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糖尿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因胸痛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研究其住院时血压和血糖水平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比较高血压与糖尿病对冠脉狭窄分级的影响,以及血压和血糖控制水平对冠脉狭窄分级的影响。【结果】高血压和糖尿病叠加组冠脉狭窄≥3级(≥50%)的发生率高于高血压组(P〈0.01)及糖尿病组(P〈0.01)。进一步分析显示,血压和血糖控制均未达标组冠脉狭窄≥3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压控制达标组(P〈0.01)和血糖控制达标组(P〈0.01)。【结论】高血压病与糖尿病促进冠脉狭窄发生发展,两病叠加时重度冠脉狭窄的风险更大,血压和血糖控制达标可阻止或减缓冠脉狭窄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与高血压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86例高血压患者及125例正常血压健康者的血清尿酸水平。结果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压健康者(P〈0.01),2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1级高血压患者(P〈0.01),3级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又明显高于2级高血压患者(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血清尿酸水平升高的程度与高血压的临床分级有关。有必要将血尿酸测定作为高血压痛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探讨CRP与EH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00例EH患者和28例对照组人群的血清CRP,100例EH患者中,单纯EH41例,合并冠心病(CHD)59例;非极高危EH11例,极高危EH89例。41例单纯EH中,极高危EH30例,其中2级EH13例,3级EH17例;中年EH22例,老年EH19例。结果:(1)EH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3级EH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2级组(P〈0.05),2级EH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H极高危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非极高危组(P〈0.05),EH非极高危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老年EH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血清CR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CRP可能与EH有关;(2)CRP可能参与了EH的分级和危险分层;(3)CRP可能与EH患者的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其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2例为观察组,其中高血压1级(EH1级)42例,高血压2级(EH2级)46例,高血压3级(EH3级)44例,单纯EH无LVH(EH-非LVH组)68例,EH合并LVH (EH-LVH组)64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原发性高血压各组患者和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60例的血清IGF-1水平及左心室质量指数,并对比分析.结果 血清IGF-1水平,观察组[(296.41 ±60.51)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72.41±41.2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H1级、EH2级和EH3级组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H-LVH组、EH-非LVH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IGF-1水平、左心室质量指数均明显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H-LVH组均高于EH-非LVH组(P<0.05).IGF-1水平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r=0.42,P<0.05).结论 EH患者血清IGF-1水平明显升高,IGF-1可能参与了EH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与早期肾损害指标微量白蛋白尿(MAU)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征象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之间的关系。方法:116名EH患者根据PP水平分为3组,对3组的MAU、C-IMT;斑块发生率、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血糖(FBG)、体重指数(BMl)等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1.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AU水平及C-IMT明显高于PP〈40mmHg组和40mmHg≤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2.即≥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PP〈40mmHg组和40mmHg≤PP〈60mmHg组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0.05)。3.C-IMT与MAU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密切相关,尿微量白蛋白也是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尿微球蛋白测定对老年(≥60岁)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肾损害诊断的敏感性。方法将56例EH患者按年龄是否≥或〈60岁分为两个组,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测定血、尿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的含量。结果EH患者中两组血清α1-微球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P〈0.05和P〈0.01),而血清β2-微球蛋白在老年组升高明显(P〈0.05);EH患者中两组尿液α1-微球蛋白及β2-微球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P〈0.01和〈0.05)。尿液α1-微球蛋白及β2-微球蛋白含量≥60岁者显著高于〈60岁者(均P〈0.01)。结论血清α1-微球蛋白比β2-微球蛋白能更早的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敏感性更好。尿液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尤其是α1-微球蛋白比血清更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ABP)特点,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08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EH者按年龄分为老年EH组与中青年EH组,对各组的动态脉压(PP)、动态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比较。结果老年EH组24h、白昼及夜间动态PP水平高于中青年EH组,P〈0.05。24h、白昼及夜间DBP低于中青年EH组,P〈0.05;两组间24hdMSBP、24hnMSBP、24hMSSP比较P〉0.05。结论老年EH组动态脉压增大与动态DBP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及24 h动态血压的变化,探讨老年EH患者24 h血压昼夜变化与BNP及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3年9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EH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106例,对照组(35~<65岁)60例.观察两组患者血浆BNP及24 h动态血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LVH、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并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析老年不同类型血压变异与BNP、LVMI的关系.结果 ①老年组非杓型及LVH患者所占比例(42.5%,53.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0.0%,3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②老年组非杓型患者的BNP、LVMI及LVDD均明显高于老年组杓型者及对照组非杓型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老年组杓型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老年组BNP与EVMI呈正相关(r=0.37,P<0.05).③老年组不伴有LVH的非杓型患者BNP较杓型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老年组患者BNP水平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BNP水平能较好地反映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左心室重构,血浆BNP水平在老年高血压不同性别的患者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11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与血清尿酸水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召英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5):121-121,126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与血清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与108例血压正常者(对照组),检测其血清尿酸(uA)水平,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高血压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级和3级高血压组血清尿酸水平高于1级高血压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高于老年血压正常者,随着血压升高,血清尿酸水平有增高趋势。血清尿酸水平增高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治疗高血压的同时要重视治疗血清尿酸的异常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水平、补体C3与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1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血压值的不同分为三组,比较各组间hs—CRP、UA与血压的相关性,对各例患者分别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清hs—CRP、UA、C3,B超观察颈动脉内膜变化,按B超结果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hs—CRP、UA、C3水平。结果高血压3级患者hs—CRP、UA显著高于高血压1级、2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级高血压患者3组hs—CRP、UA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异常组hs—CRP、UA、C3值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增厚,UA、hs—CRP的浓度亦逐渐增高,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压、UA、hs—CRP和C3浓度密切相关。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hs-CRP、UA、浓度与IMT厚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1.
周华鸣 《中原医刊》2011,(24):43-44
目的观察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压及血尿酸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经过1周的洗脱期后给予氯沙坦治疗,以25mg/d为起始剂量,每周测1次血压,按血压调整剂量直至血压正常(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最大剂量100mg/d。观察期间不使用利尿剂、降尿酸药物及影响尿酸代谢的药物,治疗8周后观察用药前及用药后血压、血尿酸的变化。结果氯沙坦治疗后8周与治疗前比较,收缩压为[(128±9)mmHgVS(155±15)mmHg,P〈0.05]、舒张压为[(75±8)mmHgvs(98±9)mmHg,P〈0.05]明显下降、血尿酸水平显著降低[(387±28)umol/LVS(456±31)umol/L,P〈0.05]。结论氯沙坦降低血压的同时能降低血尿酸,对肾脏有保护作用,适用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醛固酮瘤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0例醛固酮瘤(APA)患者(APA组)、25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EH组),行24h动态血胝监测,评价APA患者全天血压变化,分析APA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APA组BMI、血清钾水平、立位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低于EH组,而血清钠、立位醛吲酮水平高于E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1、-5.68、-4.39、-2.43、2.72和2.79,均P〈0.05)。APA组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EH组[(140±20)与(126±19)mmHg(1mmHg=0.133kPa),t=2.32,P〈0.05],两组平均血压、血压变异性指标、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与百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杓形血压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4/20)与28%(7/25),X^2=1.43,P〉0.05]。以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高血压家族史、BMI、血清钠水平、血清钾水平、立位血浆醛㈨酮及肾素水平为白变量,以杓形血压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非杓形血压无独立相关性。结论APA患者发生昼夜血压节律消失的比例以及高血压特点与EH患者之间无明显的差蚌。  相似文献   

13.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肾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GFR)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60例GFR在15-60mL/(min·1.73m^2)的慢性肾病患者。结果GFR的平均值为(53.94±6.37)ml/(min·1.73m^2)。按血清尿酸水平分成四分位,第4个四分位数患者的BMI、收缩压、舒张压、尿素氮较前3个四分位数患者显著增高,而第4个四分位数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和肾小球滤过率较前3个四分位数患者显著下降。相关分析表明肾小球滤过率与血清尿酸(r=-0.216,P〈0.01)、年龄(r=-0.179,P〈0.01)、收缩压(r=-0.156,P〈0.01)和BMI(r=-0.155,P〈0.01)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尿酸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独立相关。结论在慢性肾病(CKD)患者中高血清尿酸水平与GFR下降独立相关。我们的研究表明早期控制和预防高尿酸血症对慢性肾病患者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与尿微量白蛋白(UmAlb)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对1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记录脉压(PP)值,按脉压(〉60mmHg与≤60mmHg,1mmHg;0.133kPa)分组,观察两组血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及尿微量白蛋白(UmAlb)变化及其与脉压值的相关性。结果脉压〉60mmHg组UA、UmAlb明显高于脉压≤60mmHg组(P〈0.01);偏相关分析显示,UmAlb与收缩压(r:0.315,P〈0.05)、脉压(r=0.408,P〈0.01)呈正相关。结论脉压值能够很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脏早期损害,是肾脏早期损害的重要危险因子;脉压大小与尿微量白蛋白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定期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对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43例EH伴IS患者,57例单纯性EH患者和49例体检健康者.测定SUA水平及baPWV,对高血压患者的SUA与baPWV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单纯性EH及EH合并IS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SUA、baPWV的平均值均高于健康人群;EH合并IS患者的SUA、baPWV的平均值均高于单纯性EH患者;(2)在校正了年龄、SBP、DBP、PP、TG后进行偏相关分析,SUA与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451,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UA、PP是baPWV的影响因素.结论 EH患者SUA水平与baPWV相关,可作为baPWV的独立预测因子,SUA可能是高血压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尿酸(UA)表达及危险因素.方法 1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23例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血UA水平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差别,Logistic回归分析这些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关系.病例组按照不同发病年龄段及发病时期分别分为3组,比较各组间血UA水平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中糖尿病、高血脂患者例数及血UA水平高于对照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脂及血UA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P<0.05).>60岁年龄组与<45岁及45 ~60岁组比较,血UA水平较高[(345.73 ±40.09) 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期<1 d组与1~<4 d及4~7 d组比较,血UA水平较高[(351.08±52.41) μ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UA水平升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随着发病年龄的增长,血UA水平增高;随着缺血性脑卒中病情进展,血UA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高尿酸血症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为研究对象,了解该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与血浆内炎性因子脂联素(APN)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盐港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体检人群中,按血尿酸水平及腹部B超检查情况分为:高尿酸血症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组60例(HUA+NAFLD组)、单纯高尿酸血症组60例(HUA组)、健康对照组55例(对照组).于空腹状态下,检测所有入组对象的血压(BP)、身高(Ht)、体重(Wt)、腹围(Wc)、臀围(Hc)及肝功能、肾功能、血糖(FPG)、血脂、胰岛素(Fins)、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实验室指标,并计算腰臀比(WHR)、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PN水平.使用德国SIEMENS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检测所有入组人群的CIMT.结果 CIMT三组比较结果显示:HUA+NAFLD组中CIMT为(0.97±0.35)mm,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 0.05或P<0.01).HUA+NAFLD组[8.40±1.85)mg/dL] APN与对照组[(12.58±l.22)mg/dL]比较下降更明显(P<0.01).对CIMT、CRP、APN与年龄、血压、血脂、BMI、WHR、HOMA-IR、尿酸(UA)等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IMT与SBP、WHR、BMI、HOMA-IR、TC、TG、LDL-C、CRP、UA等指标呈正相关(P< 0.05或P< 0.01);与HDL-C、APN呈负相关(P< 0.05或P< 0.01).结论 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高尿酸血症者,较单纯高尿酸血症及正常对照人群更容易出现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19.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尿酸水平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将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2009年8月至2010年12月心内科门诊收治的113例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和51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进行血尿酸测定,比较不同尿酸水平检测者的血压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高血压组的血压、血尿酸、血糖和血脂水平显著升高,体质量指数以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也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随着血尿酸水平的升高,血压也有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较高,尿酸具有促进血压升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在不同性别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诊断为甲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健康者9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游离甲状腺三碘原氨酸(FT3)水平及血清尿酸(UA)水平。[结果]观察组男性、绝经前及绝经后女性FT3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男性、绝经后女性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两组绝经前妇女U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男性、绝经前妇女及绝经后妇女FT3水平与UA水平呈正相关( P <0.05)。[结论]甲亢患者 UA水平相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加强对患者UA水平监测,对积极预防痛风及心血管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