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借鉴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时全面发展的护理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理论研究。反思过去的护理教育,提出若忽视时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知识活化等方面的培养,将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护理创新人才。因此提出多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护理创新人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借鉴斯腾伯格的创造力投资理论对全面发展的护理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理论研究.反思过去的护理教育,提出若忽视对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知识活化等方面的培养,将不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护理创新人才.因此提出多途径培养全面发展的护理创新人才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分析护理隐性知识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提出护理管理者应从重视非正式学习、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搭建网络知识管理平台、建立知识共享的医院文化及改进临床护理带教制度等方面积极开发隐性知识,促进现代护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系统性培养的方法及实践效果。方法通过科研创新意识熏陶与培养、科研创新基础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三个阶段对2009、2010级290名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进行系统性培养。结果系统性培养后,290名护理本科生中99.31%认为有必要开展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97.24%表示愿意参加科研创新;64.48%参与了科研创新能力训练与培养的基础性活动;且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申报项目逐年增高,获得科研创新奖项和发表论文数量逐年增加。结论该系统性培养方法可提高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护理隐性知识及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护理隐性知识的内涵及表现形式,提出护理管理者应从重视非正式学习、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搭建网络知识管理平台、建立知识共享的医院文化及改进临床护理带教制度等方面积极开发隐性知识,促进现代护理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创新思维是现代护理管理者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提出护理管理者应在人格特征、学习能力、信息素养、社会能力四个方面加强修养,勇敢打破思维定势,运用头脑风暴法、移植法、列举法、检核表法等方法来促进创新思维的养成和应用,并通过形成创新文化、建立创新机制、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创新平台引领护理团队创新,从而使护理事业能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下推陈出新、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7.
从护生评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培养前提、培养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护生评判性思维培养面对的一系列难题,为各医学院校和护理教育者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提供参考。医学院校应创新护理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与理论紧密结合;完善护理教学方法,增强护生主体意识;改革护理教学评价方式,重视护生认知技能的培养。护理教育者应加强自身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带教技能等培训,提高自身评判性思维。  相似文献   

8.
SimMan综合系统模型用于急救护理综合实验教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应用SimMan综合系统模型开展急救护理实验,提高护生临床应急综合处理能力.方法 由专业课教师选择病例设计戍综合实验,对300名本科护生应用SimMan综合模型进行急救护理实验授课.结果 282人(94.0%)认为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不同于以往的单纯授课方式;267人(89.0%)认为有利于培养综合处理能力;259人(86.3%)认为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结论 应用SimMan综合系统模型能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为护生提供从理论课堂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SimMan综合系统模型开展急救护理实验,提高护生临床应急综合处理能力。方法由专业课教师选择病例设计成综合实验,对300名本科护生应用SimMan综合模型进行急救护理实验授课。结果282人(94.O%)认为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不同于以往的单纯授课方式;267人(89.0%)认为有利于培养综合处理能力;259人(86.3%)认为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结论应用SimMan综合系统模型能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为护生提供从理论课堂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基于科研的实验教学模式,以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和开放实验室教学为形式,将最新的科研手段、科学思维方式、创新意识融入到开放实验室教学和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创新型药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We reviewed 39 patients with displaced three- and four-part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21 patients (group A) we had used an anatomical prosthesis for the humeral head and in 18 (group B) an implant designed for fractures. When followed up at a mean of 29.3 months after surgery the overall Constant score was 51.9 points; in group A it was 51.5 and in group B 52.4 points. The subjectiv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assessed using a numerical rating scale and was similar in both groups. In group A complete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was found in 29% and 50% in group B. Partial integration was seen in 29% of group A and in only one patient in group B, while resorption was noted in 43% of group A and 44% of group B. The functional outcome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patients with complete or partial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p=0.022). The specific trauma prosthesis did not lead to better healing of the tuberosities. The difference in clinical outcome obtained by the two designs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