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 EOS)是粒细胞小亚群中的一种,起源于粒细胞-巨噬细胞前体细胞(pre-granulocyte-macrophage progenitor, Pre-GM)。EOS主要通过识别受体(toll样受体)、促进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受体的表达和参与抗原提呈等机制识别并发挥抗病毒作用,在宿主的先天免疫和调节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等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EOS与COVID-19相关:71%以上COVID-19患者会出现EOS计数下降。EOS计数随病情恢复逐渐恢复正常,早于肺部CT影像恢复和病毒核酸转阴。发生上述改变的机理是新型冠状病毒刺激血中性粒细胞被募集,骨髓中性粒细胞生成加快可能会抑制EOS从骨髓中动员、迁移入血,阻止血中EOS增多;重症COVID-19患者在急性肺损伤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骨髓中EOS释放受抑制;COVID-19急性炎症期释放的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 I,INF-I)可直接诱导EOS凋亡。EOS计数下降对COVI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水平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因肺炎住院治疗患儿共242例,根据肺炎支原体(MP)抗体水平分为MPP组(142例)及非MPP组(100例),比较各组间FeNO、EOS、血清总IgE(TIgE)水平、肺功能及临床特点。结果:MPP组较非MPP组FeNO及EOS比例升高,但TIgE水平无统计学差异,肺功能中呼气峰流速值(PEF)、用力呼气流量50%及75%(MEF50,MEF75)占预计值百分比降低。MPP组影像学表现肺部实变影较多,易出现胸腔积液,肺功能受损及影像学改变与外周血EOS水平相关。结论:儿童MPP可出现FeNO水平及外周血EOS比例增高,外周血EOS水平可能影响MP感染后肺功能及影像学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马楠  崔德健  文仲光  魏晓阳 《上海医学》2005,28(12):1010-1013,F0003
目的介绍1例慢性嗜酸性粒细胞肺炎(CEP)并复习近10年17篇文献共125例,以期提高对这一少见病的认识。方法对1例经胸壁肺活检病理确诊为CEP患者的临床及随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等。结果CE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性炎症。其特点为患者多有过敏性疾病史;临床表现除咳嗽、咳痰外,常有呼吸困难及喘息;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胸部x线片呈肺外周非肺段分布性进展性高密度浸润影,常有“肺水肿反向征”;痰和(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抗感染治疗无效而对口服糖皮质激素(OCST)反应良好,OSCT治疗后阴影迅速吸收,但同一部位可多次复发。病理显示肺间质、支气管黏膜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肺泡腔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渗出。CEP虽易复发,但总的预后良好。结论对具有以上特征且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肺炎患者,应疑及CEP,及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或肺组织活检可明确诊断。大部分患者需长期维持量OCST治疗。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辅助意义。方法:对68例恶性肿瘤患者及20例非肿瘤患者的周围血嗜酸性粒细胞以改良Neubanenit计数盘直接手工计数,同时以cell-dyn-1600血细胞计数仪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率,以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和百分率均显著高于非肿瘤患者。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至3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并康复出院的35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前NLR的中位数值,分为低NLR组(<3.67)和高NLR组(≥3.67),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核酸转...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组织胺在原发性肝癌病人外周血中的变化 ,揭示其病理生理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法检测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 ,常规方法检测嗜酸、嗜碱性粒细胞 ,对 30例肝癌病人 ,30例正常人外周血液中的组织胺、嗜酸、嗜碱粒细胞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 :正常人外周血嗜碱性粒细胞水平为 (30 .1± 11.8)个 / m l,肝癌病人为 (19.3± 8.0 )个 /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则相差不大 ,分别为 (2 91.5± 36 .9)个 / m l,(2 6 8.5±47.3)个 / m l(P >0 .0 5 )。外周血中组织胺水平分别为 (16 9.7± 49.1) μg/ ml,(10 0 .1± 2 5 .1) μg/ ml,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组织胺及嗜碱性粒细胞在肝癌病人外周血中明显降低 ,是否可作为一项肝癌早期诊断的辅助观察指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嗜酸粒细胞浸润性肺疾病 (eosinophilic lungdiseases)是一组以血或 /和肺组织嗜酸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肺疾病 ,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差别很大。其中 ,急性嗜酸粒细胞肺炎 (acute eosinophilic pneumonia,AEP)在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 1例 AEP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并做一简要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与非MPP患儿血常规结果,以探讨小儿MPP血常规的变化规律,并观察治疗前后MPP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的变化,以探讨肺炎支原体(MP)与EOS血症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12年1月—2012年7月入住本院的0~14岁MPP儿童49例,入院时及治疗7天后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与非MPP患儿和健康儿童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MPP组和非MPP组患儿外周血WBC计数、中性粒细胞(NEUT)比例及计数、EOS%均高于健康儿童(P<0.05),但MPP组和非MPP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治疗1周后MPP组和非MPP组患儿外周血WBC和NEUT计数均下降(P<0.05),MPP组EOS计数升高(P<0.05),其升高幅度与NEUT计数的下降幅度正相关(P<0.01),但非MPP组EOS计数无变化(P>0.05)。结论 MPP患儿急性期外周血WBC及NEUT均增加,治疗1周后有所下降,但EOS有所增加,提示MP感染可导致EOS血症。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对91例确诊与疑似SARS患者进行了血细胞检测分析,发现SARS患者急性期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EC)极度降低,对SARS诊断可能有参考价值,为此我们进行以下分析及讨论。  相似文献   

10.
嗜酸性粒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过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EOS)在体内能否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了解EOS在体内呈递抗原的过程和特征.方法以鸡卵清蛋白致敏和雾化吸入刺激BALB/c小鼠以诱发EOS在气道聚集.收集并纯化气道EOS以荧光素标记后注入小鼠气道,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OS的移行过程.将接受气管EOS注入小鼠的气管旁淋巴结取出后制备单细胞悬液,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其中T细胞的增殖反应并鉴定增殖T细胞的亚群.结果荧光标记的EOS注入正常鼠气道后8h即可出现于气管旁淋巴结(19.0个/mm2±1.8个/mm2),24h达高峰(59.2个/mm2±7.2个/mm2),并至少可以维持120h(29.6个/mm2±2.8个/mm2).致敏小鼠气管内注入5×105个接触过抗原的EOS1d后气管旁淋巴结增殖的T细胞百分数(6.9%±0.5%)即明显高于基础对照值(3.2%±0.3%,P<0.01),3d后达到峰值(10.8%±0.8%,P<0.01),7d以后下降(6.1%±0.6%,P<0.05).此外,EOS呈递抗原所引起的T细胞增殖反应具抗原特异性,出现增殖反应的T细胞仅限于CD4+细胞.结论气道EOS在体内可成为抗原呈递细胞,从而促使CD4细胞出现显著的增殖反应.  相似文献   

11.
女,66岁.因发热、咳嗽、气短3周于2002年4月9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周无诱因出现咳嗽,咳少量痰,日量10~20mL,有活动后气短,发热,无寒战,体温38.7℃。于外院静滴菌必治10天,优普酮4天,病情加重来我院。入院查体:一般状态佳,神清,呼吸促,颈、锁骨上及腋下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听诊右肺第4~6肋间可闻及捻发音,左肺呼吸音清。  相似文献   

12.
哮喘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活性指标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杭君  孙滨 《医学争鸣》1996,17(3):203-205
嗜酸性粒细胞是哮喘发病中的重要效应细胞为研究哮喘患者体内EC的激活程度,我们选择血清嗜酸细胞阳离子蛋白浓度和外周血EC密度作为其活性指标进行检测。哮喘患者外周血低密度嗜酸细胞(36.30±14.80)%较正常人(14.71±8.20)%增多;患者血清ECP浓度(10.74±7.22)mg/L也高于正常人(6.39±4.91)mg/L,哮喘患者血HE百分比与ECP浓度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尿液嗜酸性粒细胞测定在泌尿系统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瑞氏、姬姆萨氏染色方法对尿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染色后进行观察。结果低级嗜酸细胞尿可见于多种肾脏、泌尿系统疾病,而高级嗜酸细胞尿仅见于间质性疾病。结论尿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广泛存在于泌尿系统疾病中;高级嗜酸性粒细胞尿可作为间质性肾炎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尤其是脑囊虫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实验观察脑囊虫病患者的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变化,为脑囊虫病的早期诊断,预测病情的复发和了解机体的反应机能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6.
脑脊液(Csf)中嗜酸性粒细胞(E)的检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感染有一定的临床意义。现将218例Csf中E检查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86年1月~1994年12月和1997年1月~12月经确诊病例218例。其中病毒性脑炎(病脑)40例,化脓性脑炎(化脑)20例,脑血管病44例,脑瘤12例,癫?..  相似文献   

17.
对336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检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脑囊虫病组的嗜酸性粒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P<0.001);并结合文献对各种因素引起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的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嗜酸性粒细胞的分离与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关于嗜酸性粒细胞分离与纯化的有关资料介绍得比较简单 ,实验中往往分离不到理想纯度和活性的嗜酸性粒细胞。我们用 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 [1 ]提取嗜酸性粒细胞 ,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材料和方法2 .1 以双蒸水密度 (1g/ ml)为标准 ,通过分析天平 ,采用称量法校正容量瓶体积。1.2 配制等渗 Percoll原液、等渗 PBS液。1.3 用称量法求出等渗 Percoll原液及等渗 PBS的密度。然后 ,按公式 d1 x +d2 (y- x) =d3 y分别配制密度为 1.10 0 ,1.0 90 ,1.0 85 ,1.0 80的 Percoll密度液 ,并于 4o C密封保存备用 (式中 d1 是等渗…  相似文献   

19.
苏飞  曾跃平  晋红中 《北京医学》2011,33(11):911-913
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HED)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0年3月我科收治的21例HED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治疗及预后.结果 本组男17例(80.95%),女4例(19.05%);男性平均发病年龄(67.65±6.49)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2.25±8.38...  相似文献   

20.
刘波  梁庆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22):193-194
目的:通过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观察比较,探讨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对56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外周静脉血细胞检测,分析其嗜碱性粒细胞水平及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并将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有明显相关性(P〈0.0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与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发病频率有正相关。结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判断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在对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病情的判断上亦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