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降低检验标本分析前缺陷率,以及提高标本分析前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由10人组成品管圈,遵循品管圈活动步骤,分析该院住院患者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品管圈活动前住院患者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为2.30%,品管圈活动后不合格的率为0.81%,说明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血液标本不合格率中效果显著。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临床检验标本缺陷率,提高圈员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提高儿童病房腕带佩戴率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品管圈对儿童病房腕带佩戴缺陷进行质量分析、改进,并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儿童病房腕带佩戴缺陷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89.2%降低至实施后的34.4%。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提高患儿腕带佩戴的依从性及佩戴率,同时能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圈员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方法值得儿童病房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人流吸引管清洗质量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名护士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影响人流吸引管清洗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将前后状况进行比较,测定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对人流吸引管清洗质量缺陷率的影响。结果人流吸引管清洗质量缺陷率由品管圈活动实施前的39%降低到实施后的7.5%,实施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114%,进步率8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显著降低人流吸引管清洗质量缺陷率,提升圈员综合能力,提高工作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降低尿培养标本的重留率,运用品管圈质量管理工具开展"降低尿培养标本重留的发生率"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方法:对尿培养重留现象进现状分析及要因分析,制定改善对策并实施,将有效的、可实施的对策标准化。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1年后,我科尿培养重留率由实施前的6.7%下降到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管理工具可有效降低患者尿培养重留率,同时提高了应用管理工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检验标本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5-1-1至2015-6-30 27450例送检标本为对照组(活动前);改善后2015-7-1至2015-12-30 28640例送检标本为观察组(活动后)。运用品管圈对缺陷标本进行原因分析,明确重点,拟定对策,进行质量改进。结果:本次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送检标本检验的合格率,标本的缺陷率由0.9508%降为0.0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手术标本的缺陷率。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分别从主题选定、计划实施、目标设定、现况把握、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十大步骤进行分析讨论,比较实施前后手术标本缺陷率。结果手术标本的缺陷率由实施前的15.63%下降到实施后的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降低手术标本缺陷率,保证手术标本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降低采血部位皮肤瘀斑发生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采血部位发生皮肤瘀斑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采血部位皮肤瘀斑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18.80%降低至实施后的7.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采血部位皮肤瘀斑发生率,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圈员应用品管圈管理工具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成立品管圈小组,将降低住院患者特殊检查准备工作缺陷率定为活动主题,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特殊检查前准备工作缺陷率由26.4%降至11.0%。应用品管圈有效降低了住院患者特殊检查前准备工作的缺陷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病人检验标本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程序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住院病人检验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将活动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结果]住院病人检验标本不合格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0.80‰降低至活动后的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可有效降低住院病人检验标本不合格率,实现住院病人检验标本标准化管理,提升圈员运用品管工具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科术后患者腹部引流管护理缺陷率的应用效果。方法综合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分析影响我院4个外科病区腹部引流管护理缺陷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比较活动前后腹部引流管护理缺陷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引流管护理缺陷率由实施前的27.40%降至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腹部引流管护理缺陷率,实现腹部引流管安全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1.
品管圈活动在手术病理标本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手术病理标本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手术病理标本管理存在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病理标本总缺陷次数由1.2%降至0.2%,送检人员从核对标本到送达病理科平均时间由(2.25±0.59)min降至(1.42±0.31)min,标本平均处理费用由18.16元降至14.35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圈员的工作热情、个人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责任与荣誉、QCC手法运用及团队精神均有明显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对手术病理标本进行管理,不仅提高了手术病理标本管理质量,而且节约成本,为医院创造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提高儿科住院患儿血液标本物流传输成功率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在儿科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分析住院患儿血液标本物流传输失败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血液标本物流传输成功率。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前血液标本物流传输成功率为94.8%,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血液标本物流传输成功率为99.2%,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儿科病房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明显提高住院患儿血液标本物流传输的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静脉输入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分析现状及影响因素,圈员共同拟定对策并按计划实施。结果:静脉输注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由活动前的59.32%,降至活动后23.64%。结论:应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发生率,提高圈员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的应用对提高乳腺癌患者PICC维护质量、降低乳腺癌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针对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计划拟定,目标设定与解析,对策拟定、实施与检讨,进一步改进,效果确认,标准化。结果:通过品管圈的应用,PICC穿刺点红肿、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均下降,且前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品管圈对PICC维护质量进行管理控制,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PICC维护质量,降低乳腺癌患者PICC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主动管理的优点,能够更好地促进临床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PICC换药室管理制度、PICC维护标准化操作流程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根据患者跌倒报告表,回顾2006年1月至2008年9月该院39例住院患者跌倒状况,通过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并实施对策等品管圈活动,确认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后(2009年1月至2011年9月)该院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由实施品管圈管理前的0.03‰降低至改善后的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并且能提高圈员品质改善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患者睡眠质量良好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品管手法及科学统计工具对影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患者睡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结果我科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患者睡眠质量良好率由改善前的41.67%提高至改善后的85.00%,目标达成率为106.02%,进步率为103.98%。结论应用品管圈管理工具可有效提高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术后睡眠质量良好率。  相似文献   

17.
笔报道以品质圈管理形式应用于健康教育中,首先由几个护士自愿组成一个“圈”,运用PDCA循环去分析和解决健康教育中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提高病人对相关疾病知识的综合了解率,从60.9%上升到89.7%。认为品质圈活动值得在临床护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腰大池引流障碍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降低腰大池引流障碍发生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及要因分析,遵循PDCA工作程序,制定措施并实施、评价。结果:品管圈开展后,引流障碍发生率由活动前的88.35%降为27.87%,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品管圈可发现并解决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The clinical laboratory is responsible for reporting accurate and expeditious results. However, the pre-analytical phas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rocedure of specimen collection and is mostly out of the direct control of the laboratory; further, most pre-analytical errors are related to human factors. Therefo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for the phlebotomy teams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significant and necessary measures to reduce these errors.Methods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types and frequencies of pre-analytical errors in the hospital laboratory. Pre-analytical errors were categorized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 rejected sample, error related to test ordering, misidentification, and others. Several activities were performed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ates of these errors.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pre-intervention and post-intervention results along with the results of questionnaires to assess knowledg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activities.ResultsThe rates of pre-analytical errors decreased from 0.42% in the pre-intervention period to 0.32% in the post-intervention period. The rejected sample category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rates in the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 periods. In the questionnaires, the overall average score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as 71.5, which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from 46.0 in the pre-intervention period.ConclusionsEach clinical laboratory has various types of pre-analytical errors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healthcare environment. Therefore, targeted intervention including a quality improvement program and its continuous maintenance should be conducted to reduce pre-analytical errors and to improve patient safety.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品管圈在提高不卧床患者尿常规及尿培养标本留取正确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科室于2018年1月开始实施品管圈活动,从品管圈活动实施前(2017年1月至12月)和实施后(2018年1月至12月)收治的不卧床患者中各抽选53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和研究组,比较两组尿液标本留取正确率、圈员成长情况、患者对标本留取的理解程度。结果研究组的尿液标本留取正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圈员的品管圈手法应用、脑力开发、沟通协调能力、责任荣誉感、团队精神及对留取尿标本重视程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标本留取理解的优良率为92.45%,高于对照组的79.25%(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可以提高不卧床患者尿常规和尿培养标本留取正确率,并可促进相关工作人员的脑力开发及对品管圈手法的应用,利于提高其沟通协调能力、责任荣誉感、团队精神及对留取尿标本重视程度,同时完全掌握正确留取标本的方式可为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前提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