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T2DM患者胸部CT表现及随访肺内病变变化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观察60例T2DM患者胸部CT图像,用CT视觉评分方法定量分析肺内病变,并与CT复查图像进行对照,分析肺内病变变化特征与临床的关系。结果60例T2DM患者中胸部CT表现正常9例(15%)、磨玻璃样影31例(52%)、小叶间隔增厚32例(53%),多于胸膜下线8例(13%)、支气管血管束增厚3例(5%)、小叶内间质增厚3例(5%)等病变(X2=76.979,P<0.01)。肺内病变具有周围分布、下肺分布为主的特点。复查后仅14例磨玻璃样病变有不同程度吸收,与磨玻璃影积分值无变化组相比,磨玻璃影积分值变化组病程较短(t=2.485,P=O.023),HbA1c较低(u=2.831,P=0.015)。结论CT及其随访检查的半定量分析肺内病变,对评估糖尿病肺损害的短期变化及与临床的关系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结节病胸部CT特征及其治疗后的变化.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2000年1月至2006年3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90例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CT表现.90例中男32例,女58例,年龄31~71岁,其中43例复查CT 2~8次,间隔时间最短5 d,最长1个月.随访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4年.结果 CT影像表现为结节69例(77%),主要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37例(41%),团块31例(34%),磨玻璃影39例(43%),支气管血管束增粗30例(33%),小叶间隔线58例(64%),纤维化17例(19%,包括支气管变形8例,条索影5例,蜂窝影4例),空气潴留3例(3%),支气管狭窄8例(9%),胸膜改变42例(47%),肺门纵隔淋巴结增大76例(84%),肺部病变并存83例(92%).结节、团块、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的患者治疗后随访复查5 d至4年,好转例数分别为25例(25/30)、9例(9/15)、11例(11/16)及10例(10/12);小叶间隔线、支气管变形、条索影、蜂窝影吸收好转例数分别为10例(10/22)、0例(0/4)、1例(1/3)及0例(0/2).结论 结节病胸部CT表现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特征,治疗中CT追踪检查可提高确诊率,且有利于观察治疗效果;结节、团块、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粗的患者治疗后吸收明显,表现为线状影、支气管变形、弥漫条索影、蜂窝影的患者治疗后吸收不佳.  相似文献   

3.
SARS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临床诊断的50例SARS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与诊断价值。结果 50例均行胸片(后前位和右侧位或左侧位)检查,其中12例患多次摄床边胸片,11例患行HRCT检查,未行MRI检查。50例胸片均发现阴影,双侧肺内片状密度增高影27例(54%)和/或磨玻璃样影22例(44%),一侧肺内片状密度增高影19例(38%),双侧肺内间质改变呈网状阴影4例f病变短期内呈游走性和进展。吸收慢并且恢复后部分病例肺内纤维化;1例经胸部透视对肺内和胸膜病变进行了鉴别;11例经HRCT检查进一步了解肺内和纵隔病变。结论 凡临床诊断或疑似SARS病例短期内应进行影像学检查,并进行短期拍胸片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与分析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患者的呼吸系统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以期改善HLH的早期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以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并确诊为HLH患者(11例)的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学特征.结果 HLH患者呼吸系统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5例)、胸闷(6例)、气促(5例).在胸部影像学检查方面,X线胸片(共3例)主要表现为肺部磨玻璃样影(2例)、结节病灶(3例);CT(共8例)主要表现为肺部磨玻璃样影(3例)、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胸腔积液(7例)、胸膜增厚(6例)等.结论 HLH的呼吸系统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不具有特征性,但呼吸衰竭和弥漫性磨玻璃样改变可能是重症HLH的呼吸系统表现,需要及时识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正确认读胸部CT的磨玻璃影,以早期做出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20年1月至2月,收治的影像学不除外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的8例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临床病史、流行病学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胸部CT的影像学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17~73岁。8例患者均有咳嗽及呼吸困难症状,其中7例有发热。8例患者淋巴细胞绝对值、比例均明显降低,C反应蛋白均增高。胸部CT表现为磨玻璃密度病灶(8/8)、支气管血管束增粗(6/8)、小叶间隔增厚(5/8)、实变影(4/8)、空气支气管征(4/8)、铺路石征(3/8)、树芽征(1/8)、气体陷闭(1/8)表现。结论:对于流行病史不明确,胸部CT以磨玻璃样病变为著的病例,正确认识影像鉴别的关键点,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报道2例接触84消毒剂后所致吸入性肺损伤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气喘、刺激性干咳等无特异性症状,胸部CT具有特征性表现,结合病史有助于诊断。超急性期(24 h内)CT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弥漫分布的磨玻璃影,呈重力分布,类似于肺水肿改变。急性期CT表现为具有特征性的“小环征”。恢复期CT表现为“小环征”消失以及低垂部位...  相似文献   

7.
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合并干燥综合征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6岁.因体检X线胸片见双肺弥漫病变1周入院.患者临床表现仅轻微口干,1周前常规体检时X线胸片发现双肺纹理紊乱,多发结节影,遂行胸部高分辨CT,见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与多发结节影,并可见多发大小不等囊泡样改变,以双下肺为著.无盗汗、体重下降.既往史:7年前发现肝血管瘤并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致肺静脉狭窄(PVS)患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治的3例射频消融致PV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PVS均因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术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嗽、咳嗽、咯血、胸痛及劳力性呼吸困难,胸部影像表现为渗出实变影、胸腔积液,最终经肺血管MRA或CT肺血管造影确诊,1例接受了支架置入术,2例接受了药物保守治疗,随访4个月~9年,患者一般状况可,日常生活不受影响。复习了60例心房颤动射频消融致PVS病例的临床资料,男性50例,女性10例,年龄16~70岁。患者发病时距射频消融手术平均时间为5(2~7)个月,临床表现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咯血、咳嗽、咳痰及胸痛最为常见,胸部影像以实变影、磨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及胸腔积液最为多见,治疗以介入治疗、肺叶切除及手术修复为主。结论:射频消融术后患者若出现咳嗽、咯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胸部影像表现为渗出实变影、磨玻璃影、胸腔积液及小叶间隔增厚,应警惕PVS可能,CT肺血管造影是评价和诊断PVS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系统性硬化症(SSc)肺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2~2017-04该院临床确诊15例SSc肺部HRCT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SSc患者肺部正常4例,表现以两肺外围分布为主的间质性纤维化11例。HRCT主要表现支气管血管束扭曲变形、小叶间隔增厚,可见条索状影、胸膜下线及弧形线9例,呈网格状改变7例。沿支气管血管束及小叶间隔分布小结节状影,胸膜下见小结节影10例。单纯以磨玻璃样改变5例,轻度胸膜增厚或少量胸腔积液9例。小片状实变影及蜂窝肺4例。结论 HRCT显示SSc的间质性细微病变,在SSc的诊断和随访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高分辨率CT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武章  刘淑娜 《山东医药》2003,43(19):48-49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疾病 ,为探讨其高分辨率 CT(HRCT)表现特点 ,我们对 30例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 HRCT及常规 CT表现进行了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文男 17例 ,女 13例 ;年龄 4 2~ 78岁 ,平均 5 7岁。均经病理和临床证实为特发性肺纤维化。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Plus- CT扫描机 ,先行常规 CT扫描 ,再行 HRCT扫描。两种 CT检查的主要表现见表 1。表 1 本组 HRCT与常规 CT表现比较CT征象 n 磨玻璃影牵引性支扩不规则条状影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间质增厚蜂窝影HRCT常规 CT…  相似文献   

11.
宋承东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7):1350-1351
目的分析胸部X线及高分辨CT(HRCT)在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58例IPF患者分别行胸部X线和HRCT影像学检查,并随访分析其动态变化与临床疗效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IPF患者胸部X线主要表现:在两肺基底部的周边出现磨玻璃阴影,网状、网结状阴影为特征,常为双侧,不对称,伴肺容积减少。IPF患者HRCT主要表现:①磨玻璃样影及实变影;②囊状、蜂窝征;③胸膜下线影、网状影;④结节影;⑤小叶中心型肺气肿;⑥两下肺牵拉性支气管柱状及囊状扩张。结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HRCT不仅能显示胸片无法显示的特殊表现,还能动态性观察和判断临床疗效及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肺部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pSS患者肺部CT图像,观察各种病变的分布特征.用CT视觉评分方法定量分析肺内病变,并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pSS患者肺动脉高压(PAH)、抗SSB抗体阳性的关系.结果 68例pSS患者PAH 13例(19%),抗SSB抗体阳性25例(37%),肺部CT表现正常13例(19%),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小叶内间质增厚在本组病例中出现的频率较高(>40%).肺内病变分布具有周围分布、下肺分布为主的特点.小叶间隔增厚、囊性变与pSS患者PAH相关(OR=1.780、2.513,P<0.05),囊性变与患者抗SSB抗体阳性有明显相关性(OR=10.530,P<0.05).结论 肺部CT可以定量分析pSS肺损害的程度,并能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苏毅  倪傲  李源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6):996-998
目的 探讨高分辨CT扫描技术,对肺间质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Philips MX8000 Dual 螺旋CT机对30例肺间质性病变患者,行高分辨CT技术扫描.结果 高分辨CT可清晰显示肺间质性病变的各种征象,肺间质性病变的高分辨CT主要表现为:(1)磨玻璃样密度影;(2)肺小叶间隔增厚;(3)小叶内间质增生;(4)网格状影;(5)胸膜下弧线影;(6)蜂窝肺;(7)牵拉支气管扩张;(8)胸膜增厚.病变分布以两肺中外带、胸膜下为主,病灶自肺尖向肺底逐渐加重,两肺基底部病变明显.结论 高分辨CT扫描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能细致、准确地反映肺间质病变的影像特征,对肺间质性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相关性肺间质病(CTD-ILD)的临床特点,分析患者肺部CT表现与肺功能相关性,为指导临床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及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37例确诊为结缔组织相关性肺间质病的患者,并对胸部CT影像表现、肺功能的结果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137例患者胸部CT检查结果:(1)胸膜下线影96例。(2)小叶间隔增厚64例。(3)不规则纤维索条影119例。(4)磨玻璃影91例。(5)牵拉性支气管扩张21例。(6)蜂窝样灶39例。肺功能结果:137例患者中,5例患者肺功能正常,余患者均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轻度肺功能损伤患者58例,中度肺功能损伤43例,重度肺功能损伤31例。经相关性分析,CT评分结果与肺功能DLco、FEV_1、FVC存在负相关性。结论结缔组织相关性肺间质病CT的表现与肺功能有相关性。CT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肺功能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1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60岁,因"间断气短5年,加重10 d"入院。患者10 d前劳累后出现胸闷、气短且有夜间憋醒,外院行胸部CT提示双肺弥漫斑片影、磨玻璃影,发现小叶间隔略增厚,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发病以来偶有咳嗽,无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双下肢水肿,饮食及睡眠可,二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改变。既往5年前因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置入双腔起搏器。3个月前因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术,术后胺碘酮400 mg/d口服2个月。有高血  相似文献   

16.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是一种少见的系统性低度恶性肿瘤性疾病。LAM合并乳糜肺炎较为少见,易误诊、漏诊。本文报道1例LAM合并乳糜肺炎,患者胸部CT示双肺散在小圆形囊状透亮影、斑片影、磨玻璃影。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11370.2 ng/L,痰乳糜试验阳性。腹部CT示腹膜后可见多发低密度团块影。予西罗莫司维持治疗(血药浓度5~10μg/L),随访18个月,患者症状改善,肺部病变、腹部病变逐渐吸收,血清VEGF-D水平降至3231.9 ng/L。胸部CT示肺部出现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影、斑片影等影像学表现时,需考虑乳糜肺炎可能;VEGF-D对该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西罗莫司对LAM合并乳糜肺炎疗效显著,但其长期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高分辨率CT(HRCT)诊断活动性肺结核间质改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5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120例,均接受HRCT检查,依据是否存在肺间质改变分为研究组(存在间质病变)、对照组(不存在间质病变),分析肺间质病变发生特点、分布部位与特征,观察肺间质改变者治疗前后HRCT影像特征变化及与病灶吸收的关系。结果肺结核间质病变好发于两上肺野,且病变呈双肺弥漫性分布,主要为片状蔓延或沿支气管树分布,小叶内间质异常为间质改变的主要HRCT表现,包括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等,依据间质类型分为轴心间质异常24.69%、周围间质异常40.74%、间隔间质异常34.57%,伴发实变影、支气管播散、气道增厚伴扩张、空洞、肺大疱、气胸;经规范抗结核治疗后30.86%病灶明显吸收,稍有吸收25.93%,无明显吸收43.21%,吸收组、未吸收组治疗中与治疗前各HRCT影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结束时吸收组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检出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治疗中(P0.05),吸收组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检出率低于未吸收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HRCT的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与病灶吸收有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HRCT有一定影像学表现,以小叶内间质异常为主,表现为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磨玻璃影、树芽征等,其中小叶内细网织线影、微结节,吸收慢,需更长时间治疗与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出现肺部并发症时的CT影响学表现。方法该次调查的样本在作者所在的医院选取,样本容量为160例,组别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选取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80例,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在48~7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8.54±4.8)岁;所有参与该次研究的糖尿病患者均已经出现肺部并发症,再选取同院的单纯肺结核的患者80例,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在46~69岁之间,平均年龄在(54.31±2.9)岁。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CT结果的差异,从中分析总结糖尿病肺部并发症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CT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发现,糖尿病肺部并发症的80例患者:有13例患者出现磨玻璃影(16%),25例患者CT表现为网织影(其中,10例患者表现为胸膜下线)(31%),15例患者表现为小叶间隔增厚(18%),8例患者为小叶内间质增厚(10%),6例为间质小结节(7.5%),4例患CT表现呈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增厚(5%),其余患者肺部CT影像学检查结果无异常(11.25%);观察组患者的CT影像学结果显示:磨玻璃影患者1例(1.25%),小叶间隔增厚患者2例(3.75%),网织影的患者3例(其中,CT表现胸膜下线的患者1例)(2.5%)。此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和肺部疾病两者均能促发彼此的病情恶化,临床上一般在对两种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之前,首先要进行影响学的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最终主要依据病理检查结果确诊。最终为患者有效的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分析肺部恶性肿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早期CT影像改变.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12月因肺部恶性肿瘤于本院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患者226例,共计消融瘤灶233个,分析评价治疗后瘤灶的CT影像改变.患者中原发性肺癌201例,肺转移癌25例.接受射频消融的瘤灶直径最小1.00 cm,最大10.60 cm,平均(4.36±2.45)cm.平均随访时间13.61个月(范围1~30个月).CT影像改变的评价由3名影像科医生和3名胸外科医生共同完成.结果 最常见的CT表现是治疗后立即出现消融瘤灶周围肺组织内磨玻璃样改变,共有215例患者(95.13%,215/226)发生,多在1个月内吸收;191患者(84.51%,191/226)治疗后瘤灶立即出现增大,127例患者(56.19%,127/226)消融瘤灶内多发小空泡形成;51例患者(22.57%,51/226)空洞形成;121例患者(65.05%,121/186)在术后1个月随访时,胸部CT扫描提示病灶有增大;66例(46.15%,66/143)、57例(50.89%,57/112)患者分别在术后3、6个月CT复查时病灶缩小.结论 射频消融瘤灶周围的磨玻璃样改变、空洞及多发小空泡形成,以及胸膜改变是射频消融治疗后最常见的CT所见.射频消融术后1个月内病灶多表现为增大,治疗后6个月病灶缩小.CT是射频术后评估疗效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0.
2019年4月17日,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科收治1例69岁男性因外院结核分子生物学阳性诊断为肺结核的肺癌性淋巴管炎患者。该患者因“发现肺部阴影3个月,间断咳嗽2个月”入院。既往有结肠癌病史。胸部CT扫描显示双肺弥漫性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结节伴磨玻璃影,伴小叶间隔增厚,双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双侧胸腔积液,在外院行肺泡灌洗液(BALF)GeneXpert MTB/RIF(简称“ GeneXpert”)检出MTB(极低)及TB-PCR检出MTB,诊断为肺结核,转诊至武汉市肺科医院。入院后完善结核相关检查,PPD皮肤试验阴性,γ干扰素释放试验阴性,胸部CT影像学特征不符合肺结核改变,临床怀疑BALF结核病病原分子生物学检测假阳性,建议患者复查BALF、GeneXpert及经气管镜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患者拒绝。给予诊断性胸腔穿刺,抽出胸腔积液20ml,送检显示,癌胚抗原(118.4μg/L)明显升高,提示恶性胸腔积液;最后行内科胸腔镜胸膜活检,提示转移性低分化腺癌,结合胸部CT表现,诊断为肺癌性淋巴管炎。患者后因病情恶化死亡。笔者认为,影像学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结节伴小叶间隔增厚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时需鉴别肺癌性淋巴管炎。影像学表现与肺结核不相符时,分子生物学阳性诊断肺结核需谨慎,以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