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的各种强化参数与肺癌组织标本中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患者14例行DCE-MRI检查,描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测量各强化参数,包括早期强化峰值(SIep)、强化峰值(SImax)、最大强化比(MER)和最大下降率(washout)。对肿瘤组织取材进行CD34和VEG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各强化参数与肺癌组织标本的MVD和VEGF的相关性。结果 SIep、SImax与肺癌组织标本的MVD呈正相关(r=0.811、0.841,P均<0.01);而SIep、SImax、MER和最大下降率与VEGF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应用SIep和SImax可预测肺癌组织标本的MVD水平,但根据DCE-MRI各强化参数均无法预测VEGF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支气管动脉灌注(BAI)对中央型支气管肺癌的疗效并进行CT与病理学对照研究。方法 对27例经组织学证实的中央型支气管肺癌进行支气管动脉灌注(BAI)治疗。通过对比疗前、疗后CT评价原发灶及纵隔淋巴结等的改变;21例BAI治疗后限期手术切除,对照分析其疗后CT和病理学的表现。结果 疗后病灶较前缩小23例(23/27),纵隔肿大淋巴结疗后较前缩小16例(16/22),BAI治疗后病灶与周围结构关系有改善者8例(8/19),BAI后肺不张明显改善或消失12例(12/15),BAI治疗使病变T分期下降8例(8/27),使病变N分期下降1例(1/27),临床分期下降2例(2/27)。BAI后病理学检查发现残存肿瘤细胞周围伴有坏死(10/21)、间质纤维化(10/21)等成分,有时可有出血(1/21)或钙化(2/21)等,BAI后手术切除病例中,5(5/21)例在原发灶及纵隔淋巴结内均未发现残存肿瘤成分。坏死成分的CT表现为肿瘤中心的不规则低密度区,或伴有空洞(6/10)。其余病理改变没有特征性的CT表现。结论 支气管动脉灌注(BAI)治疗对中央型支气管肺癌有较好的近期疗效。CT扫描可以从病变大小和密度的改变方面评价BAI的疗效。但在反应残存肿瘤及肿瘤坏死、纤维化的构成比等组织学改变方面,CT仍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滴注 (IVD)、支气管动脉灌注 (BAI)两种用药途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非小细胞肺癌 96例 ,采用IVD治疗 5 2例 ,BAI治疗 44例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两种用药途径有效率分别为 44 .2 %和 65 .9%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采用BA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动脉内灌注药物治疗肺癌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气管动脉内灌注药物 (BronchialArteryInfusion简称BAI)是指经皮动脉穿刺 ,将导管插入支气管动脉 ,直接向支气管动脉灌注药物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本文通过对 2 8例肺癌患者进行 87次BAI治疗的护理观察总结 ,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2 8例肺癌 ,周围型 2 0例 ,中央型 8例。男性 2 5例 ,女性 3例。年龄 4 9~ 6 9岁 ,平均年龄 6 0岁。其中鳞癌 2 3例 ,腺癌 3例 ,示分化癌 1例 ,混合癌 1例。按TNM病期分类[1] :Ⅱ期 2例 ,Ⅲ期 2 0例 ,Ⅳ期 6例。1 2 本组病例共作了 87次BAI,其中 1次治疗 4例 ,2次治疗 4例 ,3次治疗 11例 ,4次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 (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ofthebladder ,BTC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 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 10例正常膀胱粘膜、5 0例BTCC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 (Microvasculardensigy ,MVD) ,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 5 0例BTCC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为 72 % ,MVD为 4 .4~ 13.4个 /高倍视野 ,平均值8.94± 2 .0 8,10例正常膀胱粘膜VEGF的表达均为阴性 ;MVD0 .6~ 1.6个 /高倍视野 ,平均值 1.2 0± 0 .35 ;②浸润型肿瘤组较表浅型肿瘤组MVD高 (P <0 .0 1) ,G2 和G3 级肿瘤组较G1级肿瘤组MVD高 (P <0 .0 1) ,高MVD组较低MVD组复发率高 (P <0 .0 5 ) ;③浸润型肿瘤组较表浅型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率高 (P <0 .0 1) ,G2 和 (或 )G3级肿瘤组较G1级肿瘤组VEGF阳性表达率高 (P <0 .0 1) ,VEGF阳性表达组BTCC复发率高 (P <0 .0 1) ;④VEGF阳性表达组MVD高 (P <0 .0 1)。结论 :①BTCC中VGEF的表达以及MVD与正常膀胱粘膜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征性 ;②VEGF的表达以及MVD与BTCC分期、细胞的分级、复发相关 ,VEGF、MVD均为较理想的预测膀胱癌复发的标志物 ;③VEGF表达与MVD相关 ,VEGF能促进BTCC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螺旋CT(SCT)动态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了 3 0例NSCLC的MVD、VEGF并与CT增强表现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癌灶平均强化 ( 3 6.2 8± 6.41)Hu ,MVD从 2 2 .6~ 80不等 ,平均 42 .3 8± 12 .76;VEGF阳性表达 2 1例 ,阴性表达 9例。VEGF阳性表达与MVD呈显著正相关 ,癌灶强化幅度与MVD、VEGF阳性表达率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中晚期病人CT增强值、MVD、VEGF阳性表达高于早期病人 ,淋巴结转移组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结论 根据NSCLC的SCT动态增强扫描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模式 ,可推测癌组织MVD、VEGF阳性表达率和肿瘤新生血管分布特征 ,并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脑肿瘤动态增强MRI与血管生成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评价脑肿瘤血管生成的价值.方法对39例脑肿瘤动态增强MRI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绘制动态图像信号强度-时间曲线,计算首过斜率、渗透斜率;肿瘤行MVD和VEGF检测.结果各级脑肿瘤 MVD值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VEGF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首过斜率与MVD及组织学分级成正相关.渗透斜率与VEGF成弱相关;渗透斜率与组织学分级成正相关,各级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动态增强MRI可较好地评价脑肿瘤血管生成特性.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灌洗治疗难治性肺部感染1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纤支镜支气管灌洗治疗难治性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 :对 2 6例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囊肿反复感染发作的病人 ,1 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支气管灌洗 (治疗组 ) ,并以同期病情相当的仅采用常规治疗的 1 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痰变化量分别为 88.33± 9.37ml和 30 .71± 7.30ml(P <0 .0 1 ) ;痰由黄色转为白色的天数分别为 5 .92± 0 .79d和 9.79± 1 .5 3d(P <0 .0 1 ) ;胸片明显吸收时间分别为 1 1 .6 7± 1 .82d和 1 5 .86± 1 .2 9d(P <0 .0 1 ) ;住院时间分别为 1 4 .33± 1 .82d和 1 9.2 1± 2 .86d(P <0 .0 1 )。结论 :常规治疗配合经纤支镜支气管灌洗难治性肺部感染的治疗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央型肺癌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5例中、晚期中央型肺癌均经病理证实,其中鳞癌8例,未分化癌6例,腺癌1例。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支气管动脉造影,明确肿瘤为支气管动脉供血、并了解其血供特点后,行局部灌注化疗,间隔四周后重复治疗一次。其中13例在第二次BAI后3周辅助局部放疗。结果:15例中央型肺癌富血型14例,乏血型1例。本组病例完全缓解(CR)2例,部分缓解(PR)12例,稳定(SD)1例,总有效率为93.3%。PR 12例行5周放疗后复查胸片见肿瘤均有进一步缩小,SD1例见肿瘤也有所缩小。结论:中央型富血型肺癌BAI治疗疗效肯定,结合局部放疗,效果更满意。  相似文献   

10.
NF-κBp65、VEG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核因子NF- κBp6 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 P法对5 3例胶质瘤、5例正常脑组织中NF- κBp6 5、VEGF及微血管密度(MVD)进行检测。结果 5 3例胶质瘤中NF κBp6 5阳性表达率为5 6 % (30 /5 3) ,VEGF阳性表达率为5 2 % (2 8/5 3) ,二者在正常脑组织中不表达;胶质瘤MVD值(42. 14±2 . 0 6 )高于正常脑组织MVD值(8 5 .1±1 .95 ) ,NF-κBp6 5、VEGF的表达及MVD均与胶质瘤恶性度有关(P <0. 0 5 ) ,NF- κBp6 5表达与VEGF表达及MVD有关(P <0 . 0 5 )。结论 NF -κBp6 5是一种与胶质瘤相关的癌蛋白,NF -κBp6 5对VEGF表达可能有正向调节作用,从而促进了肿瘤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超声造影与乳腺癌肿瘤微血管密度测定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乳腺癌超声造影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乳腺癌49例术前接受超声造影检查,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测定定量参数,所得参数与术后病理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测得的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对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与MVD、VEGF表达显著正相关(P<0.01),始增时间、峰值时间与VEGF表达负相关(P<0.05),但与MVD无相关性(P>0.05),曲线上升支斜率、平台持续时间与MVD、VEGF表达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与MVD、VEGF表达显著相关,可以作为定量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肾细胞癌(RCC)CT灌注参数强化峰值(PV)、血流量(BF)、血容积(BV)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所得数据送入Advanced Workstation 4.2工作站,应用Perfusion 3软件分别测量肿瘤的灌注参数PV、BF、BV,用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素卵白素法(SP法)检测RCC中MVD、VEGF的表达;研究VEGF阳性、阴性两组与灌注参数的关系及MVD与VEGF的关系。结果24例肾癌VEGF阳性率约54.2%(13/24),MVD平均值91.3±50.9。VEGF阳性肾癌与阴性肾癌的PV、BF、BV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4.32±32.49,53.38±29.43,P<0.05;938.58±89.63,907.29±112.59,P<0.05;89.73±9.37,62.14±11.23,P<0.05;VEGF阳性肾癌与阴性肾癌两组间的MVD值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3.2±61.7,74.6±41.9,P<0.05;肾癌的VEGF与MVD间呈正相关(r=0.591,P<0.01);肾癌的CT灌注参数PV、BF、BV分别与MVD、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结论肾癌CT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灌注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和恶性程度,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CEUS增强时间-强度曲线各参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原发性HCC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中低分化癌16例,高分化癌11例,取其中13例患者的癌周组织作为对照。分析术前CEUS图像,绘制时间-强度曲线,计算增强时间、上升斜率、相对峰值强度、峰值增强率、下降斜率。应用S-P免疫组化法对VEGF进行定位,应用蛋白印迹法对VEGF进行定量,分析CEUS曲线参数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VEGF蛋白主要分布于胞浆中,蛋白定量分析显示中低分化HCC、高分化HCC、对照组织的VEGF蛋白相对含量分别为(46.63±9.70)%、(32.36±8.56)%、(8.85±5.0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C曲线的相对峰值强度与VEGF蛋白相对含量呈正相关(r=0.56,P<0.05),而增强时间、上升斜率、峰值增强率及下降斜率与VEGF蛋白相对含量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HCC造影增强时间-强度曲线的相对峰值强度可反映VEGF蛋白表达,不同分化程度HCC的VEGF蛋白相对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癌CEUS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对确诊的37例胃癌患者行术前CEUS,分别记录胃癌病变区及正常胃壁TIC曲线的峰值时间(TTP)、增强时间(ET)、曲线上升支斜率(WIR)。计数胃癌病变及其旁正常胃壁的MVD。分析CEUS的TIC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病变区TIC的ET、TTP低于其旁正常胃壁(P均<0.05),WIR、MVD高于其旁正常胃壁(P<0.01);胃癌病变区的ET、TTP与MVD呈负相关(r=-0.70、-0.59,P均<0.01),WIR与MVD呈正相关(r=0.70,P<0.01)。结论 对术前经胃镜病理活检确诊的胃癌行CEUS,可以直接显示并评估肿瘤血流灌注状态,从而间接评价新生血管生成程度,可预测肿瘤的发生发展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FLASH序列T1WI动态增强扫描(DCE-MER)髋部不同部位骨髓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分析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及生理学意义.方法 20例志愿者行髋部FLASH序列DCE-T1WI扫描,以双侧髋臼、干骺端及股骨头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感兴趣IK(ROI),绘制百分比TIC.读取TIC首次峰值(fEmax)、最高信号强度(Emax),比较不同部位ROI各参数值的差异,分析其微循环血流灌注的特点.结果 人体髋臼、干骺端及股骨头fEmax分别是(19.09±3.23、9.50±1.48、4.66±0.68)、Emax值分别是(25.30±3.64,19.27±1.38、10.31±1.20),三部位fEmax、Emax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是283.96、235.96,P值均小于0.05).结论 FLASH序列DCE-TIWI可同时评估富血供红骨髓及乏血供黄骨髓微循环的血流灌注.股骨头低血流灌注可能是发生骨坏死的生理学易患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动态增强(DCE)MRI的各项参数: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早期增强率(EER)、最大线性斜率(slope)、最大强化率(Slmax)、达峰时间(Tpeak)、MIP图血管计数(NTV)与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价值。方法对52例确定一周内手术治疗的乳腺疾病患者行术前DCE-MRI扫描,记录上述参数。对切除病变行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观察边缘MVD(mMVD)、中心MVD(cMVD)和VEGF的表达。将DCE-MRI各项参数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病变的mMVD、VEGF表达与TIC类型、Tpeak、及NTV育相关性;其中TIC类型与mMVD关系最为密切,Tpeak与VEGF之间的关系最密切;cMVD与各参数间无明显线性关系。52例患者中乳腺癌22例,良性病变30例。恶性病变的TIC呈Ⅲ或Ⅱ型,EER、NTV和DMVD、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而Tpeak及SImax显著低于良性病变(P〈0.005)。Slope在良、恶性病变中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乳腺DCE—MRI多项参数中,TIC类型、NTV、Tpeak与MVD和VEGF有相关性,反映了良、恶性病变的血管生长差异,具有很大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动态对比增强和扩散加权成像的多参数MRI模型预测乳腺癌肿瘤血管新生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113例乳腺癌患者,根据病理学活检结果将患者分为浸润性导管癌组(A组,n=36)、导管内癌组(B组,n=44)、良性病变组(C组,n=33).所有受试者均通过动态对比增强(DCE-MR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多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在肺内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64例肺内良、恶性肿块患者行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应用CT体部灌注软件,分析肺内肿块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灌注图像和各灌注参数值(PH、PHa /PHpm、BF、BV、PS、MTT).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标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评价肺内良、恶性肿块各灌注参数与MVD 及VEGF的相关性.结果 周围型肺癌和炎性肿块的TDC相似,二者与良性肿块的TDC明显不同.周围型肺癌与炎性肿块的PH、PHpm/PHa、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高于良性肿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肺癌的PS值大于炎性肿块和良性肿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的PH、PHpm/PHa、BF、BV、PS值和MVD明显高于VEGF阴性表达者(P值均<0.05),也高于VEGF阳性表达的良性肿块者(P值均<0.05).VEGF阳性表达的周围型肺癌PH、PHpm/PHa、BF、BV、PS与MVD均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参数与肿瘤血管生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反映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提供了一种定量评价肺内肿块血流模式的非创伤性方法 ,有利于肺内良、恶性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BUC)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B患者30例和BUC患者50例的临床和CEUS表现,采用QLab分析软件获得IPB和BUC的TIC参数,包括上升时间(RT)、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强度(PI)、半洗漱时间(TPH)、上升斜率(WIS)、达峰时间(TP)、半降支斜率(D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手术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量MVD,分析CEUS的TIC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IPB和BUC的CEUS定量参数中,PI、TPH、TP、D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UC的MVD明显高于IPB(P<0.05)。各TIC参数中,TPH和DS与MVD均存在相关性(rs=0.74、-0.81,P均<0.05)。结论 CEUS在IPB与BU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IC参数可定量评估肿瘤内微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