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手术前后心肌酶学对比观察射频消融术的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正庆  刘志超  姜健 《四川医学》2002,23(6):568-570
目的 了解射频消融术对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观察33例患者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手术前后1,3,5天心肌酶(GOT、CK、LDH-L)的变化情况,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经统计学两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术后较术前心肌酶升高GOT(P<0.01),CK(P<0.05),LDH-L(P>0.05)。对于3种酶最低值与最高值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法(q检验),P>0.05,说明心肌酶在术后较术前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而心电图的ST-T亦未见有改变。结论 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从心肌酶学角度表明该手术心肌损伤小,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术是近10年来应用于临床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我科自1995年至1999年对4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成功地施行了射频消融术,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1995年8月至1999年12月我院对46例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施行射频消融术,其中男28例,女18例,平均年龄38.4岁(12~70岁)。46例均有临床心动过速发作史,并以ECG或TEAP诊断为PSVT病人,2例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术后总成功率 91. 5%,随访 1个月~ 4年,复发率7.1%…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术前后患者血浆MDA和红细胞SOD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射频消融术前后患者血浆丙二醛(MDA)水平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术后患者血浆MDA水平和红细胞SOD活性均明显高于术前(P<0.01),提示术后患者体内存在自由基损伤。  相似文献   

4.
马瑞琴  张红岩 《吉林医学》2012,(35):7825-782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对行射频消融术患者加强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观察及护理。结果:除5例未诱发心动过速,其余均消融成功。结论:通过合理的护理,尽早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处理,减少手术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射频消融术的护理重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频消融术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适用于各年龄段的病人 ,成功率高 ,国内已治疗 2 40 0 0多例。与任何介入疗法一样 ,射频消融术也会产生严重并发症 ,甚至死亡。高质量的护理 ,对于减少并发症和意外情况的发生至关重要。现将护理重点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998年 5月~ 2 0 0 0年 3月 ,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病人共 72例 ,男 38例、女 34例 ,年龄 4~ 6 3岁 ;左侧房室旁路 42例 ,右侧房室旁路 9例 ,房室结双径路 2 1例 ;治疗后 ,复发 2例成功率达 97.3%。2 护理重点2 .1 术前 1天做好青霉素皮试、普鲁卡因皮试、碘…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 000例的疗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1*!000 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术,术后平均随访25±19月(1~110月). 结果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总成功率为98.9%(989/1 000),其中旁道参与的心动速度590例(598条旁道),阻断588条,成功率98.3%;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410例,慢径消融成功率为99.8%.14例(1.4%)患者出现并发症.随访期间,16例(1.6%)患者复发,再次接受射频消融术均获成功. 结论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为有效的手段,其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术是通过心内电极导管输入一定的物理能量(30赫兹--300赫兹),利用热能造成局部细胞蒸发、脱水,导致细胞不可逆性坏死,从而破坏心动过速或折返途径,达到根治或控制心律失常的一种介入治疗方法.该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反复发作性阵法性室上速,旁道合并房颤或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而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疗及不愿长期药疗的患者,主要的适应症:预激综合征、心房颤动伴房室旁路前传折返性室上速、特发性室速、房速、房扑、局灶性房颤.  相似文献   

8.
射频消融术的护理附属医院心脏科顾华李明花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是利用100kHz~1.5mHz交流电,根据射频能量、电压与电流不同,而对组织产生不同的效应。使用非常高的电压可产生切割效应;若电压略有降低,电流仍可通过电极直接进...  相似文献   

9.
徐江祥  李起栋 《九江医学》2000,15(3):132-134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上性心动过速(SVT)效果。方法:采用RFCA对7例SVT患者进行治疗。结果:7例SVT患者均成功消融,其中5例为房室折返型心动过速(AVRT),2例为房室结折返型心动过速(AVNRT)。结论:RFCA治疗SVT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对心肌损伤的程度和对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对227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术治疗前后的QT离散度(QTd)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几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QT离散度变化均正常;手术前后隐匿性旁道、房室结双径路、QTd、QT cdJTd、JTcd,差异均无生(P〉0.05)。结论:心脏不同部位的射频消融不会影响A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CA)在治疗快速心率失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自1996年10月~2000年11月RFCA治疗快速心率失常185例,其中男80例,女105例,年龄8~77岁.局麻后经皮穿刺颈内静脉、股静脉、股动脉,插入四极电生理电极导管,先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心率失常类型,后以大头导管精确定位标测,最后开始RF放电,直至射频消融成功结果腔内电生理检查结果,房室旁路折返心动过速(AVNRT)70例,房速(AT)3例心房扑动(AF)2例,特发性室速(IVT)2例,平均随访1年,3例复发均再次消融成功,失败2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RFCA是治疗快速心率失常的有效方法.安全,创伤小,可重复应用.  相似文献   

12.
李晓彤 《当代医学》2009,15(35):708-709
目的总结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术中监测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早搏41例患者术中监测的情况。结果41例室性早搏患者中,起源于右室36例,起源于左室5例,59例消融成功,2倒放弃消融。共发生迷走反射2例,异丙肾上腺素激发试验副反应2例,无心包压塞。结论术中认真做好心电图监测、放电监测、并发症监测及异丙肾上腺素激发试验监测,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树岩  李淑梅  艾永顺  王杰 《吉林医学》2005,26(12):1306-1307
目的:报道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结果。方法: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结合的方法对23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频发室性早搏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19例室早起源右室流出道,其中间隔部为13例,游离壁6例;4例室早起源于左室流出道,2例为左冠状动脉窦口内,2例为流出道主动脉瓣下。21例患者消融一次成功,平均放电(4.6±3.3)次。2例患者为二次消融成功。24h动态心电记录术前、术后室早总数为(20846±3288)次/24h和(102±62)次/24h(n=16,P<0.001),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平均随访(12±4.5)个月。结论:起源心室流出道频发药物治疗无效的室性早搏可选择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14.
徐宇红 《华夏医学》2004,17(5):663-664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35例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病因包括心动过速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者,通过术前做好心脏扇超、心电图、食道调搏等辅助检查,改善心功能状态,采用个体化方案进行射频消融术,并对术后出现出血、血肿、静脉血栓形成、发热、胸闷、心悸等并发症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35例患者消融成功,其中2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成功,发生各种并发症14例。结论:器质性心脏病行RFCA治疗仍然是安全有效的,护士的正确干预,可防止或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经射频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后发生心房颤动(PAF)的高危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7月-2010年7月经RFCA的PSVT患者308例,回顾性分析发生PAF病例40例。评价指标包括年龄、手术时间、既往PAF病史等13项,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40例患者均得到完整随访资料,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PAF病史、PsVT病史、其他合并症、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前后径、折返机制、房性早搏数目等8项是射频消融术后PAF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PAF病史、左房前后径为PAF发生的高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FCA治疗PSVT后发生PAF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PAF病史、左房前后径(P〈0.05)。PAF相关因素筛选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时处理,防止继发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中及术后因迷走神经反射介导的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分析采取8项措施,减少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情况.方法接受RFCA的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中,将早期未采取特殊处理措施的148例定为对照组,将采取防范迷走神经反射措施的1540例定为观察组,观察组使用了8项干预措施,对照组未给任何处理.结果 RFCA过程中,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的发生率在对照组为13.5%(20/148),观察组为5.0%(77/1540),P〈0.01.结论 RFCA中,发生心动过缓-低血压现象由迷走神经反射介导,与导管刺激心脏,血管受压,以及血容量不足等因素有关,通过采取术前不限制饮食,术中及术后斟情快速补液和拔管后压迫止血用力适度等措施,可明显减少此现象发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健.  相似文献   

17.
报告了32例慢性难治性室性早搏(室早)患者口服乙吗噻嗪的疗效,总有效率为87.5%,显效率为59.4%,对冠心病、心肌病所致室早效果尤为显著。本组显效病例中73.7%(14/19)的患者用药量为600~800mg/d。未见严重副作用。提示乙吗噻嗪治疗慢性难治性室早疗效高、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4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44例冠心病频发早搏患者血清中15种元素进行测量,并以30例无早搏冠心病患者为对照,探讨微量元素与早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早搏较无早搏者血清中锌元素呈显著减少(P0.1)。提出微量元素对早搏的发生可能产生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