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才贵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1)
目的 探讨及综合分析中医药在抗震救灾中对温温证的防治,为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防疫防病中的作用,提高医疗救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地震灾害后的气候特点和官兵及灾民的体质状况,以中医的因时制宜、辨证论治理论为指导,研制了中药外用喷剂"都江堰1号"(治疗烂裆)、"都江堰2号"(治疗蚊虫叮咬、湿疹)和"防暑降温饮"(防治暑湿证).结果 "都江堰1号"治疗烂裆湿热型、"都江堰2号"治疗蚊虫叮咬湿毒型、"防暑降温饮"防治暑湿证疗效确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防治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疾病具有现代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我院作为最主要的伤员救治单位之一,采用自行设计的急诊群伤伤员基本信息卡应用于临床,为提高群伤伤员的整体救治效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急诊群伤伤员基本信息卡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5·12汶川大地震3月后北川灾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方法 对义诊接待的140名灾民利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简易筛查量表(SPAN)进行评分。结果 86例(61.4%)发生PTSD,SCL-90总分lPTSD组为(225.37±41.32)分,非PTSD组为(198.78±43.12)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两组躯体化、抑郁、焦虑、惊恐因子分也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TSD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与全国常模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躯体化、抑郁、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与非PTS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在PTSD灾民中,抑郁和躯体化是两个突出的表现,抑郁存在自杀的风险,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躯体症状常掩盖了情绪障碍,临床医生在对灾民的诊治过程中,应注意到躯体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的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地震挤压伤一线手术治疗术前准备特殊性和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地震挤压伤伤员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过充分补液、监测生命体征、早期心理干预、全面评估等准备后,16例伤员中实施截肢术9例,减压术3例,清创术4例,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恢复较好。结论 术前充分补液、液体复苏、全面监测和评估、早期心理干预等对抢救伤员生命、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完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地震等大型自然灾害中截肢的问题,分析其病史特点及治疗方法,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5·12汶川大地震中55例截肢伤员的临床资料。结果 闭合性截肢41例,开放性截肢14例;二次截肢和再次清创16例;截肢伤员死亡1例,其余切口愈合康复出院。结论 截肢伤员符合医疗原则和截肢指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5·12汶川大地震老年脊柱骨折类型构成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 将119例伤员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0岁组78例,≥60岁组41例。收集其骨折类型、神经损害程度、复合伤及多个部位脊柱骨折的有关数据,分析发生地震伤时老年人与中青年人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结果 ≥60岁组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最多见(占所有骨折类型的48.8%),其次是爆裂骨折(占46.3%),仅有2例骨折脱位,未发现有安全带骨折,其骨折类型的总体构成情况与〈60岁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0例伤员伴发了较严重的神经损害(24.4%),29例伴发其它部位损伤(70.7%),16例出现多个椎体损伤,发生率为39.0%,与〈60岁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60岁组中神经功能发生A级损伤2例,B级损伤2例,C级损伤6例,D级损伤8例,神经功能正常(E级)的伤员有23例。发生复合伤的29例伤员中,并发肢体骨折20例,并发肋骨骨折11例,并发挤压综合征、肺挫裂伤、肠梗阻的伤员各有1例,并发两种以上复合伤5例。发生多个椎体损伤的部位以T12、L1、L2最多见,16例伤员中发生两个以上椎体压缩骨折10例,两个以上椎体爆裂骨折2例,1个椎体爆裂骨折及另1个椎体压缩骨折4例。结论 汶川大地震老年人脊柱骨折类型以压缩骨折和爆裂骨折为主,其类型构成与中青年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与中青年脊柱骨折伤员相比,老年人发生严重神经损伤的比例低,发生复合伤和多个椎体损伤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地震伤员急性期应激心理状况,加强伤员的心理康复治疗。方法 对2008年6月13—20日收治的127例5·12大地震伤员采用90症状清单(SCL-90)进行心理评定。结果 52例伤员SCL-90总分〉160分,最高分达298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及其他症状。结论 震后灾民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应高度重视急性期创伤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8.
湿温证治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温病在临床中经常可遇见,是常见病之一.近年笔者重温湿温篇,感到湿温证治在温病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湿温证治中有关病名的含义、判断湿温的依据、治法方药的应用,历来都有不同的见解,有待进一步探讨.现就学习中获得的一些肤浅认识,对湿温证治中以下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5·12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援人员常见心理反应形成原因及干预措施。方法 对我院地震伤员救治病房及未收治地震伤员病房的医护人员分别进行谈话、观察及危机干预评估量表(Rick A. Myer)评分,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对两组研究对象出现的各种常见的不同躯体及心理反应形成原因进行分析与干预。结果 地震伤员救治病房的医护人员都出现不同程度心理不适,与未收治地震伤员病房的医护人员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直接参与灾后救援的医护人员由于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的不足和对生还者的共情,常常出现严重的身心困扰,积极的心理干预能使这些心理创伤减轻,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总结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详细的伤情数据,为组织医疗救助提供准确有效的抢救。方法 回顾性分析地震发生后最初1周内收治的骨科伤员伤情,并总结规律。结果 地震后第1周内(5月12~19日)收治的1275名伤员中,四肢与脊柱损伤1179例(92.47%),骨科伤员中无骨折脱位的软组织损伤482例(40.88%),其中挤压伤112例(23.23%);有骨折脱位的伤员697例(59.12%)中多发骨折237例(34%);下肢骨折422例(60.55%),上肢骨折183例(26.25%),脊柱骨折142例(20.37%)。骨折伤员合并有心、肺、脑、腹部脏器损伤89例(12.76%)。所有伤员中死亡24人。结论 在地震发生后,大批骨科伤员同时产生,做好有针对性的准备和救活是改善预后、提高医疗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5月10日下午,5·12国际护士节座谈会在卫生部举行,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参加了座谈会,卫生部医政司王羽司长主持会议。国务院法制办、教育部职业教育司、总后卫生部医疗局、WHO驻华代表处、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等单位的领导及专家参加了会议,5位曾获得南丁格尔奖的护理工作者应邀参加了座谈。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省护理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南丁格尔精神,遵循人道、平等、博爱的准则,奉献爱心,救死扶伤,为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值此“5·12”护士节来临之际,我非常高兴地通过《齐鲁护理杂志》向全省广大护理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地震带医院常设应急救援队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方法总结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常设应急救援队在5·12汶川地震灾害救援中各方面的作用。结果本次地震中该院虽因灾损失严重,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和持续不断的余震中救治2000余人次,收治重灾区重危伤员1557人,安全转运844人次。其中医院常设应急救援队在震后早期的救援工作作用突出,在急救援队基础上成立临时指挥中心,以点带面推广原有应急救援机制到全院各科室,队员成为救援骨干成为有力的救援者和组织者,安定民心,保障了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结论地震带公立医院常设应急救援队的建设和完善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救援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5·12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灾难发生时,急救中心做为救治伤病员的第一现场,除了要马上派出医疗队开赴灾区现场外,还要应对大批量转运来的伤员。本文通过对地震当天成功救治的一千余名伤员的救治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有如下体会与思考。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