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由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主办、湖南省医学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承办的2013年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腹部影像学学术年会,将于2013年5月16日-19日在湖南省长沙市融程花园大酒店召开。会议以"交流、合作与发展"为宗旨,以"安全与规范"为主题,大会将就腹部影像安全、规范化扫描技术及影像诊断展开重点论述,并力争将腹部影像最新进展和科研创新呈现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会议同步举办第一届南方医学影像论坛及第一届潇湘医学影像论坛,从事医学影像的专家将在此开坛论道,交流心得,大会还邀请二十多名放射领域的知名专家作专题报告,并采取专家讲座和大会发言等多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入选论文将编入论坛《论文汇编》。欢迎同道踊跃报名参加会议。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 相似文献
2.
3.
胎儿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在临床上较常见。MRI可很好地评价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及伴随畸形。胎儿MRI常采用稳态自由进动(SSFP)﹑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SSFSE)、快速T1WI以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等序列对泌尿生殖系统进行评价。综述MRI对胎儿肾脏畸形、梗阻性尿路疾病以及生殖系统畸形的诊断价值,并介绍各种胎儿畸形的MRI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4.
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的CT特征及其扫描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的轴位CT特征及其扫描方法。方法对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的18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的轴位平扫CT特征有:蒙面征、双侧肾实质交替增厚(肾盂肾盏偏位)征、同层双肾盂征、双肾蒂征、输尿管异位征及膀胱囊中囊征象;轴位增强CT特征有:完全或不完全双输尿管征及内髓质征。结论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具有一定的CT特征,合理应用扫描参数,特别是<5 mm的薄层扫描是显示该畸形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重复肾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重复肾常在发生其并发症或其他部位病变时作特殊检查中才被发现,本研究对9例完整的重复肾病例回顾分析,总结该病的超声、IVP、CT和MRU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各种检查方法对该病的诊断价值,目的在于提高对本病及检查方法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探讨阴道斜隔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阴道斜隔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结果:2例行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1例显示单角子宫,1例显示双子宫,2例均显示隔后腔及阴道斜隔上的瘘管。4例行CT检查,均显示双子宫、双宫颈、双阴道,其中斜隔侧阴道远端闭锁形成隔后腔。5例均经B超、CT或静脉肾盂造影(IVP)证实伴有斜隔侧肾及输尿管缺如。5例中右侧斜隔4例,左侧斜隔1例。所有患者均为双子宫、双宫颈、双阴道,一侧阴道完全或不完全闭锁及斜隔侧肾、输尿管缺如为特征。结论:阴道斜隔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评价儿童重复肾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在评价儿童重复肾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B超或MR尿路成像(MRU)示有重复肾的患儿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2~ 72 (23.80±20.97)个月.选择同期且年龄匹配、B超或MRU结果正常、为探查泌尿系统感染病因行肾动态显像的婴幼儿20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名,女11名,年龄2 ~72(32.95±23.58)个月.2组均按照年龄分亚组:组Ⅰ,年龄0~24个月;组Ⅱ,年龄25~72个月.受检者99Tcm-DTPA肾动态显像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监护人知情同意.显像后勾画双肾ROI(包括重复肾)获得肾图,计算肾GFR及患肾上、下半肾摄取率.多组间均数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t检验.结果25例患儿共26个重复肾(1例左、右双侧重复肾),其中左侧重复肾16个,右侧重复肾10个.26个重复肾中,肾图正常6个、持续上升型9个、高水平延长线型4个、抛物线型2个、低水平延长线型5个.患儿组组Ⅰ患肾19个,组Ⅱ患肾7个;对照组2组均为20个肾.患儿组中正常肾图者GFR为(78.81±15.97) ml/min(组Ⅰ)及(64.68±11.15) ml/min(组Ⅱ),持续上升型肾图者GFR为(72.11±22.76) ml/min(组Ⅰ)及(63.41±16.42) ml/min(组Ⅱ),高水平延长线型肾图者GFR为(68.74±16.17) ml/min(组Ⅰ),抛物线型肾图者GFR为(65.26±15.27) ml/min(组Ⅰ),以上各组GFR与对照组GFR[组Ⅰ:(79.35±13.31) ml/min;组Ⅱ:(76.46±9.69) ml/min]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5个肾图呈低水平延长线型患肾的GFR为(45.83±10.17) ml/min(组Ⅰ)及(45.53±10.42) ml/min(组Ⅱ),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26个患肾中,23个可清晰分辨上、下半肾,占88.46%.相对于整个患肾而言,3个重复肾摄取率>30%,5个重复肾摄取率为10% ~30%,15个重复肾摄取率<10%.结论 99Tcm-DTPA肾动态显像可定量评价重复肾功能,对临床重复肾患儿治疗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肾嗜酸细胞瘤(RO)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RO患者的影像资料。12例均行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包括肾皮质期、髓质期和排泄期(5例)增强扫描;有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CT平扫示12例病灶均为单发,7例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最大径2.0~11.6cm,平均5.8cm,<3.0cm者3例。增强扫描:肾皮质期示10例病灶明显强化,其中8例强化低于肾皮质,2例强化接近于肾皮质;肾髓质期示7例病灶强化程度下降并低于肾脏髓质的密度,3例病灶持续强化、于排泄期见密度开始下降,2例病灶在皮质期~排泄期表现为持续强化;6例病灶内可见星芒样瘢痕,8例有完整包膜,3例可见钙化。3例病灶于MRI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相对均匀的高信号,3例均见完整包膜。结论:RO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增强后均匀强化,无囊变或坏死,T2WI上可见完整的低信号包膜,有助于同各类型肾癌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肾盂移行细胞癌MSCT和MR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3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盂移行细胞癌,32例术前行MSCT双期增强扫描,15例行MR扫描,9例同时进行CT和MR扫描,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肾盂内肿块型19例,CT见肾盂内软组织肿块,增强轻中度强化11例,明显强化5例。MR大多数为稍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轻中度强化。肿块浸润型13例,CT见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增强不均匀强化,外周强化要明显高于内部。MR见T1WI混杂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增强见伴坏死囊变的不均匀强化。肾盂壁增厚型6例,CT为肾盂壁不规则增厚影,增强少许强化。MR为轻度强化。结论:肾盂移行细胞癌的CT和MR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SCT和MR均能较为准确地诊断并进行分型分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肾脏淋巴瘤的CT、MRI及PET/CT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17例患者行CT检查,1例仅行平扫,其余16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同时行PET/CT检查;1例患者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8例中表现为多发结节型6例,单发结节型3例,邻近腹膜后侵犯型5例,肾周型3例,弥漫浸润型1例。结论 CT、MRI及PET/CT均能显示肾脏淋巴瘤病变。肾脏内多发、单发肿块或腹膜后肿块直接侵犯,CT平扫表现为均匀等或稍低密度,MRI呈等T1、等T2信号,轻度强化是肾脏淋巴瘤的普遍特点,有一定的特征性。PET能更敏感地发现其他器官的隐匿性病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乳头状肾细胞癌(RCC)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8例患者共13个肿瘤病灶,7例12个病灶位于右肾,1例位于左肾。肿瘤均呈膨胀性生长,最大径为0.2~8.0cm,8个病灶≤4cm者。CT、MRI表现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内有灶状出血(4/13)、坏死(4/13)和钙化(1/13),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实质期和排泄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4个病灶显示完整或较完整的假包膜。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膨胀性生长方式,瘤内可有灶状出血、坏死和钙化,CT和MRI增强扫描肿瘤边缘清楚,持续轻度强化,增强三期扫描中其强化程度均弱于或相仿于肾髓质,有助于同其它类型RCC鉴别。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6例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MRI表现。结果:肿瘤位于肾盂19例,位于肾盏7例。MR信号在T2WI上为均匀略高信号15例,混杂等高信号8例,均匀等信号2例,等低信号1例;在T1WI上为均匀低信号16例,混杂信号8例,均匀等信号2例;增强18例中10例轻度均匀强化,8例轻度不均匀强化。MRI明确诊断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18例,可疑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5例,误诊2例,漏诊1例。结论:MRI对肾盂移行上皮细胞癌病灶的发现,观察生长方式和侵犯范围均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变的影像表现认识.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着重分析病灶的大小、部位、轮廓、密度、MRI信号特征以及动态增强表现等. 结果 15例共18个病灶均表现为实质性肿块,大小由1.5×2.3 cm~5.0×7.0 cm,肿块边界清楚,但形态不一,其中16例呈类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CT平扫12个病灶呈均匀略高密度,2个病灶呈等密度,4个病灶内可见散在小灶性低密度;所有病灶在CT动态增强肾皮质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肾实质期呈相对低密度,4个病灶内的少量脂肪成分无强化;MRI显示所有病灶在T2WI脂肪抑制序列上均呈低信号,在T1WI上大部分病灶呈等信号,但4个病灶内的少量脂肪成分在MRI上未能显示明显高信号,而MRI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和CT基本相仿. 结论 乏脂肪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易于和肾癌相混淆,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和鉴别诊断价值,如鉴别诊断仍有困难,应做MRI检查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MRI表现,并与80例肾透明细胞癌的CT、MRI表现相对比。结果肿瘤直径为2.5~8.0cm,乳头状肾细胞癌CT、MRI表现的特点为平扫肿瘤密度、信号较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肿瘤呈较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肾皮髓期强化程度明显弱于肾皮质,有完整的包膜。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与肾透明细胞癌在CT、MRI上有不同的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64层容积CT尿路造影(VCTU)对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66例经手术、输尿管镜或临床证实的泌尿系统先天畸形患者行VCTU检查,并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后处理,获得尿路重建图像.结果 66例患者中(2例为多发畸形),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32例,马蹄肾7例,肾旋转不良6例,肾盏憩室5例,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5例,先天性巨输尿管1例,输尿管开口异位1例,腔静脉后输尿管1例,输尿管囊肿3例,膀胱憩室7例.VCTU图像清晰、立体感强,可多角度观察尿路,诊断正确率达100%.结论 VCTU通过VR、MIP、MPR、CPR图像能准确显示泌尿系统先天畸形及其伴发病变,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和诊断正确率,可作为诊断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肾少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肾脏少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资料,其中嗜酸细胞腺瘤9例、后肾腺瘤1例、不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4例(上皮样型2例,平滑肌瘤型2例)、纤维瘤3例、中胚叶肾瘤2例、神经鞘瘤1例。15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2例同时进行了CT和MRI检查。结果:本组病例除1例中胚叶肾瘤和1例神经鞘瘤外,均表现为境界清楚、均质性的实性肿块影。中央瘢痕及可以高于肾皮质的强化方式是嗜酸细胞腺瘤的特征。不典型AML、纤维瘤、后肾腺瘤及实性中胚叶肾瘤,在抑脂序列T2WI上呈较明显的低信号,且纤维瘤和后肾腺瘤都具有延迟强化的特征。良性神经鞘瘤具有境界清楚和易于发生坏死、囊变的特征。囊性中胚叶肾瘤缺少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论:肾少见良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与肾癌进行鉴别,准确的术前诊断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