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唾液获得性膜对不同桥体材料表面自由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唾液获得性膜对不同桥体材料表面自由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接触角测量仪检测4种桥体材料(Co—Cr合金、Au—Pt合金、纯Ti以及Vita95瓷)表面形成唾液获得性膜前后试件的接触角并计算表面能。结果:制备唾液获得性膜后所有受测材料的表面自由能极性分量升高,自由能总量趋于一致。结论:唾液获得性膜会改变修复材料的表面属性,使不同材料表面自由能之间的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2.
表面活性剂与实验性获得性膜相互作用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表面活性剂影响细菌对牙面粘附的机理,本文比较了5种表面活性剂与实验性获得性膜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实验用5种表面活性剂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ZonylFSA使吸附的唾液蛋白量明显增加,而其余4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明显地移去吸附的唾液蛋白,本研究结果提示,表面活性剂与实验性获得性膜的相互作用与其所带的电荷有关,表面活性剂对获得性膜的影响是其菌斑的可能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采用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形成实验性获得性膜的体外模型,研究全唾液获得性膜蛋白的组成成份。结合离子交换及分子筛层析分离获得8种获得性膜的蛋白成份。根据层析用谱、等电点、氨基酸组成及免疫扩散分析,其中6种可确定为富脯糖蛋白、淀粉酶、SIgA、酸性富脯蛋白、富酪蛋白及富组蛋白。实验结果表明唾液中的蛋白质选择性吸附到羟基磷灰石上,分离纯化的获得性膜蛋白为筛选促进致龋菌在牙面粘附的唾液蛋白受体提供了直接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4.
细菌对口腔内科常用修复材料的粘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继发龋的发生与细菌对修复材料表面以及材料与洞壁之间的粘附和菌斑的形成有关。修复材料的表面可能形成获得性膜,这种膜的有机的、无机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形成速度不同。不同的修复材料表面形成的获得性膜,对细菌粘附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同时,获得性膜的粘附也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这与材料的理化性质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有关,洞型的制备状况和修复体的光洁度也是重要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5.
用神经氨酸苷酶处理覆盖有获得性膜的羟磷灰石,观察其对变链菌附着的影响,同时测定标本中游离唾液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用神经氨酸苷酶处理获得性膜后,变链菌附着量显著降低,但标本中游离唾液酶含量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提示,唾液获得性膜可能是介导变链菌附着的受体。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人类高相对分子质量唾液粘蛋白 (MG1)及全唾液在体外形成的获得性膜能否减少有机酸在牙面的脱矿作用。方法 :采用MG1和全唾液溶液体外孵育釉质实验面以形成获得性膜 ,再以 3 4mmol/L枸橼酸处理釉质实验面 1min ,扫描电镜观察釉质表面形态的改变。结果 :有获得性膜区域釉质实验面相对平滑 ,基本无脱矿及轻微脱矿 ,可见正常釉质表面形态 ,无获得性膜区域则是蜂巢状大面积脱矿。结论 :MG1和全唾液形成的获得性膜能在短时间内减少有机酸对牙面的侵袭脱矿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形成实验性获得性膜的体外模型,研究全唾液获得性膜蛋白的组成成份。结合离子交换及分子筛层分离获得8种获得性蛋白成份。根据层析图谱,等电点,氨基酸组成及免疫扩散分析,其中6种可确定为富脯糖蛋白,淀粉酶,SIgA,酸性富脯刷白,富酷蛋白及富组蛋白。  相似文献   

8.
生态系由生物与其环境所构成。牙菌斑的生态系包括牙齿表面、获得性膜、牙菌斑细菌及其基质、唾液因子和外源性食物,各种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将影响牙菌斑生态平衡。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讨论牙菌斑生态系。  相似文献   

9.
细菌对口腔内科常用修复材料的粘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发龋的发生与细菌对修复材料表面以及材料与洞壁之间的粘附和菌斑的形成有关。修复材料的表面可能形成获得性膜,这种膜的有机的、无机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形成速度不同。不同的修复材料表面形成的获得性膜,对细菌粘附的种类和数量完全不同,同时,细菌对获得性膜的粘附也具有高度的选择性。这与材料的理化性质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有关,洞型的制奋状况和修复体的光洁度也是重要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
唾液获得性膜是唾液蛋白对牙釉质表面的选择性吸附 ,是一层非发育性的无细胞结构的薄膜 ,具有屏障保护作用。人高分子量唾液粘蛋白 (MG1)对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HA)有高度亲和力而成为获得性膜的主要成分之一。我们采用全唾液和纯化MG1分别在离体牙釉质表面形成获得性膜 ,观察此膜是否能减少有机酸对牙釉质表面的脱矿作用。1.材料和方法 :实验分 3组。第 1组为MG1组 ,将纯化MG1按 0 16g/L溶于 10 7mmol/LNaCl溶液中 ;第 2组为全唾液组 ,将收集的全唾液 4℃离心 (4 0 0 0r/mim ,15min) ,…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高分子量唾液粘蛋白 (MG1)是否具有抗釉质脱矿作用。方法 :以全唾液、腮腺唾液、颌下 舌下腺唾液和纯化的MG1对实验牙釉质表面进行体外孵育以形成唾液获得性膜 ,观察此膜抗釉质脱矿作用。结果 :全唾液组和腮腺唾液组只有 3 9.7%和 2 1.2 %的最大保护百分度 ,而颌下 舌下腺唾液组和纯化的MG1组能明显抑制脱矿作用 ,其最大保护百分度分别为 96.2 %和 84 .5 %。结论 :唾液获得性膜中的MG1可有效地保护牙釉质抵御有机酸对牙面的短暂脱矿作用。  相似文献   

12.
前言菌斑是口腔中两大疾患——龋齿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因。菌斑的形成,首先是由于在牙齿表面形成了一层后天获得性膜,然后口腔内的细菌在这层膜上附着、增殖。关于菌斑形成的机制,目前还看法不一。但是对于牙垢的形成,首先是通过牙面上获得性膜开始的,在这一点上见解基本是一致的。如Kleinberg(1970)和Hay(1973)报告了唾液中的各种糖蛋白(glycoprotein)对  相似文献   

13.
茶多酚影响致龋菌在唾液获得性膜粘附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致龋菌在唾液获得性膜粘附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茶多酚的防龋机制。方法:采用唾液包被羟磷灰石(S-HA)形成实验性膜的体外模式,以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作为主要致龋菌,用茶多酚分别处理S-HA和细菌,观察细菌在S-HA粘附的情况。结果:两组实验中,茶多酚溶液浓度为1~4mg/ml时都能显著抑制变形链球菌和粘性放线菌在S-HA上的粘附,且抑制作用随茶多酚溶液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结论:茶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一种根据自然唾液化学组成的人工合成唾液(简称人工唾液),研究其对细菌在牙面粘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唾液能显著地减步细菌的粘附量。但对细菌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影响较小,可队认为。人工唾液作为一种自然唾液的代用品,为龋病病因学,预防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口腔血链球菌与牙周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链球菌是口腔正常菌群组份之一,随着牙齿的萌生早期定植牙面,通过植物血凝素样附着素,非植物血凝素样附着素与唾液中受体特异结合,粘附于获得性膜上,以疏水作用维持其稳定,可与多种细菌发生聚集反应,在龈上,龈下菌斑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血链球菌通过产生过氧化氢和血链素拮抗牙周病的可疑致病菌,是牙周主要有益菌。  相似文献   

16.
变形链球菌牙面粘附唾液受体的筛选和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筛选和纯化变形链球菌血清型c(简称变链)的牙面粘附唾液受体。方法:用全唾液包被羟基磷灰石形成实验性获得性膜(SAP),后用1mol/L NaCl和0.5mol/L磷酸盐缓冲液分步洗脱,再用Sephadex G75分子筛层析和DEAE-Sephadex A25离子交换层析对SAP组分进行分离纯化,用细菌粘附实验和细菌粘附竞争抑制实验筛选受体,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电聚焦电泳,淀粉酶活性测定等  相似文献   

17.
不同龋敏感青少年口腔细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无龋及高龋青少年的唾液细菌多样性的差异。方法 随机选择20名12~18岁青少年分为无龋组(n=10)和高龋组(n=10),收集其非刺激性唾液,提取细菌全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采用Quantity One软件对扩增产物DGGE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 DGGE图谱分析表明:唾液细菌的组成具有个体差异性;唾液样本中检测到的条带数无龋组为32.5±3.7,高龋组为27.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高龋组和无龋组的Shannon-Wiener’s指数分别为2.5±0.2和2.6±0.2,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聚类分析发现,同组内大部分样本聚类位置相近,群落结构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不同组的大部分样本未聚类在一起,群落结构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结论 无龋青少年唾液细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高龋青少年,唾液细菌的多样性在龋病发展过程中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纳米细菌与牙周炎之间的关系.方法:取30 例牙周炎患者的唾液与对照组30 例无牙周炎健康人的唾液进行纳米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在透射镜下观察纳米细菌. 结果:牙周炎患者唾液中有19 例检测到纳米细菌,阳性率为63.3%;对照组中仅有3 例检测到纳米细菌,阳性率为10.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透射电镜下,纳米细菌约为100~380 nm,呈球形或短棒状颗粒,聚集成簇状,其表面被覆细菌被膜.结论:牙周炎患者的唾液中纳米细菌的检出率高于健康者,纳米细菌与牙周炎的关系尚需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实验以人全唾作为唾液获得性膜的体外实验模型,研究不同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条件下木瓜蛋白酶水解的动力学。方法:通过消散石英晶体微天平在各种条件下观察酶水解唾液膜的频率变化。结果:在各种条件下唾液膜被木瓜蛋白酶部分水解。木瓜蛋白酶与唾液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对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的改变敏感。在选择和应用酶时,该特性应加以考虑。降低pH值,提高离子强度(1~5mmol/L范围内)和温度,木瓜蛋白酶的催化效率增强。结论:酶动力学显示木瓜蛋白酶水解唾液膜的过程具有pH值、离子强度和温度的依赖性特点。在牙膏、漱口水、义齿清洁剂的配方中利用木瓜蛋白酶的这一特点,有助于获得理想的抗菌复合剂。酶的最佳化尚需更进一步理解反应过程中的调节机制和多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龋敏感人群唾液富酪蛋白(SalivaryStatherin)含量的差别,并观察唾液富酪蛋白对牙菌斑中两种主要细菌(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粘附能力的影响,探讨富酪蛋白与龋病的关系。方法用高效疏水色谱分离提纯唾液富酪蛋白,对比分析15名无龋者(DMFT =0 )及15名高龋者(DMFT≥6 )唾液中富酪蛋白的含量,并用全唾液及提纯的不同浓度的富酪蛋白作为实验性获得性膜成分,观察经放射性同位素3 H -胸腺嘧啶核苷酸(3 H -TDR)标记的变形链球菌和血链球菌对羟磷灰石的粘附情况。结果高龋个体唾液富酪蛋白的浓度明显较无龋者唾液富酪蛋白的浓度低(P <0 .0 5 )。富酪蛋白明显促进变形链球菌对羟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的粘附且其促进作用的大小与其浓度有关(P <0 .0 5 )。而唾液富酪蛋白对血链球菌的粘附无明显影响(P >0 .0 5 )。不同龋敏感人群相同浓度的唾液富酪蛋白对S .mutans粘附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 >0 .0 5 )。结论唾液富酪蛋白的含量具有个体差异性,而且对不同细菌粘附的影响不同,从而可能导致不同个体、不同牙面对龋敏感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