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室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监控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荧光标记法检测手术室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综合管理措施:成立三级质控管理小组,规范消毒员培训与考核,用荧光标记法评价清洁消毒效果并与绩效挂钩。结果实施综合管理后,手术间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拭子细菌培养合格率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应用荧光标记法评价手术间物体表面清洁效果并实施手术室环境监控综合管理,能有效提高手术间物体表面清洁消毒质量。  相似文献   

2.
医院内外科病区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质量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院内外科病区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清洁质量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对内外科各6个病区进行检查,每日清洁工作开始前(6:30前),采用紫外荧光法对内外科病区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进行标记,于第2天标记前检查其清除情况。结果物体表面共做荧光标记400个,230个被完全清除,完全清除率为57.50%,35个被部分清除,部分清除率为8.75%。卫生间和病房灯开关的完全清除率分别为81.82%和76.00%,电视机开关的完全清除率为15.39%,走廊扶手的清除率为0。结论医院内外科病区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质量有待改进,应制定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提高物体表面清洁质量。  相似文献   

3.
沈益  李丽娟  周琪 《护理学杂志》2019,34(19):92-95
目的提升保洁人员对临近患者区域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物品表面清洁度。方法应用跨理论模型对张家港市某三级中医医院88名保洁人员进行工作行为干预,干预小组团队成员采用行为阶段性改变评估问卷对保洁人员进行测评,针对保洁人员所处的不同阶段分为5个小组,给予各期相对应的培训指导。比较干预前和干预后6个月保洁人员的行为阶段分布情况、临近患者区域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和物体表面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合格率。结果干预后6个月,保洁人员行为阶段分布情况、临近患者区域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荧光标记清除率和物体表面ATP生物荧光检测合格率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培训和干预可提高保洁人员对临近患者区域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改变工作态度和行为,更规范地做好清洁消毒工作,提高清洁有效度,减少物体表面菌落数。  相似文献   

4.
口腔修复科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口腔修复科门诊院内感染的因素,制订有效控制措施,降低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以医疗器械、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诊疗室空气为监测目标。将2006~2007年进行监测的资料作为对照组,将加强管理后2008~2009年的监测资料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合格率。结果:采取有效管理前,医疗器械合格率92%,物体表面合格率84%,医务人员手合格率72%,诊疗室空气合格率80%;采取管理措施后,医疗器械合格率100%,物体表面合格率97.9%,医务人员手合格率96%,诊疗室空气合格率96.8%。结论:医疗器械、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诊疗室空气等易于污染,均可引起医院感染。只有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采用"标准预防"原则,才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手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细菌污染情况,为加强医院环境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择NICU 10类手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采样和细菌培养。结果共收集手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样本1 088份,细菌污染样本135份,阳性率为12.41%。10类物体表面均有细菌污染,其中计算机键盘和PDA污染率最高。共培养出细菌菌株155株,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结论 NICU手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细菌污染普遍,应加强病房内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工作,降低细菌在物体表面定植,为新生儿提供清洁而安全的诊疗环境。  相似文献   

6.
洁净手术室物体表面清洁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观察洁净手术室物体表面采用清水、消毒剂两种方法清洁的效果,为医院减少消毒剂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洁净手术室百级层流洁净手术间和万级层流洁净手术间各4间,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间.实验组用清水擦拭未被血液及体液污染的桌面(包括器械车、麻醉工作台、器械托盘、手术床垫)和地面、墙面;对照组常规采用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比较两组手术不同时段细菌培养合格率.结果 两组清洁后不同时段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洁净手术室未被有机物污染的物体表面选择清水擦拭有效可行,既能达到环境质量要求又能减少消毒剂对环境和物体表面的破坏,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舒适安全的室内环境.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洁净手术室物体表面采用清水、消毒剂两种方法清洁的效果,为医院减少消毒剂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洁净手术室百级层流洁净手术间和万级层流洁净手术间各4间,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间。实验组用清水擦拭未被血液及体液污染的桌面(包括器械车、麻醉工作台、器械托盘、手术床垫)和地面、墙面;对照组常规采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比较两组手术不同时段细菌培养合格率。结果两组清洁后不同时段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洁净手术室未被有机物污染的物体表面选择清水擦拭有效可行,既能达到环境质量要求又能减少消毒剂对环境和物体表面的破坏,为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舒适安全的室内环境。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介入手术室环境卫生质量,防止医院感染,保障患者治疗安全。方法对介入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4项环境卫生指标进行监测,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进,措施包括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手消毒规范化培训,加强进入手术室人员管控,严格手术室空气换气、抽湿、消毒管理等。结果抽检2013~2015年样本各42、38、55份,2015年合格率显著高于2013和2014年(均P0.0125)。结论对介入手术室环境卫生定期进行监测与改进,有利于深层次问题的暴露和解决,使介入手术室环境卫生质量持续提高,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9.
门诊手术室消毒灭菌质量监测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加强门诊手术室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2003~2007 年每月定期对门诊手术室的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液及无菌包进行抽样检测,采用检测-反馈-教育-整改-检测的管理方法对消毒灭菌工作进行系统管理.结果 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和灭菌物品5年监测均达100%,空气与工作人员手2005~2007年合格率均达100%.结论 门诊手术室消毒灭茵质量整体情况较好,且有逐年改善趋势.科学合理的监控操作和管理手段,是保证消毒灭菌质量的关键,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层流手术室未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采用清水和500mg/L84消毒液(含氯消毒剂)两种方法的清洁效果.方法:选择层流手术室千级1间和万级1间为实验组;百级1间和万级1间为对照组,在术晨和手术后,实验组采用清水擦拭未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手术室物体表面(包括麻醉工作台面、监护仪、器械台、电刀车、托盘架、嵌入式药品柜、控制面板、墙面),对照组使用84消毒液擦拭物体表面,比较两组采样物表菌落计数.结果;两种方法擦拭物体表面,细菌培养合格率符合卫生部消毒技术标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层流手术室未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物体表面采用清水擦拭可保持其清洁效果,在减少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消毒液对环境和人员的危害.对已被血液或体液等有机物污染或疑似污染的物体表面必须使用消毒液擦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准化监管模式在多重耐药菌(MDROs)感染预防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1~12月检出的多重耐药菌感染住院患者963例实施常规监管,对2016年1~12月检出的多重耐药菌感染住院患者759例实施精准化监管,即设立目标管理菌预警平台、制定集束化防控措施并监督落实、加强多学科协作防控多重耐药菌感染,比较精准化监管前后各项防控措施落实率及环境清洁消毒合格率。结果实施精准化监管后,医生开具隔离医嘱的执行率、隔离标识落实率、床边必备物品落实率分别由41.33%、51.82%、46.52%升至91.57%、96.05%、93.81%。清洁工具和环境物表ATP检测合格率分别由40.12%、36.88%升至78.36%、85.66%,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63.32%升至81.28%,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实施精准化监管模式可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多重耐药菌防控措施的执行力,保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对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发生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完善外来器械与植入物的管理流程,降低植入物提前放行率,确保医疗安全。方法采用双闭环管理模式对外来器械与植入物进行管理。医院层面闭环管理是利用医院耗材管理系统,实现外来器械与植入物的信息化管理,使临床科室、供应商、医学工程科、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财务科各部门对外来器械的管理工作环环相扣;消毒供应闭环管理是将CSSD质量追溯系统与医院耗材管理系统对接,实现接收、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使用、使用后再清洗消毒处理的信息化管理。结果实施闭环管理后植入物提前放行率由实施前的8.20%降低至1.59%。结论闭环管理模式明确了医院相关部门在外来器械与植入物管理环节中的职责,使临床科室医生对外来器械与植入物使用的风险有了足够的认识;使医院管理更趋精细化和规范化,有效规避因各环节过程管理中的疏漏带来的医疗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3.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长沙市4所医院300例产后6周复查的初产妇进行Edinburgh产后抑郁量表与自编问卷调查.结果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7.3%;产妇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与产后抑郁症无关(均P>0.05),分娩疼痛承受力、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母婴同室、母乳喂养为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P<0.05、P<0.01),且分娩方式是产后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分娩疼痛承受力与母婴同室是保护因素.结论产后抑郁症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应引起产科工作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列举口腔科在医院感染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给出了如何在工作中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有效措施,最终通过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加强防护,加强消毒灭菌,根据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可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使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北京友谊医院2007年~2008年出院的普外、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眼科、口腔科、泌尿科、耳科的456份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剔除术前因感染而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对其中使用预防用抗菌药物的331例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调查存在用药种类、用药时机、用药时间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医疗费用上涨,耐药菌种增加.结论 临床医师应深入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各手术科的特点,对原则进行细化,使各手术科形成有自身特点的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实施细则,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监督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在外科手术预防感染中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门诊PICC带管患者和护理人员感染率,避免PICC导管堵管及感染。方法对疫情期间需行PICC导管维护的155例患者,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实施线上管理与健康指导、线上精准预约维护时间,加强PICC专科护士职业防护、PICC维护室环境的清洁消毒,改进PICC维护流程与修订制度的防护管理。结果 155例PICC带管患者导管维护期间均未发生堵管及导管相关性感染。截至3月2日,本科室PICC维护护士均未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对PICC带管患者加强防控管理,可避免PICC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使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北京友谊医院2007年~2008年出院的普外、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眼科、口腔科、泌尿科、耳科的456份Ⅰ类切口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剔除术前因感染而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对其中使用预防用抗菌药物的331例进行分析。结果通过调查存在用药种类、用药时机、用药时间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医疗费用上涨,耐药菌种增加。结论临床医师应深入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根据各手术科的特点,对原则进行细化,使各手术科形成有自身特点的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实施细则,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监督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在外科手术预防感染中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静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24):131-133
研究消毒供应中心参与医学美容科医疗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蒙阴县人 民医院2022年6月-2023年6月的15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基础组(7名)和科研 组(8名)。基础组采取常规管理,科研组采取医疗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比较两组消毒灭菌质量、不 良事件及工作人员满意度。结果 科研组管理后器械拆装、消毒质量、清洗质量、包装质量评分均高于基 础组(P <0.05);科研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基础组(P <0.05);科研组满意率为100.00%,高于基础组 的57.14%(P <0.05)。结论 消毒供应中心参与医学美容科医疗器械清洗包装质量管理可提高消毒灭菌质 量,保证器械消毒合格并避免发生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9.
PURPOSE: An adequate vascular access is the precondition for a well-functioning hemodialysis. Due to the increasing age and the rising co-morbidity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the number of those with grafts or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VC) is steadily growing. The Dialock vascular access system provides a subcutaneously implantable device for hemodialysis that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central venous access with percutaneous puncture. PATIENTS AND METHODS: Over a period of 30 months 26 Dialock vascular access systems were implanted at our department. 17 patients were male, 9 patients female. In 11 patients the implantation of this system was indicated for internal medicine reasons. In 15 long-term hemodialysis patients implantation was carried out as ultimate solution because of persisting vascular access problems. In a comparable control group of 22 hemodialysis patients 47 vascular accesses were registered within the same period. In parallel, another 110 patients with grafts implanted at our department at that time but not put to hemodialysis at our clinic were analysed. RESULTS: In a comparable number of access days the graft and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showed a considerably higher infection rate (Exit site + blood stream infection) per 1,000 hemodialysis access days than the vascular access device. The rate of malfunctions with or without subsequent lysis was higher using the CVC than when applying Dialock or graft. Angiographies with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or thrombectomies, respectively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often required with the graft than changes of catheter when using the vascular access system. More than half of the 110 patients observed at the same time, who had a graft implanted at our department without subsequent hemodialysis at our clinic had to undergo another surgical or radiologic intervention. CONCLUSION: The Dialock access system represents in our experience a safe and with careful application less complicated vascular access device for the complex hemodialysis patient. With comparatively low infection and complication rates the Dialock vascular access system serves as a good alternative to the permanent CVC (Permcath) as well as to the gra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