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山羊下颌达张成骨的超微结构观察及新骨钙磷元素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探索DO的成骨方式和新骨改建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标本取自6只山羊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组织及其邻近原骨组织,用扫描电镜观察骨组织断面的超微结构。同时用X线能谱仪测定新骨Ca/P原子个数比及其动态变化。结果:牵张间隙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大量新骨组织生成,其骨质密度和钙、磷元素含量随牵张后固定时间的延长而趋珩正常骨组织。结论:山羊下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段可逐渐改建为具有正常结构的骨组织。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索三焦点牵张成骨的成骨方式及新骨改建过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6只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组织及其邻近原骨组织,硬组织磨片,扫描电镜观察骨组织断面的超微结构,同时用硬组织磨片四环素荧光双标记技术分析。结果:牵张间隙超微结构观察显示大量新生骨小梁,骨质密度好,中央区新生类骨质沿牵张方向排列,新骨与原骨边界呈骨性融合,在牵张区内有大量的荧光结合,并与周围原有组织有明显的界限。结论:山羊下颌骨三焦点牵张成骨形成的新生骨段可逐渐改建为具有正常结构的骨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新骨生成进行动态定量组织学观察,探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采用牵张成骨术延长10只山羊双侧下颌骨10mm,于术后第10、15、25、35和45天各处死2只动物;另选取2只山羊.不实施手术作为正常对照组。用骨组织形态法评价新生骨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用四环素荧光标记法间接测定新骨的中成速率.外用方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从10天组到45天组的平均骨小梁体积分数、平均骨小梁厚度、平均骨小梁数目和新生骨小梁体积密度比均表现为向正常对照组阶梯式递增(P〈0.05),而平均骨小梁分隔距离和新生骨小梁表而积密度则表现为向正常对照组阶梯式递减(P〈0.05)。从15天组到45天组,成骨细胞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破骨细胞活性则表现为向正常对照组阶梯式递增(P〈0.05)。从15天组到45天组,新骨生成速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3个数量级的差异(P〈0.05)。结论:在下颌骨牵张过程中,新生骨小梁由少到多,从幼稚到成熟:新骨生成过程持续活跃:骨吸收改建过程逐渐增强:牵张期新骨生成速率快于固定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分析口内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体部缺损新骨形成的超微结构特征和矿化成分 ,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标本取自 4条beagle实验犬下颌骨应用口内传送牵引成骨术产生的新生骨组织和邻近原骨组织 ,用扫描电镜观察新骨区的超微结构特征 ,并用X线能谱仪计算机系统测定新生骨Ca/P质量比。结果 :①下颌骨缺损完全封闭 ,牵引间隙有大量新生骨组织生成 ,骨质密度近似正常骨组织。传送骨盘与基骨界面骨性融合。②牵引间隙新生骨平均钙磷质量比 1.80 ,传送骨盘平均钙磷质量比 2 .0 2 ,传送骨盘与对侧基骨连接部位钙磷质量比 1.67。新生骨和传送骨盘与对侧已骨连接部位的钙磷比率显著低于传送骨盘。结论 :beagle实验犬应用口内传送牵引成骨术在原位产生的新生骨段 ,术后 3 5周可矿化、改建为接近成熟的正常骨质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中不同牵张速率对术后新骨形成的影响。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只,在对动物右下颌骨行骨皮质切开术后进行牵张,第1组动物以0.8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第2组动物以1.6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第3组动物以2.0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随机选取实验组4只动物未手术侧正常下颌骨作为对照组。将各组新骨组织和对照组下颌骨组织分别进行骨密度检测和三点弯曲测试,对采用不同速率进行骨牵张后动物下颌骨新骨的生物力学强度和骨密度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0.8mm/d牵张组新骨骨密度值显著高于其余各牵张组,0.8mm/d牵张组新生骨三点弯曲实验指标均大于另2牵张组。结论:采用0.8mm/d的牵张速率进行牵张能最快促进新骨形成,提高成骨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牵张技术修复犬硬腭骨缺损的过程中不同时期新骨形成的结构特点 ,研究新骨形成的连续过程及规律。方法 实验组动物 5只建立人工腭裂模型后使用牵张成骨技术 ,以每次 0 .3mm ,每日 2次的速率牵张关闭裂隙 ,裂隙关闭后每隔 14d以 2 5mg/kg体重为动物肌肉注射四环素 ,分别在裂隙关闭后 2周处死动物 1只 ,6周、10周各处死动物 2只 ,取牵张区新骨组织 ,进行组织学及四环素荧光标记观察。结果 牵张保持期第 2周 ,牵张区为沿牵张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其间可见大量成纤维细胞 ,在骨切开边缘区域可见散在荧光带。 6周时 ,牵张区成骨活跃 ,出现沿牵张方向排列的新生骨小梁 ,其间仍可见钙化度低的类骨基质 ,并出现沿骨小梁排列的强荧光带。 10周 ,逐渐成熟的新骨呈现较粗壮的骨小梁 ,钙盐沉积 ,钙化程度高 ,可见较成熟的哈佛氏系统 ,此时因骨改建活跃 ,荧光沉积呈现不连续的线段状。结论 新骨形成是沿牵张方向的膜内成骨方式完成的 ,不同时期新骨的钙化程度及骨改建活跃程度不同 ,新骨组织最终改建成熟而完成硬腭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7.
牵张成骨矫治腭裂新骨生成区超微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间期牵张生成的新骨组织的超微结构特征,探讨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建立12只动物的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动物10只:应用牵张成骨术,以每日2次,每次014 mm的速度和恒定的方向整复其腭部软硬组织缺损,至裂隙完全封闭。于术后固定期第2、4、6、8及12周分别安乐处死2只实验动物,切取标本后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并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动物各2只)观察结果对比。结果:第2周时,牵张区以大量沿牵张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束为主,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新生骨小梁钙化程度低。第4~6周时,成骨活动极其活跃,骨小梁较致密,其表面密集排列成骨细胞。新骨呈/蜂巢样0结构。第8~12周时,骨小梁结构逐渐钙化成熟。实验对照组裂隙创缘处无明显新骨形成。结论:应用牵张成骨术矫治腭裂骨质缺损,以原位产生新骨,增加骨量的方式推移骨运送盘封闭腭裂裂隙。术后早期即有膜内成骨的新骨形成,并最终改建成熟为适应正常生理功能需要的骨质结构。  相似文献   

8.
应用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骨质缺损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牵张成骨术整复腭裂过程中 ,新骨组织形成与改建活动的特点 ,探讨新骨生成的规律。方法 :家猫 14只为实验对象。其中 12只建立人工腭裂实验模型。实验组 (动物 10只 ) :以 0 .4mm× 2次 /d的速度与频率牵张整复腭裂缺损。于术后固定期 2、4、6、8及 12周 ,观察期结束前 6d ,各对 2只动物肌注四环素标记 ( 30mg/kg)。 6d后取标本 ,切片行荧光显微镜及组织学观察 ,并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 (动物各2只 )结果对比。结果 :实验组标本牵张区新骨组织均为膜内成骨 ,由中央向外分为胶原纤维区、新骨形成区及改建成熟区 ;随时间发展 ,新生骨逐渐取代纤维组织并改建成熟。软组织也得到相应伸展。对照组裂隙无自行修复。结论 :应用牵张成骨术矫治腭裂骨质缺损 ,以原位产生新骨 ,增加骨量的方式推移骨运送盘封闭腭裂裂隙。在良好固定条件下 ,新骨形成与改建活跃 ,最终整复腭裂骨质缺损并适应功能需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输送盘牵张成骨术重建下颌髁突后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3~4 月龄健康幼年雄性山羊16 只,手术切除右侧髁突(保留关节盘),在右下颌升支行反"L"形骨切开术形成骨输送盘,并安置牵张器.以每日2 次,每次0.4 mm的速率向上牵引输送盘至关节窝.在手术后当天、牵张结束后当天、牵张结束后4、12、24、48 周时行三维CT检查评价输送盘改建及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情况,并分别于12、24、48 周3 个时间点各处死动物2 只对新生髁突做组织学检查.牵张结束后48 周时处死剩余10 只动物,对下颌骨及重建髁突形态进行观察与测量.左侧下颌骨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三维CT显示新生髁突形态逐渐改建并接近正常髁突,牵张间隙新骨生成良好.大体观察发现新生髁突体积较正常侧明显增大,但下颌骨的生长与正常侧无显著差异.新生髁突表面有一层纤维软骨覆盖,组织学结构与正常关节软骨类似.结论:输送盘牵张成骨重建髁突未对下颌骨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下颌运动产生的功能刺激是下颌骨继续生长发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山羊下颌骨缺损进行两焦点与三焦点牵张,比较两种方式的新骨成骨量。方法将8只成年山羊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只,分别采用两焦点和三焦点牵张成骨术来进行骨缺损修复。牵张结束后固定8周后处死两组动物取牵张区新生骨组织标本进行X线、组织学、骨密度分析。结果两组牵张区均有新骨形成,质无明显区别,在量的比较上,三焦点组X线、组织学、骨密度测定的结果均优于两焦点组,骨密度测定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焦点牵张成骨在大面积颌骨缺损的修复中新骨的成骨量优于两焦点牵张成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速率牵张延长山羊下颌骨后下齿槽动静脉的变化和新骨组织内血管生成情况。方法:8只成年山羊随机分为3组,A组(3只)以110 mm/d牵张,B组(3只)以210 mm/d牵张,C组(2只)为对照。A、B两组均牵张延长下颌10 mm,于牵张结束固定后第2周时处死动物,取牵张区下齿槽动静脉及新骨组织行组织学和定量组织学研究,观察下齿槽血管的管壁厚度和管径大小变化,以及新骨中微血管数量变化。结果:两种速率牵张后均未见下齿槽血管壁有病理性改变,但210 mm/d组的血管管径变小,管壁变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105)。110 mm/d牵张后微血管密度较210 mm/d牵张后微血管密度高,且新生骨小梁更为成熟,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105)。结论:下颌骨牵张后下齿槽血管无明显变化,但快速牵张可能对牵张间隙内血管生成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牵张速率延长下颌骨时对新骨生成的影响。方法 :将 12只山羊随机分为三组 ,行双侧下颌体骨皮质切开术后以三种不同牵张速率 (0 .5mm/d ,1mm/d ,2mm/d)向前延长下颌 10mm。牵张完成后第 2、4周各处死 2只山羊 ,取双侧牵张间隙内新骨组织作X光片、组织学、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结果 :以 0 .5mm/d和1mm/d牵张下颌骨后形成的新骨质量要好于 2mm/d。结论 :在牵张延长下颌骨时 ,1mm/d可能是最适宜的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核素骨显像观察局部应用rh-BMP/bFGF加速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的效果.方法:利用外置式牵张器进行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将10只实验用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2只,在下颌第2和第3前磨牙之间行骨皮质切开,将含有rh-BMP15mg及bFGF 2000 UI的载体胶原膜置入左侧牵张骨折间隙,即刻牵开1 mm以利容纳置入的载体胶原膜.对照侧不加生长因子,牵引速度同实验侧.术后5 d开始牵引,3 mm/d,0.5 mm/次×6次/d,分别于牵张完成当日及第2、4、6、12周时将动物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检查.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在不同周期,实验侧牵张间隙中央出现核素浓聚,强度明显较对照侧强.牵张完成12周:实验侧和对照侧核素浓聚变弱,基本上回复到周围正常骨组织密度水平,两者差异明显减少.结论:局部应用rh-BMP/bFGF后实验侧下颌牵张后新骨生成速度和数量优于对照侧,说明外源性生长因子能够加速下颌骨牵张延长区的骨愈合,核素骨扫描检查在观察牵张成骨的效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Corticotomy or osteotomy was performed on opposing sides of the mandibles in 18 goats. A custom-made distractor was used to lengthen the mandible at a rate of 1 mm/day for 10 days (total 10 mm elongation). Six goats were sacrificed respectively at 2, 4 and 8 weeks after completion of distraction. The distracted calluses were harvested and processed for radiographic, histologic,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evaluation as well as Ca/P ratio analysis. The regenerate bone in the corticotomy side showed more bone formation and earlier mineralization than in the osteotomy sid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preservation of intramedullary vessels is beneficial to bone regeneration following mandibular osteodistraction, and that performing corticotomy may be a simple but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maturity of the distracted callus and shorten the time for fixation.  相似文献   

15.
下颌骨牵引成骨区即刻牙移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下颌骨牵引成骨后在新骨区即刻牙移动时牙周组织的改建行为及牙移动规律。方法:选择4只牙列完整的Beagle犬,其中2只犬建立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牵引完成后,即刻以3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进入牵引成骨区;另外2只犬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后3个月,以30g力远中移动下颌第三前磨牙。实验中,每周加力1次拍摄X线片,并记录牙移动速率。牙移动8周后,观察实验牙及其牙周组织特点。测量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牙借助自制的持续加力装置移动进入牵引成骨区,实验牙未产生倾斜,牙无明显松动,牙根未见明显吸收。实验组牙移动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组组织学观察发现,牙槽骨和牙周膜未出现不可逆性损伤。结论:牵引成骨区的新生骨质中,牙可以快速而平稳地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B1(TGF-B1)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15只山羊行双下颌骨皮质切开术,安置口外牵张器,经7 d间歇期后,按1 mmPd的速率延长下颌骨10 mm。在间歇期末、牵张结束当天及牵张结束后第7、14和28天分别处死3只动物,取牵张区骨痂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时间内TGF-B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TGF-B1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呈高水平表达,主要定位于间充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其中以牵张结束当天和第7天的表达最强,以后逐渐下降,第28天时仅有微弱表达。结论:TGF-B1可能在牵张成骨过程中, 特别是调控组织细胞应力应变信号传递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PURPOSE: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in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after mandibular lengthening with different rates of distra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Bilateral mandibular corticotomies were performed in 8 goats. The mandibles in 6 goats were lengthened 10 mm using a custom-made distractor with 2 different rates of distraction (1 mm/d [n = 3] and 2 mm/d [n = 3]); the other 2 nondistracted mandibles served as a control. The goats with distracted mandibles were killed at 2 weeks after completion of distraction.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specimens from all animals were harvested and processed for histologic and ultrastructural evaluation. RESULTS: The mandibles were lengthened successfully in the distracted animals. Morphologic changes in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s were observed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ondistracted controls. Moreover, signs of nerve degeneration, such as demyelination, axonal swelling, axoplasmic darking, and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xons, were more extensive and prominent in those nerves distracted at a rate of 2 mm/d. CONCLUSIONS: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occur after mandibular lengthening by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The distraction rate of 1 mm/d appears to be tolerable and safe for the inferior alveolar nerve, but rapid distraction may cause serious d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8.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局部应用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方法 在12只成年大耳白兔的双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将rhBMP-2与胶原复合植入一侧下颌骨切开处,另一侧单纯植入胶原作对照。用自行研制牵张器延长双侧下颌骨6 mm,在牵张结束后第4周处死动物,取双侧牵张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扫描电镜及Ca/P元素测定。结果 下颌延长后两侧牵张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应用rhBMP-2的一侧牵张骨痂中的新骨组织比对照侧多而成熟,钙化程度较高。结论 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可能有促进兔下颌牵张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内置式曲线牵张器修复下颌角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曲线牵张器修复下颌角弧形骨质缺损的可行性,曲线式牵张成骨的方式及其特点。方法:山羊4只,建立左侧下颌角弧形缺损的动物模型,制造骨转移盘,用自行设计的内置式曲线牵张器行BDO整复,牵引过程中摄X线片,进行骨密度测定,观察牵引进度及牵引间隙的成骨情况。结果:4只山羊中1只术后第3 d死亡,1只在牵引的末期牵引钢丝折断,2只顺利完成牵引,X线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见骨转移盘成功地沿预定的路径被牵引至缺隙的另一侧,固定2个月后牵引间隙的骨质已经与正常骨质的密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行设计的内置式曲线牵张器可以完成下颌角弧形骨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