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指导内镜治疗及随访。方法回顾性分析192例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观察腺瘤患者的年龄、症状及腺瘤部位。结果192例结肠息肉患者中腺瘤性息肉共64例,其中高危腺瘤34例(53.13%),低危腺瘤30例(46.88%)。两组腺瘤的血便发生率、位置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低危腺瘤比较,高危腺瘤更易出现血便,更多出现在左半结肠。  相似文献   

2.
小儿结肠息肉17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结肠息肉178例姚桂琴1许伟华1张运贵1杜红2Subjectheadingscolonicpolyps/pathology;adenoma;colonicpolyps/diagnosis主题词结肠息肉/病理学;腺瘤;结肠息肉/诊断中国图书资料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结肠息肉内镜下的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2005年~2007年期间检出的结肠息肉病例,分析息肉的检出率、内镜下息肉形态、病理组织学类型、息肉癌变率、息肉术后复发、新生等情况.结果 633例电子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38例,检出率为21.80%,以乙状结肠部位息肉数量最多,为52例,检出率8.21%,占息肉构成比37.68%(P<0.01).息肉直径在1~4 cm之间者90例,占息肉构成比65.22%(P<0.01);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69.18%)明显高于无蒂息肉(P<0.05).从息肉病理组织学上分析,腺瘤性息肉为96例,占息肉构成比69.57%,明显高于增生性息肉(P<0.01);96例腺瘤性息肉中绒毛状腺瘤占62.50%,明显多于管状腺瘤(P<0.05);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为40%,明显高于管状腺瘤的16.67%(P<0.05).所有腺瘤性息肉经摘除术后(包括内镜下摘除和外科手术摘除)1年复查肠镜,发现绒毛状腺瘤和管状腺瘤的术后复发率分别为28.33%和8.82%(P<0.05),而新生率接近,分别为65%和88.24%(P>0.05).结论 结肠息肉的好发部位以乙状结肠居多;内镜下息肉大小多数在1~4 cm,以有蒂息肉居多;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摘除术后1年的复发率均高于管状腺瘤,更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4.
结、直肠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状态,研究其分布、发病年龄、息肉大小、病理类型与息肉恶变的关系,对规范大肠息肉的治疗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将我院肠镜室2004年1月~2005年11月间检出并有病理证实的大肠息肉6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院自2000年以来经胃镜、结肠镜用微波治疗食管、胃、结肠息肉68例共92枚,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和病理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 11894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928例(2811枚),检出率为16.21%,其中SA 61例(71枚),检出率为0.51%,占息肉构成比为3.16%.SA直径>1 cm者占39.44%,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26.76%)高于增生性息肉(13.25%),但低于腺瘤性息肉(43.95%).1815枚息肉进行腺管开口分型,SA多表现为Ⅲ型腺管开口(41.67%),部分表现为Ⅳ型腺管开口(18.33%),与腺瘤性息肉较接近.SA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发生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并有2.82%的癌变率.结论 SA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学特点提示其本质上与增生性息肉不同,与肿瘤性息肉表现类似,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7.
结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是重要的癌前病变,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对防止癌变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我院1995年4月到1998年8月经电子肠镜电凝电切切除结肠息肉26例共34颗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疆地区胃腺瘤性息肉临床、内镜、病理特征及癌变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0月间胃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结果 共纳入胃腺瘤性息肉患者111例,男性53例(47.75%),女性58例(52.25%);年龄37~79岁(61.0±9.5)岁。腺瘤性息肉以汉族和维吾尔族患者居多,分别占65.77%和20.72%。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为67.21%(41/60)。息肉多分布于胃体、胃底(41.44%)和胃窦(48.65%),以山田Ⅰ型(73.87%)为主。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瘤(47.75%)为主,伴肠型化生(52.2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6.94%)。47.75%(53/111例)的患者合并其他疾病。6.31%的患者伴同时性胃腺癌。45.95%的患者胃黏膜背景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胃型腺瘤性息肉≥65岁患者明显多于肠型,且仅分布于胃体胃底,以多发为主,黏膜背景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常见(P<0.05)。息肉数目(OR=4.551, 95%CI:1.322~15.66,P=0.016)及黏膜背景(OR=4.852...  相似文献   

9.
王凤荣 《山东医药》2007,47(34):84-84
结肠息肉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2002年1月-2007年7月,我院收治200例结肠息肉患者。现将结肠息肉大小、形状、部位、单发、多发与病理类型的关系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200例结肠息肉患者中,男110例、女89例,年龄4—79岁、平均48岁,均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息肉病理类型为炎性94例,腺瘤74例,增生4例,幼年性13例,恶变15例。  相似文献   

10.
背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目的:分析老年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老年患者178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腺瘤部位、腺瘤大小、病理类型、异型增生、癌变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大小的腺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大,管状腺瘤的检出率下降,绒毛-管状腺瘤的检出率增高(P0.01),腺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增加,腺瘤的癌变率增加(P0.01),且绒毛-管状腺瘤的腺上皮异型增生程度和癌变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P0.01)。结论: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加,老年腺瘤性息肉患者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生率、异型增生程度以及腺瘤癌变率均明显增加,早期发现并治疗腺瘤性息肉可有效减少老年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67岁,2003年因大便性状改变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遂于我科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分别于2006年11月20日、2006年12月27日、2007年4月13日行内镜下结肠息肉摘除术。这3次的病理结果分别为:(乙状结肠)管状腺瘤,上皮轻度异型增生;(降乙交界)大肠黏膜慢性炎症,部分腺瘤样增生;(盲肠)早期管状腺瘤。患者在多次检查过程中阑尾开口均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2.
胃底腺息肉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底腺息肉(FGPs)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5月间485例FGP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胃镜检查发现FGPs患者485例,达同期全部胃镜检查患者数的0.6%,以中年女性多见。临床常以上腹不适(182例,37.5%)和(或)胃食管反流症状(83例,17.1%)及上腹痛(102例,21.0%)等表现行胃镜检查时发现FGPs,胃镜下多表现为胃底(51.3%,249/485)或胃体(34.6%,168/485)、单发(62.3%,302/485)或2~5枚(22.7%,110/485)直径小于5mm的广基隆起。病理为息肉内被覆囊性扩张的胃底腺上皮,伴异型增生8例和肠化生3例。合并十二指肠息肉11例和胃癌1例。幽门螺旋杆菌(坳)检出率为47.8%,与同期胃镜检查人群坳检出率(56.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2)。12例患者进行腺瘤性息肉病蛋白(APC)和环氧合酶-2(COX-2)免疫组化染色,12例APC染色均阳性,COX-2染色阳性9例,阴性3例。结论FGPs与坳感染无明显相关性,可伴有异型增生和肠化生及合并十二指肠息肉,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和免疫组化染色可能有助于对其充分认识和规范化诊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祁门县地区结肠息肉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以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黄山市祁门县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肠镜检查的1 959例患者,对内镜诊断为结肠息肉的373例患者以及其中接受结肠镜下息肉切除治疗的2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 959例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中有373例检出结肠息肉,息肉检出率为19.04%,男性多见,男女比为1.66∶1,平均发病年龄为(55.56±12.71)岁;结肠息肉以单发、山田分型Ⅰ型及Ⅱ型为多见;息肉大小以1.5 cm为多见;好发部位是直肠及乙状结肠;病理分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201例患者共切除息肉335枚,所有患者均顺利切除,术中部分患者有出血,采用钛夹等内镜下措施成功补救,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201例息肉切除患者中有59例完成了内镜随访检查,随访率为29.4%,随访时间为3个月~4年。59例随访的患者中有10例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6.9%。结论内镜下治疗是目前结肠息肉的主要治疗方法,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易行的治疗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息肉切除术后易复发,需重视息肉切除后的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在大肠癌高风险人群肠镜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500例准备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大肠癌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肠镜检查,试验组行全结肠0.2%靛胭脂喷洒染色肠镜检查,主要对比分析2组间息肉、腺瘤患者的发现率。结果研究期间72例因肠道准备差、肠镜检查失败、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病等原因被剔除,最终共428例纳入数据分析,其中试验组209例、对照组219例,2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息肉发现率更高[61.2%(128/209)比43.8%(96/219),P<0.001],腺瘤发现率更高[35.9%(75/209)比26.0%(57/219),P=0.027];且直径<5 mm息肉发现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27.8%(58/209)比15.5%(34/219),P=0.002],直径<5 mm腺瘤发现率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4.9%(52/209)比12.8%(28/219),P=0.001]。结论全结肠靛胭脂染色内镜用于大肠癌高风险人群的肠镜检查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结肠息肉、腺瘤的检出,尤其是小的结肠病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分析了本院1986年1月至1996年6月经活检、电切及手术病理证实的426例结肠息肉病人,共583枚息肉。结果显示:最常见的为炎性息肉、其次为管状腺瘤;息肉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好发年龄在50—69岁,肿瘤性息肉的平均年龄较肿瘤样息肉明显为高,而腺瘤癌变者平均年龄更高;各种肿瘤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的直径均较炎性息肉和血吸虫卵性息肉等为大,而腺瘤癌变者直径更大;本组病例中发生癌变者均为腺瘤性息肉,占腺瘤病人的3.99%,其中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混合性腺瘤癌变率分别为1.72%、30%、25%,女性乳头状腺瘤癌变率则高达44.44%。这提示对于年龄较大,息肉直径较大,腺瘤样息肉,尤其是乳头状腺瘤及混合性肿瘤应高度警惕其癌变可能,对女性乳头状腺瘤更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6.
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目的分析总结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病理、诊断等特征.方法我院及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胆道外科学术会议资料共报道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胆囊息肉样病变612例占同期胆囊切除术的42%;30岁~50岁占785%;结石合并率285%;病理类型中以胆固醇息肉最多,占537%;腺瘤性息肉恶变率极高,达285%;临床表现无特异性,B超的诊断率最高,达925%.结论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相对年轻;病理类型以胆固醇类多见,腺瘤性息肉易恶变,特别是合并结石的息肉;临床诊断以B超为首选  相似文献   

17.
病人女性,46岁。因大便不畅、带血丝、下腹部坠胀、进食后不消化、上腹部胀满2个月余伴明显消瘦入院。因其妹结肠镜检查也发现多发性息肉,因此在多家医院均诊断为“家族性息肉病”,并建议行结肠部分切除术,但病人拒绝手术而一直行中药等治疗,大便基本正常,仅有时排便不畅,无血丝。入院后行Olympus—QX240电子胃镜检查见胃体胃窦数十枚高低不等、大小不一的无蒂息肉,直径0.2~0.8cm,病理检查为“炎性息肉”。  相似文献   

18.
刘燕燕  符丽娟 《胃肠病学》1999,4(3):139-139
病例:女性,35岁,因间断性中下腹隐痛伴腹泻2个月而就诊。既往病史无记载。家族史:其母亲及姐姐患有结肠腺瘤性息肉病。体检:一般状态可,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中腹部及左下腹轻压痛。结肠镜检查示:从肛门上直肠5cm起至回盲部密布有蒂或无蒂,呈半球形或绒毛状(直径0.1cm~0.6cm)、大小不等的息肉。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胃镜检查示:胃窦及十二指肠球部、降部见数十个大小不等的无蒂、半球状息肉(直径0.4cm~1.0cm),表面光滑,色泽同正常粘膜组织,质软。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讨论:该患者有结…  相似文献   

19.
老年大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索老年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17例老年人大肠癌的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组大肠癌占老年大肠肿瘤的55.45%,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绒毛状腺癌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粘液腺癌和粘液细胞癌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老年大肠癌的浸润深度明显浅于对照组(P<0.05),而其转移率则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老年大肠癌的好发部位与其他年龄有所不同,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回盲部、降结肠、肝曲、升结肠、横结肠和脾曲。结论老年大肠癌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老年大肠癌的组织类型与其他年龄有所不同,且老年大肠癌的局部侵袭力低于其他年龄。老年大肠癌发生部位与其他年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