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扩张型心肌病Th细胞亚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的体液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 :借助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 2 4例 DCM患者和 1 8例正常人的 Th淋巴细胞亚型。结果 :DCM组 Th2 细胞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占 (0 .42± 0 .2 6) % ,CD4 -CD3 0 细胞占 (0 .41± 0 .37) % ;对照组 Th2 细胞占(0 .2 1± 0 .1 1 ) % ,CD4 -CD3 0 细胞占 (0 .0 7± 0 .0 5) %。DCM组 Th2 细胞和 CD4 -CD3 0 细胞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DCM患者外周血中 Th2 细胞和 CD4 -CD3 0 细胞可能参与了DCM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30例DCM患者(DCM组)及2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外周血CD4+CD2+5T细胞。结果外周血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DCM组为(8.53±1.64)%,对照组为(11.4±2.1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且DCM患者心功能越差,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越低。结论DCM患者CD4+CD2+5T细胞比例减少,可能打破自身免疫耐受,发生针对心肌抗原的免疫反应,参与DCM发病。  相似文献   

3.
扩张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病例的心电图改变。方法26例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列入观察。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其中以一度房室阻滞最为常见(35%),其次是ST段下移(31%)和心房颤动(26%)。对心电图各波段测定,显示QRS时限延长明显(115±34.5ms),与心脏超声检查测定的左室大小呈线性正相关。结论提示对于心电图出现QRS时限延长,或一度房室阻滞或ST段下移或心房颤动者,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4.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指左室扩大或左右双心室扩大伴有心肌收缩功能障碍,最终演变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肌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病死率高,5年生存率不及50.0%,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近年来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傅伟  马辉 《心电学杂志》1998,17(2):86-86,96
为了解扩张型心肌病的Q-T离散度,测量69例扩张型心肌病12导联心电图并与正常组作对照。结果显示:扩张型心肌病组的Q-Td和Q-Tcd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认为Q-Td和Q-Tcd明显延长反映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不稳定性,有助于预测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心肌炎和扩张型心肌病发病中的自身免疫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肌炎(MC)和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发病与感染和自身免疫所引起的免疫异常有关。MC和DCM患者体液和心肌组织中存在针对心肌抗原的致敏性T淋巴细胞和多种自身抗体,介导针对心肌的自身免疫损伤,肠道病毒感染可通过多种机制诱发心肌特异性自身免疫,遗传易感性在MC和DCM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MC和DCM为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对MC和DCM发病机制的认识的深入,有助于特异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扩张型心肌病病因不明,家族聚集现象的存在提示遗传在其发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遗传方式不同,其基因异常可发生于心肌肌凝蛋白基因、线粒体基因及细胞癌基因等。本文总结了近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有关,病毒感染、抗心肌抗体、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均参与心肌免疫反应,而体液免疫反应在扩张型心肌病中占主导地位。分子模拟和感染后免疫、心肌损伤后自身免疫、炎症因子介导细胞捌亡是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损伤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报告7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儿的心功能改变。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显示左心收缩功能降低者多于舒张功能,且收缩功能降低以搏血指数(SI)降低最明显。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测定显示心肌收缩功能降低者多于舒张功能,且左室功能降低者多于右室。彩色多普勒心肌组织显像(DTI)检查发现多数患儿的二尖瓣环与左室心肌运动速度明显下降,其中二尖瓣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均下降,此项指标与DCM患儿预后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 (DCM)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 ,ET)水平变化的意义 ,其与心衰严重程度、心脏大小、左心室泵功能、伴或不伴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及治疗前后ET水平的变化。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30例DCM患者 (心功能Ⅰ~Ⅳ级 )及 30例正常人血浆ET水平 ,并测定DCM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肺动脉压力、心胸比率及治疗前后的ET水平 ,分析血浆ET水平与心衰严重程度、心脏大小、左心室泵功能、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比较其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①DCM患者血浆ET水平 (135 93pg/mL±70 6 5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43 6 5pg/mL±12 0 7pg/mL) ,P <0 0 5 ;②血浆ET水平随心衰严重程度而升高 :心功能Ⅰ级 (3例 )为 75 2 7pg/mL± 2 87pg/mL ,Ⅱ级(10例 )为 88 82pg/mL± 8 87pg/mL ,Ⅲ级 (12例 )为 136 5 8pg/mL± 2 4 95pg/mL ,Ⅳ级 (5例 )为 2 6 9 5 0pg/mL± 6 0 5 0pg/mL ,各级心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各级心功能之间 ,除Ⅰ级与Ⅱ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P >0 0 5 ) ,其余各级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 ;③DCM患者心脏大小与血浆ET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r=0 4 5 80 ,P =0 0 10 9) :心脏正常至轻度增大 (心胸比率 0 4 8~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扩张型心肌病(DCM) 与缺血性心肌病(ICM)超声形态学鉴别方法。方法 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33 例DCM 及20 例ICM 的超声形态学资料。结果 DCM 左室大多呈“球形”,心尖心肌不变薄且收缩期见内缩运动、弥漫性室壁运动障碍及EPSS增大较明显为其特点。ICM 左室大多数呈“圆拱门形”心尖圆钝变薄、收缩期运动明显低平,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及主动脉增宽为其特点。结论 超声心动图是对DCM 与ICM病人进行鉴别的一种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卡维地洛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耐受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卡维地洛治疗国人扩张型心肌病 (DCM )心力衰竭的耐受性。方法 :对NYHAⅡ~Ⅳ级DCM患者在常规治疗 (强心、利尿、扩血管 )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 ,起始剂量 5mg/d ,如能耐受则逐渐滴定到最大耐受量 ,通过临床监测及调查表随访观察其不良事件。结果 :① 34例正式应用卡维地洛治疗的DCM患者至随访结束后平均卡维地洛用量为 (2 9.0 6± 6 .5 4 )mg/d ,临床疗效好 ;②卡维地洛大剂量 (≥ 35mg/d ,n =17)者舒张压、收缩压明显高于卡维地洛小剂量者 (≤ 30mg/d ,n =17) ,P <0 .0 5 ;前者年龄明显低于后者 (P <0 .0 5 ) ,但两组间心率、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6 0min步行距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③不良事件共4 4次 ,主要包括 :乏力、腹胀、头昏等 ;④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 5mg/d及 10mg/d时的初始期及 30~ 4 0mg/d的耐受量期 ,与剂量无显著关系。结论 :我国DCM患者对第三代 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的耐受性好 ,不良事件少 ,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2015年8月~2018年2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结果 肝硬化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5.3±2.4)%,显著低于健康人组【(42.9±3.2)%,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为(36.4±3.2)%,显著高于健康人组【(32.9±4.2)%,P<0.05】,CD4+/CD8+细胞比值为(0.9±0.1),显著低于健康人组【(1.3±0.2),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计数的显著变化,可能也存在相应的免疫功能紊乱,系肝功能受损后的结果抑或是诱因,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5.
The term 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 defines a heterogeneous group of cardiac disorders,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left ventricular or biventricular dilatation and systolic dysfunction in the absence of abnormal loading conditions 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ufficient to cause global systolic impairment. In approximately one third of cases, DCM is familial with a genetic pathogenesis and various patterns of inheritance. Although the electrocardiogram (ECG) has been considered traditionally non‐specific in DCM, the recently acquired knowledge of the genotype–phenotype correlations provides novel opportunities to identify patterns and abnormalities that may point toward specific DCM subtypes. A learned ECG interpret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n appropriate use of other ECG‐based techniques including ambulatory ECG monitoring, exercise tolerance test and imaging modalities, such as echocardiography and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may allow the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specific genetic or acquired forms of DCM. Furthermore, ECG abnormalities may reflect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and provide a useful tool in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present review, we discuss the current role of the ECG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CM. We describe various clinical settings where the appropriate us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ECG can provide invaluable clues, contributing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is basic tool as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evolves.  相似文献   

16.
老年心衰患者血清sIL—2R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心衰(HF)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T淋巴细胞亚群(T-LS)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血清sIL-2R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T-LS采用抗体致敏的红细胞花环法。检测40例老年HF及30例正常组血清sIL-2R及T-LS的变化。结果老年HF患者血清sIL-2R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P<0.01);T-LS在老年HF与正常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血清sIL-2R水平及细胞免疫低下可影响老年HF的发病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动过速心肌病(TCM)的诊断线索.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诊断为TCM的患者6例,随机1∶3匹配年龄(±5岁)和射血分数相近、同性别、同年出院诊断为扩张性心肌病(DCM)的患者18例,分析两类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结果 与TCM组相比,DCM组急性期入院时心率较低,两组分别为(99.4±10.5)次/分和(146±20.4)次/分(P<0.05),在心衰缓解时心力率竭显著降低,两组分别为(74.9±8.8)次/分和(122.5±24.9)次/分(P<0.05).TCM组术后3个月心脏显著缩小、左室射血分数显著上升(P<0.05),而DCM组出院后3个月无明显变化.结论 与DCM相比,TCM的心力率竭在心衰急性期、缓解期显著加快,即使在缓解期也常>90次/分.故对心肌病患者,须注意鉴别并积极治疗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莫雷西嗪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 )室性心律失常远期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5 0例DCM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治疗 (CT)组和莫雷西嗪治疗 (MT)组 ,随访 4年 ,对资料完整的 4 3例 (CTG组 2 1例 ,MTG组 2 2例 )进行分析。结果 :DCM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应用雷莫西嗪治疗后近期 (第 1、2年 )能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 ,远期 (第 3、4年 )能使心律失常增加 ;4 3例中 ,死亡 14例 ,且 4年死亡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结论 :莫雷西嗪能增加DCM室性心律失常的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