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阐明强直性脊柱炎(AS)并发干燥综合征(SS)患者的特点,为该病的治疗及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确诊的AS并发SS患者11例,总结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比较AS并发SS与单纯AS和单纯SS患者外周关节受累率、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率、抗核抗体(ANA)阳性率和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11例患者均符合AS和SS的诊断标准,均有腰背痛与口干和(或)眼干症状;外周关节受累9例,葡萄膜炎1例;影像学示骶髂关节炎双侧≥2级9例,单侧3级1例,单侧4级1例;HLA-B27阳性7例,HLA-B27阳性率(63.6%)明显低于单纯AS患者(92.9%)(P<0.05);唾液腺放射性核素检查阳性9例;泪液分泌试验阳性11例;ANA阳性9例,ANA阳性率(81.8%)与单纯SS患者(8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SSA抗体阳性8例;抗SSB抗体阳性6例;唇腺病理检查阳性11例。AS并发SS患者CRP、ESR和免疫球蛋白水平高于单纯AS和SS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S患者比较,AS并发SS患者高球蛋白血症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AS和SS可以同时发生,两病同时并发患者更易出现外周关节受累。  相似文献   

2.
姚越峰  李宝英 《海南医学》2011,22(3):114-115
目的总结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发病的临床特点及常见的合并症。方法分析1998-2008年在我院住院的33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发病特点和实验结果。结果①男女患者比例为6.98:1,男性平均发病年龄(22.8±9.2)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27.5±12.5)岁;②发病年龄〈14岁的患者有外周关节病变的比例为94.9%;③HLA-B27(+)298例,平均发病年龄(22.55±8.6)岁;④髋关节改变的发病年龄〈14岁有21例,平均ESR50.83mm/h,CRP36.48mg/L;⑤HBS-Ab(+)130例,占59.1%;⑥合并虹膜睫状体炎有17例,男女比例为1.43:1,平均PLT(329.6±45.2)×109/L,其中PLT〉300×109/L共8例,占47.1%。结论①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性平均发病年龄比女性早;②发病年龄越早,外周关节病变发生率越高;③HLA-B27(+)发病早;④发病年龄小易于发生髋关节病变,有髋关节病变的患者ESR和CRP高;⑤AS发病与HBS-Ab产生相关,未排除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免疫过程中启动AS的发病;⑥女性患者更易合并虹膜睫状体炎,合并虹膜睫状体炎的PLT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临床分层及其特征,为RA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治和转归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8—2021年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RA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关节受累部位及数量、关节外表现、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信息,采用统计及生物信息分析的方法,以受累关节部位、有无系统受累或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进行临床分层,并对各亚型患者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411例RA患者,平均年龄(48.84±15.17)岁,其中女性346例(84.2%)。患者被分为小关节型(74,18.0%)、全关节型(154, 37.5%)、系统型(100, 24.3%)、重叠型(83,20.2%)4个亚型。小关节型者无中大关节受累,其中35.1%有系统表现,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 CRP)水平和血小板计数较其他亚型低,而IgA及IgG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较高;全关节型者中大关节和小关节均可受累,关节外表现少见,晨僵发生率和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亚型,而ESR及CRP水平相对较高;系统型者以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和口、眼干燥症状常见, 病情活动指数高;重叠型至少合并另一种风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桥本甲状腺炎和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最为常见,与其他亚型相比,女性多见,高免疫球蛋白血症、低补体血症和斑点型ANA为其特征。结论: 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可初步将其分为小关节型、全关节型、系统型、重叠型4个亚型,各有其临床和实验室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RA和为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数据采集分析平台Hitales初步探索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部治疗的2 692例AS患者的14 220例次病历资料,通过Hitales平台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HLA-B27检查结果、临床表现(首发症状、脊柱及外周关节受累情况)、特殊表现、用药情况等。结果 AS患者中男2 094例,女性598例,男女比为3.5∶1。男性患者的首发年龄小于女性患者,>45岁的患者平均确诊用时小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的确诊用时。男女AS患者的HLA-B27阳性率相近,分别为70.3%(715/1 017)和70.16%(221/315)。HLA-B27阴性AS患者的首发年龄、确诊所需与HLA-B27阳性患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1.29%(1 650/2 692)的AS患者首发症状为中轴关节症状,首发症状为外周关节症状的AS患者较年轻。男性AS患者髋关节受累的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8.17%(171/2 094)vs 4.68%(28/598))。高血压是AS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19.66%,209/1 063)。女性AS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13.25%(35/264)vs 7.76%(62/799)。2 692例AS患者中2 602例通过药物控制病情,其中2 062例(79.25%)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结论 AS的高发人群是青年男性,高血压是AS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女性AS患者较男性更易罹患骨质疏松。非甾体抗炎药作为AS的一线治疗药物仍被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发病特点,提高以外周关节疼痛为首发表现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MRI或CT)、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已诊治的124例AS病人中,以外周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者26例,占21.2%;发病的外周关节以髋关节居多,其次为膝关节、踝关节、肘关节、指间关节等,其发生率分别为42.3%、30.8%、11.5%、7.7%、7.7%.分析发现此类AS患者有以下临床特点:(1)年轻男性患者居多;(2)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92%AS患者查HLA-B27阳性;(3)发病关节多为非对称性;(4)风湿活动性指标检查,提示ESR、CRP、PLT和球蛋白等指标异常;(5)最终通过骨盆平片、CT/MRI检查确诊.结论 对于以外周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的AS患者,临床诊治要慎重,防止误诊漏诊,以免耽误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CRP(C反应蛋白)、ESR(血沉)、PLT(血小板计数)与类风湿关节炎(RA)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计算患者治疗前DAS28评分、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与CRP、ESR、PLT的相关性.结果患者DAS28、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与CRP、ESR均有显著相关性,PLT与DAS28评分显著相关性,但与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无相关性.结论 CRP可反映类风湿关节炎活动性,且优于ESR.ESR可反映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且优于PLT.PLT可反映疾病活动组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女性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60例女性AS(FAS)患者和120例病程相同男性AS(MAS)患者(1∶2配对)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平均发病年龄、首发症状、腰椎及颈椎的X线片和病情活动指标,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贫血、外周关节炎的受累,女性明显多于男性(P<0.05);而全身症状、虹膜睫状体炎、严重的骶髂关节及髋关节的X线受累和HLA-B27的阳性率,女性明显少于男性(P<0.05)。结论FAS患者病情发展较慢,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8.
强直性脊柱炎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强直性脊柱炎(AS)的特点,减少误诊率、致残率。方法:把AS分为4组[JAS(幼年性AS)、AAS(成年性AS)、男性AS、女性AS]、及早、中、晚三期,通过分析各组的特点,了解AS的发病规律及诊断方法。结果:24例AS平均起病年龄18.2岁、首发于腰臀占50%、首发于外周关节的占42%、病程中除中轴受累外,合并累及外周关节的占66%、发生腰椎强直占AS的50%、中晚期患者均为男性、且发病年龄早。女性AS发病晚、病情轻。结论:青少年男性、出现腰臀和(或)外周关节疼痛者,要高度警惕AS。血沉(ESR)、骶髂关节CT是诊断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寒热证候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肺部受累情况,为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2016年11月~2017年11月在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463例RA患者,其中热证患者165例,寒证患者298例,对其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RA热证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的比例高于寒证患者。热证患者的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滴度及肺间质病变(ILD)的发生率均高于寒证患者,经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RA患者的寒热证候与CRP、ESR、DAS28、PLT、咳嗽、咳痰发生率以及ILD发生率存在相关性(P0.05),与抗CCP抗体滴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DAS28以及PLT、ESR、CRP等炎症指标可以作为RA患者的寒热分型的客观依据,RA热证患者比寒证患者更易发生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症状以及肺间质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合并骨质疏松(OP)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择2010-2011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免疫风湿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AS患者105例,根据是否合并OP分为AS组64例和AS-OP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S-OP组患者的年龄及发病年龄均较AS组低,累及外周关节数及骶髂关节CT分级均较AS组高,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钙(Ca)水平均较A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患者骨密度降低最大T值与ESR(r=0.208,P=0.033)、CRP(r=0.209,P=0.033)、累及关节数(r=0.341,P=0.000)、骶髂关节CT分级(r=0.205,P=0.041)呈正相关;与年龄、发病年龄、病程、Ca、磷(P)、碱性磷酸酶(ALP)生化指标无直线相关性(r=-0.003,0.175,-0.077,-0.166;P=0.973,0.073,0.433,0.090).结论 合并OP的AS患者发病更早、病情更重,且骨量下降会随着ESR、CRP、累及关节数、骶髂关节CT分级的升高而增多,随着年龄和发病年龄的升高而减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血沉、HLA—B27基因、C反应蛋白测定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Westergren法、免疫浊度分析法及流式细胞分析,分别检测AS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30例)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HLA-B27,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S组疾病活动情况、ESR、CRP水平、HLA—B27阳性率及X线片改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ESR、CRP水平与AS的发生密切相关(P=0.008,P=0.009)。结论ESR、CRP水平变化与AS病情活动有关,可以作为监控病情的反应指标:检测HLA—B27阳性并不能作为As的确诊指标;降低强直性脊柱炎的炎性反应,可能有助于改善AS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HLA—B27抗原与AS的临床相关性。方法对386例住院患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方法,选择136例健康献血者作为对照,检测2组患者T淋巴细胞膜上的HLA—B27抗原。结果136例健康献血者中HLA—B27阳性率为11.0%,386例AS患者的HIA—B27抗原表达阳性率90.7%。其中表达阳性者发病年龄为(23.4±7.3)岁,表达阴性者为(37.8±13.6)岁,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患者HIA—B27抗原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2.7%(280/302)和83.3%(70/84),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S患者疾病活动性有关的检验指标(ESR,CRP,PLT)在B27阳性组均明显升高(P〈0.05)。髋关节病变的严重程度与HIA—B27抗原阳性表达相关(P〈0.01);AS患者的HLA—B27抗原表达阳性者周围关节累及和关节外表现最多见的分别为膝关节炎、踝关节炎和葡萄膜炎、肠炎。结论AS患者与HLA—B27抗原表达有着很强的相关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临床As患者T淋巴细胞HLA—B27表达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也有利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证型与HLA~B27及免疫炎症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于本院及协作医院中医科、骨科、内科和康复科进行治疗的的AS患者60例,其中肾虚湿热痹阻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各20例。比较三种证型患者在HLA—B27表达、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免疫球蛋白水平等的差异。结果肾虚湿热痹阻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的强直性脊柱炎的HLA—B27的阳性率分别为95%、55%、35%,肾虚湿热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ESR、CRP、PLT水平与肾阴虚型和。肾阳虚型比较,均明显高于后二者的水平(P〈0.05),但三种证型间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直性脊柱炎证型与HLA—B27、ESR、CRP、PLT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中白介素23(IL-23)水平的检测,研究其与AS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60例AS患者和28例健康对照组的血清IL-23水平,分别比较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病情活动组与稳定组,HLA-B27阳性组与阴性组及骶髂关节X线不同分期的IL-23水平,检测AS患者疾病活动性、临床指标( CRP,ESR)、骨破坏程度,探讨其与IL-23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S组血清IL-23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S患者IL-23的水平活动组高于稳定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S患者HLA-B27阳性组与阴性组IL-23,CRP,ESR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AS患者血清IL-23水平与C反应蛋白、ESR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333,0.433;P值均<0.01),IL-23水平与骶髂关节X线破坏程度有关,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结论 AS患者血清IL-23水平比健康人升高,与疾病活动性相关,与骨破坏的程度相关,血清IL-23水平可作为AS活动性指标,可反映骨破坏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与热像图的相关性。方法强直性脊柱炎患者60例,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治疗前后记录症状、体征,行红外热像图、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并探讨热像图与CRP、ESR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患者各症状及体征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ESR、CRP等炎性指标降低,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红外热像图诊断As较HLA—B27,x线片及骶髂关节CT阳性率高(P<0.05);中心温度与周围组织温度之差(△T)与ESR和CRP呈正相关。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确切,且与红外热像图有较强的正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IL-17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稳定期和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SIA)检测40例健康体检者和120例稳定期和活动期RA患者的IL-17水平,同时检测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CRP)等实验室指标。结果IL-17,PLT,ESR,RF,CRP等指标RA患者组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RA患者活动期PLT,ESR,RF,CRP,IL-17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期(P〈0.05)。结论IL-17与RA免疫炎症有关,其水平高低可反映痛惜活动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在判断强直性脊柱炎(AS)病人疾病活动中的作用。方法:比较和分析71例AS病人PLT、MPV与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指数(BASDAI)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血红蛋白(Hb)等指标相关性。结果:AS病情活动组PLT均较AS病情稳定组和对照组升高(P<0.01)。AS病人PLT升高组的ESR、CRP、IgG均较PLT正常组升高(P<0.01),而Hb、MPV均降低(P<0.05和P<0.01)。AS病人PLT与ESR、CRP、IgG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与Hb和MPV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PLT和MPV的变化与AS疾病的活动相关,可以作为反映AS病情活动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MGB1及MMP-3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选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49例及健康对照者18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HMGB1及MMP-3的表达,分别用魏氏法和散射比浊法检测ESR、CRP的含量,将其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及正常对照者中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AS患者和正常对照血清HMGB1(43.48±13.35)μg/L,和(16.25±5.47)μg,/L;AS患者和正常对照MMP-3含量分别为(1.35±2.32)μg/L和(0.53±0.27)μg/L;AS患者和正常对照ESR分别为(27.5±13.5)mm/h和(6.50±4.50)mm/h;AS患者和正常对照含量分别为(48.0±5.90)mg/L和(5.30±3.70)mg/L。AS患者血清HMGB1、MMP-3、ESR水平、CRP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AS患者血清HMGB1、MMP-3含量与ESR、CRP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AS患者血清HMGB1及MMP-3的表达可能与AS病情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评估AS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骨丢失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156例AS确诊患者,测定患者Bath指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骨密度、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P5b)及1,25-(HO)2VitD3浓度,分析骨代谢指标变化特点及与临床指标相关性.结果 AS患者的血清TRAP5b较正常组增高(P<0.05),1,25-(HO)2VitD3浓度和BAP水平与正常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骨密度测定显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者分别为49、51、56例,骨质疏松组ESR、CRP、TRAP5b均高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P<0.05或0.01);骨质疏松组的Bath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P均较正常组增高 (均P<0.05),Bath功能指数(BASFI)较骨量减少组增高(P<0.05).TRAP5b与CRP、BASFI、BASDAI呈正相关(均P<0.05). 结论 AS患者普遍存在骨代谢异常,表现为高转换骨丢失,并与CRP、BASDAI、BASFI呈正相关,提示骨丢失是AS病情活动的临床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观察益肾蠲痹法治疗放弃甲氨蝶呤(MTX)、柳氮磺吡啶(SSZ)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应用"益肾蠲痹法"方法,对66例放弃MTX、SSZ治疗的AS患者连续治疗3年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患者躯体功能、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HLA-B27和骶髂关节X线片的变化。结果 66例AS患者治疗后的Bath AS活动指数、功能指数、测量指数(BASDAI、BASMI、BASFI)积分显著下降(P〈0.05),ESR、CRP明显下降(P〈0.05);骶髂关节X线片有4例由Ⅰ级好转为0级,其余62例骶髂关节面模糊均有明显好转;24例患者HLA-B27转阴,阴转率达36.3%。结论益肾蠲痹法对于放弃MTX、SSZ治疗的难治性AS,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明显等理想疗效,是一种易于推广使用、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