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活动主题,分析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质量持续改进。结果〓实施活动后胃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2.16‰下降至改善中的0.45‰,改善后为1.21‰;锁骨下静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由改善前1.30‰下降至改善中的0.90‰,改善后为1.2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促使非计划性拔管率下降,护理人员防拔管意识增强,工作压力减轻,满意度提高;也提高患者导管留置期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诊留观患者非计划性拔管预防的护理专案管理效果。方法 在对前期(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急诊留观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现状及要因分析的基础上,对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急诊留观病房收治的患者521例实施非计划性拔管预防的护理专案管理,即细化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相关制度及管理策略、强化护士相关培训和考核、优化患者健康教育和反馈、增加护士人力配备、落实持续质量改进等专案管理措施。结果 实施专案管理后,护士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知识、实践得分及患者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知识得分显著高于专案管理前,急诊留观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对急诊留观患者进行非计划性拔管预防的护理专案管理,可提高护士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知识和实践水平,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促进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3.
王晓琴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5,15(4):525
【摘要】 目的 探讨对于肝胆外科术后的患者,导管护理风险评估在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标准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肝胆外科并行过手术的85名患者,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术后均留置导管。对照组患者(n=42)采用采用常规导管护理,试验组患者(n=43)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留置导管护理风险评估后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导管非计划性拔管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总的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的胃管、腹腔单腔管、腹腔双套管、中心静脉置管和导尿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患者在出院时对管道护理相关知识掌握的人数相对比对照组多(P<0.05)。结论〓建立完善管道护理风险评估标准可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事故,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住院病人非计划性拔管,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与预后,因此预防住院病人非计划性拔管已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指标,作者详细分析了引起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制定了管理对策,有效控制了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真空辅助闭合(VAC)技术管路固定方法在降低VAC管路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留置VAC管路77例上肢创伤及感染患者,并根据管路固定方式分为两组,包括常规管路固定组41例,三明治法固定组36例,记录两组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并加以分析。
结果传统管路固定组有8例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三明治法固定组有1例非计划性拔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传统管路固定方法相比,采用三明治法固定上肢VAC管路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非计划性拔管,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06—2013-12间收治80例食管癌患者做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选择2014-01—2014-06间收治8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以"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2.50%)明显少于对照组(1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降低食管癌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7.
管道滑脱危险评估表在预防神经外科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道滑脱危险评估表在预防神经外科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入住神经外科289例置管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2013年入住神经外科296例置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按管道护理常规护理管道,实验组在常规的方法上运用管道滑脱危险评估表对置管患者进行评分,根据管道滑脱危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非计划性拔管的患者进行登记。结果实验组实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3(1.03%)例,与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12(4.3%)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管道滑脱危险评估表能有效预防神经外科患者非计划性拔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参与式危机管理在预防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5月ICU气管插管患者98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家庭参与式危机管理,以2015年9~12月ICU内行气管插管患者10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以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将家庭参与式危机管理应用于ICU气管插管患者风险管理中,可有效预防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促进ICU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联合镇静程度评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RASS)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意外脱管中的应用。方法选择88例机械通气超过24h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按照常规采用RASS监测,观察组采用BIS联合RASS监测,并根据镇静程度进行相应的治疗护理。结果观察组无一例意外脱管发生,对照组发生4例。结论应用BIS联合RASS进行镇静程度评估使护理更加安全、有效,能有效避免机械通气患者意外脱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自制手指固定装置,并探讨其在拔管高风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内科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自制手指固定装置对患者进行约束,对照组采用传统约束带进行约束。比较两组患者的拔管机会和拔管风险率、约束部位皮肤状况、患者及其家属对约束的接受程度。结果研究组拔管机会、拔管风险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皮肤损伤和皮肤发红程度及两组患者及家属约束接受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应用自制手指固定装置能降低拔管高风险患者的拔管机会和拔管风险,减少患者约束部位皮肤发红和损伤,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约束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降低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对ICU气管插管患者,实施前馈控制干预方案,主要包含成立ICU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前馈控制管理监督委员会、建立严格的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模式(基于SBAR沟通程序的导管交接班流程)、转变护理人员对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风险管理的理念、加强各能级护理人员相关护理知识及应急技能的培训。结果实施前馈控制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实施前的1.66%降到0.58%;护理人员非计划性拔管相关知识认知、评估技巧(工具)方面及护理对策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均P0.01)。结论前馈控制用于ICU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提高ICU医疗护理质量,保障住院患者的医疗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DEMATEL)确定非计划性拔管的关键风险因素,为临床管道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49例非计划性拔管不良事件,由管道护理小组现场认证确定19项风险因素;选取35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以函询结果构建风险因素的直接影响矩阵,运用DEMATEL软件计算综合影响度(Tr)、被影响度(Tc)、中心度(Mi)和原因度(Ri)。结果专家积极性为100%,权威程度0.857,协调系数0.297(P0.05);19项风险因素的Tr为0~2.535,Tc为0~2.321,Mi为0.653~3.891,Ri0的风险因素有10个,Ri0的风险因素有9个。结论基于DEMATEL分析影响非计划性拔管的风险因素,其主要风险因素有操作方法、固定方法、肢体约束、健康教育及高危人群评估,其中操作方法为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非计划性拔管中行为形成因子与人为差错的定性分析,找出人为差错类型的影响因素,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方法采用Delphi法确定16个行为形成因子,并将行为形成因子与人为差错类型关联程度利用矩阵形式表示。结果主要影响技能型疏忽与遗忘的行为形成因子是精力、工作态度、知识、工作数量及工作时间;主要影响规则型疏忽与错误的行为形成因子是工作态度、风险意识、管道风险标识、操作方法、固定约束设备;主要影响知识型错误的行为形成因子是工作的复杂性、工作的新颖性、知识、经验水平及有效监控。结论对行为形成因子与人为差错进行定性分析,可为管道护理的行为矫正提供理论指导,从而降低非计划性拔管人因失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四川省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住院患者非计划拔管风险监控管理现状,为建立和完善非计划拔管风险管理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非计划拔管风险监控调查问卷,对四川省171所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进行调查。结果 161所(94.15%)医院开展非计划拔管风险监控,其中157所(97.52%)医院设置有监控机构,均有护理部参与;153所(89.47%)医院有对住院患者非计划拔管的风险评估,160所(93.57%)医院开展非计划拔管风险质量管理督查;10所(5.85%)医院未建立非计划拔管上报机制,36所(21.05%)医院发生非计划拔管后无预警机制,17所(9.94%)医院未开展非计划拔管事件追踪评价。结论四川省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开展住院患者非计划拔管风险监控管理相对较好,但在监控机构组成人员、管道监控范围、风险评估工具、风险督查、上报机制、预警机制、追踪评价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以保障非计划拔管管理质量,防范非计划拔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思维导图在风湿科住院患者入院指导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思维导图在风湿科住院患者入院指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风湿科首次住院的87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使用思维导图法进行入院指导,对照组按常规采用口头宣教形式进行入院指导,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入院指导满意度测评。结果观察组对入院指导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采用思维导图对住院患者进行入院指导,方法简便、实用、有效,尤其适用于老年人以及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ICC网络医疗管理平台在维吾尔族(维族)、汉族肿瘤化疗间歇期带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维族和汉族各69例PICC置管患者,均按照基于网络医疗平台的电话、短信、QQ群和PICC园地论坛等管理方式进行健康管理干预3个月,观察管理效果.结果 干预3个月后,汉族患者导管堵塞、非计划拔管率显著低于维族患者,汉族患者导管管理能力总分显著高于维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PICC网络医疗管理平台使PICC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但还要加强对维族患者PICC健康管理的针对性,以进一步提高其导管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Unplanned extubation events (UEE) are a serious hazard to patient safety, especially on a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where reestablishing a secure airway can be difficult. The following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analyze characteristics of UEE and develop prevention strategie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n a level III single center NICU was undertaken. Patient records of a 12-month period from December 2003 to December 2004 were analyzed using a standardized evaluation form. Fischer's exact t-test and the Mann-Whitney U-Ranked Sum test were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four neonates with a total ventilation time of 14 495 h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Of these patients 12 UEE were observed (1 UEE/1208 h of ventilation time). Neither median birth weight [1445 g (range 460-4650) vs 1755 g (range 460-3570 g)] nor median gestational age [31.5 weeks (range 25.6-39.6 weeks) vs 32.7 weeks (range 23.9-41.5 week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neonates with UEE compared with the total group. When the UEE occurred, the neonates were cared for by experienced nursing staff with a median of 10 years nursing experience. The workload for the individual nurse was high: during shifts when UEE happened, each nurse had to take care of 3.85 patients (range 1.8-5 patients). This workload wa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of 3 (range 1.6-6) patients/nurse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reason for UEE was difficult fixation of the tracheal tube (TT) (four patients), followed by handling of the infant by nursing staff or physiotherapy (two patients) or an active infant in whom dislocation of the TT occurred without external manipulations (three patients). In three instances, the reason for the UEE was not documented. Of the 12 UEE observed in 10 patients, three required immediate reintubation, five were managed with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and four did not require further respiratory support. Of those who required support, FiO(2) increased by 14% over baseline compared with the FiO(2) prior to UEE. CONCLUSIONS: Inadequate TT fixation could be identified as the main contributor to UEE and should be targeted in prevention strategies. The reintubation rate after UEE was only 25%. Overall, UEE did not result in an adverse outcome in terms of mortality. Length of stay on NICU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UEE pati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