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主要侵犯肝总管、肝总管分叉部及左右肝管的胆管上皮细胞恶性肿瘤,也称为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1965年Klatskin首先描述了胆管分叉部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故又将肝门部胆管癌称为Klatskin瘤.对于该病的发病率,美国的报道是1.2/10万[1],国内目前尚无确切发病率的报道,但临床上普遍现象是肝门部胆管癌的病例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2.
正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是指由于恶性肿瘤直接侵犯或压迫主要肝管主干、肝总管和胆总管,导致胆汁淤积而引起的如肝功能受损、高胆红素血症、体液和组织黄染等临床疾病,对机体造成了较大损坏[1]。根据不同梗阻部位,将恶性梗阻性黄疸分为低位胆道梗阻和高位胆道梗阻。低位胆道梗阻主要指如胰头癌、壶腹癌及胆总管下段癌等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而高位胆道梗阻主要指肝门部胆管癌等所致或胆囊癌浸润生长导致的高位胆道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4-2007年收治并手术的108例阻塞性黄疸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阻塞性黄疸超声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102例(94.4%),其中胆管结石65例,诊断符合率100%;胆管狭窄2例,诊断符合率66.6%;胰腺炎1例,诊断符合率50.0%;胆囊炎(向后压迫)3例,诊断符合率100%;胰头癌14例,诊断符合率87.5%;壶腹癌11例,诊断符合率91.7%;胆管癌6例,诊断符合率85.7%.结论 超声诊断阻塞性黄疸与手术病理结果符合率高,可作为阻塞性黄疸检查的首选方法,结合临床可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性的诊断意见。1B型超声(BUS)B超是诊断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检查方法,可以确定有无胆管或胰管扩张。如有肝内胆管扩张,提示梗阻在肝门部;如并有肝总管扩张以及胆囊增大,提示梗阻在三管分叉部;如同时兼有胆总管扩张,提示梗阻在胆总管以远部位。主胰管全程扩张系...  相似文献   

5.
使用增剪侧孔的PTCD引流管治疗高位胆道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增剪侧孔的PTCD引流管治疗高位胆道梗阻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36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其中肝门部胆管癌32例,肝转移癌4例。经皮穿刺一侧肝内胆管,增剪侧孔的PTCD外引流管通过闭塞段,猪尾型头端置于接近闭塞部的肝总管或胆总管,侧孔位于梗阻近段,实现全肝(Bismuth-CorletteⅠ、Ⅱ型梗阻)或一侧肝脏(Ⅲ、Ⅳ型梗阻)无肠液返流的内外引流。Ⅳ型梗阻病变累及肝段胆管时,引流管侧孔置于穿刺道所在肝管,头端通过闭塞段置于另一闭塞的肝段肝管,增强引流效果。结果 31例成功施行跨越闭塞段后置管,完成内外引流27例和多闭塞段的单引流管外引流4例,技术成功率86%。5例因导丝未能通过闭塞段,用常规方法行一侧肝叶或肝段胆管外引流。术后1周左右总胆红素平均值由术前(189±53)μmol/L降至(135±34)μmol/L,平均下降幅度(33±13)%;临床症状改善。结论应用增剪侧孔的引流管治疗高位胆道梗阻灵活、方便,近期疗效肯定,可选择做为临床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癌指发生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癌肿,患者往往在就诊时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不足20%[1],对失去手术切除时机的患者,可通过内镜方法解决胆道梗阻问题.但遇Ⅲ型或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时,肿瘤侵犯左、右肝管,造成肝管互不交通,若要充分引流必须同期置入两根以上的支架于互不交通的左、右肝管,而完成此项操作的前提是必须保持两根导丝穿过肿瘤侵犯的狭窄段,超选至左、右扩张的肝管.操作中经常遇到导丝超选肝管时非常困难,不能顺利进入目标肝管.  相似文献   

7.
肝门部胆管癌指发生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癌肿,患者往往在就诊时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不足20%[1],对失去手术切除时机的患者,可通过内镜方法解决胆道梗阻问题.但遇Ⅲ型或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时,肿瘤侵犯左、右肝管,造成肝管互不交通,若要充分引流必须同期置入两根以上的支架于互不交通的左、右肝管,而完成此项操作的前提是必须保持两根导丝穿过肿瘤侵犯的狭窄段,超选至左、右扩张的肝管.操作中经常遇到导丝超选肝管时非常困难,不能顺利进入目标肝管.  相似文献   

8.
肝门部胆管癌指发生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癌肿,患者往往在就诊时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不足20%[1],对失去手术切除时机的患者,可通过内镜方法解决胆道梗阻问题.但遇Ⅲ型或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时,肿瘤侵犯左、右肝管,造成肝管互不交通,若要充分引流必须同期置入两根以上的支架于互不交通的左、右肝管,而完成此项操作的前提是必须保持两根导丝穿过肿瘤侵犯的狭窄段,超选至左、右扩张的肝管.操作中经常遇到导丝超选肝管时非常困难,不能顺利进入目标肝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间接征象在诊断肝外胆管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自2001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经CT、MR及手术证实的72例肝外胆管癌病例。空腹常规超声检查肝胆胰脾。重点观察梗阻段胆管及近段胆管扩张情况和相关器官继发改变的超声间接征象,详细记录并留存图像信息,随访临床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72例肝外胆管癌病例中,全部具有近段胆管扩张,显著扩张64例,中度扩张7例,轻度扩张1例。本组胆管扩张的显示率为100%。依据梗阻段胆管狭窄的程度与形态、近段胆管扩张的程度与范围、扩张段与狭窄段胆管的移行状态等超声间接表现,判断梗阻部位的准确率为97.22%(70/72),病因提示其诊断相符率为94.44%(68/72)。结论注重超声间接征象表现,无疑对梗阻部位的判定及病因的提示性诊断皆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2岁,2003年3月因胆总管末端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CHILD术式),术后病理诊断:胆总管末端癌。术后患者反复出现发热,呈间歇性,体温最高达41℃,伴右上腹隐痛不适及黄疸,行抗感染治疗,症状可缓解但仍反复发作。既往史:2002年于腹腔镜下行胆囊切除术。磁共振显示:肝总管高位梗阻并肝内胆管扩张(左肝明显),考虑为炎性狭窄。CT提示:肝门部左右肝管扩张,左肝管为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刮吸解剖法在肝门胆管癌手术切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0引言肝门部胆管癌又称上段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指原发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癌肿.占肝外胆管的50-75%.1965年Klatskin报告13例源于肝门肝管分叉部的胆管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故肝管分叉部癌常称为Klatskin瘤.现已达成共识凡侵犯肝门肝管分叉部的癌肿,不论其源于肝外胆管或肝内胆管,都归为肝门部胆管癌.肝门胆管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近年来已逐渐受到外科界的重视,由于肿瘤位于第一肝门,与门静脉和肝动脉紧密相邻,并且部分掩盖于肝实质中,手术显露比较困难,以致手术切除存在相当的难度和危险,因此国内文献多仅讨论高位胆管…  相似文献   

12.
正肝门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在肝总管分叉处由胆管上皮引起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胆管癌的50%~60%[1-2]。目前,国内外唯一被公认的临床方法是根治性手术切除[3-4]。BismuthⅣ型被定义为肿瘤累及左右两侧肝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肿瘤[5]。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切除被认为是BismuthⅣ型胆管癌治疗的主要方式[6-7],但具体的手术方式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将肝切除术作为BismuthⅣ型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  相似文献   

13.
胆管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早期多无腹痛等症状,而症状明显时又多已进展为疾病的中晚期,失去外科手术的机会.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又称Klatskin瘤,约占肝外胆管癌50%以上,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至左、右肝管部位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胆管肿瘤中多见而又难处理的类型[1-2].本研究将70例晚期胆管癌患者分为2组,分别经ERCP治疗和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吴泰璜  吴宗桧 《山东医药》2002,42(16):58-58
肝门部胆管癌也称上段胆管癌。其位置较深在 ,局部解剖关系较复杂 ,因此 ,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属晚期而不能根治。肝门部胆管癌可分为四类 :即息肉样或乳头状癌 ,结节状癌 ,硬化型癌及浸润型癌。前两种类型的胆管癌分化程度高 ,手术效果较好 ;后两种类型的胆管癌由于有浸润和扩展 ,且肝内外胆管组织受广泛侵犯 ,故手术切除率很低。临床分型 (Bis muth四型分型法 ) :①Ⅰ型 :胆总管上段癌 ;②Ⅱ型 :胆管分叉部癌 ;③Ⅲ型 :起始于左侧或右侧肝管的癌 ;④Ⅳ型 :广泛的肝外胆管癌。Ⅰ型、Ⅱ型早期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而Ⅲ型早期无黄疸 ,故一…  相似文献   

15.
132例胆管癌的临床诊治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肝门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癌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132例胆管细胞癌患者(肝门胆管癌47例,肝内胆管癌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ALT、AST、AFP等指标上均无明显差异,但肝门胆管癌患者具有较高的胆红素水平[(115±38)对(55±31)μmol/L,(P〈0.01)]。肝门胆管癌组中HBV携带者占42.35%(36/85),明显高于肝内胆管癌组29.79%(14/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表现方面,肝门胆管癌的首发症状多为黄疸者占72.34%(34/47),而肝内胆管癌组首发症状为腹痛的占57.65%(49/85);CA19-9在肝门胆管癌高于肝内胆管癌组(P=0.02)。132患者中106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肝门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分别为57.4%(27/47)和92.9%(79/85)。肝门胆管癌行根治性手术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7.78%、44.44%、25.93%,明显低于肝内胆管癌行根治性手术的89.87%、59.49%、36.71%。结论 HBV感染为胆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肝门胆管癌组中HBV携带者明显高于肝内胆管癌组。CA19-9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更具参考价值。积极的手术治疗是提高肝门胆管癌和肝内胆管癌生存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胆管癌栓致阻塞性黄疸外科治疗情况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990年2月至2002年8月间收治的9例原发性肝癌及胆管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外科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4例行原发肿瘤及胆管癌栓根治切除术;5例行姑息性胆管癌栓清除术加T管引流术。5例患者经胆管切开癌栓清除术后黄疸症状及体征缓解1~4月,平均生存期4—6月;4例患者经左肝叶切除术或胆管癌根治术后1.5—2年内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胆管癌栓致阻塞性黄疸并非手术治疗的禁忌,施行外科手术解决梗阻可能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习惯将恶性肿瘤直接侵及或压迫肝外胆道致胆汁排出受阻而引起的黄疸称为恶性梗阻性黄疸,根据阻塞部位一般可分为高位胆道梗阻和低位胆道梗阻.高位胆道梗阻多指高位胆管癌,即肝门胆管癌,部分胆囊癌向肝管方向浸润发展,也可致胆道梗阻;后者系壶腹周围恶性肿瘤所致的梗阻,通常包括胰头癌、胆总管下端癌及壶腹癌等.低位胆道肿瘤的经典手术方式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外科处理原则相对比较统一,而肝门胆管癌因其解剖部位特殊、切除范围不同、机体受累状态和相应的术前准备不同,以及术者技术经验等差异,在临床实际处理上存在着颇多问题和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和我们的临床经验,拟就肝门胆管癌的术前相关准备尤其减黄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8.
90%以上肝门部胆管癌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黄疸,且多为完全梗阻性.术前多采取经皮经肝胆管引流(PTBD)以降低胆红素水平.肝门胆管癌PTBD与其他引起梗阻性黄疸的疾病有所不同:技术上困难,需多支肝管引流;引流的肝叶有可能是切除的肝叶;导管并发症发病率高等.  相似文献   

19.
魏怀芬  姜水征 《山东医药》2001,41(14):41-41
肝门胆管癌因其位于肝门部,易侵犯肝动脉、门静脉,早期诊断困难,故其切除率低,预后差。自1992年以来,我院手术治疗肝门胆管癌31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本组男23例,女8例;年龄30~75岁,平均54岁。31例均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其中26例为无痛(或隐痛)性、无热性,另5例则有疼痛、发热。多数患者先以黄疸就诊传染科,后转外科。全部患者均为B(彩)超首诊,18例后经CT、MRI确诊。按Bismuth法分型,Ⅰ型(侵犯肝总管)Ⅱ例。Ⅱ型(位于左右肝管汇合部)6例。Ⅲa型(侵…  相似文献   

20.
肝门胆管癌是指位于肝总管上 1 /2 ,左、右一级肝管的癌肿。由于其特殊解剖部位 ,极易侵及邻近的门静脉 (PV)及左、右干支等 ,故以往切除率较低 ,根治性切除困难。近年来 ,我们对 56例肝门胆管癌患者于术中应用了超声检查 ,弥补了术前检查和术中单纯探查的不足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男 40例、女 1 6例 ,平均年龄 53(37~ 72 )岁。均有典型肝门胆管癌临床症状 ,黄疸持续时间 1周至 4个月。术前超声检查 47例 ,示 PTC1 5例 ,CT32例 ,ERCP1 0例 ,MR8例。病理检查示高分化腺癌 1 6例 ,低分化腺癌 6例 ,粘液癌 4例 ,鳞腺癌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