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探讨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睾丸和附睾腺瘤样瘤病例10例,选用AE1/AE3,Vimentin,EMA,CEA,CK5/6,Calretinin,WT -1,SMA,CK7作为第一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0例睾丸和附睾腺瘤样瘤的 AE1/AE3、CK7及 Vimentin 均呈强阳性,8例呈 WT -1及 Calretinin 阳性,5例呈 CK5/6阳性,2例呈 EMA 阳性,CEA 及SMA 均无表达。结论:男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为间皮起源,睾丸、附睾及其附近为常见部位;免疫组化结果可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其生物学行为良性。  相似文献   

2.
朱凤花 《九江医学》2005,20(3):82-83
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通常发生于子宫、输卵管及卵巢,也被认为是输卵管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组织发生尚有争议,由于临床无特征性表现,术前难以诊断。现将我科(2000年-2005年)10例子宫和卵巢的腺瘤样瘤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以探讨其发生和诊断及鉴别诊断等临床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
腺瘤样瘤好发于生殖系统,男女均可发生。女性可发生于子宫、输卵管、卵巢等部位。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等无特异性,因而术前诊断困难,病理检查也可能发生误诊或漏诊。现将我院诊治的12例子宫腺瘤样瘤报道如下,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附睾腺瘤样瘤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正兴  黄鹏 《九江医学》1997,12(4):225-225
  相似文献   

5.
胡艳萍  李雪  崔莉  刘凤阁  刘彤  许丽娟 《中外医疗》2008,27(32):137-138
目的 探讨附睾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鉴别诊断,并结合免疫组结果临床病理分析.方法 分析9例附睾腺瘤样瘤的大体、镜下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讨论. 结果 9例附睾腺瘤样瘤直径0.5~5.9cm,形态学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形成细小腔隙或腺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并不同程度地伴有平滑肌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衬覆上皮Calretinin、MC及AE1/AE3、 Vimentin阳性,EMA有5例阳性表达(55.6%),SMA、CEA、CD34、LCA、S-100、NF等均阴性,腺瘤样瘤须与血管瘤、平滑肌瘤、转移癌以及神经纤维瘤等进行鉴别. 结论腺瘤样瘤不常见,好发于男性或女性生殖系统,临床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支持其为间皮来源肿瘤,生物学行为良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4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14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切除手术0.1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波形蛋白及细胞角蛋白(AE1/AE3)均为阳性呈双相表达,第八因子相关抗原为阴性.结论腺瘤样瘤为间皮起源,子宫为常见部位,其生物学行为良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睾丸腺瘤样瘤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睾丸腺瘤样瘤是临床少见的良性肿瘤,在婴幼儿中极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原发性睾丸腺瘤样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探讨原发性睾丸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化学特性、诊治方法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子宫腺瘤样瘤11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及其鉴别诊断经验。方法对11例子宫腺瘤样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11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良性肿瘤标本的1.1%。肿瘤多位于肌壁及浆膜下,内膜下少见。肿瘤以单发为主,多发少见。临床无特异性表现,镜下肿瘤的组织学结构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腔腺样结构组成,亦可见弥漫的印戒细胞样结构。免疫表型:细胞角蛋白(AE1/AE3)、波形蛋白(VIM)、上皮膜抗原(EMA)和钙网膜蛋白(Calretinin)阳性,其余均阴性。结论子宫腺瘤样瘤易漏诊,应多处取材,注意巨检标本观察,以提高检出率。支持间皮起源,免疫组化检查是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附睾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超声检查结果、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以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9例附睾腺瘤样瘤的大体、镜下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分析相关超声学检查结果并进行讨论。结果9例附睾腺瘤样瘤直径0.5cm~5.9cm,形态学观察可见肿瘤细胞形成细小腔隙或腺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并不同程度地伴有平滑肌组织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衬覆上皮Calretinin、MC及AE1/AE3、Vimentin阳性,EMA有5例阳性表达(55.6%),SMA、CEA、CD34、IA2A、S-100、NF等均阴性,腺瘤样瘤须与血管瘤、平滑肌瘤、转移癌以及神经纤维瘤等进行鉴别;超声表现类似平滑肌瘤,呈低回声或等回声非均质结节。结论腺瘤样瘤不常见,好发于男性或女性生殖系统,临床及超声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支持其为间皮来源肿瘤,生物学行为良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的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7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17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标本的1.16%,肿瘤位于子宫肌壁间或浆膜下,直径0.8~6cm,临床表现类似平滑肌瘤.肿瘤以形成不规则腺样和裂隙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为组织学特点,伴有平滑肌组织增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波形蛋白及细胞角蛋白(AE1/AE3)均为阳性,呈双相表达;S2100蛋白14例阳性(82.35%).结论 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为间皮起源,子宫为最常见部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其生物学行为为良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刘志蓉  刘红 《西部医学》2013,25(5):740-741,744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针对1406例因子宫平滑肌瘤切除子宫病例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对符合子宫腺瘤样瘤诊断的病例进行免疫组化观察与病理分析。结果 1406例子宫平滑肌瘤中检出子宫腺瘤样瘤26例,占同期子宫切除标本的1.85%,肿瘤多位于子宫浆膜下,直径0.6~5.5cm,临床表现与平滑肌瘤相似。显微镜下肿瘤以形成不规则腺样或裂隙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为特点,伴有不同程度的平滑肌组织增生。肿瘤细胞AB-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HBME-1、MC、Vimentin、广谱CK、Calretinin呈阳性表达,CEA、CD34和F8呈阴性表达。结论子宫腺瘤样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平滑肌瘤,但二者常伴发,病理检查时多处取材,仔细观察,结合免疫组化可避免误诊,治疗首选手术切除,预后好,不复发,不转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0):136-138+169
目的探讨子宫和卵巢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子宫及卵巢切除术的315例患者标本,其中发现有20例子宫和卵巢腺瘤样瘤标本,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0例腺瘤样瘤为手术标本的6.34%,其中子宫腺瘤样瘤18例、卵巢腺瘤样瘤2例。肿瘤平均直径为(2.52±0.17)cm,分别位于肌壁间、浆膜下或子宫近浆膜下;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CK(AE1/AE3)、MC、calretinin阳性,CD34,ER,PR,Desmin阴性;术后随访无恶性病变和复发情况出现。结论子宫和卵巢腺瘤样瘤相对较罕见,临床特征无特异性,易误诊和漏诊,正确运用免疫组化可提高子宫和卵巢腺瘤样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胃肠间质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学特点以及免疫组化标记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25例GIST进行光镜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kit)、CD34、SMA、S-100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IST的良恶性判断标准。结果 25例中良性15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4例;GIST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构成;CD117和CD34在GIST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2%、80%,个别病例SMA和(或)S-100呈点灶状阳性。结论 CD117、CD34、SMA以及S-100有助于GIST的诊断,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需结合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0例SF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进行分析。结果:10例SFT发生部位各异,组织学特征为形态多样性;免疫组化CD34、VM及bcl-2呈阳性表达。结论:SFT有细胞分布疏密不均及多态性生长方式的组织学特征。根据光镜及免疫组化特点,可与其他软组织肿瘤鉴别。此瘤有必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1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olid-pseudopapillary tumor,SP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可用于鉴别诊断的免疫组织化学新方法。方法:对14例SPPT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及其嗜铬素(CgA)、突触素(Syn)、E-钙粘素(E-cadherin)、β-连环蛋白(β-catenin)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行观察,并与5例胰腺高分化内分泌肿瘤和高分化内分泌癌(WET/WEC)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SPPT主要发生于年轻女性,胰头多见,肿瘤呈囊实性,虽边界清楚,但常可见局灶的浸润现象。SPPT在组织学形态上与WET/WEC,特别是实性型的WET/WEC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CgA、Syn均可阳性,但SPPT的E-cadherin染色呈现100%的膜阴性,甚至可出现核阳性信号(5/14),而WET/WEC保留膜阳性信号,核均为阴性。SPPT的β-catenin染色均呈现胞核及胞浆阳性,而WET/WEC均呈现胞膜及胞浆阳性,甚至出现核旁的点状阳性信号,而细胞核始终为阴性,类似于胰岛细胞的染色模式。SPPT的Cyclin D1核染色阳性率多大于70%(12/14),而WET/WEC的Cyclin D1染色阳性率均未超过30%。结论:通过对患者临床资料以及包括E-cadherin、β-catenin、Cyclin D1在内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综合分析,有利于SPPT的确诊以及与WET/WEC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和总结卵巢转移性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近6年间手术治疗的卵巢转移性肿瘤共37例,分析其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等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资料.结果 卵巢转移性肿瘤发病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43.6岁.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多以附件包块伴有腹水为主要特征,占45.9%(17/37),癌细胞检出率高达64.7%(11/17).双侧卵巢发生有24例,占64.9%(24/37).临床误诊率高达59.5%(22/37).肿瘤组织形态多数以印戒细胞癌和腺癌结构为主要表现.来源部位胃肠道肿瘤占75.6%,子宫内膜样腺癌占16.2%.结论 卵巢转移性肿瘤以胃肠道肿瘤转移最为常见,确诊需病理特征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女性胃肠癌手术史者,需密切随访,警惕卵巢转移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消化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100例消化道间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手术方式及肿瘤良恶性等临床资料.对手术标本及穿刺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检查.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随访终止时间为患者死亡或随访满3年,采用Cox回归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患者以年龄<60岁,肿瘤最大径5~10 cm者多见,发病部位以胃及小肠多见,肿瘤性质以恶性多见,主要采取局部切除治疗.病理特征以无出血坏死比例高,细胞类型以梭形细胞为主,轻度异型性,瘤细胞丰富,核分裂数>5/50 HPF多见.1年存活率为90%,复发率为12%,3年存活率为70%,复发率为28%.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手术方式、肿瘤性质、核分裂数、细胞类型、瘤细胞异型性是影响消化道间质瘤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 消化道间质瘤具有自身的临床病理特征,其中肿瘤大小、手术方式、肿瘤性质、核分裂数、细胞类型、瘤细胞异型性是影响消化道间质瘤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夏燕  封杨  吴玲玲 《安徽医学》2010,31(7):765-767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对54例GIST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4例GIST的发病年龄为26~86岁,男女之比为1.5∶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强阳性、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SMA灶区阳性。结论免疫组化是GIST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性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膀胱肉瘤样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膀胱肉瘤样癌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总结本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该肿瘤的组织来源、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与癌肉瘤的区别、诊治及预后.结果:本组2例术前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均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病检发现该肿瘤由大量梭形细胞组成,其中见移行细胞癌、鳞状细胞癌、腺癌及小圆细胞巢等成分,梭形细胞与癌成分间有移行区.免疫组化染色见肉瘤成分仍表达上皮标记.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行放疗化疗.2例均于术后10个月内因肿瘤复发、转移相继死亡.结论:本病临床表现类似膀胱癌以血尿为主要症状,术前诊断困难;B超、CT、MRI对分期有帮助,确诊依靠病检及免疫组化.应与癌肉瘤相鉴别.该肿瘤早期就可发生血行转移,预后极差.早期发现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邱梅  孙林  胥蓉  李霞 《吉林医学》2012,33(6):1244-124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组化特征。方法:对GIST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本组GIST最常发生于小肠占55.4%(36/65),其次为胃占27.7%(18/65),直肠占10.8%(7/65),结肠占6.2%(4/65)。肿瘤体积大小不一,最大者24.0 cm×15.0 cm×20.0 cm,最小者0.6 cm×0.7 cm×0.4 cm。梭形细胞51例,上皮样细胞11例,混合细胞(兼有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特征)3例。CD117阳性64例,CD34阳性57例,Vimetin阳性12例,SMA小灶阳性11例,Desmin和S-100均阴性。良性18例,交界性31例,恶性16例。结论:GIST发生部位多,形态学复杂,免疫组化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特别是CD117和CD34。但在GIST良、恶性诊断上仍需结合肿瘤的大体、组织学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