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男性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疾病(PDA)的危险因素及踝臂指数(ABI)与全因和心血管病(CVD)死亡率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04年7月至2005年1月北京及上海地区8所医院的有完整ABI基线资料的男性糖尿病患者815例,于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对其进行随访调查。结果815例男性糖尿病患者中,ABI降低的PAD组250例(30.67%),ABI正常的非PAD组565例(69.33%),年龄和吸烟史是PAD的独立危险因素,在13.6个月的随访中,有70例死亡,其中27例为CVD死亡。经Cox回归分析,PAD患者发生全因及CVD死亡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744(1.056—2.877)和3.677(1.588~8.509)。PAD组的生存率显著低于非PAD组。随ABI水平的降低,发生死亡及CVD死亡的危险增加。结论低ABI是男性糖尿病患者死亡和CV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在男性糖尿病人群中运用无创性ABI测定对全因死亡及CVD。死亡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正虽然80%的未来心血管病风险可以从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如老年、男性、高血压、高血脂症、吸烟和糖尿病,但其余20%风险的决定因素仍不明确。婚姻对健康和死亡的益处已经在不同种族的两性中得到证实,并且与各种社会人口学特征无关。婚姻  相似文献   

3.
正目的:许多患者主诉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这些患者可能增加冠心病风险和病死率。本研究评估了他汀类药物不耐受患者和他汀类药物高依从性患者心肌梗死复发、冠心病事件和全因死亡率等的风险。方法:研究纳入了2007~2013年因心肌梗死住院的105 329例患者出院后接受中等剂量或高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不耐  相似文献   

4.
目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常伴有抑郁症状,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和三环类(TCAs)是心衰伴抑郁患者最常用的抗抑郁药,但这两类抗抑郁药是否增加心衰死亡率有争议。本研究系统评价心衰患者使用SSRIs和TCAs与死亡率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所有关于抗抑郁药与心衰患者死亡率相关性的临床试验,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比较使用抗抑郁药与未使用抗抑郁药两组心衰患者全因和心血管死亡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本研究中的SSRIs包括氟罗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他普仑与依他普仑;TCAs包括去甲替林、阿米替林、丙米嗪与喹硫平。结果:共纳入8篇文章,使用抗抑郁药组较未用抗抑郁药组全因死亡率升高(HR:1.25,95%CI:1.16~1.34,P0.001),而心血管死亡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HR:0.97,95%CI:0.74~1.26,P=0.80)。亚组分析显示,使用SSRIs(HR:1.26,95%CI:1.20~1.33,P=0.004)或TCAs(HR:1.30,95%CI:1.16~1.46,P=0.01)的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均明显升高。使用SSRIs(HR:1.01,95%CI:0.82~1.24,P=0.94)或TCAs(HR:1.02,95%CI:0.86~1.21,P=0.85)的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率较未用抗抑郁药组无明显差异。结论:使用抗抑郁药可能增加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而对心血管死亡率没有影响,提示临床医生必须重新审视抗抑郁药对心衰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合理使用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5.
正确定青年时期血压模式与日后的心血管病事件的关系,有利于鉴别易患心血管病的年轻人。该研究旨在确定临床随访期间长期血压变异性和年轻至中年血压变化程度是否与中年后心血管病全因死亡率相关,而且是否独立于年轻时平均血压和中年时单一血压测量结果。实验设计:该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了1985年3月至1986年6月参加年轻人冠状动脉风险发展研究的社区非洲裔美国人和白人样本3 394人。在基线和基线后第2、5、7、10年进行血压测量并评估收缩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勃起功能障碍(ED)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及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NKI、Wanfang Data、CBM和VIP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6月,查找ED与CHD及全因死亡率相关性的队列研究,由2位作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个队列研究,其中7个研究报告了ED与CHD的相关性,9个研究报告了ED与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Meta分析结果显示,ED可能会增加CHD(RR=1.54,95%CI:1.41~1.67,P0.001)和全因死亡率的发病风险(RR=1.47,95%CI:1.18~1.84,P=0.001)。无明显发表偏倚存在。结论 ED可能会增加CHD及全因死亡率的发病风险。因此,临床治疗ED患者可能会有降低CHD及全因死亡率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正该系统性综述和荟萃分析旨在综合评估高密度脂蛋白功能与心血管病风险、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在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上搜索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性研究。用随机效应模型分别对致命性或非致命性心血管病和全因死亡率进行了风险估计。结果显示,在29篇论文中,研究高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流出能力有20篇(13篇前瞻性和7篇横断面),研究其抗氧化能力10篇(7篇前瞻性和3篇横断面),研究其抗炎能力2篇(1篇前瞻性和1篇横断面)。在8项具有可比性的前瞻性研究中,胆固醇流出能力越强,心血  相似文献   

8.
有关微蛋白尿与老年妇女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目前为数有限的几项研究结果表明,尿蛋白是动脉形成过程中影响肾小球、视网膜以及血管内膜的主要因子,但是其详细的机制不明。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大样本调查来研究和探索尿蛋白与血管类疾病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株洲市丙型肝炎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全因死亡率,并分析不同基因分型的全因死亡率情况。方法:选取2000年3月至2002年10月在株洲市中心医院1095例检测抗-HCV者。分析不同性别、抗-HCV阳性患者比率、不同基因分型在性别以及感染途径方面是否具有差异性,以及不同基因分型与全因死亡率的关系。结果:1095例中,抗-HCV阳性者265例。其中有酗酒史者明显高于没有酗酒史者,其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CV阳性者基因分型以1b型居多,同其他基因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两例6u型患者;在感染途径中,以非安全注射感染者最多,其次为血液感染,非安全注射感染者与散发性感染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1b型患者死亡例数最多,其全因死亡率最大,与其他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全因死亡率呈增加趋势,而HCV引起的全因死亡率也逐渐增加,其中10年、12年后的累计发生率明显高于5年内(P0.05)。患者合并肾脏和血液系统疾病时,生存期低于无合并症者(P0.05);酗酒者生存期低于少量饮酒或不饮酒者(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预后与酗酒、基因分型、非安全注射、输血感染以及散发性感染等因素有关。结论:株洲市丙型肝炎病毒以1b型最多,其全因死亡率较高。随着时间延长,HCV感染患者全因死亡率增加,非安全注射、输血感染、散发性感染、酗酒、合并肾脏和血液系统疾病是死亡风险增加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Ⅱ型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子而高胰岛素血症于Ⅱ型糖尿病发病之前即已出现,其对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作用尚不清楚。该文以荟萃多项前瞻性研究的结果来估价高胰岛素血症与心血管病的关系,并评价不同的研究特点对这种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口服袢利尿剂剂量与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入选并随访1197例(1120例获得用药资料)慢性心衰患者.男性占81.7%,平均年龄56.5±13.6岁,平均左室射血分数(LVEF)35.6±8.9%;全因死亡为随访终点。先比较不同口服袢利尿剂剂量(0、≤20、20~40、>40mg/日呋塞米当量)人群其他预后相关因素分布的差异,再应用Kaplan-Meier曲线及Log-rank检验对不同剂量人群的生存率进行描述及比较,多元Cox回归用于分析口服袢利尿剂剂量是否为心衰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完成随访1025例(失访率14.4%),死亡360例(35.1%);随访中位数44个月。平均袢利尿剂剂量34.26±2.67mg/日呋塞米当量。应用不同袢利尿剂剂量的心衰患者在合并症、血压、LVEF、多种检验项目及用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剂量心衰人群的死亡率分别为19.2%、29.6%、39.8%及55.4%,随着袢利尿剂应用剂量增加而增高(P<0.001);校正其他影响因素后,口服袢利尿剂剂量与心衰患者不良预后独立相关。剂量每增加10mg/日呋塞米当量,心衰死亡风险增加1.072倍(P<0.001)。服用≤20mg/日、20-40mg/日及>40mg/日呋塞米当量心衰人群的死亡风险分别是未服用者的1.575倍(P=0.023)、1.958倍(P=0.001)及2.543倍(P<0.001)。结论虽然年龄、体重指数、LVEF、合并室速、是否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应用袢利尿剂剂量、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尿酸均与心衰预后相关。应用袢利尿剂且随着剂量增加,心衰的死亡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直立性低血压(OH)与直立性高血压(OHT)对老年人长期全因死亡率的影响。方法:2013年6月对广东省佛山市某街道老人院162例居民进行调查,年龄(80.3±8.5)岁,男性占35.2%。OH定义为直立后3min收缩压下降≥2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OHT定义为直立后1min和(或)3min收缩压升高≥20mmHg和(或)舒张压升高≥10mmHg。卧位和直立位血压取3次非同日测量的平均值。5年后现场随访人群死亡率。结果:检出OH 16例(9.9%),OHT 52例(32.1%)。第5年随访,失访3例,159例纳入死亡率统计。死亡83例(52.2%)。死亡组男性比例较高,年龄较大,直立第3分钟脉搏率升高较大。死亡组和存活组的OH和OHT患病率无差别。结论:OH和OHT对老年人群5年的全因死亡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正在社区成年人中,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增加与死亡相关,但在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中这种相关性仍未被研究。研究者测定心脏和精神门诊研究的63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基线和5年后的hs-cTnT水平。此外,受试者还在基线和5年后接受静息状态和跑步机运动后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研究者对受试者的死亡结果进  相似文献   

15.
16.
正血液透析人群的血压管理是一个巨大挑战。该研究旨在通过剂量-效应关系的荟萃分析,评估血液透析人群中透析前后血压水平与全因死亡风险之间关联的定量特征和潜在阈值。研究人员搜索了2017年3月18日之前发表的、关于透析前后血压水平与全因死亡率风险关联的所有前瞻性队列研究资料,共纳入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M患者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CVD)死亡率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DM患者血清SUA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及CVD死亡率的队列研究,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以全因死亡率为结局的研究共10篇,其中以CVD死亡率为结局的研究7篇,结果显示,DM患者SUA水平每上升1 mg/dl的全因死亡率升高6%,CVD死亡率升高10%,风险比及相应95%CI分别为1.06(1.03,1.08)、1.10(1.05,1.15)。结论 DM患者全因死亡率及CVD死亡率升高与SUA水平上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Budoff等对25253例患者进行了为期6.8年的随访,并对患者的冠状动脉钙化(CAC)积分进行分层分析发现,患者的死亡率与CAC积分呈正相关,校正危险因素后的相对危险度也随积分升高而升高,提示CAC是一个独立的预测死亡率的指标。作者认为,CAC是一个独立于传统因素以外的预测全因死亡率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根据晚近一些临床试验,包括最近发表的AIM-HIGH,评估烟酸减少心血管事件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目前已提出多种使用心电图来诊断左心室肥厚的方法。它们识别病理性肥厚的灵敏度有限,至少部分是由于它们不能区分病理性和生理性肥厚。为此,Ha等使用心血管病死亡作为病理性肥厚的替代指标,比较主要的心电图左心室肥厚标准的预测能力。方法: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987-1999年退伍军人医疗中心(the veterans affairs medical center)年龄56岁的退伍军人16 253人的资料,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7.8年,观察其心血管病死亡率。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和Cox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