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肝癌伴动静脉瘘较常见,尤其以巨块型肝癌更易出现肝动静脉瘘(AVS)。介入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治疗肝癌的方法,肝癌伴肝动静脉瘘往往影响肝癌的介入化疗栓塞治疗效果,并易引发肺碘油栓塞或加重门脉高压等并发症。首次介入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瘘口封堵闭塞处理,以利后续的化疗栓塞治疗。因此肝癌伴动静脉瘘的首次介入治疗瘘口封堵闭塞效果对肝癌的全程介入治疗具有明显的影响。本研究就本院近几年来治疗的21例肝癌伴AVS的瘘口明胶海绵封堵闭塞治疗效果进行总结探讨。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1例肝癌均经B超,CT,MRI,AFP或病理等检查确诊,肝动脉造影确诊均伴有肝动静脉瘘。其中伴肝动脉门静脉瘘15例,伴肝动脉肝静脉瘘4例,混合瘘2例。本组病例年龄41-74岁,男18例,女3例,巨块型19例,多发结节型2例。1.2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至腹腔动脉干或肝固有动脉,以6~8ml/sec速度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三代显或碘弗醇),总量不超过20ml,DSA下行肝动脉造影。根据血管造影的不同表现将AVS分为肝动脉门静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同时根据瘘口的大小,静脉显影的时间分为中央型及周围型。先给药化疗药物灌注,再...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痿的介入治疗中的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2006年9月一2007年12月1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静脉瘘的介入患者,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造影检查结果及治疗手段.结果 所选18例患者中10例血管造影可见明确瘘口;5例无法辨别确切瘘口;3例分流量大,导致血管影模糊.15例行动脉栓塞化疗,3例行动脉灌注化疗.结论 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静脉瘘者,先行瘘口的封堵,而后行栓塞治疗,提高了肝癌的介入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两种介入方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的效果。方法将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患者34例按随机对照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观察组先进行超选择插管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颗粒封堵瘘口,再进行肿瘤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及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疗。对照组先予肿瘤动脉灌注进行化疗药物及超液化碘油栓塞,再进行超选择插管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颗粒封堵瘘口,比较两组疗效、瘘口封堵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者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完全封堵者所占比例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超选择插管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或聚乙烯醇颗粒封堵瘘口,再进行肿瘤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及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动静脉瘘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DSA下血管介入治疗肝癌肺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血管介入治疗实体瘤为一新治疗方法,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在DSA实时导引下,由股动脉Seldinger法穿刺送入预成形导管至耙血管。肝癌超选至左、右肝动脉,最好至靶动脉,肺癌至肿瘤供血支气管动脉,进行化疗药物灌注。药物为丝裂霉素(MMP)、卡帕(DDP)、5-Fu,肝癌全部进行碘油及明胶海绵(GS)栓塞,肺癌一例行明胶海绵栓塞。共进行了16例治疗,观察1-6月。结论:肝癌、肺癌灌注化疗、动脉栓塞近期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经皮肝动脉灌注栓塞术(TACE)是治疗中晚期肝癌的首选方法,肝癌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shunting,AVS)是肝癌的常见并发症,包括肝动脉-门静脉瘘(HAHPS)和肝动脉-静脉瘘(HAHVS).AVS的存在严重影响TACE的疗效,且容易出现栓塞相关的并发症.介入术中对肝癌并发AVS的观察发现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封堵瘘口尤其重要,可保障超液化碘油乳剂的沉积,同时可改善门脉高压,减少肿瘤在肝内及全身的播散.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微导管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股动脉穿刺对 3 0例肝癌患者共行 87次经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其中肝动脉过分迂曲者 9例 ,肿瘤较小局限于一肝段者 8例 ,肝癌并肝动 -肝静脉瘘 (AVS)和肝动-门静脉瘘 (APVS)者 6例 ,乏血供肿瘤 4例 ,肝门部肿瘤 3例。结果 术后 1周检查示肿瘤内碘油聚集良好 ,正常肝组织未见碘油沉积。 1月后复查 ,肿瘤缩小 75 % 12例、5 0 % 9例、2 5 % 9例 ,1年生存率 67% (2 0 /3 0 ) ,2年生存率 5 3 % (16/3 0 )。结论 微导管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有较多的优越性 ,特别是可以为肝段性栓塞和超选插管困难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膈下动脉侧支形成原因和膈下动脉供血病灶的分布范围,探讨膈下动脉供血在肝癌介入化疗加碘油栓塞(TACE)术中的价值。方法膈下动脉供血的肝癌27例,男20例,女7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原发性肝癌22例,胃癌肝转移5例,术前行CT或MR I平扫,术中发现膈下动脉供血后,行膈下动脉造影,在确认供血范围后将导管超选择至供血支,灌注化疗药,注入碘油,明胶海绵栓塞血管,并摄肝区碘油平片。结果膈下动脉造影显示接受膈下动脉供血的肝内病灶沿膈下动脉走行分布,供血以右膈下动脉为主,病灶多发,多数与其他动脉支同时供养肿瘤组织。注入碘油后,病灶内碘油沉积良好。结论膈下动脉是供养肝肿瘤的重要侧支血管,原发于肝动脉的供血支闭塞是促使其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肝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微导管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对30例肝癌患者共行87次经微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其中肝动脉过分迂曲者9例,肿瘤较小局限于一肝段者8例,肝癌并肝动、肝静脉瘘(AVS)和肝动-门静脉瘘(APVS)者6例,乏血供肿瘤4例,肝门部肿瘤3例。结果:术后1周检查示肿瘤内碘油聚集良好,正常肝组织未见碘油沉积。1月后复查,肿瘤缩小75例、50%9例、25%9例、1年生存率67%(20/30),2年生存率53%(16/30)。结论:微导管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有较多的优越性,特别是可以为肝段性栓塞和超选插管困难者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贾伟君  陈跃辉  张鑫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5):2258-2259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碘油乳化剂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导管肝动脉内注入平阳霉素和超液态碘油配成的乳化剂,再注入适量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结果:4例术前肝动脉造影均显示典型的肝海绵状血管瘤血管造影征象:“早出晚归”、末梢血管“枝上挂果”征像.未见肝动静脉瘘.术中随着注入栓塞剂,病灶异常血管显影消失,栓塞后碘油完全充填,肝动脉主干及其分支显影良好.术后采用超声和CT随访6~12个月4例均缩小50%以上,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结论:介入方法经导管注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加适量明胶海绵颗粒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微创、安全、简便可行且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癌肝动脉栓塞应用明胶海绵的时机。方法回顾120例肝癌患者在介入治疗中肝肿瘤的情况,就首次介入术中是否应用明胶海绵栓塞作一讨论和比较。结果在首次治疗操作过程中,对肿瘤较大、注入碘油抗癌药在肿瘤区域分布欠均匀时,仅以碘油抗癌药填充癌灶。待能够行第二次治疗时,用碘油抗癌药尽量充盈癌灶后,视病情加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的作法,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延长生存期。结论视病情而定掌握明胶海绵栓塞的时机,更有利于对肝癌肿瘤的控制,有效提高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在肝癌(HCC)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对60例HCC患者先行MSCT检查,分别观察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肿瘤及其并发症的影像表现;其中15例行CT动脉造影(CTA)检查,45例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或多平面重建(MPR)观察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根据影像表现拟订治疗方案.结果 60例患者发现HCC病灶250个,门静脉瘤栓10例,肝动静脉瘘19例.MSCT对肿瘤数目、门静脉瘤栓显示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于显示腹腔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解剖三维结构优于后前位DSA,观察与腹主动脉夹角较DSA更方便.MSCT发现肝动脉起源变异5例,与DSA完全符合.结论 MSCT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 (MSCT)在肝癌动脉供血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 50例肝癌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比.结果 50例肝癌患者中,45例肝动脉解剖正常,肝癌病灶动脉血液供应来源于正常的肝动脉;15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液供应来源于变异肝动脉.CT动脉造影(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来源与DSA完全相同.结论 MSCT动脉造影对肝动脉血管解剖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血管能较好的显示,对肝癌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汪艳  陈乐 《安徽医药》2016,20(11):2163-2165
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1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年后患者生存率,并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预后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 (1)15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3年后,存活64例,死亡86例, 3年生存率为42.67%,死亡率为57.33%。(2)单因素分析得出:假包膜形成、癌灶数目多、门脉癌栓、肿瘤直径大、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保护因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假包膜形成、癌灶多发、门脉癌栓、肿瘤直径≥5 cm、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论 假包膜形成、癌灶多发、门脉癌栓、肿瘤直径≥5 cm、胸腔转移、腹腔转移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DSA)联合应用对肝硬化结节(再生结节、退变结节)转变成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40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超声检查发现肝硬化结节灶的患者作为MR动态随访的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每3个月一次MR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肝硬化结节信号变化并作对比分析,如MRI提示肝硬化结节癌变则行肝动脉DSA检查.结果 4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5~3年,全部病例MR检查均显示肝内再生结节.随访过程中,发现退变结节28例,小肝癌18例.18例小肝癌患者中16例行DSA检查,均有典型的肝动脉供血及肿瘤血管生成,同时给予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结论 MRI-DSA联合应用对评价肝硬化结节病灶的演变过程具有肯定的价值,能及时发现小肝癌,为小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DSA)联合应用对肝硬化结节(再生结节、退变结节)转变成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40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超声检查发现肝硬化结节灶的患者作为MR动态随访的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每3个月一次MR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肝硬化结节信号变化并作对比分析,如MRI提示肝硬化结节癌变则行肝动脉DSA检查.结果 4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5~3年,全部病例MR检查均显示肝内再生结节.随访过程中,发现退变结节28例,小肝癌18例.18例小肝癌患者中16例行DSA检查,均有典型的肝动脉供血及肿瘤血管生成,同时给予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结论 MRI-DSA联合应用对评价肝硬化结节病灶的演变过程具有肯定的价值,能及时发现小肝癌,为小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波区域性热疗联合介入化疗治疗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国产UHR-2000型微波热疗机进行深部热疗同时联合介入化疗治疗肝癌22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介入化疗(部分病例结合栓塞治疗)26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CR+PR)为13/22(64.4%),对照组的有效率(CR+PR)为46.3%,(P〈0.05)。结论微波区域性热疗联合介入化疗治疗能显著提高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4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照组47例患者,经单纯三维适形放射(3DCRT)治疗,总有效率为21.28%;治疗组47例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射(3DCRT)治疗,总有效率为31.92%,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的2年、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适形放射治疗原发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A 64-year-old man with a history of gallstones,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hepatic cirrhosis with a Child-Pugh score B was satisfactorily treated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His course, however, was complicated by gallbladder actinomycosis 14 months after treatment, resulting in acute cholecystitis. Such a chain of events suggests that gallbladder actinomycosis may develop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and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patients who are known to have gallstones and that asymptomatic gallstones should be treated before the application of nonsurgical, but invasive procedure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实施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外周血AFP、AFP-L3、肿瘤直径、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变化、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1年、2年存活率.结果 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00%、87.50%,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AFP、AFP-L3、肿瘤直径、ALT、TBIL、CD8+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ALB、CD3+、CD4+、CD4+/CD8+、NK细胞水平及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1年、2年存活率分别为55.00%、67.50%,观察组1年、2年存活率分别为67.50%、80.00%,观察组1年、2年存活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AFP-L3是能够准确反映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疗效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20.
骆江红 《现代医药卫生》2013,(20):3065-306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热消融术治疗后的造影表现及评价其疗效,随访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为单发病灶;肿瘤直径3.0~6.5 cm,平均4.4 cm,所有患者行经皮肝穿刺热消融术治疗,术后1~3个月内进行肝总动脉及可疑区域供血动脉超选择性造影,同时对残留及复发灶进行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结果 肝动脉血流改变表现:热消融治疗的肿瘤治疗区多为圆形或类圆形无染色的无血管区、低密度染色区;治疗边缘区可见肉芽染色、边缘区出血、边缘残留或复发.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造影发现原位边缘复发和(或)肝内异位复发灶32例,且全部完成栓塞治疗.结论 热消融区多为无染色的无或少血管区,发现和鉴别热消融治疗区域的边缘征象是判断局部残留及复发的关键.肝动脉造影及栓塞术在疗效观察及进一步综合治疗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