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刘超峰主任医师从事心血管研究与临床多年,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素问·六节脏象论》等理解与造诣颇深,临床上从少阳证辨证胸痹,抓住"口苦、咽干、目眩"的临床表现,自拟小柴胡汤加减辨证治疗胸痹疗效颇佳,深受广大患者的拥护,临床经方变法多,应用频率高,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柴胡桂枝干姜汤源自《伤寒论》,其论治病症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兼太阴脾脏虚寒,以半表半里、寒热错杂为辨证要点.治疗以和解少阳、温阳化饮、行气生津为主,并临证根据寒热的轻重,调整温补、清利药物的剂量,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3.
对许叔微伤寒著作的版本流传、学术贡献进行了论述。认为:《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及《类证普济本事方》中的卷第八、卷第九为其现存的伤寒专著。其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倡导以表里虚实为纲结合寒热阴阳论治伤寒的辨证方法;开创以病案分析法研究《伤寒论》的新途径;以类证的方法,阐发《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引经据典,补充《伤寒论》未备方论;临证善于化裁古方,创立新方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阴阳失衡、寒热错杂理论,探究恶性肿瘤病机、证治分型及经方治疗。[方法] 通过查阅古籍文献,溯源“寒热错杂”理论,探究恶性肿瘤寒热错杂病因病机的演化过程,并汇通中西,充分认识西医抗肿瘤多元治疗进一步对机体阴阳、寒热平衡的影响,以《伤寒论》为指导,运用八纲及脏腑辨证探讨其经方论治,并以临床验案佐证。[结果] 恶性肿瘤病机冗杂,临床表现多具有矛盾性和寒热错杂的特点,辨治颇为棘手,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本源,从阴阳、寒热失调认识并辨治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开寒热错杂辨证论治之先河,通过参悟仲景思想,认为治疗上可从清肺温脾、清肝温肾、清温中焦、清肠温肾等立法,代表经方包括麻黄升麻汤、乌梅丸、半夏泻心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等。所附肺癌放疗后放射性皮炎验案,其证型归属于脾阳亏虚夹痰热蕴肺之证,治以上清肺热,下温脾寒,方予麻黄升麻汤加减,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结论] 阴阳失衡、寒热错杂是恶性肿瘤的关键病机及临床表现,临证中常运用经方治以寒温并用、平调阴阳,患者多有获益。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消渴病"范畴,辨证分型包括上热下寒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等7个证型,其中上热下寒证属于寒热错杂的一种常见类型,而乌梅丸为《伤寒论》厥阴病篇寒热错杂证的代表方。导师刘素荣教授,在治疗2型糖尿病上热下寒证具有独特见解,尤其善用乌梅丸联合吴茱萸穴位贴敷治疗,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今举验案一则,以资共享。  相似文献   

6.
谈《伤寒论》中寒热药并用组方汤国祥(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伤寒论》,寒热辨证,中药配伍《伤寒论》为仲景所著之不朽之作.其方剂组成严谨,配伍精当,特别是将寒热药同伍一方,不仅治疗各种寒热并见之证,亦用于热闭于肺及阴盛格阳等证。其寒热并用组...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理论是《伤寒论》的精髓,以方名证是其特点之一。笔者认为《伤寒论》的研究应重视方证辨证规律的探论和研究。理由如下:一、方证辨证的优点在于使辨证和论治、方和证的统一。《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以六经为核心,而反映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  相似文献   

8.
统一、规范的理论体系是理论创新和突破的前提,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石和关键。本文在全面系统分析现代医家对肺结节理法方药的论述和专家经验的总结基础上,总结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的理法方药,认为“虚、痰、瘀、毒”是肺结节的核心病机,不同体质、不同时期的病机表现形式及侧重点不同,但总的来说其病机可归纳概括为寒热两类。肺结节的辨证分型多围绕虚证、痰证、瘀证及毒证展开,治疗多从肺脾肝肾论治,以宣肺、健脾、平调寒热为主。  相似文献   

9.
《内经》,《金匮要略》中阐述胸痹心痛之病机,皆与脾胃关系密切。杨师继承《内经》、《金匮要略》中胸痹心痛从脾胃论治的学术思想,师古而不泥古,通过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科研验证,得出胸痹心痛的基本病机是以脾虚为主为始,痰瘀互阻,壅遏脉道,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提出胸痹心痛应从脾胃论治,针对气虚痰瘀的病机创立了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之法,临床疗效颇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四逆散证的病机,加深四逆散用药规律的理解,借此总结《伤寒论》中此类疾病治疗的相关规律,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以原文相关条目为基础,综合分析后世医家对四逆散证的理解,从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角度,分析归纳四逆散证的病机及治法规律,后引申出该规律在《伤寒论》中的应用。[结果]四逆散证可归为少阴病的"从化未全"证,即里虚患者的疾病"从化"方向被以气郁为表象的"四逆证"所掩盖,不能直接体现。仲景则先以四逆散解除气郁,使其他症状表现,暴露"从化"方向,再据此决定后续治疗方案。[结论]四逆散证是仲景《伤寒论》动态诊疗思维的体现,应在临床中努力理解与掌握此思维方式,提高诊断准确性,增强诊治疗效。  相似文献   

11.
病证结合是中医诊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起源于《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六病与中医证候结合的病证结合诊疗模式正成为讨论热点,目前学者普遍认为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辩证思路。文章通过对三阴三阳六病内容进行梳理,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浅析三阴三阳六病在2型糖尿病中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认为三阴三阳六病的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具有较好应用价值,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疾病病机,处方用药依据更充足,临床实践疗效良好,值得进一步深入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伤寒论》或然证病因病机分析,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谈论其论治,可以看出《伤寒论》或然证的辨治反映了中医据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说明了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3.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多用寒凉,重视养阴,改变了援易说医、贵阳贱阴的风气,而阴阳学说的基本特征仍体现在温病学派诸家的辨治特色中。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进一步发展了阴阳学说,并将阴阳平衡观体现在其"存津液""养阴血""通阳气"等辨治特色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双通道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老龄冠心病心肾阳虚证以药测证基因表达水平的异常。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筛选老龄冠心病心肾阳虚证患者3例治疗前后采血,分离白细胞,提取总RNA,做基因芯片检测。结果:经Microsoft excel和Microsoft office Access软件筛选,老龄冠心病心肾阳虚证以药测证,获得22条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生理过程,免疫相关的基因。结论:老龄冠心病心肾阳虚证的发生涉及一系列免疫和生理紊乱的复杂的过程,与动脉硬化存在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经典必修课程,近两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且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伤寒论》的理论何以能经久不衰?为什么对临床各科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其根本原因是《伤寒论》中所体现、所揭示的辨证思维方法,对中医理论与临床具有着普遍的指导作用。研究《伤寒论》的辨证思维方法是进一步深入学习《伤寒论》的主要内容,通过领悟《伤寒论》原文中蕴含的临证思维规律,将有助于提高临床辨证能力和治疗水平。因此在系统学习《伤寒论》课程之后,我们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选修课。试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伤寒论》辨证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伤寒论》辨证思维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介绍作者开设《伤寒论思维与辨析》课程的实践过程及体会,同时对教材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吸系统真菌感染中医辨证演变规律,为中医辨证施治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患者,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每3~7d辨证一次,直至痰液真菌培养结果阴性,动态观察真菌从感染到消失,中医辨证发展的演变过程。结果:在呼吸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中医辨证4种分型中,肺热壅盛型中医辨证演变为痰湿内盛型,占30.8%,痰湿内盛型中医辨证演变为脾肾阳虚型,占58.7%,脾肾阳虚型中医辨证演变为痰湿内盛型,占30.0%。结论:真菌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辨证的演变表现为3种类型,即肺热壅盛型演变为痰湿内盛型、痰湿内盛型演变为脾肾阳虚型、脾肾阳虚型演变为痰湿内盛型。其中痰湿内盛型中医辨证演变为脾肾阳虚型的演变率最高,外寒内饮型未发生中医辨证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人体系统"的系统特性、系统环境以及疾病产生和治疗的一般模式。认为要对"人体系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就要划分出合理的有利于科学研究的"子系统",并对子系统作了尝试性的划分。认为《伤寒论》是通过对脏腑功能的调节进而调整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达到祛邪、治病的目的,因此以《伤寒论》作为系统论研究中医的切入点甚为恰当。从《伤寒论》入手,逐次深入,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从功能到结构、从定性到定量、从模糊到精确,使中医理论更为完善,为中医药的临床和科研提供明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土燥水竭证"首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是对著名的阳明三急下证和少阴三急下证的高度概括。仲景以大承气汤"截断扭转"以达急下存阴、釜底抽薪之效,至今仍用而不衰,尤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章深入探析其对后世中医温病学和中医急症发展的影响,以及应用注意事项。旨在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截断疗法"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以利于更好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为阐述外感疾病的专书,是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专著,全书共计397条原文合113首方剂。承《黄帝内经》,理论联系实际,首创“六经辨证论治”治疗外感病。其中的“三承气汤证”是一个典型缩影,可谓“冰山一角”。其方证主要包括调胃承气汤证、小承气汤证、大承气汤证,后世演化不胜枚举。此三证在《伤寒论》中共涉及条文34条:其中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7条,“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2条,“辨太阴病脉证并治”1条、“辨少阴病脉证并治”3条、“辨厥阴病脉证并治”1条。其内容思想贯穿全篇始末,是辨证论治思想的经典体现。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中的阴阳观是仲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基于《伤寒论》原文的学习,从阴阳的动态比较、救阳存津的先后缓急、阳气阴形的相互为用等方面对其阴阳观进行探讨,认为阴阳谐和是《伤寒论》阴阳观的核心,并对“贵阳贱阴”的说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