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与P波离散度(PD)、P波最大时限(Pmax)的关系。方法观察组为50例冠心病(CAD)患者,对照组为40例正常人群。观察冠心病患者特别是有稳定型心绞痛反复发作病史患者的PD、Pmax。结果冠心病组心绞痛发作时与缓解后PD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冠心病组心绞痛发作时PD、Pmax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结论PD、Pmax受冠心病心肌缺血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QTc离散度(QTcd)的变化规律与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疑诊为冠心病者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运动前、中、后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的QTcd.结果 冠心病组运动后QTcd较运动前显著增大[(77.18±13.91)和(45.42±11.40)ms];冠状动脉正常组运动前、后QTcd变化无显著性(P>0.05).QTcd的变化规律反映了QTcd与冠心病心肌缺血呈正相关性.QTcd>50ms 作为运动试验阳性标准,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89.7%.传统运动试验标准诊断冠心病敏感性为95.2%,特异性为51.7%.结论 提示运动试验中QTcd>50 ms可作为判断冠心病的心电学指标之一,且能提高特异性,减少假阳性.运动引起的单纯交感神经兴奋并不增加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只有在心肌缺血时交感神经兴奋才使QTcd增大.  相似文献   

3.
平板运动试验中QRS波延长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平板运动试验(TET)前后QRS波变化,探讨其在TET中的意义。方法选择72例冠脉造影(CAG)者,根据CAG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A组)与冠心病组(B组),两组均行TET,采用运动前、后各时间段QRS波变化情况,分析与冠心病关系。结果两组在运动前与运动后8min时QRS波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运动后即刻、2min、4min、6min时的QRS波显著延长,A组运动后即刻、2min、4min、6min的QRS波显著缩短。两组各自组内比较,两组在运动前或运动后即刻、8min的QRS无显著性差异(P>0.05)。运动后2min、4min、6min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根据本文结果,建议在做平板运动试验时,测量ST段压低的同时,要测量QRS时限,以提高冠心病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阳性率或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含特发性)心房颤动(AV)及房性心律失常(AR,含频发性房性期前收缩或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伴或不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的关系。方法观察测量30例AF(AF组)和30例AR患者(AR组)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并与34例健康人(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AF组和AR组的P波离散度分别为118.26±8.24和43.56±6.87,P波最大时限分别为117.46±8.58和118.26±8.24,与对照组(Pmax98.46±5.12,Pd27.98±5.3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组多数患者P波离散度≥40ms。结论P波离散度是预测AF和AR体表心电图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平板运动试验(ETT)是目前临床上无创性诊断冠心病(CAD)的最有价值的方法之一。它具有简便、实用、可靠等优点,但其仍存在一定比例的假阳性及假阴性,为此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对传统的判断标准进行补充,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赵瑞平  宋志军  孙凯 《心脏杂志》2002,14(5):408-410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冠心病患者 QT离散度 (QTd)变化的意义。方法 :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的 14例冠心病患者与 16例冠脉造影正常者平板运动试验前、中、后体表心电图 QTd变化。结果 :运动前、中、后冠心病组QTd分别为 4 3± 16 ,70± 18及 4 8± 11ms,而冠状动脉正常组分别为 2 9± 4 ,2 9± 6及 2 7± 8ms。两组均 P<0 .0 1;冠心病组 QTd运动中与运动前后相比均 P<0 .0 1,而冠脉正常者差异并无显著性 ;以运动中 QTd≥ 6 0 m s判为异常 ,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 86 % ,特异性为 92 %。结论 :在平板运动试验中冠心病患者 QTd显著增大 ,它是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指标  相似文献   

7.
P波离散度与冠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P波离散度(Pd)对中年冠心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价值。方法 观察42例(年龄在45~65岁)冠心病并发PAf患者的Pd。最大P波值(Pmax)、左房内径(LAD)。并与无PAf的同年龄组冠心病患者的Pd、Pmax、LAD比较。结果 PAf组Pmax、Pd增高,LAD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d≥40ms预测PAf的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5.7%,阳性预测率为87.8%。阴性预测率为83.7%;Pmax≥llOms预测PAf的敏感性83.3%。特异性为83.9%,阳性预测率为81.4%。阴性预测率83.7%。LAD在PAf组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体表心电图P波离散度是预测中年冠心病患者并发PAf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波最大时限 (Pmax) ,P波离散度 (Pd)与房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 12导联心电图同步测定 6 0例房性心律失常的Pmax和Pd ,并与对照组比较 ,探讨Pmax和Pd对房性心律失常诊断的相关性。结果 房性心律失常组的Pmax和Pd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1) ,当Pmax≥ 110ms ,Pd≥ 4 0ms时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特发性发性心房颤动(PAf)P波离散度(Pd)的变化,方法:观察30例PAf(A组)P波最大时限(Pmax)和Pd,并与30例正常人(B组),对比分析。结果:A组Pmax、Pd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显意义(P<0.01),A组Pmax≥110ms,Pd≥40ms,显高于B组(P<0.01)。结论:Pmax,Pd是PAf发生简单的,有显意义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P波离散度 (Pd)是指同步记录的 12导联中 ,不同导联测定的P波最大时限(Pmax)与P波最短时限 (Pmin)间的差值 ,多数人该值 <40ms,当其 >40ms时 ,提示心房内不同部位存在非均质性电活动 ,是体表心电图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1个新指标[1] 。本文对 40例伴有房性心律失常者的Pd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我院就诊病人中出现房性心律失常者 (A组 )男 2 1例、女 19例 ,年龄 2 5~ 85 (65 95± 13 3 8)岁 ,以窦性心律为主导节律 ,同时伴有反复短阵房颤(Af) 2例、短阵房扑 (AF) 4例、短阵房速 7例、频发房早 2 3例、…  相似文献   

11.
P波离散度   总被引:174,自引:10,他引:164  
严重或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预测指标已有较多的研究,如心室晚电位、心率变异性、QT离散度、复极离散度、长短周期现象、T波电交替等。相比之下,房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预测指标的研究较少。最大P波时限(Pmax)常与房内和房间传导阻滞有关,近年来研究较多,是预测房颤价值比较肯定的指标。该指标认为正常时房内传导时间正向或逆向传导时间均在50ms左右(图1)。当有房内或房间传导阻滞时,体表心电图出现最大P波时限增加(>110ms)或P波双峰,峰间距离>40ms。有房内或房间传导阻滞时,激动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 5 0例冠状动脉正常者和冠心病患者运动前、中、后 QTc离散度 (QTc dispersion,QTcd)的变化规律 ,以探讨其在运动试验中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对象和方法 对象  1997年 7月~ 1999年 12月临床疑诊为冠心病者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者共 5 0例 ,均无束支阻滞、心脏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心室肥厚、QT延长综合征。  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 :所有入选者在行平板运动试验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将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至少 1支血管内径狭窄≥ 5 0 % ,定为有临床意义的病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的QT离散度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方法:30例正常人和27例冠心病人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测定运动前和运动高峰和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正常人群运动前后QTd及QTcd无差别,而冠心病患运动后QTd和QTcd较运动前明显增大。结论:运动后QT离散度增大是反映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重要指标,运动后QTd,QTcd增大结合ST段偏移可增加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前后校正 Q- T离散度 (Q- Tcd)变化对评定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 :比较 50例正常人及 6 0例冠心病患者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前后的 Q- Tc离散度变化。结果 :冠心病组运动前后及运动后各时点 Q- Tcd较正常组明显增大 (<0 .0 1) ;冠心病组运动后 2、 4、 6分钟 Q- Tcd较运动前增大 (P<0 .0 5)。结论 :运动后 Q- Tcd的变化可作为运动试验评定心肌缺血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平板运动试验时的QT离散度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解QT离散度(QTd)在运动试验中的变化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对30例临床诊断或疑诊为冠心病的病人先后行平板运动试验(简称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检查。17例运动试验阳性者中10例确诊为冠心病;13例运动试验阴性者中10例冠状动脉正常。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76.9%、特异性58.8%、准确性66.7%。冠心病组与冠脉正常组运动前、中、后QTd分别为46.25±20.13ms、71.92±20.37ms、51.25±14.48ms及32.35±6.64ms、30.88±9.23ms、29.38±8.54ms,两者比较,P均<0.01。冠心病组运动前、后与运动中QT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而冠脉正常组QTd变化无显著性。以运动中QTd≥60ms为异常,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100%、准确性96.7%。提示运动试验中QTd增加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敏感而特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平板运动试验不同时段QT离散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在平板运动试验(TET)时是否随心肌缺血的诱发而增大,以及选择那一时段的QTd、QTcd值作为判断标准。方法随机测量100例TET阳性者的运动前、运动中心率最高时、运动中或后ST压低最大时及运动后2分钟的QTd、QTcd,并与100例TET阴性者作对比研究。结果阳性组运动中心率最高时、运动中或后ST压低最大时及运动后2分钟的QTd、QTcd较运动前显著增大(P<0.01),尤以运动致ST压低最大时为明显,而阴性组运动心率最高时、运动后2分钟的QTd、QTcd与运动前比较无明显增大(P>0.05)。结论TET中QTd、QTcd的变化或无变化与ST改变有良好的相关性,QTd、QTcd值增加可作为TET结果判定的新的参考指标,QTd、QTcd值的选择应以ST压低最大时为宜  相似文献   

17.
平板运动试验不同时段RT离散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在平板运动试验(TET)时是否随心肌缺血的诱发而增大,以及选择那一时段的QTd、QTcd值作为判断标准。方法 随机测量100例TET阳性才的运动前、运动中心率最高时,运动中或后ST压低最大时及运动后2分钟的QTd、QTcd,并与100例TET阴性者作对比研究。结果 阳性组运动中心率最高时,运用中或后ST压低最大时及运动后2分钟的QTd、QT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对心房颤动(Af)发生机制的研究表明,心房内不同部位的非均质性电活动,可引发房性心律失常和Af。P波离散度(Pd)反映心房内不同部位的非均质性电活动,是预测阵发性Af的心电图新指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认为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Pd)是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电图指标之一。本文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时的最大P波时间(Pmax)和Pd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P波离散度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Wd)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将房性心律失常不伴器质性心脏病84例(A组)、房性心律失常伴有器质性心脏病80例(B组)及无房性心律失常无器质性心脏病组的正常对照组(C组)84例,采用纸速50mm/s的12导同步心电记录仪描记常规心电图,测量最大P波时限及最小P波时限,计算两者差值为PWd。结果有A、B两组的PWd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有A、B两组的PWd≥60岁组较<60岁组大,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PWd的增加可作为一种预测房性心律失常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