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后FEV1与FVC改变值和改变率及改善率的比较,以更准确地评估其对COPD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48例COPD患者,均行肺功能和支气管舒张试验,观察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FEV1和FVC的变化,对支气管舒张后FEV1和FVC的改变值和改变率进行比较.结果 支气管舒张试验后,COPD患者的FEV1改变值平均增加133.9 mL,较基础值提高(改变率)6.93%,改善率为52.2%;FVC改变值平均增加336.7 mL,较基础值提高(改变率)11.36%,改善率为73.1%.FEV1与FVC的改变值和改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和FVC均有所增加,但FVC的改善较FEV1更为显著,FVC的变化较FEV1敏感,提示FVC应作为诊断COPD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级别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的反应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20例COPD患者,按病情程度分为Ⅰ~Ⅳ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沙丁胺醇后,分别比较肺功能流速指标1秒最大呼气容积(FEV1)与容量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的改变值。结果: 支气管舒张后,COPD患者的FEV1与FVC均较试验前有不同程度增加(P均<0.01)。Ⅰ~Ⅳ级COPD患者在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后FEV1、FVC均有显著改善。按改变值的大小分段排列,Ⅰ~Ⅱ级COPD患者ΔFEV1较Ⅲ~Ⅳ级患者改善明显(P<0.01);Ⅲ~Ⅳ级COPD患者ΔFVC较Ⅰ~Ⅱ级改善明显(P<0.01)。结论: 不同级别COPD患者在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流速与容量均得以改善。FEV1可作为Ⅰ~Ⅱ级COPD患者对支气管舒张试验反应的重要指标,FVC可作为Ⅲ~Ⅳ级COPD患者对支气管舒张试验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吸入剂对稳定期D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临床症状、肺功能及其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92例稳定期D组(按GOLD 2018分组)COPD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6)和对照组(n=46)。对照组行肺功能锻炼及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噻托溴铵吸入剂治疗,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病人6 min步行距离(6MWD)、肺功能(FEV1、FVC)、临床症状评分(CAT)、呼吸困难程度(mMRC评分)、生活质量(SGRQ评分)。结果2组病人FEV1、FVC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改善,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6MWD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1);治疗后2组病人CAT、mMRC、SCRQ评分均减少,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肺功能锻炼联合噻托溴铵及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治疗稳定期D组COPD病人能有效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在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峰流速(PEF)以及呼吸困难程度的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2月接受治疗的COPD患者186例。根据COPD严重程度分级:轻度组47例、中度组89例以及重度组50例(包括极重度患者)。比较不同分级之间FEV_1、FVC、PEF的水平及变化率。结果吸药后,所有患者的FEV_1、FVC及PEF均有所提高,且随着COPD严重程度增加而降低(P<0.05)。FEV_1及FVC变化量、变化率在不同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中、重度等级中改善率、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ΔFEV_1%、ΔFVC%、ΔFEV_1%与ΔPEF%在轻、中度组中存在相关性,在重度组中不存在相关性。ΔFVC%与ΔPEF%只在轻度患者中体现出相关性,在中、重度组中均不存在相关性。结论将FEV_1作为观察COPD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改善状况的指标存在明显的优势,结合FVC、PEF能对呼吸困难程度的改善作出准确的分析,尤其是在重度并极重度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肺功能测定在ACOS和COPD急性发作期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呼吸科门诊收治的1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ACOS患者36例,COPD患者82例,用肺功能仪检测两组患者急性发作期的肺功能(肺通气功能、弥散功能)且所有患者均行支气管舒张实验;然后对两组患者给予信必可都保吸入,疗程均为2周,再次用肺功能仪检测两组患者的肺通气功能、肺弥散功能。结果两组患者在行支气管舒张实验前比较,ACOS组FVC、FEV1、FEV1/FVC、PEF、MEF50、MMEF75/25等值均低于COPD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支气管舒张实验前,检测两组患者的CO弥散量(DLCO)及弥散系数(DLCO/V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支气管舒张实验后计算FVC、FEV1、FEV1/FVC等值的改善率,ACOS组改善率明显大于COPD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后检测两组患者的CO弥散量(DLCO)及弥散系数(DLCO/V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计算FVC、FEV1、FEV1/FVC等值的改善率,ACOS组改善率明显大于COPD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CO弥散量(DLCO)及弥散系数(DLCO/VA),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OS组病人通气功能指标下降更严重,行支气管舒张试验后及信必可都保吸入治疗后,ACOS组病人通气功能指标改善率比COPD组患者明显,因此:肺通气功能、支气管舒张实验、信必可都保治疗后的肺通气功能测定在ACOS和COPD急性发作期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肖顺琼 《重庆医学》2012,41(20):2082-2084
目的观察尿酸(UA)、尿酸/肌酐(UA/Cr)值的变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关系。方法对该院118例病情稳定无并发症的COPD患者的肺功能进行分组,测量UA、UA/Cr值;根据血清UA>390μmol/L和UA≤390μmol/L进行分组,测量用力肺活量(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值;血清UA/Cr>6.7和UA/Cr≤6.7进行分组,测量FVC、FEV1值。结果 UA>390μmol/L组患者的FVC与UA≤390μmol/L组的FV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但UA水平与FVC、FEV1及呼吸困难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血清UA/Cr>6.7组患者的FVC、FEV1值明显较UA/Cr≤6.7组患者的FVC、FEV1值低,P值分别为0.024和0.018。血清UA/Cr>6.7组患者的mMRC评分较UA/Cr≤6.7组患者的mMRC评分显著增高(P=0.012)。UA/Cr的比值与FVC、FEV1呈负相关,(FVC:r=-0.29,P=0.04;FEV1:r=-0.33,P=0.02),与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29,P=0.03)。结论本研究认为UA/Cr值有助于对COPD患者的病情进行预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运动耐力与其肺功能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OPD患者12例和正常对照组10例进行静息肺功能和运动肺功能测试,测定深吸气量(I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指标,并记录最大工作负荷(Wmax)、呼吸困难指数(BorgScale指数)、及最大氧耗量(VO2max)、分钟通气量(VE)等指标.结果①COPD患者运动前肺功能IC、FEV1、FVC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②COPD患者Wmax,VO2max,VE等指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BorgScale值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③在IC、FEV1、FVC等指标中,IC与Wmax及BorgScale相关性最强,r值分别为0.83和0.76,P均<0.01;④COPD患者BorgScale与VO2max,VE均有显著相关性,r值分别为0.65、0.61,P均<0.05.结论COPD患者运动耐力低下;IC与其运动耐力及呼吸困难指数相关性强,可作为评价COPD患者运动能力指标.  相似文献   

8.
余晓丹  李铮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1):1473-147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共患疾病的种类在COPD稳定期病人中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COPD稳定期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共患疾病情况与Charlson合并症指数(CCI),按照CCI评分分为高分组(25例)与低分组(26例),按共患疾病数分为较少共患疾病组(24例)与较多共患疾病组(27例),比较各组临床表现,观察共患疾病数量、种类与病人肺功能关系。结果与低分组比较,高分组病人年龄大、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低,且伴大量COPD相关共患疾病,在1年随访期间病人住院次数多(P < 0.05~P < 0.01);与较少共患疾病组比较,较多共患疾病组病人年龄大、mMRC评分高、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低、CCI评分与年龄校正后CCI评分高,随访过程中因COPD急性加重病人采用全身糖皮质激素与抗生素的疗程增加(P < 0.05~P < 0.01);较少共患疾病组与较多共患疾病组随访期间急性加重总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支气管扩张COPD病人在随访期间住院次数、急性加重总次数均高于无支气管扩张病人(P < 0.05);但COPD加重造成门诊与社区就诊、急诊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病人共患疾病类型、评估共患疾病程度对COPD病人全方面诊断与预后价值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肺功能是确诊COPD的必要条件。但是常规肺功能仪不适用于社区大量体检。近年来国内外推荐使用便携式肺功能仪用于COPD筛查和管理。但其与常规肺功仪能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尚缺乏相关数据支持。目的探讨便携式COPD-6肺量计筛查社区老年高危人群早期COPD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免费体检的60岁及以上且具有COPD高危因素人群为研究对象,均行肺功能检查。对研究对象行便携式COPD-6肺量计检测,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p)、第6秒用力呼气末容积(FEV6)、第6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6%prep)、FEV1/FEV6。以FEV1/FEV6<80%为初筛阳性,研究对象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使用便携式COPD-6肺量计复测肺功能,同时进行常规肺功能检测。以常规肺功能检测FEV1/用力肺活量(FVC)<70%为金标准,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FEV1/FEV6最佳截断值,采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便携式COPD-6肺量计的诊断价值。结果382例体检者共有97例符合质控要求的COPD初筛阳性者,再以支气管舒张后FEV1/FVC<70%为持续气流受限诊断标准,共检出COPD患者75例。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前、后便携式COPD-6肺量计检测FEV1%pr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1,P=0.703);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前、后便携式COPD-6肺量计检测FEV1%pred分别与常规肺功能检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352、-1.429,P=0.396、0.058)。支气管舒张后便携式COPD-6肺量计检测FEV1%pred与常规肺功能检测FEV1%pred呈正相关(r=0.969,P<0.05)。支气管舒张后便携式COPD-6肺量计检测FEV6%pred与常规肺功能检测FVC%pre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0,P=0.005),且两者呈正相关(r=0.653,P<0.05)。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便携式COPD-6肺量计检测FEV1/FEV6与常规肺功能检测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5,P=0.084),但两者仍呈正相关(r=0.871,P<0.05)。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前当FEV1/FEV6截断值<71%时,根据ROC曲线计算得出约登指数最大为57.9%,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77.9%,阳性预测值为90.6%,阴性预测值为48.5%;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当FEV1/FEV6截断值<75%时,约登指数最大为75.5%,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95.5%,阳性预测值为98.4%,阴性预测值为58.3%。结论FEV1/FEV6作为筛查老年高危人群中COPD的指标是可行的,推荐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前用FEV1/FEV6<71%,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后用FEV1/FEV6<75%作为筛查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严重程度COPD患者支气管舒张试验中的流速和容积反应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17例中度~极重度(Ⅱ~Ⅳ级)COPD患者吸入沙丁胺醇后FEV1和FVC改善的差异.结果 Ⅱ~Ⅳ级COPD患者在吸入β2受体激动剂后FEV1、FVC均有显著改善,FEV1和FVC的改善有较大差异.按改变值的大小分段排列,△FEV1和△FVC(流速和容积反应)均大致呈正态分布;其中以△FEV1值在0.00~0.04、0.05~0.09和0.10~0.14 L范围,△FVC值在0.00~0.09、0.10~0.19和0.20~0.29 L范围的患者最多.△FEV1在Ⅱ~Ⅳ级COPD患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随严重程度增加而降低;△FVC表现出与△FEV1相反的变化趋势,随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但在Ⅱ~Ⅳ级COPD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严重程度患者的△FEV1和△FVC变化趋势不同,两者之间仍有显著的相关性,但其相关性随病情严重程度增加而降低.结论 COPD患者对支气管舒张剂的流速反应和容积反应有明显差异,表现为流速反应随COPD严重度增加而显著降低,容积反应则随严重度增加而呈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与COPD患者疾病预后因素的相关性,以探讨CAT评分在判断预后方面的可能价值。方法选取从2011年7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81例初诊及既往无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或长效胆碱能药物(LAMA)病史的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2011年版COPD全球倡议指南(GOLD)分为A(低危、症状轻)、B(低危、症状重)、C(高危、症状轻)、D(高危、症状重)组,给予ICS/LABA或ICS/LABA+LAMA治疗,收集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相关资料,包括CAT评分、年龄、吸烟量、肺功能指标、体质指数(BMI)、运动耐力指标6min步行距离(6MWD)、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及诊断前12个月COPD急性加重(AECOPD)次数,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81例COPD患者平均年龄(66.27±8.52)岁,男性占88.89%,吸烟者占85.19%;治疗前A、B、C、D组比例分别为8.64%、30.86%、4.94%及55.56%;CAT评分≥10分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其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用力呼气容积(FVC)及其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呼气峰流速(PEF)及其占预计值百分比(PEF%Pred)、6MWD均较CAT评分<10分组降低(P<0.05),CAT评分为10~20分组、20~30分组及≥30分组上述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T评分≥20分组mMRC分级及AECOPD次数较CAT评分<10分组升高(P<0.05),不同分组间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T评分与mMRC分级(治疗前r2=0.417,P<0.001;治疗后r2=0.19,P<0.001)、6MWD(治疗前r2=0.320,P<0.001;治疗后r2=0.19,P<0.001)及治疗前FEV1(r2=0.177,P=0.0015)、FEV1%Pred(r2=0.125,P=0.002)、PEF(r2=0.164,P=0.0024)、PEF%Pred(r2=0.129,P=0.0076)、FVC(r2=0.098,P=0.021)、FVC%Pred(r2=0.094,P=0.024)、FEV1/FVC(r2=0.101,P=0.0057)、AECOPD次数(r2=0.059,P=0.028)有关,与吸烟量(r2=0.041,P=0.083)、BMI(r2=0.00,P=0.89)及治疗后FEV1(r2=0.01,P=0.22)、FEV1%Pred(r2=0.003,P=0.09)无关。结论 COPD好发于男性吸烟者,其中D组比例最高。CAT评分与治疗前后mMRC分级及运动耐力指标相关性均较好,具有判断COPD患者预后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祁玉凤  邵强  沈兵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9):1504-1506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以下简称慢阻肺)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肺动脉收缩压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的关系。   方法  将六安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2019年9—12月收治的106例COPD患者按照CAT评分法进行疾病状态评定,分为病情轻微组(11例)、中等组(28例)、严重组(41例)、非常严重组(26例),比较不同疾病状态下COPD患者的肺功能,包括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一秒率[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呼气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 血气分析[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 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sPAP)的差异,探讨各指标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结果  CAT评分越低的患者,肺功能各项指标(FEV1、FEV1/FVC、PEF)越高(均P < 0.05);患者CAT评分越低,PaO2越高,PaCO2越低(均P < 0.05),sPAP也越低(P < 0.05);尤其在CAT评分>20分的患者,上述差异尤其明显。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EV1、FEV1/FVC、PEF、PaO2与CAT评分呈负相关,PaCO2、sPAP与CAT评分呈正相关。   结论  COPD患者的CAT评分与肺功能、肺动脉收缩压、血气分析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说明CAT评分可以有效预测COPD患者的换气和通气功能障碍,评价患者的肺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康复训练对不同严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简称慢阻肺) 患者肺功能、呼吸困难程度、生存质量和急性加重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 年1 月至2013 年1 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院住院及门诊随访的300 例稳定期慢阻肺患者, 按严重程度分为中度慢阻肺组( n =120) 、重度慢阻肺组( n=100) 和极重度慢阻肺组( n = 80) , 每组患者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训练组。训练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6 个月的肺康复训练, 对照组不进行肺康复训练。比较干预前后及各组间患者肺功能、6 分钟步行距离( 6MWD) 、呼吸困难程度评分( mMRC) 、生存质量及COPD 急性加重次数的变化。结果 经过6 个月的肺康复训练后, 训练组中度、重度、极重度COPD 患者干预前后生命存量评分、6MWD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 。重度COPD 组康复训练后6MWD 的增加值明显大于中度、极重度慢阻肺患者( P 〈0. 05) 。极重度患者康复训练后mMRC 改善效果最好( P 〈0. 05) 。三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重度慢阻肺患者在肺康复训练后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减少( P 〈0. 05) , 其他严重度训练组急性加重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 肺康复训练能提高不同严重度慢阻肺患者活动耐量和生存质量, 减少重度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次数, 减轻极重度患者呼吸困难程度, 是一种经济高效的稳定期慢阻肺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存在包括膈肌在内的全身骨骼肌营养不良和萎缩。膈肌疲劳是此类患者病情进展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但应用超声联合肺功能评估膈肌功能却鲜见报道。目的 分析不同程度COPD患者膈肌移动度情况,及其与肺功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3月-2019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就诊的COPD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COPD组),按COPD分级标准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另选取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肺功能室做检查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行肺功能检查、超声测量平静呼吸时相膈肌移动度(FRC)及用力呼吸时相膈肌移动度(TLC),采用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估呼吸困难,记录患者的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BMI)、mMRC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末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FRC、TLC、不同呼吸时相下膈肌移动度的差值(TLC-FRC)、吸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IC%pred)、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残气量/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RV/TLC%pred)等指标,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膈肌移动度与研究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膈肌移动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COPD组身高、体质量、mMRC评分高于对照组,FEV1%pred、FVC%pred、FEV1/FVC低于对照组(P<0.05)。四组间FRC、TLC、TLC-FR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FRC高于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TLC、TLC-FRC低于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P<0.05);中度组FRC高于对照组,TLC、TLC-FRC低于对照组、轻度组(P<0.05);轻度组TLC-FRC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COPD组膈肌移动度与BMI(r=0.501,P<0.001)、FEV1%pred(r=0.697,P<0.001)、FVC%pred(r=0.639,P<0.001)、FEV1/FVC(r=0.564,P<0.001)、IC%pred(r=0.438,P<0.001)、MVV%pred(r=0.578,P<0.001)呈正相关,与mMRC评分(r=-0.615,P<0.001)、RV/TLC%pred(r=-0.350,P<0.001)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EV1%pred〔β=0.728,95%CI(0.027,0.042),P=0.001〕是膈肌移动度的影响因素。结论 COPD患者膈肌移动度可以用超声来评价,而膈肌移动度的大小与肺功能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不同评价系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临床诊疗的实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1月收治入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28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慢阻肺评估测试(CAT)、呼吸困难评分(mMRC)、基础呼吸困难指数(BDI)、慢阻肺临床问卷(CCQ)、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BODE指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DRS)及出院1月后CAT、mMRC、呼吸困难变化指数(TDI)、CCQ、SGRQ、HDRS。对入院时的FEV1% pred、CAT、mMRC、BDI、CCQ、SGRQ、BODE、HDRS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出院后吸入药物种类,将患者分为单药组(8例)、二联组(10例)、三联组(10例),对3组患者出院1月后TDI及CAT、mMRC、CCQ、SGRQ、HDRS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FEV1%pred与SGRQ、BDI中度相关(r=-0.66, r=0.61, P< 0.01);CCQ活动评分与mMRC、SGRQ活动评分、BDI高度相关(r=0.82, r=0.92, r=-0.89, P<0.01);SGRQ活动评分与mMRC、BDI高度相关(r=0.84, r=-0.91, P<0.01);SGRQ症状评分与BODE高度相关(r=0.80,(P<0.01);SGRQ影响评分与HDRS中度相关(r=0.57, P<0.01)。以所有患者为整体进行分析,除CCQ心理评分及HDRS外,各评分均有改善(P<0.05);单药组CCQ较前下降(P<0.05),二联组CAT、mMRC、CCQ、SGRQ较前下降((P<0.05),三联组CCQ及SGRQ较前下降(P<0.05),3组T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mMRC,更推荐BDI及TDI进行呼吸困难评估;CAT、CCQ、SGRQ疗效反应灵敏,可用于治疗后的常规评估,其中SGRQ最为全面,时间充分的情况下,建议完善SGRQ;BODE评分相对复杂,但对于患者未来生存率有极高的预测价值;建议完善HDRS 进行慢阻肺合并抑郁的常规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AECOPD)及住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该院经临床确诊的COPD合并CKD患者50例(观察组),及未合并CKD的COPD患者50例(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1年内的肺功能、运动耐力及住院情况等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病死率、AECOPD总发生率及重度AECOPD发生率、住院率、住院时间、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改良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MRC)呼吸困难指数、C反应蛋白(CRP)及血肌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6 min步行试验(6MWD)及肌酐清除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EV1/用力肺活量(FVC)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确诊后1年COPD合并CKD患者的病情较未合并CKD患者明显加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部听诊肺音对首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严重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 入选我院2016年5月~2019年5月临床首次确诊慢阻肺患者,根据肺部听诊情况把肺音区分为5组:呼吸音正常、呼吸音减弱、呼吸音减弱并喘鸣、呼吸音明显减弱、呼吸音明显减弱并喘鸣。基于 GOLD 指南和欧洲标准,区分慢阻肺和哮喘慢阻肺重叠(ACO)诊断,并进行肺功能分级。结果 入组慢阻肺患者1046例,男性949例,女性97例,年龄62.6±8.71岁;根据GOLD标准,诊断为慢阻肺中度及以上占比88.1%,重度及以上占比为 50.0%,进一步诊断 ACO 为 347 例,占 33.2%。ANOVA 分析肺音 5 组间在病程、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mMRC均存在显著差别(P<0.001),FENO未见显著差异(P=0.097)。ACO较单纯慢阻肺组表现更高比例的喘鸣(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示:肺音与疾病严重程度、FEV1、FEV1%及FVC%显著相关(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病程、吸烟指数及肺音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肺音可以作为首诊慢阻肺严重程度判断指标,临床需加强识别。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compare albuterol with isoproterenol as a bronchodilator in pulmonary function test and their value in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sthma. METHODS: Two groups (59 patients with asthma and 37 patients with COPD)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nd the patients of each group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2 subgroups. The patients in the 2 subgroups inspired the two drugs in a cross-over by odd or even days. The pulmonary function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changing rates of pulmonary functions induced by the two drug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P < 0.005), The changing rates of FEV1, MMEF, Raw, sGaw induced by albuterol were higher than the ones induced by isoproterenol in patients with asthma(P < 0.02), however the changing rates of FVC and PEF in asthma cases and all the above parameters in COPD cas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drugs(P > 0.10). The comparison of positive case number between asthma and COPD cases induced by both drug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05); especially, when the positive rate of sGaw induced by albuterol in asthma cases reached 98%, the positive rates in COPD cases was generally much lower. CONCLUSION: Bronchodilation test is a valuable diagnostic method for asthma. In this study, albuterol was superior to isoproterenol. The most sensitive index in bronchodilation test was sGaw, then in order, FEV1(92%), MMEF and Raw; the FVC and PEF were relatively insensi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