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受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危害十分严重的国家。河南是全国钩体病高发区之一,1957年武陟县首次发生钩体病流行,由于历史原因,自1963年起始有完整的钩体病疫情资料,近50年来,全省范围内暴发过8次大规模钩体病流行。  相似文献   

2.
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仍然是我国当前农村多发的人兽共患病,有的地方还在发生流行。由于钩体病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多样化,易被误诊。为有助于钩体病的早期临床诊断及临床型与感染菌株群型关系的探讨,将1976~1986年在10个县市中查获的192例病原阳性患者的资料整理分析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3.
两次钩端螺旋体宿主动物带菌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病为人兽共患病 ,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所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保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和家畜等。 1972~ 1975年由于洪涝造成钩体病两次流行 ,我们对有关宿主动物作了带菌调查 ;1992~ 1995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研究所和河南省防疫站等单位联合进行钩端螺旋体病地理流行病学调查课题 ,我们承担了部分调查项目 ,对其有关宿主动物又作了带菌调查 ,现将两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内容和方法不同地域生存众多的动物种群 ,啮齿动物是钩体的主要宿主动物。钩体自然疫源地分布随地形、气候、降水量和水系分布等…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90年代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钩端螺旋体 (下称钩体 )病是湖北省重点流行的传染病 ,从 1960年报告钩体病人以来 ,至 1999年累计发病 15万余例 ,病死 2 0 0 0余例 ,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前 10位。为了控制钩体病流行 ,掌握钩体病流行规律 ,我们从 1990年开始 ,按照全国钩体病监测方案要求 ,在长江流域一带选择了仙桃、宜都、新州等市钩体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作为钩体病监测点 ,进行了传染源、血清学等监测 ,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1.1 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各监测点收集当年人口、气象、牲畜饲养方式、钩体病人流行病资料等。1.2 人间钩体病疫情监…  相似文献   

5.
用人群抗体水平探索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数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影响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的因素很多,人群易感性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搞好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是作为预防钩体病的有力措施。本文引用桃源县1972~1983年钩体病有关资料,分析人群抗体水平与钩体病发病的关系,探索其数学规律。 一、流行病学调查 桃源县的钩体病,1968年经血清学和动物试验证实。1970年全县大流行,发病率高达147.29/10万,1974年至1980年疫情逐年下降,1981年后发病率稍有上升。病例分布在稻田作物区,均有疫水接触史,属  相似文献   

6.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血清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我区曾是流行高发区,近年来由于多价菌体疫苗使用于高发人群,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仍有不少病人误诊,重症者因治疗不及时而死亡.1996年1月~2000年12月,我们收治资料完整的钩体病患者1 309例,现就其临床诊治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地区报告钩体病例准确性,为进一步控制钩体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012年钩体病高发地区报告临床诊断病例血清进行钩体菌培养,血清学诊断,对钩体病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进行乙脑、出血热和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共采集87例报告病例的血清标本,培养出4株钩体菌,钩体菌培养阳性率为4.6%。采集64份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钩体病检测,其中54例阳性,阳性率为84.4%,采集23份病例单份血清,其中6份钩体菌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6.1%。对27份钩体检测阴性标本进行乙脑ELISA检测,阳性1例,出血热、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四川省钩体病高发地区临床诊断钩体病准确性较高,但依然需要加强病例双份血清采集和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高发地区报告钩体病例准确性,为进一步控制钩体病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2012年钩体病高发地区报告临床诊断病例血清进行钩体菌培养,血清学诊断,对钩体病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进行乙脑、出血热和立克次体检测。结果 共采集87例报告病例的血清标本,培养出4株钩体菌,钩体菌培养阳性率为4.6%。采集64份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进行钩体病检测,其中54例阳性,阳性率为84.4%,采集23份病例单份血清,其中6份钩体菌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6.1%。对27份钩体检测阴性标本进行乙脑ELISA检测,阳性1例,出血热、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四川省钩体病高发地区临床诊断钩体病准确性较高,但依然需要加强病例双份血清采集和检测。  相似文献   

9.
不同血清群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代表性菌株是钩体病主要流行菌群监测和疫苗及储备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由于钩体的培养和生长特性,目前仍没有成功解决钩体冻干保存方法,导致一直面临如何长期、有效保存钩体菌种的问题。为更好了解钩体的长期保存钩体方法研究进展,本文就钩体在不同环境的存活能力、各种不同保存钩体方法的优缺点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综述,以期助力钩体保存方法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10.
PCR技术在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在我国分布广泛、流行严重,自1955年被列入法定传染病以来,全国累计病例240多万我,列亡病例超过2万人。钩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了有效控制钩体病流行,必须加强对钩体病传染带菌情况进行监测。野鼠是钩体最重要的传染源,其次是猪、犬、牛等。目前,监测传染源带菌率主要是靠钩体菌分离培养,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如杂菌污染、培养基质量不高、农药的使用等,致使钩体培养阳性率不高。因此,本文介绍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用于钩体病传染源带菌率监测,提高钩体病的疫情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11.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危害我省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自1952年在临海市首发以来,疫区不断扩大,病人急剧增加,到1996年止,发病已超过13.7万例。我省历史上钩体病曾多次暴发流行,如1965年钩体病暴发,全省病例达4万余人,发病率为140.38/10万,死亡90人。为了了解和掌握我省钩体病暴发流行疫情特点和规律,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钩体病的再度暴发,我们分析研究了全省历史上规模较大的10起暴发疫情,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疫情资料来源全省钩体病暴发县市调查资料和上报疫情资料。二、血…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县于1961年首次发现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20多年来,疫区逐渐扩大,发病率不断上升。1981年水灾后,发生了全县性的钩体病暴发流行。现将我县1961~1981年钩体病疫情资料整理分析于下。  相似文献   

13.
<正> 钩端螺旋体(钩体)病康复期带菌,近年来已陆续有报道,但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带菌未见报告。1990年,我们对15例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患者,分别取尿分离培养钩体,发现2例阳性。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及方法 观察对象为南宁市各医院临床疑似钩体病神经系统后发症,并取血清作显凝试验阳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以下简称钩体病)是农村夏秋季节常见发热性急性传染病,其预后与能否早期诊断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钩体病的症状体征多不典型,现行的对钩体病的确诊仍有赖于对钩体的培养分离和血清学试验,但费时日,新的钩体DNA检测在一般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开展甚少。现就142例住院资料完整的病人作回顾性临床分析,从中找出钩体病的早期临床诊断要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钩体茵苗)是预防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因注射剂量大、次数多,局部肿胀较重,群众不易接受。为此,我们根据中医“足三里是强身固本之穴”的原理,于1987年5月和1988年5月对醴陵市黄哒嘴乡等村民515人进行微量钩体菌苗足三里注射和400人皮下常规法注射,以免疫前后血清抗体测定一个流行季节作为比  相似文献   

16.
开江县为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 (简称钩体病 )流行区 [1]。自 196 3年暴发流行以来 ,每年皆有病例发生。为了解钩体病在我县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情况和感染菌群 ,给防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们于 1987~ 2 0 0 0年每年 8~ 9月对健康人群血清进行了钩体抗体检测。1 材料与方法1.1 监测地点 :永兴镇是开江县钩体病流行的老疫区 ,流行类型为稻田型 ,曾有暴发流行史 ,常年发病较稳定。该镇属水田旱地相间的浅丘地貌的农作景观。1.2 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无钩体菌苗接种和患钩体病史的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1.3 血清标本 :按常…  相似文献   

17.
<正> 1975年以来,闽西上杭县太拔乡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呈散发流行状态。1975~1991 年共发生钩体病43例,但发病者多为病势凶险的肺大出血型病人。病死率高,为9.30%(4/43)。为探讨其流行规律,作者于 1991年 8月在太拔乡开展了钩体病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对该乡临床医生报告的钩体病例均按文献进行核实诊断,确定为钩体病例者按统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流行性较广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并发症严重,来势凶猛,极易误诊,病死率高。我院1978~1986年遇到钩体病并发急性溶血1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洪涝灾区钩体病人血清抗体分析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是中国主要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近40年曾发生过5次规模较大的钩体病流行,均发生在内涝型洪涝灾害之年,多次因洪涝灾害造成钩体病暴发流行,给疫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危害。钩体病临床容易误诊,常利用实验室诊断,本文利用钩体病人血清进行抗体分群分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了解贵州省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原学特征,分析2011年贵州省钩体病疫区黑线姬鼠钩体分离株16S RNA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基因种鉴定,为贵州省钩体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PCR扩增几乎全长的钩体16S rRNA基因片段,并将扩增产物进行双向序列测定,从NCBI数据库下载钩体17个基因种代表菌株及及伊尼利螺旋体和短小螺旋体16S rRNA基因序列,采用生物信息软件比较分离株和各基因种代表株间的核苷酸序列,分析其亲缘进化关系,确定分离株基因种。结果 通过PCR扩增和基因测序技术获得4株钩体分离株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1492 bp),4株钩体分离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与17个钩体基因种中的问号钩体(L. interrogans)基因种黄疸出血群代表菌株的同源性最高(99.9%),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钩体分离株与17个基因种代表菌株及伊尼利螺旋体和短小螺旋体形成致病性、非致病性、未知致病性和其它分支,贵州4株分离株分属于致病性基因种分支,其中与致病性钩体8个基因种中的问号钩体基因种亲缘关系最近。结论 贵州省2011年钩体病疫区黑线姬鼠钩体分离株均属致病性钩体的L. interrogans 基因种,该基因种菌株可能为当地流行菌株,该结果将为贵州省钩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