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5-06-2018-05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10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Hidden blood loss,HBL)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比较术中单侧穿刺与双...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围手术期隐性失血(HBL)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9月至2018年12月间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收治的91例应用PVP治疗的OVCF老年患者.记录以下信息:身高、体重、症状持续时间、既往病史等基本信息;入院后即刻、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围手术期中,与隐性失血量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自2015-10-2018-10行PLIF手术治疗81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index,BMI)以及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数等数据,将其作为因变量;计算上述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并作为自变量。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探讨与隐性失血量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81例的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为(316.2±170.9)ml,占总失血量的35.7%。单因素分析显示,隐性失血量在年龄、性别、BMI等因素的不同分组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手术时间、手术节段的不同分组中,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手术节段(B=148.52,t=6.85,P0.05)、手术时间(B=-16.78,t=-9.52,P0.05)均是PLIF术中隐性失血增多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结论 PLIF手术围术期的隐性失血量较多,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节段数增多均是导致隐性失血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病人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的隐性失血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行PKP手术的100例OVCFs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人的身高、体重、术前和术后红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水平计算失血量。收集病人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椎体高度压缩率、椎体高度恢复率、骨折节段数、骨密度、骨水泥渗漏、高血压、糖尿病、手术时间,并分析其与隐性失血量的相关性。结果 本组病人PKP术后的隐性失血量为(293±101) ml,术后血红蛋白丢失量是(8.1±3.5) g/L。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高度压缩率、骨水泥渗漏、骨密度T值、合并高血压是影响隐性失血量的相关因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节段数(P=0.008)、椎体高度压缩率(P=0.005)、椎体高度恢复率(P=0.016)、骨水泥渗透(P=0.038)与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性。结论 PKP术前,应重点关注手术节段数多、椎体高度压缩率高的病人,提高手术评估能力,保障病人的临床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过程中出现隐性失血(hidden blood loss,HBL)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125例(男55例,女7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腰椎正侧位、双斜位及动力位X线片,腰椎CT、MRI及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DXA)检查明确诊断。其中胸椎10例,胸腰椎89例,腰椎26例。单节段87例,双节段29例,3节段9例。67例患者椎体压缩高度比例<1/3,41例在1/3~2/3,17例>2/3。术前与术后3 d行血常规检查,分析HBL情况并探索其危险因素。结果:125例患者隐性失血为(317±156)ml。经过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病史(P=0.011)、手术节段(P=0.036)、节段数量(P<0.001)、椎体高度丢失率(P=0.002)、椎体高度恢复率(P<0.001)和骨水泥渗漏率(P=0.003)与隐性失血呈正相关。同时,发现椎体高度丢失率高者失血量较椎体高度丢失率低者多,椎体高度恢复良好者失血量较椎体高度恢复不良者多,水泥泄漏也是增加隐性失血的重要因素。然而,骨密度(P=0.814),高血压病史(P=0.055)与隐性失血无显著相关性。结论:OVCFs患者经过PVP治疗后隐性失血量较大,需要引起关注;同时糖尿病病史、手术节段、节段数量、骨水泥渗漏率、椎体高度丢失率和椎体高度恢复率是增加隐性失血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年4月至2008年1月间全部共48例应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鹿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疼痛均得到明显缓解,无一例发生重大并发症。其中7例邻近椎体再发骨折,3例反复行3次手术。结论经皮椎体强化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一种有效、安全和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s)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相邻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4年3月~2008年6月112例行单节段PVP治疗的OVCF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手术入路(单侧或双侧)、麻醉方式、有无侧凸畸形、骨水泥剂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等情况。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各因素与PVP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的关系。结果:112例患者中有21例患者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共23个椎体,发生率为18.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骨水泥剂量、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手术入路、麻醉方式、有无侧凸畸形与术后相邻椎体骨折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较重、骨水泥注射量较大及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与术后发生相邻椎体骨折相关(P0.05)。结论:OVCFs患者PVP术后相邻椎体骨折可能与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骨水泥注射量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体强化术后夹心椎体骨折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6年1月至2010年10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且资料随访完整的患者有449例,对其中存在夹心椎现象的41例(41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9例,女32例;年龄54 ~85岁,平均71.1岁.根据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资料判断夹心椎是否骨折;以夹心椎是否骨折作为二分类因变量,选取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夹心椎是否位于胸腰段、累计手术椎体节段数、夹心椎两侧强化椎体骨水泥注射入路(单侧或双侧椎弓根)、手术方式、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椎间盘渗漏及术前、术后夹心椎局部后凸角等作为自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1例患者术后获9~44个月(平均21.6个月)随访.41例(41节)夹心椎中,9例(9节)夹心椎发生骨折.手术前、后夹心椎局部后凸角骨折组非骨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仅术前夹心椎局部后凸角是夹心椎骨折的危险因素(P=0.024).结论 术前脊柱后凸畸形严重程度对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邻近椎体骨折有影响,后凸畸形越严重,骨折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7月1日~2009年6月30日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强化术治疗150例患者。其中128例患者未出现新发骨折,为A组;另外22例患者出现新发骨折,为B组。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术前已存在的骨折椎体个数、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个数、已有骨折的部位、骨折椎体的严重程度、平均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强化术的方式(PVP或PKP)、骨水泥渗漏、新发骨折的部位、新发骨折间期。结果:全部150例患者经至少12个月的随访,出现新发骨折的患者其术前存在的平均骨折椎体个数及平均强化的椎体个数较多(P<0.05)。而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椎体的严重程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在A组和B组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行PVP治疗的患者新发骨折的发生率高于行PKP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术前存在的椎体骨折个数及平均强化椎体个数是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与PVP相比,PKP术后新发骨折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椎体内部强化术后术椎塌陷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乐军  董刚  周辉  项东 《中国骨伤》2016,29(7):625-629
目的 :探讨椎体内部强化术,包括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术椎塌陷的发生率、独立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经椎体内部强化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54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5例,女89例,年龄57~90岁,平均(76.20±9.35)岁。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5.43±6.81)个月,术后随访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部分患者接受MRI检查。分析与术椎塌陷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PVP或PKP)、骨质疏松程度T评分、术椎节段水平、是否合并椎体骨坏死、术椎骨水泥填充模式、术椎前缘高度恢复率。并将可能的危险因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影响术椎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随访周期内共发现29例发生术椎塌陷,术椎塌陷的发生率为18.8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方式(OR=0.171,P=0.010),骨质疏松程度T评分(OR=0.242,P=0.024),是否合并椎体骨坏死(OR=12.225,P=0.003),术椎骨水泥填充模式(OR=10.461,P=0.000)以及术椎前缘高度恢复率(OR=0.316,P=0.019)是影响术椎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椎体内部强化术后术椎塌陷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率与多种因素相关,其中手术方式、骨质疏松程度T评分、是否合并椎体骨坏死、术椎骨水泥填充模式、术椎前缘高度恢复率是影响术椎塌陷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严格筛选患者,术中注重骨水泥的对称性均匀分布,术后积极抗骨质疏松治疗,可降低术后术椎塌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肌少症对经皮椎体强化术(percutaneous vertebral augmentation,PVA)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TLVCF)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行PVA治疗的270例OTLVCF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09例,女性161例;骨折椎体:T10 37例,T11 52例,T12 68例,L1 72例,L2 41例。依据欧洲老年人肌少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的诊断标准,以男性优势手握力<28.0kg且L3水平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45.4cm2/m2、女性优势手握力<18.0kg且L3水平SMI<34.4cm2/m2作为诊断阈值,将患者分为肌少症组(52例)和非肌少症组(218例)。收集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分数、骨折节段、握力和骨骼肌指数)、手术资料(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和术中透视次数)和并发症(骨水泥渗漏、伤椎再骨折、邻椎再骨折和远端椎体再骨折)发生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d、1个月、6个月、1年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两组患者性别、身高、体重、手术方法、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术中透视次数以及术前VAS评分和OD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肌少症组患者年龄较非肌少症组大(80.3±7.9岁 vs 75.7±6.8岁,P<0.05),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较非肌少症组小(24.4±2.2kg/m2 vs 26.2±2.4kg/m2,P<0.05);两组术后1d、1个月、6个月、1年时的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肌少症组患者术后1d、1个月、6个月、1年的VAS评分及ODI均显著高于同时间点非肌少症组(P<0.05)。两组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9.65% vs 7.34%,P>0.05),肌少症组患者术后1年内伤椎、邻椎和远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及总发生率均显著性高于非肌少症组(9.62% vs 2.75%、13.46% vs 5.05%、11.54% vs 4.13%及33.61% vs 11.93%,P<0.05)。结论:肌少症OTLVCF患者行PVA的临床疗效较非肌少症患者差,1年内椎体再骨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13.
陈涛  杨建东  张亮  毕松超  吴朗  王鹏 《骨科》2017,8(3):190-193,199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病人椎体强化术治疗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苏北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OVCF病人200例(263椎),收集病人的年龄、性别、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脊柱侧凸畸形、骨折病史、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骨密度等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观察每种因素与椎体再骨折发生的相关性,筛查出可疑的相关因素,然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高危因素.结果 所有病人均获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5年.共35例(45椎)发生再骨折,再骨折率为17.5%.单因素统计分析发现对椎体成形术后邻近节段再发骨折有影响的变量有:年龄、椎体高度恢复、Cobb角恢复、脊柱侧凸畸形、骨折病史、骨水泥渗漏、骨密度.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95%CI:1.04~1.13)、椎体高度恢复(OR:1.06,95%CI:1.01~1.11)、Cobb角(OR:4.03,95%CI:1.21~13.40)、脊柱侧凸畸形(OR:2.56,95%CI:1.12~5.85)和发生骨水泥渗漏(OR:6.25,95%CI:0.04~0.73)是发生再骨折的危险因素,而骨密度(OR:0.37,95%CI:0.22~0.65)是发生再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越大、椎体高度恢复越高、Cobb角越大、骨密度越低、有脊柱侧凸畸形和骨水泥渗漏的病人更容易发生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隐性失血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53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接受椎体后凸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5例,女98例;年龄68~87(78.6±11.4)岁。收集患者手术前后红细胞比容用于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密度、是否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手术方式(单侧或双侧)、手术时间、手术节段及数量、椎体丢失高度及恢复高度比因素对于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术后隐性失血量为(287.7±68.5)ml。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β=2.405,P=0.012),手术方式(β=3.042,P<0.001),手术时间(β=2.043,P=0.038),手术节段(β=1.993,P=0.043)及数量(β=0.374,P<0.001),椎体高度丢失(β=2.785,P=0.003)及恢复比例(β=7.301,P<0.001)与隐性失血相关。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存在一定程度的隐性失血,糖尿病病史、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手术节段及数量、椎体高度丢失及恢复比例为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吴健  关月红  范胜利 《中国骨伤》2017,30(9):833-837
目的:探讨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皮后凸成形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29例,男7例,女22例,年龄(67.35±9.92)岁,骨密度(-3.89±0.72)SD,骨折压缩程度(0.57±0.35)%,骨水泥注入量(4.53±1.64)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9±0.86)%,10例椎体裂隙骨折,7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4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非手术椎体未骨折组190例,男42例,女148例,年龄(66.98±7.55)岁,骨密度(-3.13±0.59)SD,骨折压缩程度(0.39±0.60)%,骨水泥注入量(4.72±1.28)ml,椎体高度恢复程度(0.46±0.94)%,13例椎体裂隙骨折,5例骨水泥渗漏至椎间盘,29例骨水泥渗漏至外周组织,129例术后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压缩程度、骨折类型、骨密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是否相邻椎体骨折、术后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等因素作单因素分析,对于有显著性差异的因素,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风险因素。结果:219例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中,29例出现非手术椎体再骨折。单因素分析示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组及未骨折组年龄、性别、骨折压缩程度、骨水泥注入量及椎体高度恢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患者骨折类型、骨水泥渗漏、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骨密度与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类型(OR=0.135)、是否系统抗骨质疏松治疗(OR=3.793)、骨水泥椎间盘渗漏(OR=8.975)、骨密度(OR=57.079)是导致术后发生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系统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改善手术技巧、减少术中骨水泥渗漏是预防术后非手术椎体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一期3个及以上致痛椎的强化术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3个及以上致痛椎的强化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6例,分析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程度。结果〓一次手术完成3个椎体强化17例,4个椎体强化8例,5个椎体强化1例。术前VAS评分平均为8.48±1.36,术后2天平均为3.08±1.24;术后3个月平均为1.96±1.17,末次随访平均为1.65±1.25,疼痛缓解明显。术后出现骨水泥少许向椎体前方外溢者7个,进入周围静脉丛者1个,但均无异常临床表现。结论〓3个及以上椎体一次性椎体强化术临床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在充分评估患者可以耐受的基础上可考虑施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