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医别录》(以下简称《别录》)最早见录于《隋书经籍志》,题陶氏撰。《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亦载之,但未言著者。到宋代郑樵《通志·艺文略》始称由陶隐居集。自此,言《别录》作者,皆从郑樵之说,题陶弘景集。郑樵在《校讎略·书有名亡实不亡论》一文中又说:“《名医别录》虽亡,陶隐居已收入本草。”加之《别录》中药物产地都是用前代的地名,因此日本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误认为非弘景所著。笔者认为,有关《别录》的  相似文献   

2.
一、《小品方》的成书年代《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小品方》,十二卷,陈延之撰。但未标明成书年代,且无陈延之传略,又《小品方》早已散佚,所以关于《小品方》的成书年代,古今中外学人看法颇不一致。如清代姚振宗说为隋代,范行准、日本岗西为人列为西晋,丁国均、日本有地滋·久保道德等概括为晋代,刘伯冀统  相似文献   

3.
《脉经》《脉经》为魏晋·王叔和所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学专书。约成书于公元三世纪。叔和集西晋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取《内经》、《难经》,华佗、张仲景等有关论述,结合个人心得体会,分门别类,全面地阐述了脉学理论。对后世脉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隋书·经籍志》载:“《脉经》十卷,王叔和撰。”后来,北  相似文献   

4.
一、《难经》作者及其时代《难经》为什么叫《难经》?难是问难,即从《内经》中提出问题来解答的书。《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说:“皇甫谧曰黄帝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惟《伤寒论》序称撰用《八十一难》则汉末已有《难经》。《隋志》称二卷,《旧唐志》称《黄帝八十一难》一卷,秦越人撰。按秦越人史称扁鹊。据《史记·扁鹊传》所记扁鹊非一人一时之事,学者认为扁鹊系名医之称  相似文献   

5.
<正> 隋代大业六年(公元610年),一部著名的中医病理症候学专书——《诸病源候论》汇编成册。它全面总结了隋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讨论了各种疾病的病源与症候,“会粹群说,沈研精理,形脉治证,罔不该集”,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关于《诸病源候论》的作者和卷数,历代记述不一。《隋书·经籍志》载:《诸病源候论》五卷,目一卷,吴景贤撰;《旧唐书·经籍志》载:  相似文献   

6.
《新修本草》中明确标明文献名的引用文献有30余种,其中引用的本草文献有《名医别录》、《李当之本草》、《药录》、《药对》、《徐仪药图》、《本草音义》和《食经》7种.《名医别录》的编定者为陶弘景;《李当之本草》在唐时仍有存留,属《神农本草经》传本之一;《药录》应非《李当之药录》;《新修本草》所引之《药对》非徐之才《雷公药对》,而可能是《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之古本《雷公药对》.  相似文献   

7.
“患门”为一经外奇穴,位于背部,首见于唐代崔知悌《骨蒸病灸方》,《中国医藉考》说该书亡佚,可于《外台秘要》中见其梗概。同时并见于新旧《唐书》。《通志·艺文略》作《灸劳法》一卷,《宋史·艺文志》有《崔氏骨蒸方》三卷。《外台秘要》作《崔氏别录》、《灸骨蒸方图》,方中侍郎知悌撰。《国史经籍志》作:崔知悌《灸劳》一卷。  相似文献   

8.
《神农本草经》郡县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证认为,《神农本草经》在陶弘景时代,经文中确记载有药物产地的郡县名称。到了唐代,《新修本草》始将《本经》郡县名移入《名医别录》文中。《证类本草》亦将其列为《别录》文。后人从《证类》百字中辑复《本经》文,故将郡县名遗漏。而郡县名称作为《本经》佚文,对考证《本经》成书年代,研究道地药材及文献整理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1王执中其人王执中,字叔权,瑞安人,生卒年不详。南宋乾道己丑(公元1169年)进士。官从政郎、澧州、峡州教授将作丞。为官期间操守高洁,毕生精力钻研针灸学,是浙江温州地区最早一位有医学专著问世与文献记载的著名针灸医药学家(据孙诒让《温州经籍志》)。撰《针灸资生经》七卷,《读书后志》、《既效方》各一卷,可惜后二书自元朝以后,诸家书目均未记录,早已亡佚。2《针灸资生经》的学术价值及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魏晋间医学家王叔和,名熙。其着述见梁七录有《论病》一卷;隋书经籍志有《脉经》十卷;唐书艺文志有《脉经》十卷、《仲景药方》十五卷、《伤寒卒病论》十卷;宋史艺文志有《脉经》十卷、《金匮要略方》三卷、《金匮玉函经》八卷、《脉诀机要》三卷;民间行本有《脉经》十卷、《金匮玉函经》八卷。上书十一种,去复四种,凡七种。均系西晋太医令高平王叔和撰。叔和一代名医,去汉未远,故有深知灼见,能传仲景道脉。他曾说过:"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他摭集古经名论,撰《脉经》九十七篇。仲景伤寒金匮之文十载八九,当成于三阴三阳篇之先。  相似文献   

11.
<正> 一、顾观光误《本草经集注》为《别录》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序》云:“梁陶隐居《名医别录》始分玉石草木三品为三卷,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三品为三卷,又有序录一卷,合为七卷。故《别录序》后云:‘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原本,论病名之形诊,记题品录,详览施用。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菜米食三品,有名未用三品。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三十种,各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今大书分为七卷’。”从这段序文来看,顾氐误解《证类本草》卷一“梁陶隐居序”〔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  相似文献   

12.
《医学研悦》,在《中国医学大辞典》里有著录.惟成书年代久远,流传不广,此书已罕为人知.今据山东中医学院明版馆藏,略作评析。一、本书形成概况《医学研悦》作者系明末湖北江陵诸生李盛春(字太和).其父燕山、弟占春皆为湖北名医。是书计一函十册.卷一、二为收录明末名医张鹤腾著《伤暑全书》,卷王为《脉理原始研悦》,卷四为《胤嗣全书》,卷五为《病机要旨》,卷六  相似文献   

13.
<正>《博济方》五卷,宋王衮撰。衮,太原人。其仕履未祥,惟郎简原序,称其曾为钱塘酒官而已。此书诸家书目皆著录,惟《宋史艺文志》及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俱作三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五卷,稍有不同。盖三、五字形相近,传写者有一讹也。晁公武又称,衮于庆历间因官滑台,暇日出家藏七十余方,择其善者为此书。名医云,其方用之无不  相似文献   

14.
正《枕上三字诀》成书于1880年,作者系清末儒学大师俞樾(1821—1907)。俞樾字荫甫,晚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俞樾不仅精通古文、能诗词、善书法,一生对医学和养生颇有研究,曾撰有医著三卷,其中《内经辩言》《废医论》曾一度深受医界关注,余卷《枕上三字诀》专言养生方  相似文献   

15.
《名医类案》中医心身医学成就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明代医学家江罐编辑、其子增补而成的《名医类案》,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较有影响的医案类著作。据史料载,江罐,字廷莹,安徽歙县人。早年因病弃儒学医,为“宣明往范,昭示来学”,历时二十载,编撰《名医类案》12卷,草创未就,后由其子补撰成书面世。该书采录从汉至明著名医家验案,间附作者个人评议,在其所收中医内、外、妇、儿等科多种病证中,有不少中医心身医学方面的记载,本文拟对书中相关内容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医研究》2014,(8):F0004-F0004
《本草蒙筌》亦名《撮要本草蒙筌》《图象本草蒙荃》,乃明代医家陈嘉谟撰著,成书于公元1565年。书凡十二卷,卷首载历代名医图说及药物总论(其中名医图说为后人所增)。卷一至卷十二,分述诸药,  相似文献   

17.
南北朝时代,虽然也有名医陶弘景、阮文叔等出现。但外科方面,除了刘涓子的《刘涓子鬼遗方》外,直接留传下来的文献并不多。《刘涓子鬼遗方》系托名"黄父鬼"所遗而取作书名。《新唐志》作《男方》,《宋志》作《男论》,俱有讹误。著者刘涓子,为南朝宋人,子名遵,为彭城内史,但刘是否为医,则不可知。该书十卷,原本无次第,南齐龚庆宣得之,厘为五卷,并为序干篇首,以祥其源起。约成书于公元四九九年,为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其中卷一,论痈疽病因、鉴别;卷二,为金疮、外伤治法;卷三,为痈疽、发背、石乳、乳结等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成书、刊行、校订、内容和版本5个角度,对明代医家江瓘撰集的《名医类案》进行讨论.对江瓘撰集书成而终未刊行的原因、《名医类案》刊行的经过、清代校订该书的情况以及现存版本详予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方》(又称《张仲景药方》),十五卷,王叔和整理,始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复著录于《旧唐书·经籍志》与《新唐书·艺文志》,至有唐一代皆存而未佚:至五代长兴三年以后,《张仲景药方》离析为八种二十六巷,著录于《宋史·艺文志》:.《崇文总目》可作离析证明,由于《崇文总目》原书已佚,《崇文总目辑释》仅辑录其残文,著录凡五种十六卷,故较《宋史·艺文志》少三种十卷。  相似文献   

20.
《名医别录》的编纂者是不是陶弘景,近年来出版的医史书说法不一,通常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是陶弘景所编纂,如贾得道著的《中国医学史略》认为:“陶弘景……医药方面则著有《名医别录》及《本草经集注》等。”①刘镜如的《中医史话》也认为:“梁朝的陶弘景……将后汉、三国、晋、齐、梁这一时期临床应用的新药进行了总结,称作《名医别录》”。②曾时新等编著的《名医治学录》也说:“陶弘景……从自己编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