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将300例行下肢骨折手术术后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下肢骨折手术术后的患者通过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研究.方法 将109例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对照组54例.观察组实施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给予循证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手术前后的常规护理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危险因素、复发率及术后健康状况等.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复发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健康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循证护理干预对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预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复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通过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防止和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1年6月本院785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护理干预效果。结果通过护理干预,785例妇科盆腔手术病人在术后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发病率为0.51%,均早期发现和处理,最终康复出院。结论在围手术期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级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于上海市浦东医院骨一病区进行下肢手术患者3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186例及对照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分级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3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对照组发生15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5.
屠悦  林雪娟 《全科护理》2016,(21):2194-2196
[目的]分析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68例病人(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行普通护理方式,干预组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方式。比较两组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4.7%,而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病人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后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脊柱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分别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干预和术后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疼痛发生率、下肢肿胀度、住院时间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等有无差别。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及疼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肿胀度和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预防脊柱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缓解患者疼痛,促进疾病康复,并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应用CPM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评价CPM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268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4例)和观察组(134例),对照组常规术后抬高患肢及术后24 h鼓励和指导患者做主动肌力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CPM装置进行训练,观察两组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下肢骨折术后应用CPM装置有利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骰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骰骨干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试验组采取循证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较对照组低,在术后7 d内患者出现不适情况也有较为明显的改观(P〈0.05)。结论:骰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对患者施以循证护理,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杨玲 《天津护理》2018,26(6):697
目的:探讨联合运用 Wells评分及Caprini 评分指导预见性护理对于骨科大手术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骨科接受手术的患者 120 例,按照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联合评分指导下的预见性护理。干预后根据术后下肢血管超声筛查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两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程度在Wells及Caprini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9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观察组术后发生2例深静脉血栓,两组在血栓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904,P=0.027)。结论:在骨科大手术的患者中,围手术期联合运用wells评分及Caprini评分,并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可降低此类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在血栓预防上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Autar量表对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防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入住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脑外科的43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11例和对照组221例。对照组按照脑卒中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改良Autar量表的风险评估等级采取相应的DVT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4.74%)低于对照组(11.76%)、住院天数[(34.289±5.620)d]少于对照组[(42.036±8.28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应用改良Autar量表能预警脑卒中患者DVT的发生风险,从而对中高风险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预防股静脉置管术后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的有效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治疗前的58例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使用动静脉脉冲系统治疗后的62例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股静脉置管术后DVT形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大腿周径、小腿周径变化值分别为(47.2±6.3) cm/s,(29.5±4.5) cm/s,(8.0±0.5)cm,(4.0±0.3) cm,对照组分别为(27.6±5.1) cm/s,(18.1±2.3) cm/s,(9.8±0.2) cm,(5.6±0.4)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8.785,17.636,-25.564,-24.892;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血栓5例,术肢肿胀例数7例,对照组分别为12,1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928,4.250;P<0.05);两组患者术肢肿胀程度及血栓形成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0.500,19.500;P<0.05),两组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628,12.684;P<0.05)。结论动静脉脉冲系统能有效预防危重患者股静脉置管术后DVT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中间歇性气囊加压法(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 method,IPC)在妇科腹腔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不孕症行腹腔探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两组均在全身麻醉和膀胱截石位下行腹腔镜手术,术中对照组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观察组采用IPC。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d和第3d凝血功能指标;术前、手术后30min、术后第1d股静脉血流速度;术后3个月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术后3个月对照组发生DVT12例,观察组2例,两组比较,χ2=6.2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d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和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throm boplastin time,APTT)高于对照组,术后第1d和第3d纤维蛋白原(human fibrinogen,FIB)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0min和术后24h观察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各时间点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F=1.9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PC应用于腹腔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和预防下肢DVT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骨外科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甄别其发生的主要因素并建立有效的综合干预策略。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在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手术后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52例,进行病情资料收集及分析。根据是否发生DVT将所有病例分为对照组和病例组,其中未发生DVT的患者173例为对照组,累计确诊为并发下肢DVT的患者79例为病例组,分析与下肢DVT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综合分析其干预策略。结果患者的年龄因素、是否合并慢性基础病、使用机械通气情况、病情等为下肢DVT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骨外科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因素主要与住院患者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是否合并慢性病或肺内感染、术后制动时间等相关。应在识别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康复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权月 《天津护理》2012,20(3):128-129
目的:探讨运用间歇充气压力抗栓泵对预防和减少肝胆外科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自肝胆外科术后患者124例进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66例,对照组58例。试验组在常规预防DVT措施的基础上给予间歇充气压力抗栓泵,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预防DVT护理措施。结果:两组术后24 h血流速度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24 h试验组股静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血流速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患者术后运用间歇充气压力抗栓泵可改善患者血流速度,预防和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侯丽  孙宁 《全科护理》2010,8(28):2549-2550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预防骨科糖尿病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114例糖尿病合并骨折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早期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未发生DVT,对照组发生7例,两组比较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骨科糖尿病病人术后并发DV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胸外科电视胸腔镜术后病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48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体位护理,观察组给予专科体位干预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离床活动、手术当天及术后第2天疼痛程度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手术当天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术后离床活动时间、术后第2天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干预能促进胸外科术后病人早期离床活动,减轻疼痛程度,有助于促进病人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眼内填充术患者遵医体位的护理干预方法,延长术后患者遵循体位医嘱的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方法:将58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眼内填充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术后遵医嘱卧位,并予以临床护理干预,对照组(28例)则只采用医嘱卧位。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3、5d遵循体位医嘱的情况及舒适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掌握健康教育知识情况及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眼内填充术术后特殊体位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提高其舒适度和满意度,延长体位的维持时间,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蒋学军  张学龙  陈杰山  韩燕颜 《全科护理》2013,11(19):1733-173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高危冠心病病人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高危冠心病病人60例为对照组,选取高危冠心病病人60例为观察组,均接受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 3.3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危冠心病病人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中给予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84例(86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按玻璃体切除术后常规护理进行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内容包括术前体位练习、饮食护理、心理护理,术后体位护理、并发症观察及预防、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改善率达65%;同时并发症明显减少,眼内压、出血、感染三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患者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