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是糖尿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已成为骨折的一个重要病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存在着不良反应、不能耐受、疗效不确切等问题,中医从肾论治或从脾肾论治,初显疗效和优势,但是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其病因病机,通过循证医学手段统一其辨证分型;同时设计严谨的临床或动物实验以探索其作用机制,期待不久的将来中医...  相似文献   

2.
黄褐斑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文从历史沿革、病因病机、临床施治等方面论述脾虚是黄褐斑发病的主要矛盾,探究脾与黄褐斑之间的联系,为临床上从脾论治黄褐斑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黄褐斑的病机责之于脾,黄褐斑的产生是脾失健运,升降失司,累及他脏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衡所致。治疗中当以健脾之法贯穿始终。辨证后可兼以补肾、理气、活血,祛湿之法。因此,从脾论治黄褐斑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从肾论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单位体积骨量减少、骨组织纤维结构异常 ,从而出现骨骼疼痛、易发骨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国内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进行中医药防治本病的研究 ,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尤其是用补肾法治疗本病疗效满意 ,本文试图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肾为本的理论依据进行深入的探讨 ,以期进一步提高该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值。1 理论探源祖国医学虽无“骨质疏松症”这一明确的病名 ,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当属中医的“骨痿”、“骨痹”、“骨枯”、“腰痛”、“虚劳”等范畴 ,其中定性定位较准确的当属“骨痿”。《素问·痿论》…  相似文献   

4.
慢性肾衰竭起病隐匿且发病率高,部分患者由于未得到重视和及时诊治,最终进展至终末期肾病[1],需要依赖肾移植、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以维持生命,对患者健康危害较大,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身心压力及经济负担。因此,延缓肾衰竭的进展,阻止或者延缓其进入终末期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导师林启展教授,是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二批中青年名中医,师从国医大师张琪教授,深得其真传。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从脾论治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linical Trials等数据库发表的从脾论治强直性脊柱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10月,并采用Rev...  相似文献   

6.
骨质疏松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易发脆性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疾病。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病机,因此以补肾壮骨为主要治法已达成普遍共识。笔者通过大量文献搜索发现,脾虚在骨质疏松症的致病过程中亦起着关键作用。肾、脾两脏为先后天之本,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着眼于“脾肾相关”理论,从中医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等角度综述其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科学内涵,并试探讨中医“脾肾相关”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找寻中医基础理论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理论渊源,优化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方案,为更好得将祖国医学运用于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8.
9.
10.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当前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以肾虚为主要病机,补肾为主要治法形成普遍认识,而脾虚对本病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根据中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病因病机特点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要按照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辩证论治,因证施治,不能简单地治疗某一脏一腑,要看到骨质疏松症的复杂性和难治性。从传统医学中脾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到脾脏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实验研究再到健脾补肾的临床观察,无不表明脾虚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地位。肾虚为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补肾滋肾的治疗总则固然重要,与此同时必须要重视补益脾胃。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是以全身骨痛、脊柱变形及易于并发骨折为临床特点的全身代谢性骨病,严重影响着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活水平。随着近年我国老龄化不断加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也呈现出增长趋势。目前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以内服药物为主,但均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不利于临床长期使用及推广。近年来临床报道,中医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基于针灸,埋线,穴位注射,艾灸,推拿及传统健身功法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手段,综述近年来中医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报道及文献研究,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为中医非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临床推广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雌激素降低导致钙吸收增加、骨量减少而引发的代谢性骨骼疾病,骨折是该病的主要发现途径,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目前常用的西药主要包括钙剂、双膦酸盐类、骨吸收抑制剂等,但其副作用和不良反应限制了长期用药。如今大量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作用于成骨相关的多通路、多靶点,有效提高骨密度,减轻骨痛,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上有独特优势。笔者从临床、动物、细胞等方面归纳中药及复方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近10余年来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研究特点及趋势。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Wanfang)、Web of Science(WOS)、PubMed数据库,使用CiteSpace5.8.R3软件对近10余年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文献进行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内容的可视化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中文文献2577篇,英文文献851篇,显示近10余年来发文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发表相关文献最多的国家是中国,而中心性最大的是日本;发表中文和英文文献量最多的作者分别是郑洪新和JiakeXu;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细胞分化、骨密度等。结论 基因差异表达、中药活性成分、信号通路、中西医结合将成为未来研究OP的热点及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近五年来中医传统运动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相关性研究的现状,探讨OP患者的中医传统运动状况,更好地为运用中医传统运动防治OP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有关OP与中医传统运动相关性的调查文献,以"骨质疏松、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运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检索129篇全文文献,其中17篇文献符合要求,调查范围涉及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单个调查样本量为46~188例,研究类型中横断面研究为5篇(29. 41%),病例对照研究为12篇(70. 59%)。运用太极拳改善OP的人数达43. 46%,其余分别是八段锦(23. 23%)、五禽戏(21. 90%)、易筋经(11. 42%)。同时将12项病例对照研究中的OP患者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并从骨密度、OP患者腰背疼痛及血清骨钙素(BGP)三个方面评价中医传统运动对OP患者的改善情况,MD值分别为0. 11(95%CI:0. 09~0. 13),-1. 22(95%CI:-1. 35~-1. 09),0. 21(95%CI:0. 16~0. 27),P0. 00001。结论中医传统运动可明显改善OP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有效延缓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症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传统中药历史悠久,药效确切且毒性较小,因此多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不过中药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学科概念网络药理学的兴起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将网络药理学的思想和方法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在分子网络调控的背景下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是进一步推动骨质疏松防治工作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将就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日渐加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病率亦显著增加,已成为我国三大老年慢性疾病之一.高发病率、严重并发症及昂贵的医疗费用等使其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近年来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显示出中医药治疗OP的独特优势.既往研究大多以"肾主骨生髓"理论进行研究,瘀血理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针灸及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骨质疏松症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思路。方法以骨质疏松症、针灸、中药等为关键词,检索CNKI、维普、万方等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自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发表的有关针灸及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文献,分析文献的类型,总结基础研究及作用机制、临床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并对常用穴位及中药复方进行总结。结果自2014年1月至2018年8月共检索到136篇相关文献。其中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有94篇,常用穴位有:阿是穴、肾俞、命门、关元、气海、腰阳关、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表明针灸能显著提高骨质疏松大鼠和病人的骨密度。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文献有42篇,常用的复方有补肾壮骨汤、补肾健脾汤、补肾化瘀汤等,但缺乏相应的动物实验研究。结论针灸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质疏松发展,其联合中药有助于增强临床疗效。但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机制研究相对滞后,选穴及用药没有统一标准,缺乏长期临床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研究,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代谢性骨病,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其已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高发病率及复杂的并发症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医药治疗OP已逐渐成重要手段,既往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改善骨代谢方面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方案多样及安全性高等使得其在临床上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及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发现,中医体质与OP的发病、治疗及预防相关密切,依据现代医学发展研究方向,从中医体质角度出发,探索中医体质与OP发病的关系,为中医药治疗OP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防治OP的水平及发挥其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关系密切,以肠道菌群视角探讨中医药调控骨内环境稳态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着巨大的研究潜力,不失为一条新的有效治疗途径。该文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肠道菌群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阐述“肝肾-肠”“脾-肠”“肺合大肠”“心合小肠”理论指导下的临床应用,归纳复方、中药(单体)、中成药以及其他中医药疗法通过肠道菌群改善骨骼健康的相关研究,以拓宽防治思路,为临床上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