜早破、窒息史、新生儿脓毒症是引起晚期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围生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早产儿微量元素、维生素水平与其生长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入住于我院的23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230例同期于我院出生的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对比两组新生儿静脉血微量元素钙(Ca)、镁(Mg)、锌(Zn)、铁(Fe)、铜(Cu)水平和维生素A、25羟基维生素D[25-(OH)D]、维生素E水平,并比较两组新生儿头围、出生体重、身长等生长参数,分析早产儿微量元素、维生素水平与生长参数相关性。结果:早产儿Ca、Mg、Zn、Fe、Cu水平均低于足月新生儿(P<0.05);早产儿维生素A、25-(OH)D和维生素E水平均低于足月新生儿(P<0.05);早产儿头围、出生体重和身长均小于足月新生儿(P<0.05);早产儿Ca、Mg、Zn、Fe水平与其出生体重均呈正相关(P<0.05),Ca、Zn均与身长呈正相关(P<0.05),25-(OH) D水平与其头围和出生体重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早产儿微量元素Ca、Mg、Zn、Fe水平出生体重具有相关性,维生素D与头围和出生体重也有密切关系,早期补充这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响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13年7月~2015年7月入住本院的340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新生儿血糖浓度进行分组,将血糖浓度<2.2 mmol/L为低血糖组,其中新生儿低血糖组32例,正常新生儿组308例。分别采用Pearson单因素与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低血糖新生儿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正常新生儿组与低血糖新生儿组在新生儿出生情况(出生体重、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母亲围生期情况(母亲年龄、妊高症)及新生儿合并症(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窒息、先心病、出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高胆红素血症、甲减)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新生儿低血糖相关危险因素:新生儿出生情况(出生体重、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母亲围生期情况(母亲年龄、妊高症)、新生儿合并症(新生儿窒息、先心病、高胆红素血症)。结论影响新生儿低血糖相关危险因素为:出生体重、早产儿、足月小于胎龄儿、母亲年龄、妊高症、新生儿窒息、先心病、高胆红素血症,控制这些因素为有效预防新生儿低血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方香  都鹏飞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16-151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探讨正常新生儿左室功能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Phil-ips 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50例正常新生儿左室功能,测量指标包括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SF)、二尖瓣口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血流充盈速度比(二尖瓣E/A,MVE/A),观察和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的左室功能的变化,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左室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①胎龄为28~36+4周早产儿组的LVESV、LVEDV、SV、LVEF、LVSF及MVE/A均低于胎龄为37~40+1周足月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SV、LVEF、LVSF及MVE/A与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8,0.382,0.343及0.452;P均<0.05);另外,SV、LVEF、LVSF及MVE/A与胎龄也呈正相关(r分别为0.462,0.331,0.310及0.369;P均<0.05)。结论早产儿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低于足月儿;出生体重和胎龄是影响新生儿左室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早产儿生后早期血电解质变化特点,为早产儿正确补充电解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云阳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86例小胎龄早产儿(胎龄〈34W),142例大胎龄早产儿(胎龄34~37W)和110例足月儿生后24h内血清电解质变化特点,采用日立708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结果两组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血钠、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值在正常范围内。而小胎龄早产儿组血钾高于大胎龄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血钙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血钙的平均值随胎龄的增大而增高。小胎龄早产儿组血钙平均值〈2mmol/L。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血氮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组的血氟水平低于两个早产儿组,但血氯的平均值都在正常范围内。28%早产儿出现高钾血症。12%早产儿出现低钾血症。22%早产儿出现低钙血症。结论早产儿如出现低渗性脱水症状时应积极补钠,限制水摄入量。出现烦躁、惊厥或反复呼吸暂停时,应常规检查血钙,并静脉补钙。早产儿高钾一般不需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