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民族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异同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分别对肃南县的汉族和裕固族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汉族和裕固族学生家长在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汉族学生家长对子女有更多的严厉惩罚和干涉保护倾向;汉族学生母亲的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也显著多于裕固族学生的母亲.结论裕固族与汉族父母教养方式有量著差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朝鲜族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方法]以189名朝鲜族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及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进行调查.[结果]朝鲜族大学生在人格特征精神质维度上,与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呈负相关;与父亲的过度干涉,父亲及母亲的惩罚、严厉及拒绝、否认呈正相关.在人格特征的内外向维度上,与父亲及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呈正相关;与父亲的过度干涉呈负相关.在人格特征的神经质维度上,与父亲的拒绝、否认,父亲的惩罚、严厉呈正相关.在人格特征的掩饰性或幼稚的维度上,与父亲及母亲的偏爱被试,父亲的过度保护呈负相关;与父亲的拒绝、否认呈正相关.[结论]朝鲜族家庭父母对子女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形成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卡特尔16项人格因素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50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女生的乐群性、敏感性和忧虑性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而恃强性和怀疑性得分低于男生(P<0.01);城市学生的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和敏感性得分高于农村学生(P<0.05)。稳定性、有恒性和敢为性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P<0.05);忧虑性、紧张性与父母惩罚严厉、过度保护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P<0.01)。父母情感温暖理解与否、过度保护与否等因子可以对学生人格特质进行预测。结论 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裕固族和汉族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民族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异同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分别对肃南县的汉族和裕固族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汉族和裕固族学生家长在家庭教养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汉族学生家长对子女有更多的严厉惩罚和干涉保护倾向;汉族学生母亲的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的教养方式也显著多于裕固族学生的母亲。结论:裕固族与汉族父母教养方式有量著差别。  相似文献   

5.
闫瑞红  雷璇  张澜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2):2507-2509,2512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和自我报告的健康行为量表(RHBC)对46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被试,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偏爱被试与健康实践行为呈正相关(P<0.05).(2)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认知-情感行为呈正相关;父母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与认知-情感行为呈负相关(P<0.05).(3)父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母亲惩罚、严厉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存在显著的回归效应(P<0.05).(4)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间存在差异.结论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健康行为存在重要影响,在注重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父母亲应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 EMBU)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进行测试.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亲教养方式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母亲教养方式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城乡患者比较仅表现农村病人得到了母亲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家族史的母亲表现了过多的惩罚严厉;男女患者之间的比较显示父亲对男性子女表现出了更多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而成年、未成年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比较显示成年发病患者的父亲表现出了更多的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偏爱被试.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发病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大学生自恋的影响.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河北省2所本科院校的344名大学生,以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和自恋人格问卷调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成人依恋对大学生自恋的影响.结果 (1)显性自恋总分与父亲教养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正相关( r=0.163,0.130,0.184,0.109,0.206),但与成人依恋不相关;隐性自恋总分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分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依恋的回避和焦虑维度正相关( r=0.135,0.169,0.210,0.123,0.220,0.194,0.215,0.183,0.269);(2)父母教养方式直接影响显性自恋;而父母教养方式除了与成人依恋共同影响隐性自恋,还以成人依恋为中介影响隐性自恋.结论 相互矛盾的父母教养方式导致显性自恋;父母的消极的教养方式导致隐性自恋,而成人依恋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城市、农村中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对4所重点中学的1937名初中、高中生(城市1227,农村710例)应用EPQ问卷,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农村中学生个性中的P、L两个纬度分高于城市,而在E、N两个纬度分低于城市,女生的P分、E分高于男生;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分析显示:个性的P分、N分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E分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父亲的过分干涉呈负相关.结论:温暖、理解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易使子女形成热情、自信、有独立性的人格特征.而父母的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容易导致孩子形成内向、谨小慎微、悲观等人格特征,从而成为人格障碍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父母文化水平及其教养方式对强迫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Y-BOCS量表中文版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44例强迫症患者及其父母进行调查,以初中文化为界,将患者父母分为低文化组(初中及初中以下)和高文化组(高中以上)并进行比较.结果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父亲低文化组比高文化组表现过分保护较多;母亲低文化组比高文化组表现情感温暖得分较低;父亲的惩罚严厉多于母亲,母亲的拒绝否认多于父亲.结论父母文化水平低和不良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对患者患病具有负性影响;强迫症患者双亲教养方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第4版)(PDQ-4)、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及自制调查表与问卷,对山东省部分医院的住院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独生子女分别进行测评,其中研究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患病独生子女的人格障碍阳性率(27.6%)明显高于正常独生子女(4.3%).相关分析显示,人格障碍得分与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正相关(r=0.251~0.522).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庭关系、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母个性、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患病独生子女人格的形成.结论人格障碍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共病现象,人格障碍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病理心理基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可造成子女的人格偏离乃至人格障碍,从而增加子女罹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吴均林  陈晶  安蕾  葛琴 《医学与社会》2005,18(10):16-19
以武汉市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和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探讨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①调查的医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常模(1996~1997年北京大学制作)没有显著差异。②父亲的过分干涉(FF3)和过度保护(FF6)因子得分低于1993年的常模,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MF1)得分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可能有所下降。③内外向性(E)与积极教养方式(FF1)正相关,与消极教养方式关系不显著;神经质性(N)、精神质性(P)与消极教养方式(FF2、FF3、FF6、MF2;MF3、MF4)正相关,但是与积极教养方式的相关不显著;掩饰性(L)与消极教养方式(FF4、MF5)正相关。④家庭的经济收入、生源地对子女的人格形成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适应障碍青少年的人格特点和父母养育方式。方法:采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分别对60例适应障碍青少年和正常对照进行评估。结果:人格量表中,适应障碍者在疑病量表(Hs)、抑郁量表(D)、癔症量表(Hy)、 病态人格(Pd)和神经衰弱量表(Pt)上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适应障碍者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1)得分低于正常组;而父亲惩罚严厉(F2)、过分干涉(F3)、拒绝否认(F5)和父亲过度保护(F6),以及母亲过分干涉(M2)、拒绝否认(M3)和惩罚严厉(M4)得分均高于正常组;适应障碍者的父亲惩罚严厉与人格量表中的疑病量表、病态人格量表和躁狂量表(Ma)之间,父亲偏爱被试与社会内向量表(Si)之间,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与疑病量表之间,母亲惩罚严厉与疑病量表、抑郁量表、躁狂量表及社会内向量表之间的相关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适应障碍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存在不健康因子,且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缺乏情感理解、采用否认、惩罚等教育方式不利于青少年的人格及适应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犯罪者的家庭教养方式及人格的特征.方法 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人格障碍诊断问卷对379名罪犯进行了测试.结果 (1)各类罪犯在父亲情感温暖、理解,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0,3.45,3.61,4.66,4.13,2.79,P<0.01);(2)各犯罪类型在偏执型、分裂样、分裂型、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自恋型、回避型、依赖型、被动攻击型、抑郁型人格障碍及总分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7,4.06,14.02,6.94,4.20,4.19,4.01,7.52,7.21,7.21,9.11;P<0.05或P<0.01).(3)除强迫型外,其他11种人格障碍类型及人格障碍总分与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成显著负相关(r=-0.12~-0.32;P<0.01或P<0.05);而12种人格障碍及人格障碍总分与父、母亲惩罚、严厉、父母亲拒绝、否认成显著正相关(r=0.11~0.42; P<0.01或P<0.05).(4)回归分析表明,父亲的惩罚、严厉,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对罪犯的人格特征有显著预测作用.结论 不同犯罪类型罪犯的家庭教养方式及人格具有不同的特征,且一些教养方式因子对罪犯的人格特征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 (第 4版 ) (PDQ 4)、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 (EMBU)以及自制调查表与问卷 ,对山东省部分医院的住院独生子女精神分裂症患者及正常独生子女分别进行测评 ,其中研究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自知力恢复以后测评。结果患病独生子女的人格障碍阳性率 (2 7.6% )明显高于正常独生子女 (4 .3 % )。相关分析显示 ,人格障碍得分与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正相关 (r =0 .2 5 1~ 0 .5 2 2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家庭关系、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父母个性、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响患病独生子女人格的形成。结论人格障碍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共病现象 ,人格障碍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病理心理基础。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可造成子女的人格偏离乃至人格障碍 ,从而增加子女罹患精神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教养方式、父母文化水平对幼儿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父母问卷对昆明市170名4—5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和父母教养方式、文化程度进行测查。结果:(1)45.1%的儿童有行为问题。男童的违纪行为得分高于女童。行为问题儿童组中,FFI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健康组;(2)儿童的A行为、N行为得分和T分与FFI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A行为得分和。T分与MFⅢ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3)父亲文化程度越高,越易给予子女情感支持和理解;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幼儿的违纪行为越少。结论:(1)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关联;(2)儿童行为问题普遍。在教养方式上,父亲对女童要比对男童更为过度保护,而母亲对女童要比男童更为严厉和更多惩罚;(3)父母的文化程度分别影响与子女情感沟通和交流方式以及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62例青少年焦虑症患者和印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父亲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在拒绝否认、惩罚严厉方面较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父亲表现为显著较低情感温暖和理解(P<0.05).结论:不正确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症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自尊水平发展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某省小学学生1 620名,通过《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儿童自尊量表(CSES)》分析不同性别、年级及是否独生子女特征儿童的自尊水平(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功德与助人6个维度)和父母教养方式[父亲量表为6个维度(F1~F6分别为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严厉与惩罚、偏爱被试、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量表为5个维度(M1~M5分别为温暖与理解、严厉与惩罚、偏爱分干涉过分保护、拒绝否认)]各因子得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自尊水平各维度的相关性。结果 男孩自尊水平在能力、成就感、公德与助人、体育运动各维度得分高于女孩,女孩的自尊水平在纪律和外表维度得分高于男孩,非独生子儿童自尊水平在体育运动、能力、纪律、公德与助人等维度上高于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教养方式在父亲和母亲的严厉惩罚和偏爱被试两个因子上、男生高于女生,父亲严厉惩罚因子上、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在儿童...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方兴  王家同 《医学争鸣》2007,28(21):1982-1985
目的:探讨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283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统计.对其结果按教养方式常模分类,做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学生的SCL-90的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常模.父母若都采取情感温暖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父母中有一方采用情感温暖、过分干预或拒绝否认教养方式也不会促使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父母中有一方采用偏爱被试或者严惩严厉的方式(敌对、仇视、逆反除外)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父亲若采用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也有很大影响.结论:接受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教育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高;接受父母双方,或一方过分干涉、拒绝否认、严惩严厉教养方式的高中生有不同类型心理不健康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特点,为青少年抑郁障碍实施家庭干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10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100例健康青少年(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2组受试者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①青少年抑郁障碍与健康青少年在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三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在内外向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神经质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矛盾性得分显著增高,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知识性得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父亲的过分保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EPQ的内外向因子呈正相关,与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呈负相关,而父母双方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EPQ的内外向因子呈负相关,父母双方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与EPQ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呈正相关;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娱乐性与EPQ的4个维度均相关。 结论 ①相对于正常青少年,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存在更多的问题;②不良家庭环境、不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人格问题、抑郁情绪的出现,改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会促进患者人格成长、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网络依赖及成瘾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白羽等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对452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网络依赖及成瘾与非网络依赖及成瘾初中生父母养育方式差异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父亲惩罚严厉(P<0.05)、母亲惩罚严厉(P<0.01)、父亲拒绝否定(P<0.01)、母亲拒绝否定(P<0.01)、父亲过分干涉(P<0.05)、父亲过度保护(P<0.05)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P<0.05)等方面。结论网络依赖及成瘾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存在一定问题,他们的孩子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