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情况,探讨施暴和受暴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0年广州市高校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3所高校,对其中的2200名大学生实施校园暴力及其影响因素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03份。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校园暴力的性别、年级、专业分布情况。对可能影响校园暴力中施暴和受暴的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广州市大学生校同暴力发生率为69.9%( 1471/2103),男、女生校园暴力发生率分别为75.6% (830/1098)、63.8% (641/1005)( x2= 34.82,P<0.05)。校园暴力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63.6% (1338/2103)、55.3%( 1163/2103),男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70.9% (778/1098)、60.0% (659/1098),女生施暴和受暴发生率分别为55.7%( 560/1005)、50.1% (504/1005) (x2施暴=51.93,x2受暴=20.68,P值均<0.01)。精神暴力发生率最高,为68.0%(1430/2103),其次为性暴力,发生率为34.2% (719/2103),躯体暴力最低,为16.5%( 348/210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OR= 1.60)、文科专业(OR= 1.82)、非独生子女(OR =1.31)、生活费不足(基本够用OR= 1.35,不够用OR= 1.54)、玩电脑游戏(OR= 1.70)、玩滑板等特技(0R=2.03)、喜欢暴力节目(一般OR=1.30,喜欢0R=1.44)、母亲有赌博行为(OR =4.29)、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OR= 1.60)、高中之前有时遭他人欺负(OR =1.61)、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没什么特别感觉OR= 1.67,有部分不满OR=1.89)、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有1种时OR =1.35,有2种及以上时OR= 1.90)(P值均<0.05)是校园暴力施暴的危险因素。男生(0R=1.23)、少数民族(OR=1.71)、非独生子女(OR= 1.39)、自身有不良行为习惯(OR= 1.32)、家庭经济困难(一般OR= 1.51,困难OR= 1.88)、母亲有赌博行为(OR =2.33)、父亲放纵型教养方式(0R=1.37)、偶尔被母亲体罚(OR= 1.35)、高中之前曾遭他人欺负(有时OR= 1.61,经常OR= 1.85)、上学期间压力大(有点大OR= 1.37,非常大OR= 1.40)、对学校现行环境和制度不满(有部分不满OR= 1.56,完全不满OR =2.04)、小学老师对自己有不良行为(有1种时OR= 1.70,有2种及以上时OR=2.04)(P值均<0.05)是校园暴力受暴的危险因素。结论 广州市大学生校园暴力现象较严重,尤其是精神暴力和性暴力,校园暴力施暴和受暴的危险因素种类多。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校园暴力现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小学生校园暴力的发生现状,探讨校园暴力行为学校水平和个人水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深圳市宝安区14所公办小学和6所农民工子弟小学的4~6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1年来校园暴力发生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以学生为第一水平,学校为第二水平,拟合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校园施暴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5834名小学生,平均年龄(11.49±1.17)岁,男、女生分别为3281、2553人,公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分别为4234、1600人,分别占72.60%、27.40%。在近1年里校园施暴行为发生率为72.51%(4230/5834);在施暴类型中,心理暴力发生率最高,为71.94%(4197/5834),其次为躯体暴力为44.31%(2585/5834);公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的施暴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6.10%(3220/4234)、63.10%(1010/1600);男、女生的施暴行为发生率分别为75.59%(2480/3281)、68.55%(1750/2553)。公办性质学校(OR=2.20)、健康教育不足(OR=1.73)、男生(OR=1.27)、学习成绩一般(OR=1.29)、打网络游戏(OR=1.93)、父母当面吵架(OR=1.56)和打骂的教养方式(OR=1.60)均是施暴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圳市宝安区小学生校园暴力发生普遍,学校有关部门应针对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中学生校园暴力中施暴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BussPerry攻击量表、冲动量表以及自行编制的相关问题对某市1 2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中学生校园暴力中施暴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调查人群中施暴者所占比例为11.1%,其中男生高于女生(16.3%vs 6.9%,P0.001);初三年级相对于其他年级施暴者的检出率高(21.0%vs 12.7%、9.0%、8.6%,P=0.001),仅与父母一方同住者较与父母双方同住的青少年施暴检出率高(20.5%vs 10.4%,P=0.007);男生(OR=2.042,P=0.002),初二(OR=0.452,P=0.047),初三(OR=1.961,P=0.046)仅与父母一方同住(OR=2.352,P=0.014),不能及时退出不良页面(OR=1.843,P=0.035),偏爱虚拟世界(经常:OR=2.374,P=0.016;总是:OR=4.432,P=0.003),赞同拳头义气的观点(OR=3.004,P0.001),攻击性(OR=1.682,P=0.042)及焦虑感(OR=1.909,P=0.007)与中学生实施校园暴力有显著关联。结论男生、仅与父母一方同住、不能及时退出不良页面、赞同拳头义气的观点、偏爱虚拟世界、焦虑感和攻击性以及低年级与中学生施暴相关联。社会、学校、家庭应关注中学生施暴行为及其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了解成都市青年学生亲密关系暴力行为现状及其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为开展亲密关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市高校有恋爱经历的青年学生1 041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亲密关系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及影响亲密关系暴力行为的因素.结果 有恋爱经历的青年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施暴发生率为69.6%,受暴发生率为62.2%.分别有65.4%,64.0%的青年学生曾经施加或遭受过3次以上的亲密关系暴力,52.92%的青年学生既是施暴者又是受暴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比女性青年学生,男性青年学生不容易产生亲密关系的施暴行为(OR=0.59),但可能成为亲密关系中的受暴者(OR=1.91);现恋爱0.5年以上(OR--1.70)、同居(OR=2.47)、被同伴欺侮过(OR=1.54)、被父母干涉过者(OR=1.63)与产生施暴行为呈正相关,现恋爱0.5年以上(OR=1.51)、同居者(OR=2.52)也与遭遇暴力行为呈正相关;管理消极情绪的效能感与亲密关系中施暴和受暴行为呈负相关(OR值分别为0.96,0.97)(P值均<0.05).结论 青年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现象较为普遍,与青年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恋爱关系和管理消极情绪的能力有密切关系,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西省高校学生暴力行为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加强江西省高校校园暴力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江西省2所普通本科院校和2所高职类院校1 41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暴力行为问卷进行大学生暴力行为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近1 a内,江西省高校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4.4%,受暴发生率为44.5%,施暴发生率为17.5%;身体暴力发生率为10.5%;心理暴力发生率为24.5%;财产暴力发生率为19.4%。男生、独生子女、自我认可度较低、对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不满意、主动交往能力较差的学生施暴行为发生率较高(P值均0.01);不同照顾人及其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家庭关系、管教方式、学校情况、暴力媒介接触情况的大学生施暴行为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男生、自我认可度低、情绪自控能力不满意、照顾人文化程度较低、家庭结构不完整、经常观看暴力影视剧或动漫是学生实施校园暴力的危险因素,自我认可度高、情绪自控能力好、照顾人文化程度大专以上、较少接触暴力影视剧或动漫是保护因素。结论江西省高校学生校园暴力发生率较高,尤其是高职类院校。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引起积极关注,采用合理有效措施和方法进行预防和疏导。  相似文献   

6.
刘刚 《中国校医》2021,35(12):894-897
目的 了解某职中护理专业学生校园暴力施暴者基本特征。方法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抽取某职中护理专业医学生150名。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暴力施暴者基本特征进行调查。结果 有、无吸烟行为施暴发生率分别为37.04%、19.44%(χ2=7.133,P=0.008);有、无饮酒行为施暴发生率分别为35.90%、19.44%(χ2=5.027,P=0.025);有、无逃课行为施暴发生率分别为49.12%、15.05%(χ2=20.347,P<0.001);单亲家庭、组合家庭、正常家庭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68.29%、25.00%、10.11%(χ2=47.232,P<0.001);父母学历水平为大专及以上、中专/高中、初中及以下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14.29%、20.93%、3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748,P<0.001);有、无打骂的教育方式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44.93%、13.58%(χ2=18.182,P<0.05);住校、非住校就读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42.47%、14.29%(χ2=14.761,P<0.05);一、二、三年级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19.30%、22.45%、45.45%(Z=-9.764,P<0.001);学习成绩排班级前1/4、中等、后1/4的施暴发生率分别为13.51%、24.64%、45.45%(χ2=10.888,P=0.004)。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施暴行为有关的因素有:吸烟、逃课、打骂教养方式、就读形式、年级、学习成绩。其中,吸烟中的无吸烟行为、逃课中的无逃课行为、教养方式中的无打骂教养方式、就读形式中的非住校就读是防制施暴行为发生的因素(P值均<0.05)。结论 护理专业医学生无吸烟行为、无逃课行为、无打骂教养方式、非住校就读是防制施暴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不同性别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初一到高三学生5718名,匿名填写问卷,有效问卷5660份.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北京市中学生校园躯体暴力的报告率为14.3%,男生高于女生(男生25.2%、女生5.1%).无论男女生,学校亲密度差是校园躯体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男生OR=1.060、女生OR=1.065);父亲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653)、重组/单亲家庭(OR=1.834)、低年级(初一OR=5.291、高二OR=1.526)、学习成绩较差(OR=1.470)是男生躯体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较好(OR=0.546)、同伴关系较好(OR=0.618)、与父亲沟通容易(OR=0.756)是男生躯体暴力发生的保护因素.与母亲沟通容易(OR=0.358)是女生躯体暴力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校园躯体暴力的流行状况及影响因素与性别有关,应充分考虑性别差异,从个人、家庭、学校等多方面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校园躯体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杭州市中小学校园暴力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中小学生校园暴力受害与施暴情况,为中小学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用自编“校园暴力行为问卷”调查杭州市2 423名中小学生。结果87.3%的学生遭受过暴力侵害,49.2%的学生承认曾对他人有过施暴行为。课间、教室里发生暴力行为比较多,男生比女生多,初中生比小学生和高中生多。独生子女、城乡、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和睦程度、父母学历、外来学生、职业高中、重点高中等因素对校园暴力存在一定影响。结论中小学校园暴力比较普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母亲教养方式与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关系,为青少年自杀干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青少年不良行为调查表和母亲教养方式问卷,对随机抽取广东省广州市78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 广州市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0.67%;女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男生(x2=9.58,P=0.002);自评学习成绩不同等级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51,P=0.001);有自我伤害行为的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无自我伤害行为者(x2=39.12,P=0.001);有自杀意念高中生的母亲更多采用过干涉过保护(t=2.52,P=0.013)和拒绝否认(t=3.33,P=0.001)的教养方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母亲教养方式为拒绝否认(OR=1.109)是高中生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不良的母亲教养方式是高中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母亲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影响,提出恰当的母亲教养方式,降低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率。方法采用改编的父母亲教养方式量表(EMBU)和自编的青少年危险行为调查表,对847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母亲对不同性别子女采取的教养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男孩多采取过干涉过保护(t=5.05,P0.01)、拒绝否认(t=2.99,P0.001)和惩罚严厉(t=4.07,P0.01)和教养方式;不同文化程度的母亲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也不同,主要表现在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上(F=13.25,P0.01),文化程度高的母亲偏向于情感温暖和理解型的教养方式;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教养方式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男生和高年级是青少年危险行为的危险性因素,而母亲的学历高是青少年危险行为的保护因素。结论母亲应采取恰当的教养方式,既不溺爱也不严厉。  相似文献   

11.
探讨心理弹性与三至五年级小学生校园暴力认知偏向之间的关系,为小学生校园暴力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泸州市三至五年级5 976名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校园暴力认知和心理弹性进行自填式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心理弹性平均为(40.08±8.05)分,校园暴力认知平均为(62.55±6.38)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理弹性是影响校园暴力认知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4,P<0.01),心理弹性越好,校园暴力认知越高.此外,公立学校(OR=0.45,P<0.01)与校园暴力高认知呈负相关;高年级(OR=1.77)、女生(OR=1.20)、朋友数量较多(OR=1.37)、是班干部(OR=1.37)、成绩中上(OR=2.13)、没有玩游戏(OR=1.33)、没有校外游荡(OR=1.78)、犯错误后父母积极教育(OR=1.45)与校园暴力高认知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小学生心理弹性越高,校园暴力认知更具正向偏向.家庭、学校及社会可采取针对提高小学生心理弹性的相关干预措施,改善小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减少校园暴力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河北省唐山市中小学校园暴力流行病学特征及危险因素,为加强唐山地区校园暴力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对1414名唐山市中小学生2008年4月-2009年4月暴力发生情况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χ2检验对施暴行为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小学生施暴行为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在1414名被调查者中,校园暴力发生率为53.0%,其中躯体暴力发生率为36.3%,心理暴力发生率为31.5%,性暴力发生率为5.5%;50.8%的学生曾遭受过暴力,16.7%的学生有过施暴行为;男女生施暴行为分别为21.7%和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过暴力经历、目睹过暴力事件、支持暴力观点、有不良行为、家庭高收入的学生及男生对他人施暴的危险性更大(OR值分别为5.131,3.425,1.967,1.646,1.376,1.499)。结论唐山市中小学校校园暴力发生率较高,校园暴力危险因素复杂,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并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了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生的正确洗手行为现状及其家庭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选取上海、广州、北京的34所民办随迁子女小学4 089名四年级小学生及其家长,用自填结构式问卷了解被调查学生近1周的洗手行为(包括洗手频率和方法)、学生与家长对洗手相关认知及家庭社会经济等影响因素.结果 小学生正确洗手行为率仅为28.2%.家长对洗手必要情境认知的正确率(75.0%)高于小学生(41.6%)(x2=174.485,P<0.05),但家长对洗手方法的正确认知率仅为9.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小学生正确洗手行为呈正相关的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OR=2.09,95%CI=1.44~3.05),呈负相关的有母亲的文化程度较低(OR=0.57,95%CI=0.33~0.98)、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较低(OR=0.53,95%CI=0.33~ 0.86)、家长对洗手情境认知不正确(OR=0.53,95%CI=0.33~ 0.86)、小学生对洗手情境认知不正确(OR=0.24,95%CI=0.20~ 0.28).结论 中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小学生的正确洗手行为整体上不容乐观,并且存在家庭社会经济因素方面的不平等.要加强对随迁子女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洗手必要性和正确洗手方法的健康教育,尤其是男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母亲文化程度较低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夫妻暴力施暴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和暴力家庭的社会学特征,为预防夫妻暴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抽样方法,在湖南省湘潭市抽取3 579个家庭。对抽取的家庭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发现夫妻暴力的家庭中随机抽取65户,将施暴者65人作为暴力组;以家庭结构相同为配对条件,选取65户无暴力行为的家庭,并从中选取与施暴者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65人作为对照组(非暴力组)。用自行设计的家庭暴力问卷进行访谈。结果施暴者男性多于女性(69.2%vs 30.8%);施暴者中40~4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35.4%);施暴者的受教育年限低于对照组(P0.01);施暴者的经济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施暴者对家庭暴力持认可态度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暴力组家长制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施暴者以男性居多,40~49岁年龄段人数最多,施暴者文化程度较低,经济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较高。对家庭暴力持认可态度与夫妻暴力密切相关,家长制家庭容易发生暴力。  相似文献   

15.
了解汕头市中小学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为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校园暴力干预措施和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汕头市5 435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暴力角色(施暴者、受害者、施暴-受害者、既不是施暴者又不是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结果 男生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得分(19.13±4.447)低于女生(20.37±3.414);不同年级学生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62,P>0.05),但以初中生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得分最低,且暴力行为检出率最高;不同暴力角色中,施暴-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最差,其次为受害者(F=7.524,P<0.01);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女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17,P>0.05);男生不同暴力角色对校园施暴行为认知得分由低到高排序依次为施暴-受害者、受害者、施暴者以及既不是施暴者又不是受害者(F=16.520,P<0.01).结论 男生及施暴-受害者对校园施暴行为的认知情况较差.应给予他们更多关注,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了解重庆市学生校园施暴行为现状及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15所高中及大学在校学生3 610名为调查对象,以问卷的方式调查近1年内施暴行为情况,对施暴行为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有7.70%的学生在近1年内曾对他人施暴.不同性别、不同学段、是否沉迷网络、是否吸烟、是否饮酒学生施暴行为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7.63,33.10,14.49,111.81,19.55,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OR=0.35)、职高学生(OR=1.76)和有吸烟行为(OR=3.23)、饮酒行为(OR=1.46)的学生是校园施暴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 学生校园施暴行为较为普遍,男性、职高学生和有吸烟饮酒行为的学生是高危因素,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探讨家庭因素在儿童伤害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干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太原市城区随机选取2所六年制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全部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伤害现状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结果 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8.1%,男生为53.2%,女生43.2%,不同性别间伤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88,P=0.014).影响伤害发生的家庭危险因素是父亲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OR=1.062),保护因素是父亲文化程度高(OR=0.840)、近1 a无家庭事件发生(OR=0.568)和母亲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OR=0.975).结论 应重视家庭因素对儿童伤害发生的影响,尤其当家中发生重大事件时更应提高警惕,同时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预防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童年期目睹家庭暴力的发生状况及其与大学生自伤和暴力行为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于2018年10月采用自编"安徽省大学生健康相关行为问卷"对合肥市4所高校4 03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探讨童年期目睹不同类型家庭暴力对大学生自伤和暴力行为的影响。结果大学生童年期目睹家庭情感暴力、轻度躯体暴力、重度躯体暴力的报告率分别为27. 6%,22. 4%,10. 7%。单因素分析显示,童年期有目睹家庭轻度躯体暴力、重度躯体暴力和情感暴力大学生自伤行为、躯体暴力、情感暴力和性暴力的报告率均高于童年期无目睹家庭暴力的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显示,童年期目睹父母间重度躯体暴力和情感暴力是大学生自伤行为(OR=1. 53,95%CI=1. 05~2. 23;OR=2. 15,95%CI=1. 51~3. 04)和情感暴力(OR=1. 65,95%CI=1. 16~2. 35;OR=2. 57,95%CI=1. 87~3. 53)的影响因素;童年期目睹父母重度躯体暴力是大学生躯体暴力(OR=4. 99,95%CI=2. 58~9. 62)和性暴力行为(OR=8. 68,95%CI=3. 30~22. 81)的影响因素(P值均<0. 05)。结论童年期目睹父母间家庭暴力会增加大学生自伤和暴力行为的发生风险,尤其是父母间重度躯体暴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儿童青少年校园暴力发生现况和流行特征,探究其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人口较少民族校园暴力干预策略及国家制定相关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9~16岁人口较少民族中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人口较少民族儿童青少年自报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6年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儿童青少年自报过去30 d里有过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为73.19%,其中男生发生率为75.91%,女生为70.65%;9~12岁为72.47%,13~16岁为73.98%;独龙族为81.65%,德昂族为71.70%,布朗族为79.06%,阿昌族为67.16%,普米族为56.93%,怒族为92.24%,基诺族为59.59%。非留守儿童(OR=1.24,95%CI=1.00~1.54)及非住宿生(OR=1.33,95%CI=1.02~1.73)是人口较少民族儿童青少年发生校园暴力的独立保护因素(P0.01);民族是发生校园暴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此外,过去12个月里有过自伤事件(OR=1.96,95%CI=1.45~2.64)、男性(OR=1.21,95%CI=1.00~1.48)、母亲从事非农业工作(OR=1.84,95%CI=1.38~2.45)、母亲文化程度低(初中OR=0.62,95%CI=0.41~0.94;小学OR=0.92,95%CI=0.59~1.44)、自觉有孤独感(偶尔OR=1.27,95%CI=0.82~1.95;经常OR=1.98,95%CI=1.26~3.11)、自觉学习压力大或成绩问题经常感到心情不愉快(偶尔OR=1.27,95%CI=0.90~1.80;经常OR=2.23,95%CI=1.51~3.27)、以及过去12个月里发生打架多次均是人口较少民族儿童青少年发生校园暴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因担心某事而经常失眠是发生校园暴力的可能危险因素(0.05P0.10)。校园暴力居前3位的类型依次为被恶意取笑(55.79%),被威胁、恐吓(32.75%)和有人对我开色情玩笑或做色情动作(30.62%)。结论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儿童青少年的校园暴力发生率较高,今后各级政府、各部门应加强合作,开展对少数民族儿童校园暴力的预防与综合干预,创造安全、健康校园。  相似文献   

20.
孙静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3):665-666,669
[目的]探讨护理大专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以某校护理系大专生为调查对象,对一年来校园暴力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析实施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该校护理大专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的总发生率为9.9%,其中男生43.2%,女生8.3%,男生发生率高于女生(χ2=44.357,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遭受暴力后的处理方式(报警、告诉同学、闷在心里)和受暴后以暴制暴的心理反应是实施校园暴力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9.248、4.417、3.051、4.082),性别(女)是保护因素(OR=0.284)。[结论]该校护理大专生实施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率较高,应针对暴力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