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多数还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由于其化学结构和抗炎机制与糖皮质激素甾体抗炎药(SAIDS)不同,故又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阿司匹林是这类药物的代表,故又将这类药物称为阿司匹林类药物。 相似文献
2.
非简体抗炎药在临床中一直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线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以减少花生四烯酸代谢为前列腺素,达到控制关节肿痛的目的,临床特点是起效快,可迅速减轻炎症性肿胀、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但此药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所以要注意用药的剂量与疗程,以提高该药的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一类临床常用的具有抗炎、止痛和解热作用的非类固醇药物,用于一般的解热镇痛和各类关节炎、肌肉风湿症的疼痛、发僵、肿胀和积液的治疗,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4.
非甾体类抗炎药常用于炎症、疼痛以及发热,其机制是阻断环氧合酶,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其常用剂量和每月所需费用见表1。各类非甾体抗炎药对阵痛的治疗效果未见差异。阿司匹林可用于冠状动脉疾病、中风和某些结肠直肠癌的一级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5.
谢兆平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8,(5)
糖皮质激素制剂是皮肤科应用最广泛的外用抗炎药,但由于多种不良反应以及停药后"反跳现象"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与前者作用机制不同,而且对皮肤结构及生理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可单独或与糖皮质激素制剂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术后疼值得重视,目前,非甾体抗炎药已广泛应用于术后疼痛治疗目的:对以往文献进行回顾并综合目前最新研究进展,深入分析非甾体类抗炎药在超前镇痛中的应用内容:总结了超前镇痛的概念及临床应用,NSAIDs的作用机制,NSAIDs在超前镇痛中的临床应用,超前镇痛存在的问题及未来.趋势:未来研究重点应该是寻求更好的方法用于超前镇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机制。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8月~2008年7月收治的78例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分析其胃镜下表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临床表现等。结果78例患者中胃溃疡35例(占44.87%),十二指肠溃疡21例(占26.92%),复合溃疡5例(占6.41%),胃黏膜糜烂17例(占21.79%)胃溃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十二指肠溃疡。全部患者均行Hp检测,有8例为阳性(占10.26%),说明Hp的存在并未加剧NSAIDs相关件疾病的发生。78例患者中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47例(占60.26%),中青年患者31例(占39.74%),说明老年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中青年。结论NSAIDs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以胃溃疡多见,老年患者为主,常为无痛性,NSAlDs是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ng drugs,NSAIDs)是全球处方中最常见的一类药物之一,1991年美国大约有70亿张NSAIDs处方,按人口统计,每1 000人中有278.6张处方;英国每年约有2 300万张这类药物的处方.在我国NSAIDs的消耗量也特别大,在药品生产中是仅次于抗感染药物的第2大类药物.NSAIDs主要用于肌关节炎的治疗,近数10年来,它又扩大到血栓的预防及肿瘤的防治中,并在新理论指导下,开发出副作用较小的新品种、新制剂.本文就本类药物较新的用法及新制剂、新品种的临床应用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还有抗炎、抗风湿等作用的药物。近10余年来,本类药物发展较快,上市品种较多,从原来的苯胺类、毗唑酮类的基础上发展出许多新的品种和剂型,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常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胃穿孔、胃出血。了解我院此类药品的产品结构和销售情况,可为临床合理、有效、经济地选用NSAIDs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因呕血或黑便就诊并行急诊胃镜检查确诊的178例患者,分为NSAIDs组和非NSAIDs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内镜下表现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伴随的消化道症状、心脑血管病史、内镜下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出血方式、Hp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上消化道出血多见于伴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病史的老年患者,多不伴有消化道症状,以胃黏膜糜烂及溃疡居多,两组患者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度相应的处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13年全院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出现了不良药物反应的患者30例的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出现。结果:在出现了不良反应的30例患者当中,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有18例,胃痛12例,恶心反胃6例;5例患者出现肝功能的异常,主要是酶值升高,患者停药后恢复正常;7例患者出现其他的过敏反应,其中5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过敏,2例患者出现血小板聚集异常。结论:非甾体抗炎药有着较明显的药物不艮反应,为了有效的避免不起反应的出现,必须掌握好药物使用的适应症,能够不使用就尽量不使用,即使需要在临床上使用的时候也必须要掌握好药物的剂量以履浓度,避免任何情况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支气管哮喘有不少诱发因素,其中使用阿司匹林、氨基比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安乃近片以及布洛芬等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诱发的支气管哮喘发作约占10%。此种药物性哮喘若处理不当,甚至可能致死。注射、口服,甚至外用这类药物均能诱发哮喘。因此,有哮喘病史者要慎用或禁用。 相似文献
15.
16.
17.
奥美拉唑预防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溃疡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近年来采用奥美拉唑预防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相关性溃疡,临床疗效显著,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58例,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12~82岁,平均42.8岁,全部病例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甲组32例,乙组26例,入选患者均系长期或大剂量服用NSAIDS的高危患者,治疗前排除原有消化性溃疡。1.2 治疗方法及疗效判断 在继续NSAIDS治疗的同时,甲组:每日晨服奥美拉唑(Omeprazole)又名洛赛克20mg;乙组:早、晚各服雷尼替丁(Ranitidine)又名AH-19065 0.15g;服药第6周末复查胃镜,以不出现新的消化性溃疡为有效,其余均视为无效。1.3 结果及不良反应 甲组无1例发生消化性溃疡,总有效率100%,乙组溃疡发生率6.7%,两组数据经X~2检验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除乙组便秘1例,失眠1例外,未发现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急性胃黏膜病变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09年7月笔者所在科内镜室经胃镜诊断的24例非甾体类抗炎药致急性胃黏膜病变,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致急性胃黏膜病变。结论临床上应注意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影响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药物特别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病年龄、发病前是否存在诱因、内镜下病变部位及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影响.方法 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诊断的496例患者,根据其发病前是否长期服用影响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药物特别是NSAIDs,分为服药组86例与未服药组410例,研究其发病年龄、发病前是否存在诱因、内镜下病变部位及是否存在Hp感染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患者的年龄较未服药组大(P<0.05).服药组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多于未服药组(P<0.05).服用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肠溶制剂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出血量、两组发病前是否存在诱因比率及Hp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组发生胃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比率高于未服药组[45.0%(27/60)比20.4%(73/357)](P<0.05).结论 不同性别的患者应用NSAIDs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没有明显差别,而服药者年龄较未服药者偏大.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风险较未服药者明显增加,出血量未因服药剂量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