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目前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仍未完全明确,现主要采取预防和对症治疗,不能满足患者所需。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各医家大同小异,主要以"虚、水、湿、浊、痰、瘀"为主。作者依据慢性心力衰竭"虚、水、湿、浊、痰、瘀"的病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肾虚邪伏的病机,加深了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从而为防治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2.
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是儿童慢性咳嗽中的常见疾病,中医学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长期咳嗽,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其病机关键在于痰饮内伏,与哮喘"伏痰"病机相似,而当前西医对于咳嗽变异性哮喘的机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Th1/Th2细胞比例失衡及其细胞功能失调两个方面。文中以痰为论治主线,对从痰论治CVA可能影响Th1/Th2细胞功能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韩明向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根源在于痰饮内伏为患,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其本在于脾肾虚寒,其标为外邪袭肺.韩明向基于肺喜温而恶寒的理论,运用温法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温肺汤加减治疗感寒饮冷之证,以化痰降气胶囊加减治疗痰饮内阻证,以阳和汤加减治疗痰瘀并见证,以玉屏风散、异功散、金匮肾气丸、补肺汤化裁治疗痰饮咳喘之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伏痰"理论谈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长期中医临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我们进行分析总结回顾并得"伏痰"治疗效果.结论 在中医学上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喘证"、"肺胀"、"咳嗽"、等范畴.传统医学认为病因病机多由于肺部长期受到内伤、外感的侵袭,导致宣降功能失常,日久肺部受损,则伤及脾脏,导致脾肾具需.在治疗上以温肺为主,肺脏正常,则津液能化,不易产生痰.经常使用小青龙汤治疗伏痰以温胃,它主要是针对心下水气,是治疗"伏痰"的基础.从它的方剂来说以温为主,内温外散,温散结合,治疗COPD能取得好的效果.所在的江苏中医学院已经取得良好效果,逐渐形成COPD专项治疗策略,不过,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相关理论,帮助广大患者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5.
王鹏教授认为中医"肺胀"与西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心病"密切相关,多因咳嗽、哮喘、痰饮、肺痨等慢性肺系疾患迁延失治,肺虚卫外不固,外邪反复侵袭而反复发作。本病病机特点为肺虚痰瘀,病性为标实本虚,临床常见症状为"咳、痰、喘、肿、瘀",病位在肺,与心、脾、肾密切相关,肺肾气阳两虚临床常见,治以《金匮肾气丸》加减,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魏中海教授首次提出"虚邪伏络"的病机理论,并用于指导痹病的辨证论治。他认为,人体脏气衰弱,外邪侵袭,深伏于体内,痹阻经络,积聚成邪,遇外因而诱发,形成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之痹病,故"虚邪伏络"是慢性痹病的基本病机。在"虚邪伏络"的理论中,正气亏虚为本,伏邪痹络为标;正虚有肝、脾、肾之分,络痹有气滞、痰凝、血瘀之别;脏虚和伏络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魏中海教授主张"扶正祛邪,蠲痹通络"是痹病的基本治则,扶正重视肝、脾、肾,通络顾及气、痰、瘀。  相似文献   

7.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儿童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之一,其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部分患儿发展成为典型哮喘,给患儿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伤害和经济负担。王孟清教授对该病的诊治经验颇丰,且有独到见解,临证时多从伏痰论治,提出以发作期、慢性持续期、缓解期三期辨证治疗的原则。发作期以肺热证多见,治以泻白散加味;慢性持续期寒痰阻肺证方用三拗二陈汤加减,痰热雍肺证方用五虎汤加减;缓解期肺脾气虚证以玉屏风散合人参五味子汤加减,肺肾阴虚者以麦味地黄丸加减。临证中完善了适寒温,节饮食的调护法则。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为临床的疑难病。目前西医多采用利尿、扩张血管、强心等对症治疗,虽然能改善症状,但患者病情易反复,不易被患者接受。中医对慢性心衰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对于慢性心衰的病机各医家有不同的见解,但将其病机归纳以虚、水、痰、浊、湿、瘀为主。作者认为慢性心衰的病机为阳虚阴盛,结合扶阳学说让我们对慢性心衰的发病及其治疗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该文将通过扶阳的渊源,古籍对慢性心衰的记载,现代中医界对心力衰竭的认识,扶阳学说在慢性心衰中的治疗等方面进行论述,为中医药防治慢性心衰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介绍全国名中医王行宽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继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经验。王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所致内生之痰饮湿浊与外感六淫等邪气搏结,蕴生湿热之邪,在病机演变中起主导作用。治疗上主张宣利湿热与清营养阴并重,常以三仁汤合清营汤加减进行治疗,意在宣透渗利、驱邪外出的基础上顾护心营。而湿热之邪壅闭渐盛亦能袭扰中焦,造成高热稽留,炼灼脏腑津气为痰,治疗时要注重辨痰的性质,并灵活调整治法方药,常用方剂在三仁汤、清营汤的基础上又有麻杏石甘汤、小陷胸汤、沙参麦冬汤治之。此外,针对湿热伏居阴分所致潮热时间不同的特点,以青蒿鳖甲汤或清骨散治疗夜热早凉型患者,柴芩温胆汤治疗白昼潮热型患者,临床疗效佳。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扩张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主要病机为慢性炎症作用于支气管及其周围肺组织,破坏支气管管壁,导致管壁增厚、管腔不可逆性扩张。支气管扩张属中医学"肺痈"、"咳嗽"、"咯血"等范畴,现代医家更多把支气管扩张急性加重期归属于"肺痈"范畴。罗燕教授在治疗支气管扩张尤其是急性加重期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现支气管扩张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久病咳喘,痰毒内蕴,正气亏虚,无力托毒外出,复感外邪,邪阻肺络,郁而化毒,蕴酿成痈,发而为病,并提出痰毒蕴肺证,治以清肺解毒,化痰消痈,拟定托毒排痰方为主方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证候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的远期预后差别。方法收集自2006年1月至2011年8月于广安门医院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心衰患者191例,采集其住院时的中医证候特征及相关数据,出院后进行长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获取终点事件(全因死亡率)的发生及时间。结果5种证候要素慢性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比较,从优排序依次为痰阻证、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阳虚证(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其中痰阻证者预后优于非痰阻证者(P=0.017);气虚证预后优于非气虚证(P=0.011);阴虚证预后与非阴虚证差异不显著(P=0.633);血瘀证总体预后与非血瘀证差异不明显(P=0.182),但在500 d后预后差于非血瘀证;阳虚证预后差于非阳虚证( P=0.002)。结论慢性心衰患者远期预后较差,不同中医证候预后差异显著,其中气虚、痰阻可能为其早期常见证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阴虚可能贯穿于CHF的发展过程,血瘀在病程早期可能作用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血瘀证者预后较差,且晚期常表现为阳虚。  相似文献   

12.
从体质角度对感染后咳嗽进行分析阐述。感染后咳嗽可分为风邪留恋、夹杂他邪,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正气已虚、变生他病三期;人之体质可分为偏阳质、偏阴质、阴阳平和质三种。风邪留恋、夹杂他邪期阳质者表现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阴质者表现为风寒恋肺、凉燥伤肺,阴阳平和者表现为风邪恋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期阳质、阴质之人皆可因病机演变表现为肺肾阴亏、脾肾阳虚;正气已虚、变生他病期可见痰湿壅肺、痰热郁肺、阴虚痰恋、气虚血瘀、痰瘀互结等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心气虚、心阳虚证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EF%)水平,阐明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心阳虚证与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射血分数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06年2月~2008年2月之间临床确诊为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患者38例、心阳虚证患者35例,设正常对照组30例。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入选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观察各组患者的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EF%),对比各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心气虚组和心阳虚组患者血清中的TNF-α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阳虚组TNF-α水平高于心气虚组(P〈0.01)。心气虚组和心阳虚组患者的射血分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阳虚组的射血分数低于心气虚组(P〈0.01)。心阳虚组患者心功能Ⅳ级者多于心气虚组(P〈0.01),心气虚组心功能Ⅲ级者多于心阳虚组(P〈0.01)。结论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患者心功能优于心阳虚患者,其血清中TNF-α水平与心功能分级(NHYA)呈正相关。为中医辨证冠心病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心阳虚证的标准化、客观化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珍玉提出治疗心悸应"勿执养心安神,唯务燮理阴阳"的学术观点,认为饮食劳倦、体质虚弱、七情六淫以及痰饮瘀血等均可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心脉不畅而发为心悸,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四脏密切相关。实证治以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宁;虚证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以补气血之不足,调阴阳之盛衰,常应用炙甘草汤加减燮理心之阴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卒中后抑郁症常见中医证候分布规律,进一步分析虚实证候关联及动态变化。方法设立54个常见卒中后抑郁症中医证候量表,分析常见症状,归纳为9个证候变量因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9个证候变量因子中实证:肝气郁、痰浊证、瘀血证排在前三位,虚证:肝阴虚、肾阴虚、脾气虚、肾阳虚、脾阳虚、心气虚证候因子分别排在4—8位。证候虚实关联中肝郁气滞证、痰瘀交结证两个因子排在前两位,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脾两虚证3个证候因子分别排3—5位。结论各证候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演变,最终导致卒中后抑郁症缠绵难愈,严重影响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多是阳虚寒凝、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病因,导致瘀血、痰浊、气滞的产生,从而痹阻心脉,心脉不通,不通则痛。但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心脉不通,其临床表现均为"阳气不通"。故"阳气不通"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治疗上应以"通阳"为第一要务,同时也应注意兼顾痰浊、气滞、寒凝、气虚、阴虚等不同。  相似文献   

17.
周杰教授从“心脾相关”论治慢性心力衰竭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杰教授归纳慢性心力衰竭心气鼓动乏力、血脉瘀阻、痰浊内阻、水饮停聚之病理局面,属因虚致实、虚实交错之证候。其基于"心脾相关"学说,提出脾失健运是促使慢性心力衰竭心气虚证、兼阴虚证、兼血瘀证、兼血瘀水肿证病程发展的关键环节。脾失健运既是导致心气亏虚发生的始动因素,又为痰浊、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生成的关键所在。治疗方面,周杰教授善于从脾脏之角度入手进行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多在健脾益气的基础上进行随症加减,以达到补益心气、化痰泄浊、逐瘀行水之目的,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证候要素组合与心功能及血脂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证候要素及组合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与心功能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30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确诊的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并检测其血脂水平,分析冠心病证候要素组合与心功能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证候要素主要组合有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痰瘀互阻和阳虚血瘀。阳虚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射血分数显著降低,气阴两虚和痰瘀互阻型冠心病患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痰瘀互阻型冠心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结论:冠心病的治疗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养阴化痰、通阳宣痹的方药为主。心功能差的冠心病患者在治疗上应侧重运用通阳活血的方药,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在治疗上应侧重运用活血化痰或益气养阴的方药。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的中医证侯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邓铁涛教授指导下,观察了冠状动脉搭桥手术配合中医辩证治疗冠心病患者18例。发现搭桥术后气虚痰瘀是基本病机,气阳虚衷、气阴不足多见,且多夹瘀夹痰。出现肺部并发症多辩为痰浊壅肺。认为冠脉搭桥术后结合中医辩证论治,能够为进一步探讨病变规律,防治并发症、提高成功率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所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医证型与心率变异性(HRV)、血脑钠素(BNP)及心脏超声指标(EF、FS、E/A)的关系,提供冠心病心力衰竭临床辨证参考指标。方法选择冠心病住院患者15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心气阴虚证、心气阳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心阳虚脱证五型,采用12导联同步HOLTER检测系统检查,测定HRV时域指标(24h MeanR-R、SDNN、SDANN、SDANNI、rMSDD、PNN50)、同时检测血脑钠素及超声心动图指标(EF、FS、E/A)。结果各中医证型组中,HRV从心气阴虚、心气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心阳虚脱呈依次降低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阳虚水泛组、心阳虚脱组与心气阴虚、心气阳虚、气虚血瘀组比较,BNP有升高趋势、EF、FS、E/A有降低趋势,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率变异性、脑钠素、心功能指标均可间接反应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患病程度及预后,可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