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托品试验是临床上判断窦房结功能较为简便、安全的常用方法之一,但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值得予以重视。现将我院1990年1月~2004年12月在阿托品试验中,引起的12例心律失常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托品对急性右冠状动脉梗塞急诊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128例冠脉造影显示急性右冠脉闭塞致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分为阿托品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阿托品组冠脉开通前给予小剂量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对照组不给予阿托品干预,观察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阿托品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27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16例,缓慢心律失常11例,术后低血压13例,对照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47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15例,缓慢心律失常32例,术后低血压24例,两组缓慢性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急性右冠脉心梗患者,急诊开通冠脉前,给予小剂量阿托品可以减少再灌注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及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试验中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方法64例因静息性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排除具有缺血意义的病变后进行乙酰胆碱试验,术中连续记录心电图变化,比较痉挛组和非痉挛组缓慢型心律失常情况,并选择冠状动脉痉挛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25例患者分别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及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重复乙酰胆碱试验,观察冠状动脉痉挛和心律失常的变化情况。结果乙酰胆碱试验痉挛组(46例)和非痉挛组(1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痉挛组中14例经过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重复乙酰胆碱试验均未能诱发痉挛,但12例仍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另11例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重复乙酰胆碱试验均未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仅1例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结论乙酰胆碱试验中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可能与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痉挛无关。  相似文献   

4.
阿托品对心脏的少见副作用及心电图改变戚厚兴,谢祥兰,杨志寅(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272129)阿托品是缓慢型心律失常治疗的常用药物之一,可用于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阿托品试验也常作为测试某些心脏组织电生理功能的常用手段之一。但近年来发现其对...  相似文献   

5.
持续的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插管检查的重要并发症,往往发生在造影剂注入冠(状动)脉之后(一般认为发生率可达2%),至于自主神经反射所起的作用迄今未明。尽管常常在冠脉造影术前预防性使用毒蕈碱样受体阻断剂阿托品,以减少窦性心动过缓和血管迷走反应,然而阿托品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意见截然不同。本试验按照病例-对照的方式进行。在  相似文献   

6.
目前,在基层医院食道调搏术这一检测窦房结功能的技术尚未普及。阿托品试验仍为临床医师用于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窦房结的固有病变与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均可引起窦房结功能不全,阿托品试验阴性提示系自主神经调节异常引起的窦房结功能不全。阿托品试验致房性心律失常较少见,现将二例病案报导如下: 例1男,42岁。因胸闷、心悸就诊。心电图显示显著窦性心动过缓,为排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给予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迷走神经反射在急性下壁、后壁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147例冠脉造影显示急性右冠脉闭塞致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患者,分为阿托品预防组(76例)和对照组(71例),阿托品预防组冠脉开通前给予小剂量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对照组不给予阿托品干预,观察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低血压、慢血流、无复流发生情况。结果:阿托品预防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34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18例,缓慢心律失常16例,低血压22例,慢血流5例,对照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50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17例,缓慢心律失常33例,低血压32例,慢血流9例,无复流2例,两组缓慢性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迷走神经反射在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急诊开通冠脉前,给予小剂量阿托品拮抗迷走神经反射,可以减少再灌注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及低血压的发生,增加手术平稳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梗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点及阿托品前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实验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急诊PCI)致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研究,为临床对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通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前应用阿托品,了解阿托品对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等缓慢性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就诊的患者共252例。对发病12小时内进行PCI术的患者根据急性下壁、前壁心肌梗死进行分组。分别计算出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类型及发生率。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92例,配对分成二组:一组冠脉开通前予阿托品1mg静推;另一组不予任何药物干预。分别观察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发生71例次,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13例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实验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15例次,室性心律失常发生12例次;对照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33例次,室性心律失常发生9例次。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阿托品前处理的急性下壁心梗患者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未经阿托品前处理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P〈0.01)。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联合使用阿托品及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提供抢救成功效率进行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50例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31例患者的心电图显示快速性心律失常,其中2例患者属于致命性心律失常,19例患者属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在经过我院使用盐酸戊乙奎醚、阿托品等药物进行治疗后,50例患者均已好转或者是痊愈出院。结论急性乌头碱中毒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律失常,严重时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果在早期使用盐酸戊乙奎醚、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进行及时治疗的话,可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必要时,也可有选择性的使用利多卡因等药物进行治疗,以提高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的抢救成功效率。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患者,男,64岁,头昏、心悸、胸闷半年,加重1周就诊。体检:血压:120/75mm Hg(1mm Hg=0.133kPa),心率45次/min,心律不齐。其他各项辅助检查均正常。临床诊断:考虑病窦综合征而行阿托品试验:静脉注射阿托品1.5mg,7min时出现复杂心律失常(图1)。梯形图示交接性QRS波群时间0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常用阿托品试验鉴别心动过缓的性质,及治疗某些缓慢心律失常,但对其在心脏方面引起的副作用,很少引起注意。我们最近观察了5例,均经心电图证实,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2~54岁。5例中发生短暂心律失常者4例,心肌缺血3例,室内传导阻滞1例,房颤2例;1例Ⅱ度Ⅱ型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乌头碱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MB同工酶的变化及阿托品干预治疗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0例乌头碱中毒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致心律失常组),经阿托品治疗前后比较检测血清NO、NOS、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MB同工酶水平,同时检测30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血清NO、NOS、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MB同工酶水平,并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致心律失常组治疗前血清NO、NO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致心律失常组治疗后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MB同工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治疗前患者,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治疗前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MB同工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乌头碱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内皮功能及心肌均受到损害,阿托品对乌头碱致严重心律失常患者的解救起致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心脏病伴有心动过缓,常规应用阿托品治疗是众所周知的。近年来国外已陆续报道静脉注射阿托品可以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唯国内迄今尚未见正式报告。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介绍于下,并结合文献作一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食管心房调搏术测定房室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参数来判断房室传导功能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以心动过缓测窦房结、房室传导功能和心动过速查因的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入选者均于术前行常规及动态心电图,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并对74例经食管心房调搏房室传导功能降低的患者,进行阿托品试验,试验前后对照分析.结果 食管心房调搏对房室传导阻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其中69例静推阿托品后显著改善,仅5例静推阿托品后无明显改善,而植入起搏器治疗.并有1例静注阿托品后诱发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结论 食管心房调搏可在早期发现并鉴别诊断功能性和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阿托品试验联合仰卧起坐运动对窦房结功能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定阿托品药物试验联合仰卧起坐运动对窦房结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241例行常规阿托品试验、且视情况加做仰卧起坐运动为A组;B组行常规阿托品试验(对照组)105例.结果 A组阿托品试验阳性41例、占17.0%;B组阿托品试验阳性35例、占33.3%,两者P值<0.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 未做仰卧起坐运动的B组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即阿托品试验A组较B组更具特异性.与患者对阿托品药物剂量及敏感性有关,因此,阿托品试验联合仰卧起坐运动具有显著减少阿托品试验假阳性,提高对窦房结功能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拟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阿托品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86例心律失常病人按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阿托品治疗,研究组基于对照组联合自拟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24h动态心电图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37%,高于对照组6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两组24h最慢心率、24h平均心率、平静心率、24h总心搏数均升高(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拟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阿托品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优于单药阿托品,能提高心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药源性心律失常3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369例药源性心律失常。方法收集临床资料,部分为个案,采用自身配对、治疗前后比较等方法观察药源性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结果369例中,分别有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阿托品、抗生素、西沙比利、西洛他唑、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等,可引起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结论相关药物可引起多种心律失常,与药物对心脏直接和间接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8.
在急性心肌缺血和冠状循环不全入院前阶段所发生的窦性心动过缓和室性异位搏动,阿托品曾被认为是一种有用的药物。然而,在心肌梗塞时,阿托品所引起的心率增快可使心肌氧耗量增加,从而加重心肌缺血而产生不利影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阿托品后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亦已有过报道。  相似文献   

19.
心肌梗死早期有11~27%发生缓慢心律失常。据最近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时出现的心动过缓,阿托品的价值可疑,该药可能加重心肌缺血,并诱发危险的心律失常。作者报告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入院后3小时  相似文献   

20.
我院于2005年3月~2005年5月收治山野菜中毒致室性心律失常17例,应用阿托品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