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骨科创伤术后DVT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我县DVT人群获得性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近3年来本院收治50例创伤骨科术后DVT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DVT危险因素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DVT患者中,92%有明显的危险因素;各因素中年龄≥40岁、高血压、感染、长期卧床、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居于前位。结论通过对DVT危险因素的研究分析,对骨科创伤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高危因素及危险等级对预防性治疗与护理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等级对病人进行预防和护理,并对介入治疗的病人进行专科护理.[结果]极高危组病人临时性下腔静脉滤过器的置入对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有重要作用.高危组和中危组病人可以选择机械性预防加药物预防.低危组术后机体有效的活动即可降低发病率.[结论]护理人员在DVT预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掌握预防方法有助于降低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下肢静脉曲张术后的并发症之一,一旦深静脉血栓形成将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术后评估和预防血栓发生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就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术后进行适时评估并结合卧位护理、肢体功能监测、药物及新型工具应用等护理措施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最后通过对患者术后居家生活方式干预,改善患者生活习惯,以达到远期预防再次复发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5.
目的分析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策略。方法对2 46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依据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128例)和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2 3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分布,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筛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20%;影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1.78)、高血压(OR=3.59)、同型半胱胺酸血症(OR=4.28)、D-二聚体(OR=5.14)、手术时间(OR=2.86)、全身麻醉(OR=2.53)、植入物(OR=4.3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OR=3.70)。结论骨科患者术后具有较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应针对高危因素尽早进行筛查和预防,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后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预防措施从而降低DVT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98例重症手术患者,对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卧床时间、静脉穿刺频次、凝血常规、D-2聚体值、输血情况进行统计,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198例患者中84例发生了DVT,年龄、BMI等因素都与DVT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高龄、高BMI等相关因素都是术后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BMI、卧床时间、静脉穿刺频次、D-2聚体值及输血是评估术后是否发生血栓的危险因素,认真做好术前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对高龄和高BMI的患者加强术后护理,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行早期术后活动,无DVT的患者双下肢予气压治疗,降低静脉穿刺频次,尽量减少输血,监测D-2聚体值,必要时给予抗血栓药物进行预防,可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3):2476-2478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成功进行胸外科手术的1254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48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他的病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运用Logistic分析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254例患者中有48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经过单因素条件Logistic分析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为下肢骨折及骨科相关性疾病、脑血管病致卧床、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长时间制动、静脉内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静脉内留置管道,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长时间制动、静脉内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及静脉内留置管道是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对高危患者应当密切观察病情。  相似文献   

8.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将术后患者233例根据彩色Dopp ler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111例和无血栓组122例。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分别记录危险因素的个数、手术种类、手术时间、体重指数及术后应用抗凝剂低分子量肝素情况。同时选择57名健康志愿者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111例患者发生DVT,发生率为47.6%,且年龄越大,体重指数增加、危险因素个数越多,DVT发生率越高。结论:DVT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对DVT高危患者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17年1月31日妇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合并DVT患者作为血栓组,同时段40例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未合并DVT患者为无血栓组。另将2017年6月1日~2019年6月30日医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加速康复护理措施。分析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术后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下肢症状及DVT情况。结果: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年龄、合并症、肿瘤分化程度、合并淋巴结转移、输血、术前及术后3 d 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后3 d D-二聚体、合并症及淋巴结转移为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的相关因素,其中年龄为其独立保护因素,术后3 d D-二聚体、合并症及淋巴结转移为其危险因素。观察组术后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疼痛、肿胀、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年龄、术后3 d D-二聚体、合并症及淋巴结转移为影响妇科恶性肿瘤术后DVT的相关因素,通过加速康复护理措施可以促进患者术后康复,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早期脊髓损伤(SCI)患者住院期间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康复科收治的发病1周内即入院的脊髓损伤患者49例,根据下肢静脉彩超的表现,将其分为伴DVT组(9例)和不伴DVT组(40例)。记录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合并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是否合并并发症(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等)、有无肿瘤病史、既往有无吸烟史、是否合并下肢骨折、有无气压治疗、是否早期康复干预、是否预防性抗凝治疗、有无静脉置管史、有无手术、有无输血史、下肢肌力、发病至转入康复科时间等临床因素。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脊髓损伤并发DVT的危险因素。 结果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 6.87;95% CI 1.09~43.22)和未进行气压治疗(OR 12.47;95% CI 1.09~142.36)与早期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并发DVT有关(P<0.05)。 结论女性和未进行气压治疗是早期SCI患者住院期间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其护理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2年7月我院住院经多普勒血管超声确诊深静脉血栓患者215例,分析患者年龄构成、原发疾病及发生血栓部位,总结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好发部位。对深静脉血栓高危患者给予特定护理措施,预防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结果:老年、骨折及严重创伤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及肿瘤患者其深静脉血栓发病率较高,左侧较右侧好发深静脉血栓。结论:老年、多发伤、严重创伤、糖尿病、高血压、肿瘤是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给予合理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住院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2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发生DVT,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含量异常、中心静脉置管、肌力≤3级、卧床>2周为影响脑卒住院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注意排查脑卒中住院患者各种危险因素,早发现,早采取相应措施,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预防下肢创伤及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降低骨科下肢创伤及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方法对263例骨科下肢创伤及手术后患者采取积极的预防护理措施:早期观察和评估、健康知识宣教、机械预防、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等措施。结果263例患者中只有9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42%)。结论骨科下肢创伤及手术后患者施行积极的预防护理措施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将我科74例骨科手术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和预见性护理组各37例。预防护理组除常规护理外增加加强观察、早期活动、穿弹力袜、抗凝药物使用等。观察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预防护理组的深静脉栓塞发生较常规护理组低(P0.05)。结论:骨科手术后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2009年11月至2010年11月从我院选取104例骨科手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普通的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通过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措施与护理方法.方法 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颅脑外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除常规护理外增加病情观察、早期活动、穿弹力袜、使用抗凝药物等系统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将两组的治疗、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系统早期的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可安全、有效地预防颅脑外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高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发病因素,也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对高危患者的评估观察、及时准确的健康宣教、各种运动等物理治疗改变肢体静脉血流滞缓、避免对下肢静脉的有创操作以及防止血液的高凝状态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患者DVT的发生;合理饮食、患肢正确体位、局部溶栓、介入术后护理以及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是DVT患者护理的要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行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患者158例(158膝)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饮酒史、激素类药物治疗史、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凝血功能指标、假体类型、机械抗凝类型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膝关节单踝置换术后发生DVT的相关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6岁、女性、BMI≥28 kg/m^2、糖尿病史、使用骨水泥型假肢、机械抗凝中未使用血液循环泵是老年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老年膝关节单踝置换术后发生DVT的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性实施护理对策,降低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王彬  唐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3865-3867
目的对ICU患者实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风险评估,探讨预防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383例ICU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47例采用ICU病房常规护理,实验组236例进行DVT风险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发生DVT的情况。结果对照组DVT发生21例(14.29%),实验组DVT发生9例(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5,P〈0.01)。结论对ICU患者采取DVT风险评估后给予预防护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