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方法总结2例首次CT显示为脑出血的急性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对临床特点进行复习。结果 2例出血性脑梗死早期CT表现为少量脑出血,动态复查CT或MRI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灶中合并少量出血。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早期CT只表现为少量脑出血时临床易误诊,必须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出血性脑梗死20例CT、MRI影像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出血性脑梗死(HT)多见于溶栓后或栓塞患者,表现为在梗死灶的基础上合并高密度出血灶。HT是影响溶栓疗效和安全性的主要并发症,尤其是严重的出血性脑梗死,可以导致病情恶化和死亡。自CT、MRI应用以来,HT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回顾总结20例HT患者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 h内的C T征象,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选择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100例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的C T表现作为健康对照组。评价致密动脉征、豆状核征、脑岛带征、占位征、低密度灶、皮质征等C T表现。结果健康对照组中致密动脉征占11%,豆状核征占5%,脑岛带征占1%,其他征象均为阴性;观察组中致密动脉征占21%,豆状核征占24%,脑岛带征占9%,低密度灶占57%,占位征占12%,皮质征占1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顾性分析强化早期CT征象,阳性率由65%提高到84%(P<0.05)。结论皮质征是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可靠征象,而致密动脉征、占位征不能单独作为其诊断依据;强化以上征象,可提高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出血性脑梗死28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脑梗死的基础上,原梗塞灶内又发生脑出血。出血性脑梗死较少见,占脑梗死的3%-5%。但近年来因抗凝剂的广泛应用,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现将我院2001~2006年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2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探讨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均在脑梗死12h内就诊,给予头颅CT扫描,24h后给与CT平扫与增强扫描,7天后再次CT平扫复查。结果:(1)52例患者入院时的CT平扫中发现21例有陈旧性脑梗死病灶,10例额叶及顶叶局部存在脑回肿胀、灰白界限模糊等病变。(2)24~48h CT扫描中发现发现6例存在出血性转化,CT增强扫描中发现8例造影剂外渗。(3)7天后复查CT过程中发现15例出血性转化;(4)52例患者入院7天内CT扫描共诊断出21例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高达40.38%。结论: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及时应用CT扫描可发现早期出血性转化,这对优化治疗方案、提高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23例脑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0.5h~6h内行首次CT扫描。发病后20~30h行第二次CT扫描。结果23例患者早期CT影像中均表现为单侧大脑中动脉的高密度征,CT复查时患者的CT影像均见HMCAS同侧脑实质大片低密度灶,其中6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消失。单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是应用CT技术早期诊断脑梗死的重要标志性征象。  相似文献   

7.
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69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波  张宏琪 《临床医学》2007,27(10):90-90
我院自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使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69例,并与同期单纯西药常规综合治疗的64例作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脑梗死133例,全部病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提出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经CT检查证实有脑梗死灶,排除了出血性脑卒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陈继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6):3951-395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如何降低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大面积脑梗死59例,梗死灶中心出血60例,脑梗死后2周内发生出血69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病情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用药及并发症等,病情变化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如有条件可进入卒中单元治疗。  相似文献   

9.
陈志聪  陈开 《临床医学》2009,29(1):11-13
目的分析CT平扫对发病24h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阳性率及其影响因素,主要评价早期CT征象的意义。方法收集统计24h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38例,均有复查片证实。结果38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24h内CT阴性6例(15.8%),阳性所见有脑实质低密度征、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肿胀,总阳性率为84.2%。结论在熟悉急性脑梗死临床神经解剖和CT定位的基础上,熟悉各早期CT征象,24h内常规CT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为临床早期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肿瘤卒中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肿瘤卒中临床与CT表现。方法 收集我院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出血性脑肿瘤卒中病例共 13例 ,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结果 临床表现大多具有先兆的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发病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偏瘫、瞳孔改变和脑膜刺激征 ;CT检查 13例均见边缘清楚的高密度血肿 ,7例见肿瘤实体 ,6例未见明显瘤灶 ;灶周指压样水肿带 8例。结论 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 ,特别是先兆神经系统损害症状 ,询问是否有高血压病史、肿瘤史 ,仔细分析CT表现 ,增强扫描 ,有助于出血性脑肿瘤卒中的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检查的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患者分别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常规MRI扫描,对比三种不同诊断方法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检出率及出血灶数量的显示情况。观察SWI序列显示脑梗死区域及周围微出血灶数量情况,以及脑梗死灶内静脉血管变化情况。结果: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出血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和出血灶数量的显示明显优于弥散加权成像及常规MRI扫描的序列,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患者中,发现12例患者脑梗死灶区域之外存在微出血灶,有19例患者脑梗死灶内的小静脉血管分支明显减少,6例患者其血管发生增多、增粗或扭曲的情况。结论: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其诊断阳性率明显优于弥散加权成像及常规MRI序列,可早期发现脑梗死中的出血灶,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并发脑梗死的CT表现及发病机理。方法 对1995~2004年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18例的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例脑损伤术前CT扫描均未见脑梗死征象,外伤后1天内出现脑梗死CT表现11例,2~3天4例,超过3天3例。结论 脑外伤后脑梗死多发生在严重的颅脑外伤后,及时发现对临床治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CT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24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CT均见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及半卵圆中心对称性低密度,均见梗塞灶;24例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痴呆和脑局灶性症状。结论: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早期诊断困难,CT是较可靠的检查方法,其早期诊断必须依靠临床和CT,一旦确诊,应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分型及CT表现。方法 分析46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与CT表现。结果 根据其临床特点和CT表现将其分为2型即Ⅰ型(24例),轻微外伤型;Ⅱ型(22例),严重外伤型。Ⅰ型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儿,外伤轻微,CT表现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灶,79.2%(19/24)双侧豆状核见点状钙化灶。Ⅱ型多见于成人,小儿少见,有严重的颅脑损伤,CT表现为基底节区或和脑叶梗塞及颅脑损伤的征象,如颅内血肿、脑水肿及挫伤等。结论 CT对外伤性脑梗塞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两型可能有不同的发生机制,Ⅰ型主要是潜在性血管病变及钙化致血管痉挛所致,Ⅱ型主要与血管的损伤和受压有关。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与CT分析(附2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特征性影像学所见。方法 对5年间收治的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详细观察临床特点,并多次复查CT,必要时行增强扫描。结果 在治疗中出现临床症状加重(头痛、呕吐,偏瘫加重及意识障碍加深等),应及时复查CT,明确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其CT表现以不规则出血型改变为主。结论 心源性脑梗死与本病有密切关系。本文还参考文献简要讨论该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靶重建对局灶性肿块样病变征象及其显示,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效率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我院24例经手术病理及治疗证实局灶性肿块样病变采用64层螺旋CT靶重建,分析其病变诊断情况。结果:64排螺旋CT靶重建对肺局灶性肿块样病变在病灶周围、病灶内以及病灶边缘的诊断鉴别力较高。结论:64排螺旋CT靶重建鉴别诊断肺局灶性肿块样病变,清楚显示病灶征象,临床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分析15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发现心源性脑栓塞是引起出血性脑梗塞的主要原因(9/15),根据尸解或 CT 扫描所见,出血性脑梗塞可分为两型:①梗塞区内多灶性斑点状出血性梗塞和②继发性血肿形成,以前者多见(10/14)。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的认识,以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2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经CT确诊为脑梗死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再次行头部CT检查,发现有梗死后出血表现,其中血肿型脑梗死4例,非血肿型脑梗死22例。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CT复查,对出血性脑梗死的病情变化起到准确的观察作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早期脑梗死的CT表现,为神经内科提供及时的客观诊断依据,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方法 对30例本院收治的脑梗死病例的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早期脑梗死影像学特征.结果 本组病例均为发病24 h之内行CT检查,有25例的CT图像表现出异常征象,1~2 d后随访复查均证实为脑梗死.结论 CT在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诊断(附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34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病例的CT征象和临床特点,使用西门子SomatomARC机,伤后24小时内扫描。结果CT典型的征象: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直径小于2cm,无占位效应和中线结构移位)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内出血,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我们认为CT可为本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