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恶性梗阻性黄疸CT诊断:四步分析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5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及24例良性梗阻性黄疸的对照分析,提出了一个较系统的分析步骤,包括:(1)从肝内胆管扩张程度及形态判断梗阻的良、恶性;(2)从肝外扩张胆管环的变化判断梗阻的良、恶性;(3)从梗阻端有无结石或肿块判断梗阻的良、恶性及(4)采用肝外胆管四段分段法作出较准确的梗阻定位。最后,以梗阻的准确定位为基础,提出鉴别不同恶性梗阻病因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总结阻塞性黄疸超声诊断的特点。方法:对78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分析各疾病的超声影像特点。结果:发现胆系肝外结石56例.占71.8%。超声显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呈“平行管征”,或呈“树枝状”扩张,管径大于3mm;肝外胆管扩张,呈“双筒猎枪征”,管径〉7mm,最大管径可达25mm;胆管壁增厚,连线完整,管腔内可见结石强光团填塞,后伴声影。其次是恶性梗阻性黄疸17例,占21.8%。结论:超声检查无损伤性、操作简便,能显示胆管的形态学变化,明确诊断阻塞性黄疸,在大部分病例中还可确定梗阻的病因,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张增强扫描技术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梗阻性黄疸患者43例行低张增强扫描,以肝内外胆管扩张的范围,形态及病理手术结果作为分组依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另外随意选取32例患者行普通增强扫描,比较两种扫描在诊断上的符合率。结果:1、肝外胆管远段梗阻(P<0.05)、梗阻部呈漏斗样改变(P<0.01),肝内胆管呈竹节样扩张对良性病变诊断有重要意义;肝外胆管中、近段梗阻(P<0.05),梗阻部胆管呈截断型或突然狭窄型(P<0.01),肝内胆管呈软藤状扩张(P<0.01)高度提示恶性病变。2、低张增强扫描技术在诊断上的符合率高于普通增强扫描,尤其在恶性诊断符合率是(P<0.05)。结论:低张增强扫描技术可明显提高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胆道良恶性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34例恶性阻塞性黄疸的CT征象,其中胆管癌16例,胆囊癌6例,胰头癌5例,壶腹癌3例,胆囊癌浸及胆管4例。结果:恶性胆道梗阻的CT表现有肝内胆管及肝门部胆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双管征”及软组织肿块等。结论:CT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阻塞性黄疸87例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用超声诊断阻塞性黄疸的要点。方法:对87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根据各自的超声影像特点进行诊断。结果:诊断出胆系肝外结石59例,占67.8%。超声显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肝内胆管扩张,呈“平行管征”,或呈“树枝状”扩张,管径〉3mm;肝外胆管扩张,呈“双筒猎枪征”,管径〉7mm,最大管径可达25mm;胆管壁增厚,连线完整,管腔内可见结石强光团填塞,后伴声影。其次是恶性梗阻性黄疸20例,占23.0%。结论:超声检查无损伤性、操作简便,能显示胆管的形态学变化,明确诊断阻塞性黄疸,在大部分病例中还可确定梗阻的病因,是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探讨螺旋CT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62例进行螺旋CT、ERCP+螺旋CT联合检查,结果:肝内胆管呈枯枝状扩张多见于胆总管结石(24/28)少数可见于肿瘤性病变(3/28);呈软藤状扩张,胆管壁见软组织肿块为肿瘤性病变。但不能区分良恶性。病因诊断符合率B超73%、螺旋CT87%、ERCP+螺旋CT联合检查100%。结论:梗阻性黄疸  相似文献   

7.
CT在梗阻性黄疸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恶性梗阻性黄疽的CT征象资料。结果:本组中肝门胆管癌10例,胆囊癌10例,胆总管下段癌11例,壶腹癌1例,胰头癌7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肝尾叶癌1例。恶性胆道梗阻的CT表现有:肝内及肝门部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表现为“软藤征”,“截断征”等。结论:CT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CT对梗阻性黄疸有极高的定位与定性诊断价值,但在具体病因确定上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肝外胆管显示扩张,是超声诊断阻塞性黄疸的灵敏指征。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证明,在肝外胆管发生梗阻后,其胆管的扩张先于黄疸出现,直到胆管内的压力高于肝细胞分泌压的失代偿阶段才出现黄疸。因而及时发现肝外胆管扩张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本对我院近十年中各种原因引起的肝外梗阻性黄疸的病人进行了分析,报告了肝外梗阻性黄疸与肝外胆管扩张的相互关系和特点,对黄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梗阻性黄疸的CT和ERCP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分析梗阻性黄疸的CT和ERCP表现,总结出有意义的征象,以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例的ERCP(68例)及CT(45例)表现。结果 良性梗阻性黄疸一般表现为胆总管扩张较轻,肝内胆管呈枯枝状,胆总管由上至下逐渐变细;恶性者则一般表现为胆管中-重度扩张,肝内胆管如软藤状,扩张的胆管由上至下突然中断。结论 CT和ERCP均能对梗阻性黄疸作出较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但互有长短,疑胆总管下端梗阻时联合运用两种检查方法,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B超、PTC及螺旋CT三者在诊断梗阻性黄疸时的合理应用,使用程序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1年7月~2004年12月间收活的78例梗阻性黄疸病人使用以上三种方法的诊断过程及结果。结果全组均先采用B超检查,了解梗阻的位置、程度及肝内胆管扩张情况。对其中肝内胆管扩张明显者32例进一步采用PTC检查均成功,明确病因者30例、占93.8%。对胆管扩张不明显者46例行螺旋CT检查,明确病因者44例,占95.7%。全组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93.6%(73/78)。结论对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检查,应先常规使用B超后,根据梗阻情况及肝内胆管扩张程度进一步选用PTC或螺旋CT检查,可有效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1.
影响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影响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探讨对策。方法:4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男26例、女15例;年龄33~91岁。胃癌肝门淋巴结转移8例、肝癌21例、胆管癌6例、胰头癌6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球囊导管扩张,置入金属胆道内支架或行PTCD引流。对术前后的肝、肾功能及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92.68%,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12例,有效率70.73%,术后胆红素下降(105.47±100.96)μmol/L。11例出现并发症,30d内死亡3例。疗效相关因素有:肿瘤类别、肝功能级别、肝硬化情况、白蛋白与球蛋白数值、梗阻部位与性质及并发症。结论:PTCD及PTIBS治疗梗阻性黄疸效果显著。注意术前全身状态的改善,提高操作技巧,及时发现和控制胆系感染,减少并发症,加强术后综合治疗,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并重,有望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CT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与限度。材料与方法:作者回顾性分析了50例已确定病因的阻塞性黄疸患者的CT表现,根据解剖位置将阻塞部位分为胆总管近段,中段,远段。结果:CT对确定阻塞性部位的准确率为100%,阻塞原因的准确率为90%。结论:作者认为CT是诊断阻塞性黄疸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The diagnostic specificity of a new method to detect obstructive jaundice by determination of lipoprotein X (LP-X) was tested in 144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hepatic diseases and compared with the usual chemical "obstructive jaundice specific" tests, such as bilirubin, SGOT, SGPT, alkaline phosphatase, LAP and gamma-GT. The LP-X test was performed by using all-in test kit LP-X Rapidophor" low-voltage electrophoresis of Immuno AG/Wien. The result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liver biopsy specimen. In 82% of the histologically verified cases of obstructive jaundice the result of the LP-X test was positive, whilst in 98.5% of the histologically negative cases the result of the LP-X test was negative. Hence, this LP-X method proved superior to chemical methods in providing a clear-cut positive or negative answer to the presence of cholestasis. Furthermore, the LP-X test was suitable for long-term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f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jaundice.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梗阻性黄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LC术后早期非损伤性梗阻性黄疸的病因、机制和处理.方法回顾总结2000年5月~2002年5月施行的LC术412例,其中4例术后早期发生非损伤性梗阻性黄疸;复习国内1997年10月~2001年10月部分1000例以上LC术的大宗报道,共计51 444例.结果LC术后非损伤性梗阻性黄疸43例(该组4例及文献报道39例),其中胆道残留结石36例,胆管炎2例,胆管癌1例,Oddi括约肌功能不良1例及原因不明3例.1例Oddi括约肌功能不良导致术后早期梗阻性黄疸属国内首例报道.结论非损伤性梗阻性黄疸是LC术的少见并发症,主要原因是胆道残留结石(占83.7%).非结石性病因罕见却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难点.对此类并发证应首选ERCP明确诊断,同时在内镜下作必要的处理.  相似文献   

15.
ERCP与B型超声检查和CT对梗阻性黄疸诊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体表B超(US),CT与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72例病人经影像学或手术病理证实为梗阻性黄疸作为对象,对其US,CT和ERcP检查结果作回顾性研究。结果:US,CT和ERCP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5.27%(47/72),76.38%(55/72)和96.56%(56/58)。结论:不同的诊断方法对不同原因所致的梗阻性黄疽的敏感度不同,ERCP对梗阻性黄疸的定性及定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US可作为首选方法。联合应用不同的诊断方法可提高诊断的敏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内镜下胆管内支架引流术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血浆中内毒素含量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6例恶性阻塞性黄疸为治疗组,10例胆囊结石为对照组,观察其术前、后血中内毒素含量、TNF及肠道细菌数的变化。结果恶性阻塞性黄疸组术前内毒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经内镜下胆道内支架引流后,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的内毒素血症、TNF较术前得到有效降低,肠道细菌数减少。ERBD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减黄满意率80%。结论:恶性阻塞性黄疸病人存在严重内毒血症,内镜下胆管内引流术能在短时间内有效解除高内毒素血症,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无痛性梗阻性黄疸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2001年收治的136例无痛性黄疸,经B超,CT、PTC,ERCP或肝组织穿刺活检等检查及手术探查证实。结果:136例中恶性肿瘤引起的梗阻89例,其中胰头癌49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5例。胆管癌18例,肝细胞性肝癌7例;胆总管下段结石32例,硬化性胆管炎6例;胆汁郁积性肝炎5例;慢性胰腺炎4例。结论:无痛性梗阻性黄疸以恶性肿瘤所致为主,占65%,但良性疾病引起也占35%。其中胆管下段嵌顿性结石23%,硬化性胆管炎,胆汁郁积性肝炎占12%,因此,在鉴别诊断中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对黄疸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6例黄疸患者的声像图改变与最后确诊的黄疸原因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16例中,肝细胞性黄疸27例,阻塞性黄疸89例,阻塞性黄疸病例超声定位诊断符合率94.2%,定性诊断符合率87.6%,误诊8例。结论超声检查能够确定是否阻塞性黄疸,准确判断梗阻部位,多数能对梗阻原因做出诊断。提高对胰头部炎性肿块、胆总管炎性狭窄等良性病变声像图表现的认识,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阻塞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结合病理结果对72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所致阻塞性黄疸45例,占62.5%;结石23例,占31.9%,炎症所致4例,占5.6%,彩多色普勒血流成像(CDFI)能测得肿瘤内动脉血流,并能评估胆总管下端癌与胰腺癌对周围血管的浸润情况。结论 CDFI对阻塞性黄疸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行经皮自膨式金属胆道支架(self-expanding metal biliary stents, SEMS)置入术重建内引流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肾功能相关的肝功能指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采用"一步法"经皮SEMS置入术重建胆汁内引流的9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 患者均于术前确诊为失去手术时机的恶性胆道梗阻, 其中男38例, 女53例; 平均年龄(67.25±13.41)岁; 平均住院时间(12.02±9.96)d。肾功能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为肌酐清除率, 并依据肾脏病膳食改良研究推荐公式法推算肾小球滤过率, 同时测定尿素氮和电解质(钠、钾、钙、氯)等相关指标。肝功能检查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 ferase, 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amma-glutamyl transferase, 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总蛋白(total protein, TP)和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数据来自入院后SEMS置入术前、术后出院前的肝、肾功能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查结果。采用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与肾小球滤过率改变相关的影响因素。  结果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SEMS置入术后多项肝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 < 0.05), 其中TB、DB、ALT、AST、GGT、ALP、TP和Alb分别下降约23%、24%、36%、40%、59%、32%、25%和10%;而肾功能指标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分位数回归分析发现, 各项肝功能指标中仅DB/TB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显著相关(P=0.0034)。  结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DB/TB比值与肾功能明显相关, 对于DB/TB相对较高的患者应尽可能早采用"一步法"经皮SEMS置入术以恢复内引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