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跳骤停大鼠内毒素受体的变化及亚低温对其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心跳骤停模型,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常规心肺复苏组、亚低温心肺复苏组.每组8只:三组大鼠分别在手术或复苏后24 h静脉注射3 mg/Kg LPS;并于手术或复苏后6 h、12 h、24 h,及注射LPS后1.5 h、3 h、6 h静脉取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可溶性内毒素受体CD14(sCD1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注射LPS后6 h左肺肺泡及肺间质巨噬细胞表面内毒素受体CD14(mCD14)蛋白表达;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在复苏和注射LPS后血浆sCD14水平明显升高,但亚低温组低于常规组(P<0.05);注射LPS后,各组TNF-α水平均增高,且与sCD14水平成正相关(r=0.92,P<0.01);常规组肺泡巨噬细胞mCD14表达明显高于亚低温组(P<0.01);常规组肺损伤评分也大于亚低温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后大鼠存在内毒素受体的上调,伴随着对内毒素敏感性的增强;亚低温对其有抑制作用,减轻复苏后内毒素对肺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再灌注期腹腔注射内毒素脂多糖(LPS)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以及异氟醚(ISO)预处理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单纯肝脏I/R组、肝脏I/R复合LPS损伤(I/R+LPS)组及ISO预处理组.I/R+LPS组吸氧预处理后间隔0.5 h进行肝脏缺血1 h、再灌注4 h,再灌注开始时腹腔内注入LPS;ISO预处理组以ISO吸入预处理0.5 h,间隔0.5 h后进行I/R损伤操作,再灌注开始时腹腔内注入LPS.再灌注4 h处死各组动物,留取肝脏及血液标本;观察各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以及肝组织TNF-α、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改变.结果 与Sham组比较,损伤各组血清ALT、AST、TNF-α及肝组织TNF-α、MPO活性均显著升高(P均<0.01);与I/R组比较,I/R+LPS组肝脏损伤和炎症细胞因子反应明显较重(P<0.05或P<0.01)l与I/R+LPS组比较,ISO预处理组肝脏的病理损伤明显较轻,血清ALT、AST、TNF-α水平及肝组织MPO活性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再灌注期复合LPS腹腔注射明显加重了肝脏的损伤和炎症细胞因子反应,ISO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复合损伤介导的炎症反应,保护肝脏.  相似文献   

3.
丹参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兔多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丹参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兔多脏器功能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兔内毒素休克的模型,将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8只)、内毒素休克组(8只)和丹参防治组(8只),分别在输注脂多糖(LPS)前及输注LPS后30、60、120、180、240和300min观察炎症介质、脏器功能及主要器官的病理学改变。结果 丹参防治组动物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T)、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显著低于内毒素休克组,而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白介素-10(IL-10)显著高于内毒素休克组。丹参防治组肝、肺、心炎性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 丹参注射液能改善内毒素休克兔的心、肝、肺功能,减轻全身炎症反应及部分脏器病理损害,对临床用药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免疫吸附特异性清除循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内毒素休克时肝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并探讨其与一氧化氮(NO)之间的关系。方法 给新西兰白兔一次性静注内毒素(LPS)80×109cfu/kg,免疫吸附组和空灌流组分别于1小时后经抗TNF-α单克隆抗体亲和免疫吸附柱或未偶联抗体的空灌流柱进行血液灌流2小时,对照组不予血液灌流,观察血浆NO-2和丙二醛(MDA)含量、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肝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力以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免疫吸附治疗后,血浆和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下降,全血和肝组织中SOD活力显著增高;血浆NO的生成显著减少,但又高于注射LPS前水平;肝功能损害明显减轻。结论 免疫吸附特异性清除循环TNF-α既明显抑制了内毒素休克时肝细胞氧化应激,又使NO浓度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可能是该方法能明显减轻内毒素性肝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严重烧伤休克期切痂对肠粘膜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休克期切痂对肠粘膜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40%总体表面积(TBSA)Ⅲ度烫伤犬模型,随机分为切痂组(E组)和非切痂组(C组),伤后1小时按Parkland公式补给平衡盐溶液,E组动物伤后3小时切痂。分别于伤前、伤后30分钟及3、6、12、24和48小时测定血浆二胺氧化酶(DAO)、乳酸、内毒素(LPS)含量,伤后48小时检测肠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2组动物伤后血浆DAO、乳酸、LPS含量明显增加。切痂后能明显降低血浆中DAO、LPS和乳酸含量,肠组织中MDA含量也明显减少。结论:严重烧伤休克期切痂有利于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大鼠热应激后肝组织细胞内外热休克蛋白72(HSP72)的表达及对致炎细胞因子TNF-α分泌的影响.方法 CCl4诱导的肝硬化SD大鼠及正常饮食的SD大鼠均随机分为热应激组和对照组.ELISA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血浆内毒素、HSP72、TNF-α的含量,RT-PCR检测肝组织HSP72 mRNA表达,评价HSP72表达对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 各组大鼠腹腔注入LPS后均检测到较高含量的血浆内毒素及TNF-α,尤其肝硬化组升高更为明显(均P<0.01),但热应激组较相应组大鼠血浆TNF-α含量显著降低,而血浆内毒素含量变化不大.热应激后各组大鼠血浆及肝组织HSP72表达均增高,尤其在腹腔注入LPS后升高更为明显(均P<0.01),但肝硬化热应激组却显著低于普通饮食热应激组(均P<0.01).热应激组大鼠血浆TNF-α含量显著低于相应非热应激大鼠组(均P<0.01).结论 热应激处理可能促进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肝组织及血浆HSP72表达,而抑制TNF-α分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在烧伤病人血中升高的规律与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定期检测30例烧伤患者血中cTnI浓度,并随机选取13例同时检测血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所有患者予以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烧伤患者cTnI水平在烧伤后5~14 d(急性渗出期)呈轻到中度升高.平均值比参考值明显升高者,见于体表烧伤总面积>30%(P<0.001)或创面有明显渗出的患者(P<0.002).当患者创面有明显渗出或焦痂自然剥离时,cTnI水平升至峰值;手术切痂后,cTnI水平下降.同时多次检测13例患者血IL-6、TNF-α,其中位数(M)明显升高.所有患者心电图未发现任何缺血性改变的迹象.结论 cTnI水平升高揭示烧伤患者存在非缺血性心肌损伤,过程与炎症反应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炎症细胞因子、肝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在内毒素急性肝损伤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成2组:①假手术组(S);②内毒素组(LPS),测定各组大鼠血浆TNF-α、IL-6水平,肝I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肝组织病理观察.结果LPS组血浆TNF-α,IL-6水平和肝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明显高于S组.病理损害较S组严重.结论TNF-α、IL-6及肝ICAM-1在内毒素急性肝损伤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急诊切痂对小儿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效果及对脓毒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患儿123例。Ⅱ度烧伤68例,Ⅲ度烧伤55例。总烧伤面积为27%~51%,平均(31.68±9.52)%。分为综合治疗组47例,急诊切痂组76例。通过2组患者烧伤创面致病菌检出率、TNF-α、IL-4的水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性来探究急诊切痂对小儿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治疗效果及对脓毒症的影响。结果:在2组患儿烧伤创面中均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5种烧伤常见致病菌。治疗后,急诊切痂组检出率比综合治疗组低(P0.05)。治疗后,急诊切痂组患儿创面愈合天数[(20.68±3.14) d]少于综合治疗组[(32.89±4.25) d],创面愈合率[(96.48±6.89)%]明显高于综合治疗组[(81.17±5.74)%]。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切痂组血清中IL-4、TNF-α水平分别为11.59±2.14、0.30±0.04,综合治疗组血清中IL-4、TNF-α水平分别为(23.46±4.26)、(0.61±0.09),急诊切痂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综合治疗组(P0.05)。结果可知,急诊切痂组、综合治疗组患儿SOD表达水平分别为(117.38±10.58)、(89.27±6.04) U/mL,MDA表达水平为(6.78±2.97)、(11.40±4.52) nmol/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诊切痂组1例积血、2例感染、1例积液,综合治疗组2例积血、1例感染、3例积液,急诊切痂组人数与发生率(5.26%)均少于综合治疗组(12.76%),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切痂治疗小儿烧伤效果显著,且对脓毒症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严重烧伤患者肠道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将同期严重程度相当的32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血必净治疗组(n=16)和对照组(n=16).对照组按烧伤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每次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续使用7 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 d和7 d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L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烧伤患者治疗后,血浆DAO,LPS,TNF-α及IL-6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血必净治疗组在治疗后3 d和7 d,血浆DAO,LPS,TNF-α及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保护烧伤患者肠道功能,减少内毒素人血,对改善严重烧伤患者的炎症反应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D14抑制肽(CD14inhibitory peptide,CD14-IP)与CD14的结合活性及对内毒素(LPS)和脂多糖结合蛋白(LBP)诱导的人单核巨噬细胞株U937表达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进行CD14-IP与CD14的结合实验。U937细胞用佛波脂(PMA)诱导成熟后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LPS组(100ng/mLLPS 100ng/mLrhLBP)、高剂量多肽组、中剂量多肽组及低剂量多肽组,后三组分别给予10μg/mL、1.0μg/mL和0.1μg/mL的CD14-IP。用ELISA测定培养细胞上清TNF-α的含量,用RT-PCR测定U937细胞TNF-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D14-IP有较强的与CD14结合的能力;CD14-IP组TNF-α和TNF-αmRNA水平均较LPS组低,较正常组高。结论CD14-IP能与CD14结合,并能降低培养细胞TNF-α和TNF-αmRNA的表达,具有抑制CD14生物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14(Fn1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Fn14在结直肠正常黏膜上皮细胞、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状况。结果:Fn14在结直肠腺癌中表达率为56.7%,显著高于散发性腺瘤(7.1%)及正常结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表达率(0%),差异有显著性(P<0.01)。Fn14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病理组织分期及年龄、性别无相关性(P>0.05)。结论:Fn14的异常表达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构建人CD14真核表达质粒,建立转基因CD14阳性细胞系,为建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导向治疗动物模型提供研究材料。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抽提总RNA,以无RNA酶的DNA酶处理,RT-PCR扩增CD14基因,T-A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人CD14的基因序列比较核实。通过双酶切和体外连接法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cDNA3.1(+);用Superfect transfection reagent将重组质粒pcDNA3.1(+)/CD14转染到C57BL/6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经G418筛选,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蛋白的表达情况,初步筛选出CD14阳性的细胞系B16/CD14。结果表明:测序及GenBank中序列比较结果显示扩增到的人CD14基因序列是正确的。酶切结果表明表达质粒构建正确。流式细胞术筛选到2个CD14阳性表达的细胞系B16/CD14(标准CD14-PE阳性细胞百分数分别为25.28%、36.59%,2F9-FITC为25.59%、36.32%)。结论:建立了人CD14抗原阳性表达的鼠细胞系B16/CD14,为人M5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导向治疗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检测肝细胞癌中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蛋白表达的关系,探讨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 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及免疫组化(IHC)法分别检测50例肝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阳性率分别为28%(14150)和4%(2/50)(P<0.01).癌与癌旁组织p14ARF蛋白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蛋白表达与临床分期、门脉癌栓、术后复发、肝外转移、肿瘤大小、肿瘤个数及血清AFP值无关,而在肿瘤分化程度上p14ARF盯蛋白表达有显著差异,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则无差异.p14ARF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蛋白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启动子区甲基化是p14ARF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p14ARF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发展,在肝癌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硝普钠(SNP)对内毒素(LPS)诱导的人单核巨噬细胞株U937表达CD14的影响.方法 佛波脂(PMA)诱导U937成熟后分为四组,即对照组(不给任何药物),LPS组(10ng/mL LPS 100 ng/mL rhLBP),低剂量SNP组(LPS rhLBP 50 μmol/L SNP),高剂量SNP组(LPS rhLBP 500 mol/L SNP).用RT-PCR和Western blot测定CD14 mRNA和蛋白表达.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浓度.结果 低、高剂量SNP组CD14的mRNA的0D值分别为0.268±0.058、0.098±0.036,较LPS组(0.292±0.089)低,较对照组(0.025±0.007)高.低、高剂量SNP组CD14蛋白的0D值分别为4.02±1.03、2.56±0.09,较LPS组(5.01±1.09)低,较对照组(1.02±0.08)高.低、高剂量SNP组N0浓度(单位:μmol/L)分别为46.7±0.58、163±0.07,较LPS组(292±0.89)低,但仍高于对照组(182±0.25).结论 SNP抑制了LPS诱导的U937细胞CD14的表达,表明SNP对急性肺损伤或脓毒血症可能具有预防和早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2例同时伴有t(8;14)和t(14;18)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的实验诊断及临床特征。采用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MICM)方法对2例患者的实验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例患者按FAB分型均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3型,常规细胞遗传学或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证实2例患者同时具有t(8;14)和t(14;18)染色体易位,免疫表型均表达CD20、CD10、FMC7、CD38、CD19。综合MICM,2例患者均诊断为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1例患者经化疗后1个月内死亡,1例患者经美罗华和大剂量化疗后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已健康存活19个月。结论:t(8;14)和t(14;18)可同时存在于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t(8;14)和t(14;18)并存提示预后不良。含美罗华的联合化疗方案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健康体检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方法 对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做尿素[14C]呼气试验的1814例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受检测的1814例体检者中,未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943例,占51.98%;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871例,占48.02%.结论 此次调查显示,北京地区部分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不容乐观,提早做好消化道疾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8.
人可溶性CD14检测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人可溶性CD14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体系。方法 用抗人CD14单抗为捕获抗体 ,加入待测抗原 ,第二抗体为兔抗人CD14多克隆抗体 ,最后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结果 本检测体系灵敏度高 ,可达 5ng ml,特异性强 ,测量范围 5~ 12 0ng ml,重复性好 ,各项技术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结论 本检测体系能够检测人体液中和细胞培养上清中sCD14 ,适用于临床及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麻醉方法对外周血单核细胞mCD14与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共24例,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体质量指数(BMI)18-23kg/m^2;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Ⅰ-Ⅱ级。所有患者分为2组: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A+E组),每组各12例。GA组以6μg/kg芬太尼、1.5-2.0mg/kg丙泊酚和0.6-0.8mg/kg罗库溴铵行全麻诱导,术中以七氟醚维持麻醉,呼气末浓度维持在1.0-1.3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GA+E组患者入手术室后于T12-L1穿刺并放置硬膜外导管,全麻诱导方法和药物同GA组,气管插管后硬膜外分次给予1%利多卡因及0.2%丁卡因混合液共9-12mL,并维持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在0.6-0.8MAC,术中每小时追加1%利多卡因及0.2%丁卡因混合液3-4mL。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开始(切皮)时、切皮后2h及术后24h采外周血测定单核细胞膜型CD14(mCD14)、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数值。结果:GA+E组和GA组相比,患者各时间点单核细胞mCD14数值均无显著变化。GA组手术开始时单核细胞TLR4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而GA+E组各时间点单核细胞TLR4无显著变化。结论:硬膜外阻滞可能通过影响TLR4的表达平衡手术应激产生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20.
An extensive search for the cell membrane targets for lipopolysaccharide (LPS), the major causative agent of Gram-negative septic shock, resulte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D14 as the major endotoxin 'receptor'. Besides recognition of LPS, several new aspects of its biological functions have been described recently. In this review the different CD14 forms, their most important 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features, signalling properties, cellular and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and association with different disease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showing that these molecules posses several unique biological functions and further proving their central role in innate i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