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临床多发生于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青壮年。主要有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和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已成为治疗这类室性心动过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现将1999年5月至2003年1月进行的IVT、室性早搏(室早)的射频导管消融1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现在诊断技术未能发现明确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证据的室性心动过速[1],根据IVT起源部位和QRS波形态又分为左室特发性(ILVT)和右室特发性(IRVT).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速,通常分成特发性左室室速(ILVT)和特发性右室室速两种.其中ILVT约占特发性室速的20%,临床发作特点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相似,血液动力学稳定,且体表心电图QRS波群较窄.ILVT多起源于左心室间隔部,其电生理机制、体表心电图特征、电生理标测及消融方法已有较为详细的报道[1-4].本研究探讨窄QRS波群ILVT的体表心电图表现及电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儿童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LVT)的临床特征和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治疗的效果。方法:56例ILVT患儿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RFCA治疗,左心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左心室流出道VT(LOT)和左前间隔来源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消融终点为程序刺激或静点异丙肾上腺素室速不被诱发。结果:RF-CA治疗ILVT的成功率为98.2%,复发率为5.5%。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心室后间隔部47例,左前间隔3例,左心室流出道6例。结论:ILVT的RFCA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对20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左心室IVT16例,右心室IVT4例),进行心脏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20例患者均获得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34例,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IRVT)采用起搏标测确定消融耙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确定消融靶点.结果其中20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和流出道,1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31例即刻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91.2%.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刘同宝 《山东医药》2003,43(28):52-53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是指发生于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特发性室速 ,其发生率约为临床确诊室速的 10 %。临床上对 IVT的分类方法有多种 ,根据心动过速发作时 QRS波形态分为右束支阻滞型 IVT和左束支阻滞型 IVT,一般将前者简称为左室 IVT,后者简称为右室 IVT。就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而言 ,左室 IVT主要起源于间隔左室面的左后分支区域 ,而右室 IVT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速不同 ,IVT行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且创伤小 ,目前已成为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发生于无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特发性室速,其发生率约为临床确诊室速的10%.临床上对IVT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根据心动过速发作时QRS波形态分为右束支阻滞型IVT和左束支阻滞型IVT,一般将前者简称为左室IVT,后者简称为右室IVT.就心动过速的起源部位而言,左室IVT主要起源于间隔左室面的左后分支区域,而右室IVT主要起源于右室流出道.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速不同,IVT行射频消融治疗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和安全性,且创伤小,目前已成为这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重点叙述常见的左室IVT和右室流出道室速.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简称特发性室速(IVT)约占室性心动过速(VT)总数的1/3。其原因、临床表现、诊疗、预后等方面与VT明显有别,故结合晚近有关资料对IVT作一概述。1.命名:自60年代初有学者报道了无器质性心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指不伴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亦排除了代谢或电解质异常、遗传性心脏疾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为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速(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ventricular tachycardia,RVOT-VT)。特发性室速占各种原因室速的10%~20%。右心室特发性室速80%以上为右心室流出道起源。多在20~40岁发病,女性略多见。临床经常表现为频发室性早搏(室早)、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17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方法和结果。方法 左室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16例,右室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Righ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RVT)1例,15例ILVT采用标测V波前最早浦肯野纤维电位(P电位)方法,1例因室速不能诱发的ILVT和1例IRVT采用起搏标测。射频消融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 射频消融治疗ILVT成功率为87.5%,IL-VT均起源于左室间隔面,有效消融靶点处P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起始点提前(29.6±11.2)ms(20~55ms)。IRVT1例射频消融成功,有效消融靶点处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完全相同。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3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成功经验。103例IVT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VT(IRVT)和其他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为96.12%,ILVT为92.9%,IRVT为98.4%,复发率为2.9%。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室后间隔部32例,左室游离壁1例,左室流出道9例,右室流出道60例、流入道1例。结论:IVT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估计其起源位置。IVT的RFCA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室速(IVT)是一较常见的心律失常,张泽灵等(1981)报道其在室性心动过速中占10%左右。起源于左前分支的IVT伴传出阻滞则很少见,现报告1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方法对52例行射频消融的IVT患者进行标测.39例源于右心室的IVT采用消融导管右心室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12例起源于左心室的IVT以发作时消融电极导管在左心室内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 ms的最早高频低振幅电位为消融靶点(激动顺序标测法),1例左心室室速采用起搏标测法.结果左心室IVT消融成功率100%(13/13),右心室IVT消融成功率94.87%(37/39).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  相似文献   

15.
无人区心电轴在宽QRS波心动过速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无人区心电轴在宽QRS波心动过速(WCT)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并测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0月经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的WCT患者窦性心律及心动过速时心电图中Ⅰ、Ⅲ标准导联QRS波振幅的代数和,计算QRS波额面平均心电轴,观察无人区心电轴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及规律。结果137例[其中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65例,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SVT)72例]明确诊断的WCT患者中,18例出现无人区心电轴,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16例(占室速24.6%,占总病例11.7%),均为左心室特发性室速;宽QRS波室上速2例(占宽QRS波室上速2.8%,占总病例1.5%),均为心房颤动(房颤)伴左侧旁路前传。结论无人区心电轴可以作为鉴别室速与宽QRS波室上速的一项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心电图特点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对29例IVT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17例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为特发性左室心动过速(ILVT);12例呈左束支阻滞(LBBB)图形,其中8例为反复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RMVT),4例为阵发性持续性单形室性心动过速(PSMVT);21例患者可见房室分离,其中15例出现心室夺获或室性融合波。所有患者经射频消融术(RF-CA)证实起源部位,并治疗成功。结论 IVT心电图有其特征性的改变,预后良好,射频消融治疗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可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7.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entrant tachycardia,AVRT)与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1eft venmcular tachycardia,ILVT)合并存在较少见,下面报道5例两类心动过速并存患者的电生理特点及射频导管消融情况。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RVOT-VT)是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即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的没有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及致心律失常因素基础上的室性心动过速(VT).RVOT-VT在国外约占全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80%左右,在国内也不少见.  相似文献   

19.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s ),包括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 )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 ),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多数为无结构性心脏病。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 )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近年来,经心内膜途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PVCs/IVT逐年增加。然而,左心室心外膜VAs起源者经左心室心内膜消融无效而需经心外膜消融才能成功。Daniels等报道心外膜起源IVT的发生率可达9%。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本院收治的22例不同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心电图表现,分析讨论不同部位IVT的心电图特点和心电图鉴别诊断。临床资料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22例,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11~65岁,临床体格检查,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的依据,因而诊断为IV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