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家兔额叶皮层对视前区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下行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额叶皮层是否参与针刺镇痛作用尚无一致看法。早期的工作指出:切除全部额叶皮层的家兔,其针刺效应依旧存在。因此,他们认为额叶皮层不参与针刺镇痛作用。徐维等人在人体上比较皮层完整结构与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四白”和“颧髎”对小鼠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神经元的激活状态及其分型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电针组,每组6只。电针组电针“四白”和“颧髎”,干预30 min。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即刻早期基因c-Fos的阳性细胞密度,以及c-Fos阳性细胞和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γ-氨基丁酸(GABA)共表达细胞的百分比,分析电针后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c-Fos神经元的类型。另取10只小鼠,采用光纤钙成像技术分别观察电针前后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神经元钙活动的变化。结果:在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中,电针组的c-Fos阳性细胞密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在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中,电针组c-Fos和CaMKⅡ共表达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光纤记录钙成像结果显示,与电针前相比,电针期间躯体感觉皮层和初级运动皮层兴奋性神经元的自发钙活动显著上升(P<0.01);电针后,其自发钙活动较电针期间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生理状态下,针...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皮层温度影响的皮层热像显示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栋  傅卫星 《针刺研究》1999,24(2):146-152
为观察电针后大脑皮层的温度反应,研究皮层在针灸刺激中的作用,应用皮层红外热像显示法(CIT),对家猫在分别电针单侧“内关”穴和“后三里”穴后的皮层温度变化进行显示和分析。①电针穴位后,各观察组皮层均出现一定的升温反应,与不针刺对照组小幅平稳降温形成对比;②对区域平均升温值较高者的分析显示,各组前上薛氏回、冠状回针后的升温均较高;除此之外各组还有各自针后高升温区。上述结果表明:电针穴位后皮层以升温反应为主要趋势;电针不同穴位有共同高升温区,亦有各组特异性高升温区。皮层热像显示法用于研究皮层的针刺温度效应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手捻针对中枢体感诱发电位的反应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针刺对大脑皮层调整作用的机制。方法 观察手捻针对正常人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s)中枢不同水平(皮层下、皮层、皮层痛成分)的反应特性。结果 手捻针对皮层下成分P14-N16波幅有效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有较强的后效应;手捻针对皮层成分P14-N20、P25-N30、P45-N60波幅无明显影响;手捻针对皮层痛成分P200-N300波幅的影响呈降低趋势,但未见统计学意义;手捻针对中枢不同水平体感诱发电位各成分潜伏时观察未见明显变化规律。结论 手捻针与电针的选择对针刺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脑皮层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并在不同温度区上进行比较。方法:应用皮层红外热像显示法和激光多普勒血流测量仪,对家猫皮层不同温度区上的微循环血流量进行电针前后的比较观察。结果:(1)在用皮层热像显示法所选择的皮层高温点(3483℃±108℃)上,电针前的微循环平均血流量为(2668±868),电针5min为4225±2124,停针5min为4318±2362,针前与电针5min和停针5min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2)在皮层低温点(3228±119℃)上,电针前平均血流量为1408±446,电针5min为1421±595,停针5min为1405±511,针前与电针5min和停针5min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9。结论:电针可以引起皮层一定部位微循环血流量的增加,高温部位血流量特异性增加,说明皮层在电针后只有特定部位兴奋。  相似文献   

6.
徐维  阎亚生 《针刺研究》1989,14(3):315-318
<正> 我们曾在大鼠上观察到,用 GABA 局部处理双侧皮层后,电针可使嘶叫阈降低(P<0.05),对照组动物嘶叫阈无明显改变(P>0.05),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该实验中虽见到电针可提高甩尾阈。但给药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别。而 GABA 抑制皮层后,电针可削弱嘶叫阈的效应,提示皮层可能参与脑干以上较高级中枢痛反应的调节。荷包牡丹碱是 GABA 的拮抗剂,可选择性地减弱 GABA 的抑制作用。设想用荷包牡丹碱处理大鼠皮层后,电针对痛反应的影响可能与 GABA 的作用相反。本文试图以此设想进一步验证皮层对疼痛有下行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国冀  陈正秋 《针刺研究》2001,26(4):314-320
目前研究比较清楚的痛觉调制通路有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 -延脑头端腹内侧区 (RVM) -脊髓背角 /三叉神经脊束核通路 ;PAG -伏核 -杏仁核 -缰核 -PAG回路 ;丘脑中央下核 -腹外侧眶皮层 -PAG通路 ;大脑皮层下行抑制通路 :皮层SⅡ -伏核 /缰核 -中缝大核(NRM) -脊髓背角通路 ;皮层SⅡ区 -运动皮层 -丘脑髓板内核群通路 ;皮层SmⅠ区 -尾核 -丘脑束旁核通路 ;下丘脑弓状核 (ARH)痛觉调制通路 :ARH -中缝背核 /蓝斑 /PAG通路 ;ARH -中缝背核 -脊髓背角通路 ;ARH -垂体前叶、中间叶 -丘脑束旁核通路 ;边缘系统 -外侧缰核 -中缝背核 /PAG -NRM/蓝斑 -脊髓背角 /三叉神经脊束核通路 ;痛觉调制的易化通路 :RVM -脊髓背角通路 ;大脑皮层SⅡ -SⅠ通路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 根据病史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MRI证实为分水岭梗塞病人61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包括皮层后型15例,占50%,皮层下型13例,占43.3%,全皮层型2例,占6.7%;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3.8±13.5)岁.对照组31例包括皮层型14例,占45.2%,皮层下型15例,占48.2%,全皮层型2例,占6.5%.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定标准判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并以此作为临床分型[2],治疗组有轻型5例,中型16例,重型9例;对照组有轻型4例,中型11例,重型16例.  相似文献   

9.
大鼠大脑皮层SI区神经元对电针和手针的反应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袁斌  庞天赐 《针刺研究》1991,16(2):79-86
<正> 人们早已知道,电针穴位可以在大脑皮层体感区引起诱发电位,据此许多研究者相信,针感的产生和大脑皮层有密切关系。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皮层体感区(SⅠ区和 SⅡ区)对许多皮层下核团中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具有下行调制作用。有的作者指出,针刺穴位激活皮层神经元,  相似文献   

10.
Liang J  Lu J  Cui SF  Wang JR  Tu Y 《针刺研究》2012,37(1):20-24
目的:观察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制。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空白+针刺组、模型组、模型+针刺组,每组6只。采用孤养结合慢性应激的方法造模。针刺干预选用"百会"透刺"印堂"穴,直刺单侧"内关"穴,留针20min,隔日1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 mRNA表达,免疫印迹技术检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额叶皮层、海马BDNF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1,P<0.05);空白+针刺组大鼠额叶皮层、海马BDNF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变化(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模型+针刺组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BDNF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额叶皮层和海马内BDNF含量减少,针刺治疗可以上调额叶皮层和海马区BDNF的表达水平,这可能是针刺发挥抗抑郁治疗作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 我们以往工作证明,猫的十字沟前皮层参与对丘脑中央中核(CM)伤害性反应的下行性调节。本文比较了用利多卡因局部改变十字沟前皮层和 SI 区机能状态前后电针对 CM 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以探讨十字沟前皮层和 SI 区是否参与对 CM 核电针效应的下行性调节。实验用猫,硫贲妥钠麻醉下开颅,暴露右侧十字沟周围皮层,于同侧 CM 核上方颅骨钻孔。分离左侧(?)浅神经,以便施以伤害  相似文献   

12.
13.
<正> 近年来研究证明脑内存在有以脑室周围灰质和导水管周围灰质为中心的镇痛系统。它可以通过延髓的下行抑制通路,阻遏脊髓背角痛信息的输入而起到镇痛作用。我们以往的工作多次证明电针“足三里”确实可以激活延脑中缝大核(NRM)这  相似文献   

14.
Z Xu  W Xu  Z Chen 《针刺研究》1990,15(1):77-81, 29
We have previously demonstrated that during acute arthritis in the rats induced by local intraplanter adjuvant, there are dramatic alterations in the behavioral responses to noxious stimul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changes in responses of parafascicular nuclei (Pf) neurons during acute arthritis and effect of acupuncture (EA) in the rats. It was shown that: (1). for the whole populations of somatosensory neurons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between arthritic rat and normal rat (P greater than 0.05). However, nociceptive neurons activated exclusively by noxious stimulation were less in the arthritic rat (21/60) than in the normal rat (35/46) (P less than 0.01); nociceptive-non-nociceptive neurons activated by both noxious and non-noxious stimulation were more in the arthritic rat (30/60) than in the normal rat (9/46) (P less than 0.01), and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t for population of non-nociceptive neurons between two groups. (2). Nociceptive responses of Pf neurons (n = 16) could be markedly inhibited by EA at Xuanzhong (G39) and Kunlun (B60) in acute arthritic rat. In particular, the inhibitory effect was of great significance (P less than 0.01) during 0-10 and 20-35 minutes following cessation of EA.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rats were hyperalgesic during adjuvant-induced acute arthritis and EA produces a fine analgesic effect in acute arthritic rats. The results also support the view that adjuvant-induced acute arthritic rat can be considered as a model for research of pain and analgesia.  相似文献   

15.
实验用Wistar大鼠 ,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右侧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对同侧面颊部伤害性刺激的反应。以 2V和 1 8V分别低和高于C纤维阈值的两种强度电针“足三里”或“下关”穴 ,观察对此会聚神经元伤害性反应的影响 ,及损毁中缝大核 (NRM )后的变化。损毁NRM后低强度 (2V)电针“下关”穴 ,对伤害性反应从针中到停针后 2 5min ,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0 .0 5~ 0 .0 0 1 ) ,与损毁NRM前相比 ,抑制幅度稍低。而低强度电针“足三里”穴 ,与NRM损毁前的电针效应相类似 ,无论是针中还是针后都无此镇痛效应。损毁NRM后高强度 (1 8V)电针“下关” ,从针中到停针后 2 0min对会聚神经元痛反应仍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P≤ 0 .0 0 1 ) ,但与损毁前相比抑制作用减弱。而 1 8V电针“足三里”的镇痛效应在损毁NRM后消失 ,与NRM损毁前电针此穴明显镇痛的效应相比 ,组间差异非常显著。提示近痛源部位的“下关”穴电针镇痛效应 ,可能主要是通过脊髓节段内痛抑制机制实现的。高强度 (1 8V)电针虽与NRM有一定关系 ,但并不完全依赖于NRM的完整 ,表明“下关”镇痛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 ,而远神经节段穴位“足三里”强电针(1 8V)所引起的镇痛作用则与NRM关系密切。表明远隔穴位针刺的广泛性镇痛作用可能必须通过脊髓上NRM?  相似文献   

16.
感觉运动皮层的锥体束通路对NRM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邹挺  刘乡 《针刺研究》1993,18(1):29-32
感觉运动皮层可通过锥体束及锥体外系对躯体运动进行控制。本实验证明大鼠感觉运动皮层也可通过锥体束对痛觉进行调制。锥体束切断后可明显增强电针“足三里”的镇痛作用。表明锥体束完整的情况下对电针的镇痛效应有拮抗作用。这可能是患者情绪急躁全身肌肉紧张时,针刺疗效不佳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正> 腓总神经是小腿和足背的主要感觉神经,以伤害性强电刺激腓总神经可以导致动物的痛反应,如反射性下颌运动及血管紧张性收缩等,并可诱发脑内核团痛放电;痛觉  相似文献   

19.
陈正秋  石宏 《针刺研究》1995,20(1):15-19
用多管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及微电泳技术,观察到:毁损大鼠皮层SmI后,电针穴位对丘脑束旁核(Pf)神经无伤害性反应的抑制作用被减弱;微电泳导入ACh能抑制SmI毁损大鼠Pf神经元的伤害性反应,其作用与SmI完整时电针对其伤害性反应的抑制效应相似。结果表明,ACh是参与皮层对丘脑Pf神经元针刺镇痛下行调节的神经递质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