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肌电图对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的传导速度进行检测,并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大连市中心医院2002—06/2003—10住院的糖尿病患者54例。肌电图测定其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当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50m/s,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40m/s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血脂、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因素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及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以5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①54例糖尿病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其中74%存在周围神经病变,正中神经、尺神经、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下肢比上肢更加明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仅正中神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有神经病变者的病程、高血压、空腹血糖、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躅醇与无神经病变组有明显差异。③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危险因素依次为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结论 肌电图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评估更为敏感。病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影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神经肌电图在诊断糖尿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接受治疗的140例不同病程(病程1年,47例;病程1~10年,55例;病程≥10年,38例)的糖尿病患者作为前瞻性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给予神经肌电图检查,比较不同病程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浅等运动传导速度(MCV)、感觉传导速度(SCV),并对患者尺神经f波、胫神经H反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病程≥10年组患者腓总神经MCV异常率达到42.1%(16/38),显著高于正中神经MCV、尺神经SCV异常率,腓总神经SCV异常率达到44.7%(17/38),显著高于病程1~10年组、病程1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胫神经H反射异常率显著高于尺神经f波异常率,病程≥10年组患者胫神经H反射及尺神经f波异常率分别为92.1%、21.1%,显著高于病程1~10年组、病程1年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电图检查能够有效评估糖尿病患者早期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己酮可可碱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观察42例2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用己酮可可碱治疗前后血粘度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己酮可可碱能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全血高切,低切粘度及血浆粘度,并提高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经统计学方法处理,治疗前后的测定值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且血粘度的下降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504-1505
选取我院内科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甲钴胺单药治疗。对比两组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治疗前、治疗第4、8w正中神经、腓神经的传导速度。结果两组空腹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正中神经、腓神经的传导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第4w、治疗第8w正中神经、腓神经的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认为甲钴胺联合依帕司他能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了解重症中暑患者肌电图的临床特征。方法通过是否合并横纹肌溶解及是否合并周围神经损害,对重症中暑患者进行分组。并进一步通过肌电图检查分析周围神经损害的具体情况。结果重症中暑患者合并神经损害比例达40.9%。合并横纹肌溶解的重症中暑患者合并神经损害比例达71.4%(P0.05)。重症中暑合并神经损害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肌电图检查显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结论重症中暑患者合并周围神经损伤比例较高,并且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相关因素,为其早期预防和诊治提供必要帮助。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125例纳入对照组,选择同期确诊为DPN的患者110例纳入DPN组。分析2组临床资料的差异性、DPN的相关因素,并通过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分析DPN患者神经损伤的特点。结果:病程长、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大的糖尿病患者更可能合并DPN(P<0.05);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的糖尿病患者合并DPN的可能性较小(P<0.05)。DPN患者感觉神经异常比例明显高于运动神经(P<0.05)。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感觉神经异常(P<0.05),血糖波动幅度较大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正中神经感觉异常(P<0.05)。结论:病程长、高密度脂蛋白低或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大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病变,且应对年龄>45岁、病程>10年或平均血糖波动幅度>4 mmo/L的糖尿病患者,常规筛查神经传导速度,从而预防DPN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胫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胫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改善,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葛根素注射液合银杏叶片口服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和可能发生的副作用。方法对48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交的患者进行糖尿病基础治疗及葛根素静脉滴注,同时口服银杏片,观察其症状改善程度,用肌电图仪测定治疗前后尺神经、腓神经,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自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所有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临床观察显示,葛根素注射液静点合银叶片口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 :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液流变学的相互关系。方法 :测定 114例糖尿病患者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N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MNCV)及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SNCV异常率为 5 9.4 % ,MNCV异常率为 5 3.6 % ,(P <0 .0 1)。随病程越长 ,NCV异常率逐渐升高。NCV异常组的全血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高于NCV正常组。结论 :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助于延缓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医院社区一体化干预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病人血糖、临床疗效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两组干预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有效率及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护理能够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2DM)患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肌电图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肌电图仪对118例2DM患者和64例正常者进行正中神经、胫神经的神经传导速度(NCV)测定,并检测2DM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有症状和无症状组的NCV均较正常组减慢,有症状组的NCV较无症状组减慢。结论:肌电图检查可以早期发现DP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主动参与足部护理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和(或)大血管病变的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均同时给予糖尿病饮食和规范的降血糖治疗,同时配合活血化瘀类药物及营养神经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实施足部护理,教育指导,时间3个月.评价治疗前后患者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和胫后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 治疗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前42.1 m/s上升至治疗后45.2 m/s,尺神经治疗前44.8 m/s上升至治疗后47.9 m/s,腓神经治疗前33.6 m/s上升至治疗后38.2 m/s,胫后神经治疗前40.2m/s上升至治疗后47.4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部护理有利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恢复,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吴琰  吴海莉  韩云 《全科护理》2016,(31):3281-3283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糖尿病病人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方法]将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采用计算机编号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的血糖变化、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后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的下降水平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77.5%(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后尺神经、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增快,且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能够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神经传导速度,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高血糖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已形成共识。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严格控制血糖的重要性。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横断面研究。地点和对象收集1999-06/2001-06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患者120例,均符合1999年制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方法测定120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各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并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同切点进行分组,将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进行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糖尿病患者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年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bA1c、果糖胺、C肽、餐后2hC肽、以及24h尿蛋白总量。结果各影响因素中,HbA1c有4项显著相关,其次为年龄(3项),再次为空腹血糖和病程(2项),当HbA1c达到6.8时,开始出现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显著差异,HbA1c超过8.0时,所有的神经传导速度均出现明显差异。若去除病程和年龄因素后,HbA1c达到9.0时,所有神经传导速度方才出现显著差异。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相关性最强的是HbA1c,其次,病程和年龄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86例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控制血糖和口服依帕司他片(50mgtid×3周)的治疗,3周疗程结束后观察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学评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结果治疗后周围神经病变的各种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尺神经、胫神经和正中神经MNCV及SNCV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均<0.05),治疗总有效率为90.70%。仅3例患者出现短时间轻度发热、恶心,未予处理自行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少且轻。  相似文献   

16.
秦利  殷峻  邢惠莉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4):5154-5155
背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高血糖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已形成共识。目的:分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严格控制血糖的重要性。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横断面研究。地点和对象:收集1999-06/2001-06在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患120例,均符合1999年制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方法:测定120例糖尿病患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各影响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并以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不同切点进行分组,将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进行t检验。主要观察指标:糖尿病患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病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年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bAlc、果糖胺、C肽、餐后2hC肽、以及24h尿蛋白总量。结果:各影响因素中,HbAlc有4项显相关,其次为年龄(3项),再次为空腹血糖和病程(2项),当HbAlc达到6.8时,开始出现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显差异,HbAlc超过8.0时,所有的神经传导速度均出现明显差异。若去除病程和年龄因素后,HbAlc达到9.0时,所有神经传导速度方才出现显差异。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多种影响因素有关,相关性最强的是HbAlc.其次,病程和年龄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14例,根据肌电图中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评估糖尿病周神经病变情况,分为DPN组73例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DPN)组41例,分别就其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足部踝肱指数、感觉阈值等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 DPN 组年龄、病程、空腹及餐后血糖、HbA1c均高于NDPN组(P<0.05),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低于NDPN组(P<0.0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足部感觉振动阈值高于NDPN组(P<0.05)。结果表明,高龄、病程长、高HbA1c水平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DPN的发生与年龄、病程、HbA1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丹参川穹嗪联合甲钴胺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4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严格控制血糖,观察组患者给予丹参川穹嗪联合甲钴胺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给予甲钴胺静脉滴注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流变学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感觉正中神通经、腓神经传导速度、运动正中神经、腓神经传导速度、血管内径变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浆黏度、高切黏度、低切黏度、收缩期血管峰值血流速度(PS V )、内膜中层厚度(IM T )、管径狭窄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川穹嗪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临床疗效明显,有效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1年5月间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8例)。实验组分别用灯盏花素注射液75 mg/d和甲钴胺注射液1.0 mg/d静脉滴注,对照组单用甲钴胺注射液1.0 mg/d静脉滴注,疗程皆为2周。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变化及神经反射,肌电图检查腓总神经和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肌电图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治疗后均明显改善,其中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与甲钴胺注射液联用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提高DPN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临床研究--附20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易鸣  刘万玲  车金祥 《新医学》2003,34(12):731-73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经肌电图检测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205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及与病程的关系,并将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患者的年龄、血压及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神经传导速度异常者138例(检出率67%),病程超过10年者与不足10年者的检出率分别为7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觉神经病变的发生率(41%)明显高于运动神经病变(28%),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49%)明显高于上肢周围神经病变(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化血红蛋白和收缩压水平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较高,高血糖状态和收缩压升高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