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下胫腓联合损伤按照一定分型标准的合理治疗方案及手术体会。下胫腓联合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踝部损伤,通常发生在旋前-外旋和旋前-外展型踝关节骨折脱位,少部分发生在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也可能单独发生不伴有骨折脱位。按其损伤程度分为3型:I型为单纯扭伤无下胫腓分离;Ⅱ型为潜在性分离;Ⅲ型为明显的分离。对于不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没有造成下胫腓分离的韧带扭伤,即下胫腓联合稳定,可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伴有骨折和内侧结构损伤,下胫腓联合不稳定的病例应积极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可采用螺钉、下胫腓钩固定,以防踝关节不稳定造成疼痛和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2.
下胫腓联合是维持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踝关节骨折的常见伴发伤,约占踝关节损伤的1%~11%。见于约50%的WeberB型踝关节骨折和几乎全部的WeberC型踝关节骨折,亦可单独发生。Lauge—Hansen分类中旋前外展Ⅱ、Ⅲ度、旋前外旋Ⅳ度以及腓骨骨折位于关节间隙之上的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常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若不予以妥善处理,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随着对踝关节生物力学认识的进一步深入,该病的诊治近来也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手术重建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效果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分析2008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3例Ⅳ度不伴有三角韧带损伤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病例。手术方法为外踝钢板固定,内踝2枚螺钉固定,修补下胫腓联合前韧带,依后踝骨块大小决定是否进行螺钉固定。然后进行拉钩试验检测下胫腓联合稳定性。若不稳定,加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结果随访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术后均未发现下胫腓联合分离。后踝固定33例,未固定后踝20例。术中拉钩试验共发现14例下胫腓联合不稳,均为未固定后踝患者。末次随访时按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后踝固定组优良率为84.8%;未固定后踝组优良率为75.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后踝固定与否是决定能否有效重建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疗效。方法26例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行腓骨钢板螺钉固定,内踝加压空心拉力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18例后踝予加压空心拉力螺钉固定,所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者均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12周拆除下胫腓螺钉。结果26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均获随访8~24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评分,优19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3%。结论手术治疗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可恢复并稳定踝穴和距骨解剖关系,早期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尚丽嫚 《中原医刊》2009,(12):54-55
目的探讨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5年2月至2007年2月,手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42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下胫腓分离行皮质骨螺钉横向内固定,后踝骨折块超过关节面1/4者予复位螺钉固定,三角韧带完全损伤者予以修复。结果4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骨折愈合时间10~16周,根据Baird—Jackson评分系统评分,疗效:优35例,良3例,可3例,差1例。结论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脱位须行解剖复位,内固定,术中应充分重视三角韧带修复及下胫腓联合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胫腓螺钉固定在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2组均采用内固定方法对后踝、外踝、内踝解剖位置进行整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下胫腓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下胫腓间隙及下胫腓重叠距离、术后1年踝关节功能评分的差异。结果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65±2.44)周,对照组为(13.92±2.04)周,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2组下胫腓间隙及下胫腓重叠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和对照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78.26%、71.7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过程中修复后踝、外踝、内踝后是否进行下胫腓固定对骨愈合与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切开骨折复位、手术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后的踝关节功能恢复和预后情况。方法:踝关节骨折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18~52岁,平均36岁。按Danis-WeberAO分型:A型12例,B型23例,C型17例。损伤机制按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展型8例,旋后-外旋型骨折25例,旋前-外旋型12例,旋后-内收型7例。单踝骨折8例,双踝骨折30例,三踝骨折14例,合并腓骨骨折8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损伤16例,均采取切开骨折复位,克氏针、螺钉、钢板等内固定,术中探查下胫腓联合韧带,必要时予以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手术方式治疗。结果:52例得到6~15个月的随访,参照评定标准:优良44例,可5例,差3例。结论:踝关节的解剖复位可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可保证踝关节获得解剖复位,更好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马利阁 《中外医疗》2013,32(14):69-70
目的分析并探讨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踝关节损伤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骨科于2010年5月—2011年12月期间进行踝关节损伤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56例患者全部进行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在术后均进行12个月的随访,未发生深部感染和断针情况,骨折均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0~21周,优良率为83.93%。结论踝关节损伤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应该积极进行手术内固定处理,使下胫腓联合稳定。术后功能恢复与术中固定方法、踝关节的复位效果及术后锻炼等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下胫腓联合损伤在踝关节损伤中较为常见,处理不当,易出现踝关节不稳定,甚至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后期踝关节功能不理想,影响治疗效果。我院2000年5月-2007年5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脱位123例,其中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46例,有7例经牢固固定内外踝骨折后,下胫腓联合稳定,无固定必要;余39例均行下胫腓联合固定。46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分离的手术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并探讨影响其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手术治疗48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旋后外旋型21例,旋前外旋型18例,旋前外展型9例。急诊手术16例;伤后2~3d手术29例,3例为陈旧性骨折(伤后3个月手术)。结果:术后随访8~35个月,平均18个月。下胫腓固定者中,18例在术后8~12周取钉(3例潜在分离)。使用可吸收性螺钉7例中2例发生再分离,未固定者均未出现骨性连接和再分离。3例陈旧性骨折中2例恢复良好,另1例因创伤性关节炎行融合术。根据Baird-Jackson系统评分:优23例;良18例;可4例;差3例;优良率85.4%。结论:影响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有正确的术前术中诊断、骨折类型、下胫腓联合固定与否、陈旧性骨折及术后功能锻炼等。  相似文献   

11.
我院自 1989年 7月至 1999年 8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脱位 12 2例 ,其中并发下胫腓关节分离 40例 ,根据随访结果对治疗方法进行进一步探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40例中男 30例 ,女 10例 ,年龄 18~ 70岁 ,平均 43岁。致伤原因 :砸伤 10例 ,扭伤 2 0例 ,挤压伤 10例。按Lauge -Hansen分型分类 :旋后外旋 2 0例 ,旋前外旋 8例 ,旋后内收 4例 ,旋前外展 8例。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在硬膜外麻醉下对内踝骨折行切开复位克氏针 ,半口螺丝钉或张力带钢丝内固定 ,腓骨在下胫腓联合部位以上骨折切开复位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如何提高对Ⅲ、Ⅳ度旋前、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治疗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62例Ⅲ、Ⅳ度旋前、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手术及康复方法与随访效果。结果随访62例,时间2—6年,平均3.5年。疗效优良:46例(74.2%)、可:13例(21%)、差:3例(4.8%),优良率为73.8%。结论辅助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Ⅲ、Ⅳ度旋前、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腓骨骨折的内固定与否对下胫腓关节损伤的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8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术复位后观察组患者进行钢板内固定,对照组患者不加钢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愈合时间、AOFAS评分、疗效以及对下胫腓关节损伤的影响和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愈合时间、AOFAS评分、疗效、下胫腓间隙(TBCS)、下胫腓重叠距离(TBOL)、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患者中腓骨骨折内固定与否对下胫腓关节损伤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4.
胫腓骨远端骨折和严重踝关节扭伤常伴有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在临床上较常见。我们自1991年至今共收治急性胫腓骨远端骨折与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52例,采用手术治疗经1年左右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探讨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中采用踝关节骨折X线和MRI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Denis-Weber(DW)分型以及Lauge-Hansen(LH)分型的踝关节骨折病患62例,将DW及LH骨折分型与X线进行结合,同时将MRI诊断结果作为参考,继而评估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完整性,并分析探讨MRI与踝关节骨折X线在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在本组62例病患中,将DW分型作为依据,其中19例为A型,30例为B型,13例为C型;将LH分型作为依据,其中旋后外型Ⅰ级4例,旋后外型Ⅱ级12例,旋后外型Ⅲ级8例,旋后外型Ⅳ级9例;旋前外型Ⅰ级6例,旋前外型Ⅱ级3例,旋前外型Ⅲ级3例,旋前外型Ⅳ级5例;旋前内收型Ⅰ级3例,旋前内收型Ⅱ级4例;旋前外展型Ⅰ级2例,旋前外展型Ⅱ级2例,旋前外展型Ⅲ级1例;将MRI诊断结果作为标准,踝关节骨折X线与DW分型结合,下胫腓前后韧带损伤的敏感度为48.9%,特异度为100.0%;踝关节骨折X线与LH分型结合,下胫腓前后韧带损伤的敏感度为93.2%,特异度为94.4%;但两种分型无法判断韧带的损伤情况,而LH分型与MRI诊断存在较多的共性。结论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中采用X线测量与踝关节LH骨折分型进行结合判断病患的踝关节是否出现了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对韧带的损伤情况进行判断可参考MRI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16.
1 临床资料我科 1991年 1月~ 2 0 0 0年 8月共收治踝关节骨折脱位2 5 4例 ,经大部分随访 ,总结了其中 13 5例治疗及功能恢复情况 ,报告如下。本组共 13 5例 ,男 97例 ,女 3 8例 ,年龄最小 16岁 ,最大 68岁 ,平均 3 8 9岁。根据Lange -Hanson分类法[1]分为 :旋后 -内收型 5 6例 ,旋前 -外展型 2 6例 ,旋后 -外旋型 14例 ,旋前 -外旋型 17例 ,垂直压缩型 6例 ,开放性骨折 16例 (未做具体分型 ) ;单踝骨折 92例 ,双踝骨折 3 3例 ,其中单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者 4例 ,双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者 7例 ,单纯胫腓联合分离者 10例。…  相似文献   

17.
根据患者是否存在下胫腓联合分离,将踝关节骨折48例按AO分类分成2组,A型,B1、B2、型行手法复位外固定32例,B3型和C型行手术内固定,对疼痛程度,踝关节痛屈受限程度和X线表现等治疗结果进行评分。两组随访总优良者46例,下肢腓联合是关节骨折治疗中的关键点。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必须手术直视下复位,进行有效内固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提高对Ⅲ、Ⅳ度旋前、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48例Ⅲ、Ⅳ度旋前、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4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41个月,平均15个月。按美国足外科协会评分系统(AOFAS), 90 ~100分者42例, 80~89分者6例。48例均恢复日常工作。 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术中解剖复位、恢复踝关节的稳定性,及时处理下胫腓连结损伤是治疗Ⅲ、Ⅳ度旋前、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踝关节骨折的常见伴发伤,下胫腓联合损伤可致踝关节稳定性丧失,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处理不当易造成踝关节慢性不稳定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目前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上存在较多争议,主要涉及下胫腓联合损伤后稳定程度的判定及固定方式的选择。本文对下胫腓联合损伤从解剖学、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及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8月至2007年10月手术治疗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42例,骨折复位后,外踝骨折采用钢板坚强内固定,内踝及后踝采用松质骨钉固定。骨折固定后,下胫腓联合乃不稳定,用1枚皮质骨螺丝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术后早期行不负重功能锻炼。术后12周、负重行走前取出固定下胫腓联合的螺丝钉。结果42例患者获得8~25个月的随访,42例中只有16例需要用螺丝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根据患者主观感觉、功能检查、X线检查评定疗效,优22例,良13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83.3%,42例患者均未发生下胫腓联合再次分离。结论精确的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是提高关节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