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癌p53、p21^WAF1/CIP1和细胞周期素E(CyclinE)基因的表达、相互间的调控及其与膀胱肿瘤复发生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法(SP)检测64例有随访资料的膀胱癌患者p53、p21^WAF1/CIP1、CyclinE基因和Ki-67抗原表达,并用双变量相关分析、Kaplan-Meier分析及Cox regression多因素分析。结果:p53与p21WAF1/CIP1之间有明显相关(rs=-0.630,P=0.000)。p21^WAF1/CIP1与CylinE之间无明显相关(rs=-0.160,P=0.206),p53、Ki-67阳性表达患者有较高的肿瘤复发率。结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p53、Ki-67可作为评估膀胱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P27KIP1和P53及P21WAF1/CIP1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P27KIP1、P53、P21WAF1/CIP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中P27KIP1、P53、P21WAF1/CIP1的表达。结果90例胃癌组织中P27KIP1、P53、P21WAF1/CIP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8.9%、56.7%、51.1%;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浸润深度加深、恶性程度增加,P27KIP1、P21WAF1/CIP1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P<0.05),P53阳性表达则相反;P27KIP1与P53、P21WAF1/CIP1表达显著相关(P<0.05);P27KIP1、P21WAF1/CIP1表达与胃癌预后密切相关(P<0.05),P53表达与患者术后生存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P27KIP1、P53、P21WAF1/CIP1异常表达可加速细胞周期转化,促进胃癌的发生,其蛋白检测尤其是P27KIP1、P21WAF1/CIP1蛋白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预测肿瘤转移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癌P21WAF1/CIP1、P53基因的表达、相互间的调控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检测122例有随访结果的膀胱癌患者的P21WAF1/CIP1、P53基因表达,并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P53野生型肿瘤中P21WAF1/CIP1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P53突变型肿瘤,P53突变型肿瘤中保持P21WAF1/CIP1阳性表达者具有与P53野生型肿瘤同样低的复发率和较长的生存期。结论:维持P21WAF1/CIP1的表达可清除P53突变蛋白的有害作用;根据P21WAF1/CIP1表达状况,结合临床分期可对膀胱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作出更准确的评估,对拟定治疗方案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治疗Vater壶腹癌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新方法。方法 应用局部切除与胰十二指肠切除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Vater壶腹癌,判定Vater壶腹癌局部切除的可靠性。结果 Vater壶腹癌局部切除组21例,平均住院14d。发生手术并发症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69.7%、38.7%。胰十二指肠切除组16例,平均住院21d,发生手术并发症7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6.7%、68.9%、36.8%。手术并发症两种方法有非常显著差别(P<0.01),围手术期死亡及1年、3年、5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Vater壶腹癌局部切除是一种合理治疗Vater壶腹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在壶腹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32例壶腹癌组织进行MMP-9、TIMP-1的检测。结果:MMP-9、TIMP-1在壶腹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6%(21/32),46.9%(15/32),MMP-9的表达与壶腹癌患者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而TIMP-1的表达则相反,MMP-9和TIMP-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1)。结论:MMP-9可作为判断壶腹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标记物。人工诱导TIMP-1的表达可能抑制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大肠肿瘤P21WAF1、P53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P21WAF1蛋白和P53蛋白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41例大肠腺癌标本及10例正常大肠粘膜的细胞周期调控因子P21WAF1蛋白和突变型P53蛋白进行了检测,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对应的大肠癌和正常大肠粘膜新鲜标本的DNA含量.结果:P21WAF1与P53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在正常大肠粘膜、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中P53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21WAF1阳性表达率逐渐降低,SPF值逐渐升高;Dukes分期越晚,P21WAF1表达率越低,P53表达率越高,SPF越高.结论: P21WAF1和P53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调控点的作用;P21WAF1、P53蛋白表达和DNA含量可以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膀胱癌 P2 1WAF1 / CIP1 、P5 3基因的表达、相互间的调控及其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方法检测 12 2例有随访结果的膀胱癌患者的 P2 1WAF1 / CIP1 、P5 3基因表达 ,并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L ogistic回归分析和 Kaplan- Meier法分析。结果 :P5 3野生型肿瘤中 P2 1WA F1 / CIP1 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 P5 3突变型肿瘤 ;P5 3突变型肿瘤中保持 P2 1WAF1 / CIP1 阳性表达者具有与 P5 3野生型肿瘤同样低的复发率和较长的生存期。结论 :维持 P2 1WAF1 / CIP1 的表达可清除 P5 3突变蛋白的有害作用 ;根据 P2 1WAF1 /CIP1 表达状况 ,结合临床分期可对膀胱癌的恶性程度及预后作出更准确的评估 ,对拟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P_(53)、p21~(WAF1/CIP1)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53野生型蛋白质分子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 ,但其突变型的等位基因却具有癌基因的作用特点 ,可使体外培养的细胞发生恶变 [1] 。近年来 P53与肿瘤的发生机制研究较多 ,认为P53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下调 p2 1 WAF1/ CIP1,一是非 p2 1依赖型。本研究探讨 P53、p2 1 WAF1/ CIP1表达与宫颈鳞癌的组织学分级及相关性。一、材料与方法1 .标本 :选自 1 998年 1 0月至 2 0 0 1年 1 0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手术切除及活检的宫颈组织 ,其中正常对照组 1 0例、重度不典型增生 1 2例、原位癌 1 8例及宫颈鳞癌 I级 1 3例、II级 1 6例、III级 1 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中VEGF,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表达的情况及其与肝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MaxvisionTM免疫组化法,检测61例HCC组织及其中52例癌旁组织VEGF,突变型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的表达,观察相应的临床病理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1例肝癌标本中,VEGF,p53,p21WAF/CIP1和C-myc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7%(37/61),39.3%(24/61),21.3%(13/61)和39.3%(24/61);52例癌旁组织中上述4种蛋白阳性表达率依次为:38.5%(20/52),0%(0/52),5.8%(3/52)和59.6%(31/52)。两种组织中4种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肝癌组织中VEGF,p53蛋白表达与肿瘤门静脉癌栓的发生存在明显相关(P<0.05);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发现VEGF,p53蛋白阳性表达患者肿瘤术后复发时间明显早于阴性表达者;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细胞分化、癌栓形成、VEGF及p53蛋白表达是HCC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结论:肝癌组织中VEGF和p53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肝癌的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影像学检查在壶腹周围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各种影像学检查在壶腹周围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10年间收治的125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头癌中BUS或CT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ERCP(P=0.044,P=0.029);十二指肠乳头癌中ERCP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BUS和CT(P=0.005,P=0.03);壶腹癌中ERCP的诊断阳性发现率高于BUS和CT(P=0.157,P=0.282)。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的诊断中阳性发现者分别为8/8和8/9。结论 BUS CT检查是诊断胰头癌的最佳方法;ERCP是诊断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的最佳方法;而MRCP检查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壶腹周围癌(periampullary carcinoma)是指来源于十二指肠乳头或其周围lcm范围内组织或器官发生的恶性肿瘤,包括胰头癌、壶腹部癌、胆总管下段癌及乳头周围的十二指肠癌,按其发生比例高低依次为胰头癌、壶腹部癌、胆总管下段癌和十二指肠癌,但胰腺来源的壶腹周围癌预后远不如非胰腺来源的壶腹周围癌 [1].  相似文献   

12.
P33ING1在肛管癌中的表达及与P53和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P33ING1在肛管癌中的表达及与P53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2例肛管癌标本中P33ING1和P53的表达,同时检测其细胞凋亡,并与肛管腺瘤和乳头状瘤及肛周炎性肿块对照组比较。结果在肛管癌、肛管腺瘤及乳头状瘤、肛周炎性肿块组织中P33ING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5%、97.2%及97.5%;P53分别为50.O%、22.2%及27.5%;平均细胞凋亡指数则分别为(10.27±1.23)‰、(42.67±1.04)‰及(42.75±0.98)‰。肛管癌中P33ING1、P53阳性率及平均细胞凋亡指数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53表达阳性的21例病例中有18例P33ING1表达阴性。结论P33ING1在肛管癌组织中低表达,对肛管癌的发生、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P33ING1和P53互相协同,抑制细胞生长、促进调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TSA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TSA处理PANC-1细胞。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Western免疫印迹及荧光定量RT-PCR分析抗凋亡基因bcl-2和肿瘤抑制基因p21WAF1/CIP1的表达。结果TSA作用于PANC-1细胞能明显抑制细胞的增殖,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TSA处理72 h的PANC-1细胞其早期凋亡率明显提高(P0.05),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升高(P0.05),S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TSA在转录和翻译水平上能明显下调bcl-2的表达(P0.05),上调p21WAF1/CIP1的表达(P0.05)。结论TSA可以通过诱导胰腺癌细胞的凋亡和周期阻滞而抑制癌细胞生长;其发生机制可能与下调抗凋亡基因bcl-2和上调肿瘤抑制基因p21WAF1/CIP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P33ING1b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33ING1b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卵白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P)方法,检测6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中P33^ING1b、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并与15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6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33^ING1b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64.06%,而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P33^ING1b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3.33%。P33^ING1b蛋白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WHO肿瘤分级有相关性。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P33^ING1b蛋白表达与P53蛋白表达正相关(P〈0.05)。结论P33^ING1b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下降,可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p33ING1b与p53基因具有协同作用,同时检测P33^ING1b与P53的表达水平,将有助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的局部切除术的改进方法,方法:对4例壶腹腺癌和十二指肠乳头腺癌实施局部扩大切除术,将部分十二指肠降段,胆胰管远段,局部1cm厚度的胰腺组织连同壶腹周围癌一并切除,关闭十二指肠两断端,将近段空肠分别与胆胰管,胰头断面和十二指肠上部吻合,结果:标本切缘均无癌组织;术后胰瘘1例,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4-24个月随访无复发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该术式操作简单,对早期壶腹周围癌能够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Survivin和Bcl-2在壶腹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对40例壶腹癌组织进行Survivin和Bcl-2的检测,并对8例正常壶腹组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Survivin和Bcl-2在壶腹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壶腹组织(82.5%,72.5% vs 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壶腹癌组织中Survivin和Bcl-2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和Bcl-2表达均与十二指肠浸润、胰腺浸润、淋巴结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表明,Survivin与Bcl-2表达呈正相关(r=0.647,P<0.05).结论 Survivin和Bcl-2的高表达可能共同参与壶腹癌的发生、发展,联合检测Survivin和Bcl-2可能有助于判断壶腹癌的恶性程度及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信号调节蛋白Sirp α1在胆管细胞性肝癌中的表达。方法 选取手术切除胆管癌和癌旁组织24例,10%甲醛固定24h后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胆管癌和癌旁组织Sirp α1表达。结果 Sirp α1在胆管癌细胞胞浆散在淡黄色表达,癌旁胆管细胞胞浆棕黄色表达,表达差异显著(P〈0.05),其表达程度与胆管癌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有无癌栓和子灶和淋巴结转移与否有关,肿瘤越大和分化程度越差,伴有子灶、胆管和门静脉癌栓者,Sirp α1表达越低(P〈0.05),而与血AFP和CA19-9高低无关(P〉0.05)。结论 Sirp α1作为一种负向调控因子参与了胆管细胞性肝癌的发生发展,但关于其详细调控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壶腹周围癌乳头上微波开窗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28例壶腹周围癌梗阻性黄疸病人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上微波开窗,旨在达到胆汁引流减黄,改善肝肾功能,提高对手术耐受性,以利择期手术的目的;同时亦可对部分因其它原因不能或不愿意剖腹手术者达到减黄目的。经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文壶腹周围癌28例,其中胰头癌1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3例,壶腹癌3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42~75岁,平均63.8岁。出现黄疸就诊时间:14天3例,21天3例,30天13例,40天1例,2月4例,3月2例,7月1例,最长1例1年(为十二指肠癌)。血清总胆红素168~507μmol/L。1.2 开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经导管肝动脉灌注化疗(transcathcter arterial chemotherapy,TAC)后肝组织8-羟基-2'脱氧鸟嘌呤核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p53和p21_(waf1/cip1)蛋白的表达.方法 HCC患者分为两组,术前行TAC治疗的HCC患者39例(TAC组),术前未行TAC治疗的HCC患者50例(非化疗组),肝血管瘤和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5例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的8-OHdG、p53和p21~(waf1/ci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8-OHdG表达在癌组织中表现为非化疗组高于TAC组(F=9.516,P<0.05),对照组最低(F=9.516,P<0.01);在TAC组与非化疗组均为癌组织高于痛旁组织(分别t=7.101,t=8.020,均P<0.001);癌旁组织与对照组的8-OHdG水平差异尤统计学意义;TAC组与非化疗组巾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8-OHdG表达呈正相关(r=0.651,r=0.493,均P<0.001).p53表达在TAC组和非化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21~(waf1/cip1)三组间有差异表达.在癌组织中和癌旁组织p21~(waf1/cip1)表达均为对照组最高(F=13.459,F=16.613,均P<0.001),TAC组高于非化疗组(F=13.459,F=16.613,均P<0.01),但癌组织和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_(waf1/cip1)在非化疗组中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表达的水平呈正相关(r=0.872,P<0.001).结论 HCC痛组织的8-OHdG、p53和p21~(waf1/cip1)的表达高于痛旁和非HCC肝组织;癌细胞可能经由增强的氧化应激修复机制逃脱介入化疗.  相似文献   

20.
探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核糖体蛋白S6激酶1(S6K1)、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和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选取我院2018年1~12月手术切除的HCC标本(90份)、胆管癌标本(40份)及正常肝组织(10份)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所有标本中S6K1、BCL-2、P53蛋白表达情况,分析S6K1、BCL-2、P53蛋白表达情况与HCC患者临床特点及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HCC组织中S6K1、BCL-2、P53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5.6%、78.9%和84.4%,显著高于胆管癌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6K1、BCL-2、P53蛋白的表达与HCC肿瘤包膜是否完整及是否发生血管侵袭有关。包膜完整组的HCC组织BCL-2及P53蛋白表达率明显低于包膜不完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侵袭组的HCC组织S6K1及P53蛋白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血管侵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6K1、BCL-2、P53蛋白的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及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鉴别诊断、疗效判定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