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叶酸受体(FR)靶向的、载紫杉醇(PTX)的相变纳米粒造影剂(FR-PTX-PNPCA)用于显影裸鼠移植瘤的能力。方法制备FR-PTX-PNPCA乳剂和非靶向的相变纳米粒乳剂(PTX-PNPCA)备用;选取载卵巢癌移植瘤的裸鼠30只,根据注射药物不同随机等分为生理盐水组、非靶向组及靶向组,于注射药物前后采用活体荧光仪对裸鼠进行荧光显影,比较各组荧光显影情况。荧光显影后48 h,分别重新注射药物,2 h后采用治疗超声辐照肿瘤10 min,对肿瘤再次超声显影,比较各组显影强度,分析FR-PTX-PNPCA体内靶向显影肿瘤的能力。结果活体荧光显影实验中,注射药物后,生理盐水组、非靶向组肿瘤内几乎未见红色荧光显影,靶向组组肿瘤内可见明显的红色荧光显影。超声显影实验中,治疗超声辐照前,各组肿瘤内显影强度无显著差异;超声辐照后,造影模式下靶向组显影强度为(383.65±32.05)U,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非靶向组[(86.78±7.74)U、(81.86±11.98)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较常规模式下这种差异更为显著。结论经静脉注射FR-PTX-PNPCA能靶向裸鼠卵巢癌移植瘤,并显著增强其超声显影,为肿瘤的精准医疗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多功能的分子探针。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一种叶酸靶向相变型载羟基喜树碱(HCPT)的纳米粒(FA-HCPT-Fe3O4-PFP NDs),检测其基本性能和多模态显像特性.方法 采用旋转蒸发-超声法制备FA-HCPT-Fe3O4-PFP NDs.于制备后不同时间点使用电子显微镜测定纳米粒粒径以检测其稳定性;将纳米粒乳液加热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其相变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一种包裹ICG的靶向相变型阳离子脂质纳米粒(INP),连接CD105抗体,检测其光热效应、体外相变、光声及超声显像规律,并证实纳米粒抗体连接成功。方法 采用双乳化法制备包裹ICG及液态氟碳(PFP)的阳离子脂质纳米粒;链霉亲和素法连接CD105抗体,流式细胞量化及激光共聚焦下观察抗体连接情况;脉冲激光激发观察其光热效应及相变情况;体外Lifu辐照致相变后记录超声显影效果;光声仪检测光声显像能力。结果 制备的INP平均粒径(354.2±93.85nm),平均电位(25.2±3.29mv),与CD105抗体结合率为99.89%,纳米粒具有良好光热效应,一定浓度下2W/cm2激光辐照180s温度可升至63℃,可发生液气相变。体外超声及光声显影效果佳。结论 成功制备了包裹ICG的靶向相变型阳离子脂质纳米粒(INP),其光热效应好、光声显影及增强超声显影效果佳,纳米粒与CD105抗体结合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载10-羟基喜树碱(10-HCPT)液态氟碳靶向纳米粒,观察其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寻靶能力及体外超声/CT双模态成像效果。方法以羟基端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COOH)、全氟溴辛烷(PFOB)及10-HCPT为原料,采用双乳化法制备PLGA@10-HCPT-PFOB纳米粒,观察其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测量粒径大小和表面电位,以及10-HCPT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通过碳二亚胺法连接cRGD肽制备cRGD-PLGA@10-HCPT-PFOB靶向纳米粒,使用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PLGA@10-HCPT-PFOB纳米粒与cRGD肽的连接情况。体外实验检测其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靶向性能;观察靶向纳米粒的体外超声/CT成像能力。结果本实验制得的靶向载药纳米粒外观呈黄色混悬液,光镜下纳米粒形态规则、大小均一,平均粒径(322.03±5.34)nm,平均表面电位(-1.55±0.10)mV;扫描电镜示靶向纳米粒呈球形,表面光滑;透射电镜示其为核壳结构,PLGA包裹PFOB和10-HCPT,10-HCPT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为(81.34±2.28)%和(13.24±1.24)%;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示FITC标记的cRGD肽呈绿色荧光,与DiI标记染色的红色纳米粒共同融合呈橙黄色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PLGA@10-HCPT-PFOB纳米粒FITC荧光强度为0.78%,cRGD-PLGA@10-HCPT-PFOB纳米粒FITC荧光强度为80.76%;共聚焦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显示大量纳米粒靶向到SKOV-3细胞表面,与细胞膜上的αvβ3受体结合,部分被SKOV-3细胞吞噬;随着靶向纳米粒的浓度不断增加,其体外超声/CT成像明显增强。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载10-HCPT液态氟碳靶向纳米粒,其10-HCPT包封率和载药量均较高,对人卵巢癌SKOV-3细胞有较强的靶向性,通过聚集显影可增强体外超声/CT成像。  相似文献   

5.
载异烟肼利福平聚乳酸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微载体药物因具有靶向性、控释性、稳定性、更好的安全性备受关注.目的:观察载异烟肼利福平两种抗结核药于同一聚乳酸纳米粒的给药系统及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自乳化二元溶剂扩散法制备载异烟肼和利福平纳米粒,亚微粒径分析仪测定纳米粒粒径及分布,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高效液相色谱仪建立测定异烟肼、利福平的载药量和包封率;以磷酸盐缓冲液为释放介质,观察载异烟肼和利福平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与结论:载利福平和异烟肼纳米粒表面完整光滑,无明显粘连现象,纳米粒均匀度好.亚微粒径分析仪测定纳米粒平均粒径80.4 nm.异烟肼载药量为(15.95±1.34)%,包封率为(5.01±0.17)%;利福平载药量为(4.66±0.97)%,包封率为(4.05±0.18)%.体外释药结果显示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过程较平稳.突释期纳米粒中异烟肼释放度为15.22%,到3 d累积释放度可达95.6%;利福平释放度为9.26%,到3 d累积释放度可达90.3%.提示采用改良的自乳化二元溶剂扩散法制备载异烟肼和利福平纳米粒,所得载药纳米粒的粒径小且较均匀.纳米粒体外释药过程较平稳,无明显突释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携带精-甘-天冬氨酸(cRGD)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纳米粒超声造影剂,观察其在体外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的靶向能力。方法 以PLGA-COOH和全氟新溴烷(PFOB)为原料,采用双步乳化法制备PLGA-PFOB纳米粒,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透射电镜观察其表面以及内部结构;采用马尔文粒径分析仪测量其粒径大小、分布以及表面电位;通过碳二亚胺法连接cRGD肽制备靶向纳米粒超声造影剂(cRGD-NPs),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PLGA-PFOB纳米粒造影剂与cRGD肽的连接情况;在大鼠HSC中验证该造影剂的靶向性能。结果 所得样品为乳白色混悬液,纳米粒大小均匀,粒径分布较窄,平均粒径(255.3±66.8)nm,多分散指数为0.025,Zeta电位为(-16.4±5.1)mV;扫描电镜示纳米粒表面光滑规则、透射电镜示PLGA外壳里包裹液氮氟碳PFOB;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连接FITC-cRGD显示为绿色,与显示红色的纳米粒共同融合成橙色,靶向纳米粒超声造影剂大量向大鼠HSC聚集并被其吞噬,红色荧光强度明显多于普通非靶向造影剂。结论 成功制备的携带cRGD肽的纳米粒超声造影剂,在体外实验中对大鼠HSC有较强的特异性亲和力。  相似文献   

7.
磁性纳米粒子作为一种优良的靶向治疗载体,目前已广泛运用于基础医学及临床领域,其中涉及影像学诊断、临床治疗等方面。本文介绍了磁性纳米粒治疗肝癌的基本靶向机制、不同表面修饰后的纳米粒的靶向治疗机制,以及以纳米粒靶向性质为基础的化疗、热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治疗方案。认为磁性纳米粒靶向治疗肝癌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相变型纳米粒靶向动脉血栓穿透深度及其与体外溶栓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双乳化法制备一种靶向纤维蛋白的PLGA-PFH-CREKA纳米粒,验证其理化特性.采集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血制作动脉血栓模型,分别加入荧光标记的PLGA-PFH-CREKA纳米粒(兔靶向PT组)、PLGA-PFH纳米粒(兔非靶向PT组)、P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叶酸受体靶向的载10-羟基喜树碱(10-HCPT)相变纳米粒(FR-HCPT-PNPCA)造影剂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对裸鼠肝癌移植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皮下注射人肝癌7721细胞的方法制备荷瘤裸鼠模型1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0只,HIFU治疗前1 d分别通过尾静脉注射药物或生理盐水200μl,其中A组注射生理盐水+HIFU辐照,B组注射HCPT+HIFU辐照,C组注射靶向非载药相变纳米粒(FR-PNPCA)+HIFU辐照,D组注射FRHCPT-PNPCA+HIFU辐照。辐照后即刻应用超声观察各组裸鼠肿瘤内灰度变化。2 h后每组处死10只裸鼠,取肿瘤组织行TTC染色观察大体病理并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后于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坏死情况,然后行组织匀浆检查瘤内HCPT浓度。48 h后每组再处死10只裸鼠,取肿瘤组织切片行PCNA和TUNEL染色观察各组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2周后处死各组剩余裸鼠,测量肿瘤大小,并取主要脏器观察肿瘤转移情况。结果辐照后即刻超声显示A、B组辐照区域几乎无灰度变化,C、D组辐照前后灰度变化面积和变化值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辐照后2h,B、D组瘤内均可检测到HCPT,且D组瘤内HCPT浓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均未见明显凝固性坏死,C、D组肿瘤内均可见明显凝固性坏死,坏死范围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辐照后48 h,D组细胞增殖率最低,细胞凋亡率最高,与A、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辐照后2周,D组肿瘤几乎消失,转移灶最少,与A、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FR-HCPT-PNPCA联合HIFU不仅能实时监控肿瘤HIFU消融并增强消融效果,且释放的药物能辅助治疗肿瘤,有望为肿瘤治疗提供一种精准、高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抗肿瘤药物靶向治疗和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产生的问题,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经改性,偶联人转铁蛋白,生成的人转铁蛋白修饰载药纳米粒,可用于靶向肿瘤药物载体.目的:制备人转铁蛋白修饰的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并进行表征鉴定,检测其表面蛋白活性.方法:采用优化的微乳化-离子交联方法制备包覆阿霉素的海藻酸钠复合纳米粒,以水溶性碳二亚胺为交联剂,将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与人转铁蛋白连接,制备出人转铁蛋白修饰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外观大小、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人转铁蛋白的活性.结果与结论:人转铁蛋白修饰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70 nm.阿霉素的加入量可影响纳米粒的包封率,当阿霉素的加入量为纳米粒的10%时,包封率和包裹量均最佳.每毫克载药纳米粒可与约65 μg人转铁蛋白连接.人转铁蛋白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在流式细胞仪上除去非特异性吸附后还有67 3%荧光显示,说明人转铁蛋白修饰的载药纳米粒大部分都偶联上了人转铁蛋白抗体并能保持抗体活性,从而为载药纳米粒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提供了足够的靶向动力.微乳化-离子交联方法制备方法简便可靠,制得的人转铁蛋白修饰载阿霉素海藻酸钠纳米粒有望成为具有潜在价值的一种特异性靶向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同时携带IR780碘化物和硫酸长春新碱(VCR)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靶向纳米粒(IR780-VPN),并观察其在体外对肾母细胞瘤(SK-NEP1)的靶向作用及抗肾母细胞瘤增殖效率。 方法制备IR780-VPN,检测其基本理化特性,培养SK-NEP1细胞作为体外肿瘤细胞模型,研究IR780-VPN的体外靶向性,观察以下6组的体外抗SK-NEP1细胞增殖效率:A组,PBS(对照组);B组,游离VCR;C组,空白纳米粒(PN);D组,载VCR纳米粒(VPN);E组,载IR780纳米粒(IR780-PN);F组,IR780-VPN。 结果制备出的IR780-VPN平均粒径为(290.82±3.22)nm,粒径的分散指数(PDI)为0.024,平均Zeta电位为(1.16±0.87)mV。用细胞膜绿色荧光探针染色后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IR780-VPN大小均匀、形态规则,无聚集、粘连;透射电镜下观察IR780-VPN为球形或类球形,表面光滑,粒径分布均匀。其平均包封率为72.80%,平均载药量为2.80%,平均连靶率为91.30%。体外寻靶实验中可见SK-NEP1细胞表面有大量的IR780-VPN聚集。体外抗SK-NEP1细胞增殖实验证实,在相同药物质量浓度条件下,IR780-VPN组较VCR、VPN组的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效率高(P均<0.001),且游离VCR、VPN、IR780-VPN对SK-NEP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具有浓度依赖性,药物质量浓度越大,对细胞的抑制作用越强(F=13254.105、54354.510、1370.059,P均<0.001);而随着药物质量浓度增加,PN、IR780-PN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BS(对照组)对SK-NEP1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为(2.83±0.32)%。 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性质稳定的靶向IR780-VPN,对肾母细胞瘤细胞有良好的的靶向性,并提高了体外抗肾母细胞瘤增殖效率,为体内的肿瘤分子靶向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2.
背景:医用纳米粒作为药物传递的新型载体,目前已经成为医药领域研究的重点。目的:构建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负载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的载药纳米粒。方法: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表面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并计算成球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5-氟尿嘧啶载药量、包封率,并对体外释药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纳米粒呈球性,平均粒径为(186±14)nm,成球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0.8%、6.6%、28.1%,体外释药有突释现象,24h内5-氟尿嘧啶累积释药量达36.2%,10d达83.6%。提示成功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其具有缓释效应。  相似文献   

13.
背景:医用纳米粒作为药物传递的新型载体,目前已经成为医药领域研究的重点。目的:构建以生物可降解材料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负载抗肿瘤药物5-氟尿嘧啶的载药纳米粒。方法:利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纳米粒表面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径分布并计算成球率;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5-氟尿嘧啶载药量、包封率,并对体外释药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纳米粒呈球性,平均粒径为(186±14)nm,成球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0.8%、6.6%、28.1%,体外释药有突释现象,24h内5-氟尿嘧啶累积释药量达36.2%,10d达83.6%。提示成功制备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纳米粒,其具有缓释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一种早期诊断和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纳米粒,并体外评价其超声显像和光热治疗效果。方法 制备载单宁酸铁(FeTA)和紫杉醇(PTX)并包裹全氟戊烷(PFP)的PLGA纳米粒,检测其粒径、电位、电镜、吸光度、包封率、载药量等相关表征,评估808激光(1W/cm2,5min)辐照前后的温度变化和超声信号的改变,并于光镜下观察纳米粒相变情况。体外检测FeTA/PLGA/PFP纳米粒的生物安全性。依据不同纳米粒设立空白对照组、激光组、 FeTA/PLGA/PTX/PFP(FPTP)组、FeTA/PLGA/PTX/PFP+激光(FPTP+激光)组,以及不同浓度(0、0.125、0.25、0.5、1.0mg/ml)的FPTP+激光组,检测激光辐照5min后,各纳米粒组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 成功制备出FeTA/PLGA/PTX/PFP纳米粒,其粒径为(155.8±55.68)nm,电位为(-27.3±5.14)mV,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可见黑色FeTA外壳包裹灰白核心的球形结构,PTX的包封率为(70.89±8.03)% ,载药率为(9.61±0.63)%。体外激光辐照FPTP纳米粒,温度上升且与浓度呈正相关,B模式和造影模式的超声信号也随浓度增加而增强。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示,FPTP+激光组比空白对照组、激光组、FPTP组对Y79细胞的杀伤作用更强,并随浓度增加而增强。结论 成功制备载单宁酸铁和紫杉醇的相变型纳米粒;该纳米粒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和超声显像效果,对Y79细胞有强杀伤作用,有望实现对RB的诊疗一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载Fe3O4同时包裹液态全氟己烷(PFH)的高分子造影剂的制备并评价其体外相变与双模态显影能力。方法采用乳化法制备可相变的磁性造影剂,检测其粒径、电荷、表面形态及内部结构,对不同浓度的纳米粒溶液行MR扫描并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量各样品中Fe浓度;用加热法激发纳米粒相变,显微镜观察相变后产生的微泡,在造影模式下观察造影剂相变后增强超声显影能力。结果成功制备出可相变磁性Fe3O4/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PFH纳米粒。体外MR显像表明其能明显降低T2*WI信号强度。当加热5min温度升高至55~65℃,纳米粒相变产生微泡,且可明显增强超声显影。结论制备的可相变磁性造影剂能明显降低T2*WI信号强度,加热可发生相变,增强超声显影,可为多模态成像技术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制备一种载IR780及葡萄糖氧化酶(GOx)的多功能纳米粒,研究其主动靶向能力,并评估其增强体外光声成像及声动力(SDT)/饥饿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通过双乳化法制备载IR780及GOx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IG@P纳米粒).检测IG@P纳米粒的理化性质,观察其增强体外光声成像的效果,并评估该纳米粒对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相变型(PT)纳米粒(NPs)靶向动脉血栓深度及其与体外溶栓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双乳化法制备一种靶向纤维蛋白的PLGA-PFH-CREKA NPs,验证其理化特性。采集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血制作动脉血栓,分别置于荧光标记的靶向PT、非靶向PT、靶向载双蒸水(NPT)的NPs中,并用1 W/cm2声功率密度的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辐照,记录前后的质量,计算溶栓率,同时将处理后的血凝块制成切片,通过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测量穿透深度,线性回归分析穿透深度与溶栓率的相关性。建立SD大鼠腹主动脉血栓模型,采用靶向PT、非靶向PT NPs评价体内靶向能力。结果 制备的靶向纤维蛋白的PT NPs平均粒径(297.8±11.82)nm,表面电位(1.44±0.22)mV,结构呈均匀球形,分散性好;体外溶栓实验发现靶向PT组与非靶向PT组、NPT组的溶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508,P<0.001);靶向PT组对血栓的穿透性相较于非靶向PT组、NP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187,P<0.001),线性回归发现靶向PT组对血栓穿透深度与溶栓率呈正相关(R2=0.818,P<0.05)。在SD大鼠腹主动脉血栓模型观察到靶向相变组较非靶向相变组对血栓的靶向性更好。 结论 靶向纤维蛋白的相变型NPs,对血栓纤维蛋白有良好的靶向性,有较好的溶栓效果,对血栓有很好的穿透性,并且相变所致溶栓率与血栓穿透深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一种载IR780及葡萄糖氧化酶(GOx)的多功能纳米粒,研究其主动靶向能力,并评估其体外光声成像及声动力(sonodynamic therapy, SDT)/饥饿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通过双乳化法制备载有IR780及GOx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纳米粒(IG@P 纳米粒) 。检测IG@P 纳米粒的理化特性,观察其体外光声成像的效果,并评估该纳米粒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能力及体外联合治疗效果。结果 制备的IG@P纳米粒呈大小均一的球形,平均粒径(248.1 ± 24.3) nm,且仍保留GOx的酶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IG@P纳米粒具有良好的光声成像及主动靶向效果。与单一治疗相比,SDT及饥饿治疗联合治疗可以更明显杀伤乳腺癌4T1细胞。且IR780的主动靶向作用,促进纳米粒在肿瘤细胞内的聚集,显著提高了SDT/饥饿治疗的治疗效果。结论 成功制备了具有肿瘤靶向作用的IG@P多功能纳米粒,可用于光声成像,并可增效SDT/饥饿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蒿素固体脂质纳米粒(ART—SLN)的体外释药性质。方法采用动态透析法测定释药介质中的青蒿素累计释放含量,并用不同的数学模型模拟释放行为。结果青蒿素在乙醇溶液中的溶出曲线采用Weibull方程拟合效果最佳。结论ART—SLN具一定缓释作用,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背景:壳聚糖是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这种碱性氨基多糖具有天然抗菌活性,且抗菌广谱,但将其纳米化后抗幽门螺杆菌作用的报道较少.目的: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并评价其体外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实验,于2008-03/10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卫生部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采用聚合物分散法用脱乙酰度分别为88.5%和95%的2种壳聚糖粉末制各壳聚糖纳米粒.方法:取0.5mL.含幽门螺杆菌(NCTC11639和NCTC11637)5×108 CFU/mL 的布氏肉汤菌液均匀涂布于培养基上待干燥后,采用打孔法检验不同质量浓度(5,10,15,20 g/L),不同pH值(pH=6,5,4)和不同脱乙酰度(88.5%和95%)壳聚糖纳米粒溶液的抑菌效果.主要观察指标:抑菌环直径.抑菌环直径越大,说明该菌对此药敏感性越大,抗菌效果越好;反之越小,抗菌效果越差;若无抑菌环,则说明该菌对此药具有耐药性.结果:pH值在4~6时,壳聚糖纳米粒的抑菌作用与pH值呈负相关(P<0.01),且在pH值为4时的抑菌效果最强.2种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对幽门螺杆菌的抑菌作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壳聚精纳米粒(脱乙酰度95%)的抑菌效果优于壳聚糖纳米粒(脱乙酰度88.5%),在质量浓度处于5~20 g/L时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壳聚糖纳米粒提高了在体外对幽门螺杆菌的抑菌作用,且此作用在酸性条件下明显增强.用脱乙酰度为95%的壳聚糖粉末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具有更好的抑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