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药对”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比较固定的搭配,是中药处方配伍的精华所在。附子细辛作为一种临床常用的散寒止痛药对,从古至今被许多医家所应用。《本草经读》有“…张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的论述;《本草汇言》中也有“细辛佐附子能散诸疾之冷”的论述。说明人们很早就注意到附子细辛同用能够取得一定的疗效。纵观古代医方及近代方药的研究,现就附子细辛“药对”在方剂中的应用作以下简述。  相似文献   

2.
附子、性大热。刘完素谓:“大辛大热,气厚味薄,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浮中沉,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戴原礼谓:“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笔者以自己应用附于屡起沉疴之经验录于后,以供喜用与研究附子者参考。1、附子补虚早年笔者在农村巡通医疗时,经一老草医传授.每年三伏天用附片100克炖羊肉或狗肉二斤加盐少许,分次服用。有强身保健作用。且能后疗产后体虚、男与阳痿早泄、自汗.神经衰弱之失眠多梦等。有人认为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季节、食用大温大热之羊肉附片汤,岂不是火上浇油!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3.
试论《伤寒论》中的附子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为毛莨科植物乌头之侧根,因其生于主根之上,附着如子,故得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医家誉为药中良将,但因其剧毒,故也有人视如蛇蝎而不敢轻用。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书中,便有“天雄、乌喙,药之凶毒也,良医以活人”的说法。可见,当时唯有有实践经验的医家,方以此有毒之品入药。及至东汉末年仲景《伤寒论》出,标志着对附子的认识已达成熟阶段。《伤寒论》载方113首,其中用附子者20方,占六分之一,著名方剂如四逆汤、附子汤、真武汤,麻黄细辛附子汤等,经千百年来医疗实践,屡试不爽,至今仍为医疗广泛使用,颇有立竿见影之效。  相似文献   

4.
附子大辛大热,有回阳救逆,起死回生之功。笔者仿内经“异病同治”之理,以附子为主药,运用温通,温化、温运等法,治疗多种疑难杂病,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附子与干姜     
用附子温中回阳所以要配伍干姜,是为了充分发挥两药功用所长,协同奏效。附子与干姜同属大辛大热之品,两药相较:干姜长于温中散寒,主要作用于脾胃,效力强劲而持久;附子则长于回阳救逆,可作用于全身,尤其是心肾,效力显著而迅速,但不持久,故前人有“附子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之说。附子配伍干姜,可增强回阳之力,使效力持久;干姜配伍附子,可助长散寒之功,显效更速。所以前贤云:“附子无干姜不热”。附子理中丸、四逆汤、姜附汤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方剂,皆以两药同用。  相似文献   

6.
附子应用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enmichaeli Debx)子根的加工品。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要产于四川、陕西、云南等地。附子传统的炮制品主要有白附片、熟附片、黑顺片、黄附片、盐附子和胆附子。其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脾、肾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之要药,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但附子又是大辛、大热、大毒之品,用之不当,祸不旋踵,故此,它也被人视为毒蝎而畏用。  相似文献   

7.
附子号称“药中四维”之一,有斩关夺将之气,其力雄奇,其效立捷,为扶阳第一要药,其“最有用,亦最难用”(恽铁樵言),临床如何用好附子而治病救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用附子温中回阳时之所以要配伍干姜,这是为了充分发挥两药功用所长,协同奏效。附子与干姜同属大辛大热之品,两药相较:干姜长于温中散寒,主要作用于脾胃,效力强劲而持久;附子则长于回阳救逆,可作用于全身,尤其是心肾,效力显著而迅速,但不持久,故此前人有“附子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之说。附子配伍干姜,可增强回阳之力,  相似文献   

9.
附子大辛大热,力专而效宏。明·虞抟论日:“附子察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入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张锡纯认为附子“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胡毓恒主任医师善用附子治急性病和疑难杂症,笔者跟随胡老学习多年,兹就其运用附子的经验初步整理如下。1 窦性心动过缓刘某,男,50岁,1991年12月3日初诊。10年来心悸气短、头昏、神疲乏力,畏寒肢冷,遇寒加剧。心率48次/分,心电图检查确诊“窦性心动过缓,”用阿托品、心宝等治疗月余无效。舌体稍胖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迟。脉症合参,  相似文献   

10.
“附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为补肾阳虚之主药。”这在中医界乃是通论。如李东垣说附子“补虚”,汪昂说是“补肾命火”,陆九芝甚至说:“天下补阳之药,唯有附子.”(《世补斋医书》)张洁古、陈嘉谟等许多医家,亦都持同样之看法。这种看法,十分普遍,故毋须多述。然通论而已,并非定论。余谓笼统地说附子能补肾阳虚,实与指大黄廣虫为补药不殊,故略述己见,以供医者之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附子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恽铁樵说:“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最有用”,是说附子能够救人于危急存亡之际,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又能强壮健体,所谓通行十二经,内温脏腑骨髓,外暖筋肉肌肤。许多名医,以擅用附子出名。明代浙江名医严观,常用姜汁制附子,人称“严附子”。近代四川名医祝味菊先生也擅用附子,30年代在上海行医,经常用附子救治危急重症,超人的胆识,独特的配伍,出奇的疗效,赢得病家和同道的好评,雅号“祝附子”。现代云南名老中医吴佩衡先生,附子运用十分得手,而且其量很大,有达400g者…  相似文献   

12.
#附子入心、脾、肾经,大辛大热,有毒,其性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善补下焦元阳、温中止痛,散寒燥。其回阳救逆之力最强,为峻补元阳、温经散寒之要药。陈修园称它“火性迅发,无所不利,故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附子的临床应用甚为广泛。一般认为附子与补气药合用能救散失之亡阳;与温阳药同用能暖下元、祛里寒;与补血药同用能温养营血之不足;与发散祛风药同用能温理、通经络及祛散在表之寒。所以,只要临证辨证准确,皆能获得显著疗效。现举病案三则论证之。  相似文献   

13.
宁波名医范文甫(1870-1936)以擅用峻剂著称,尝言:“医之运用古方,如将之使用重兵,用药得当其效立见。”他辨证准确,用药果断,如用越婢汤治风水,麻黄常用至18g,治小儿麻疹闭证竞用至24g,用急救回阳汤,附子常用45g,闻者骇然。范文甫行医乃南方热带之地,如此大剂应用麻黄、附子等热药更属非常,难怪沪上名医徐小圃(亦善用麻黄,有“徐麻黄”之称)辈也为之叹服。时医有讥其用药太峻者,范文甫大言:“不杀人不足为名医”(《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范文甫专辑》)。意谓不善用峻烈药者,不足以成名医。他对危重病症用药大胆,常能力挽狂澜,顿挫病势…  相似文献   

14.
李云山 《河北医学》1998,4(2):64-65
应用大剂量附子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观察(067300)河北省兴隆县医院李云山近几年来,笔者重用附子治疗精神分裂症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打破了历代医家不敢大剂量应用附子的习惯。温习古代中医本草对附子之论述,俱云:“性大热、有大毒、通行诸经,除六腑之沉寒...  相似文献   

15.
附子为温里药中第一品药,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有助心阳通脉,助脾阳健运,助肾阳益火之功,为温阳之要药。我省已故名中医吴佩衡氏推崇附子的应用,从临床到理论,均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附子的临床应用及理论,  相似文献   

16.
李德华 《医学教育探索》1994,(12):654-654,658
中药调剂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严谨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用药安全有效。调剂工作者既要有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又要懂得中医中药以及有关科学知识,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方能使调配的药剂发挥预期的效果。1审方要细接到处方后,首先审查处方日期,患者姓名、年龄、药味;各味之间关系,治疗什么病,有无“相反、相畏”药物,有无孕妇禁忌,有无毒药,有无剧药过量,以及医生误书,有无药名了草,药品书写笼统含糊;如“附子”有白附子、熟附子之分,“蔡基”有白莲魏、津菜乘之异,“民警”有云夺、土在各、赤决芬之别,其性味、用途各异,这…  相似文献   

17.
乌附类药物其性辛散温通,具有回阳救逆,散寒止痛,温肾壮阳之功效。故《本草汇言》曰:“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疾,通关节之猛药也。”善于此药者莫过于汉代张仲景。在临床中根据病因、病机之不同,与它药相伍发挥附子多种功效。笔者在临床中将川乌,附子配以清热利湿,扶风止痒药物治疗顽固性皮肤病痒病,收到较好疗效。现举验案一则,简介如下:患者,男,69岁。1991年8月24日初诊。患者患皮肤蓬痒症十余年(其因不详八时好时发,发无定时,每发则周身病痒,背部较甚。初期曾用抗过敏药物病痒略减,继用则无效。病痒难耐,直至搔…  相似文献   

18.
附子为毛苠科植物卞氏乌头侧根的加工品,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常用药,被誉为乱世之良将,回阳救逆之第一品,补先天命门之第一要药。鉴于本品辛热有大毒,故在《本经》中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多有炮制记载。  相似文献   

19.
“半夏反附子”历来是多数医者谨守的一条中药配伍禁忌,但随着临床实践的验证,一些医者对半夏附子不可配伍的态度也逐渐有了改变,历代医家使用半夏附子药对治疗顽疾的医案不胜枚举。中医药学界经过长年累月的研究,改良了附子的品种和改变了附子的品性,使得附子烈性减缓,毒性减弱;此外,饮片炮制技术的改进以及减毒中药的配伍应用,使得半夏附子配伍变得更加具备可能性与安全性。半夏附子配伍时需注意煎煮时间、剂量与比例等用药安全性因素。医者结合众多医家的用药经验,抓住“阳虚”及“湿盛”的核心病机,在脾胃、肾系、癌痛、妇科、心系、肺系等各系病症中配伍半夏附子均有不错的疗效。本文旨在拓宽临床用药思路,提高临床疗效,并为附子半夏药对临床应用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中药大黄就以其独特的功效,深得广大民众的爱戴。医圣张仲景《伤寒论》所载的113个处方中,有13个有大黄;金元时代的张子和专用大黄泻下治病,被后世尊为攻邪学派之祖:明代传染病专家吴又可,清代血症专家唐容川,近代中西汇通派之首张锡纯都是善用大黄能手。大黄素有“将军”之美称,著名医家张景岳将它与附子列为“乱世之良将”,与“治世之良相”人参、熟地共称“药中之四维”,认为“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