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林燕  李兴广 《世界中医药》2009,4(6):304-306
脑-肠互动在胃肠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肝郁脾虚是涉及肝脾二脏最常见的中医病机和临床证候,二者分属中西医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在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本文以肠易激综合征为研究对象,从脑-肠互动角度探讨了肝郁脾虚的病理实质。中医学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脾气渐虚,肝脾不调的病机观点和现代医学脑-肠轴学说及脑-肠互动机制之间可能存在密切关联,两者间可能具有某些共同的、客观的、量化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作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脑-肠轴”联系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系统,参与GERD的发病。本研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阐述现代医学、中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功能异常为GERD的发病机制,提出与之相应的中医病机为胃失和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治疗当以和胃降逆为基础,并调畅肝、脾、肺气机,恢复“脑-肠轴”功能,为GERD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神经系统和胃肠系统在生理、病理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脑-肠轴学说的提出进一步证实了大脑与胃肠系统之间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通过作用于脑-肠轴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进程。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微生物-脑-肠轴”作为切入点,提出从肠治脑的方法,探讨中医(中药、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思路,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目前多认为素体亏虚、铜毒内聚是其主要病机,辨治本病多于肝、脾、肾着手,从“清利湿热”“排铜解毒”“化瘀消痰”等多种角度治疗。随着近年来脑肠相关、肝肠相关理论及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成为众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靶点。文章以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为基础,探讨了从肠论治肝豆状核变性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要点,以期为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是以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症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针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定疗效,临床研究众多,但相关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微生物-肠-脑轴被证明与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本研究分析了微生物-肠-脑轴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阐述了针灸通过调控微生物-肠-脑轴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基础及可行性,以期为研究针灸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具体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卒中后抑郁发病率的升高,人们对卒中后抑郁及其脑肠轴机制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出发,分别从中医学、西医学的角度对国内外涉及的脑肠轴基本概念做了界定,阐述了卒中后抑郁脑肠轴相关机制,并对脑肠轴的现代应用进行了分析。接着介绍了中西医对脑肠轴的具体认识,综合性地汇总了中医大家们对脑肠轴中医维度的理解。中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主要包含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肾相关3个方面,重点从脾、肝、肾3个方面阐述了“脑”与“肠”互动的机制;西医学主要阐述了脑肠轴、肠脑互动等相关概念,以及脑肠的信号传导与相互作用,分别从肠屏障和血脑屏障、微生物群进行了详细说明。通过中西医维度具体阐述脑肠轴,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脑肠轴的研究现状,为随后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中西医对脑肠轴的分析,引出了认识和治疗卒中后抑郁脑-肠-微生物轴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对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治疗与科学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和进展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分泌物质信息分子通过脉络丛和肠上皮细胞膜上的受体,将信号转导到细胞内引起联动反应。肠道神经元又与脑迷走神经的突触相连,直接接触联络肠道菌群,构成“脑-神经系统-肠道菌群”的信息传导。基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念的疏肝健脾法,通过调节“脑-肠-菌”功能轴发挥治疗作用,调节“肝主疏泄”功能失调的状态,在改善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同时,还可以对脑-肠轴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作为一种中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病率高、病程长、病情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负担。现代医学“脑-肠轴”参与PD病理过程,中医理论中“脑、肠”也与PD发病密切相关。本文根据中医学“脑神失职”“脾失健运”等病理机制结合现代医学“脑-肠轴”理论,提出以健脾升清为基础,全面调治脑肠治疗PD的思路和方法。亦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角度论述了治疗的合理性,以期为临床治疗PD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脑-肠轴理论是基于脑肠之间经络相通、生成充养与神明共统的生理特点而形成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病位在肠,与脑神密切相关。本研究以脑-肠轴相关理论阐释IBS-D的发病特点,认为邪客肠腑为发病的直接原因,肝郁脾虚为本病的主要病机,脾肾阳虚为疾病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在脑-肠轴理论指导下,针对病因病机提出脑肠同调取主穴,通肠腑取上巨虚、天枢、足三里与公孙,调脑神取百会、神庭、本神与内关,同时根据症状辨证论治选取配穴,以期为针灸治疗IBS-D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脑-肠轴是近年来发现的肠道与中枢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通路,由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种途径介导,通过这些途径,肠道微生物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大脑的功能活动,中枢神经也可以调控胃肠道的功能以及肠道微生物。对于中医理论而言,脑-肠轴是一种基于脏象学说的脏腑联系,对应的脏腑联系较为宽泛、抽象,包括脑与胃肠、肝脾、肾,故而可用补脾益肾、疏肝健脾、调肠治神等治法辨证论治相关脑病。脑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涵盖了脑卒中、癫痫、抑郁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常见病症,现将从这几种常见的脑病出发,分别论述在中西医维度下对应的“脑-肠轴”机制,以期为脑病的中西医结合新技术以及新方法的构思提供参考,提高脑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的、无法治愈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影响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影响正常生活,其病理特征与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的沉积、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海马和大脑皮质神经元的丢失密切相关。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脑-肠-菌群相互联系的改变对神经系统疾病有着潜在影响。中医学传统理论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等都有关于脑肠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中医理论分析脑-肠-菌群轴的辨证思路,探讨目前中医药基于此理论治疗AD的研究进展,为中医药治疗AD未来发展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最新的罗马Ⅳ标准强调了神经胃肠病学和脑肠互动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以脑肠轴理论治疗肠易激的研究因此也受到广泛关注。西医认为脑肠互动异常与脑肠肽分泌紊乱可导致肠易激综合征腹痛,精神紧张等症状,中医上多把脑肠轴紊乱与肝郁脾虚型泄泻相关联。基于该机制研究肠易激的中西医疗法的也得到了一定的进展,同时脑肠肽的多样性与肠易激其他发病机制如肠道菌群、肠道高敏感性也存在相关性,因而基于脑肠轴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仍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13.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载于《素问·逆调论》,该理论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医家们对其解读却不尽相同。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深入探讨其原理。“胃不和”指足阳明胃经经气不顺,逆而上行; 而“卧不安”,既有医家认为是指喘而不得卧,亦有医家认为指睡眠不安,而后者更令人信服; 中医病机方面,主要从气血失调、实邪壅滞、肝胃不和、足阳明胃经逆乱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医原理方面,主要探索了脑肠轴系统中脑肠肽、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睡眠的机制。通过探讨何为“胃不和” “卧不安”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拓展诊疗思路,更好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生理病理机制复杂的,由多因素导致的,以多种胃脘部不适症状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症候群。目前主要认为与胃肠道内脏敏感性增加、炎症反应、胃动力异常、胃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紊乱、脑-肠轴双向作用、脑肠肽(包括神经肽和受体等)功能失调、精神心理因素等因素有关。西医治疗FD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疗效参差不齐且常有毒副不良反应。经由长期的中医工作者的临床实践总结,推拿治疗具有显著的优势,可以明显提高小儿的脾胃功能,改善小儿体质,相对西医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无副作用的特点,相对中医其他疗法又更易被患儿接受。然而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将就近几年来各研究者对推拿治疗FD的作用机制所做的研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近年关于针灸防治胃溃疡中枢调控机制的研究。针灸对胃溃疡的防治效果已经被广泛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所证实,近年来现代医学试图从中枢调控机制方面对其作用机理作出明确解释。然而文献表明目前的研究尚有局限,有待于对整体水平下的作用机理的研究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冯思同  张毅 《中草药》2020,51(2):542-548
知母宁是一种具有C-糖苷和氧杂蒽酮成分的天然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性损伤、提高线粒体生物能量和改善认知缺陷等多种生物活性,可以通过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对知母宁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此探究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秦浪  孙林梅  孙慧  高壮  韩焱 《世界中医药》2022,(4):579-582,589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导致功能性便秘(FC)和焦虑、抑郁的患者越来越多,且二者常相互影响.临床发现FC患者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状态,脑肠轴在二者共病基础上伴有非常重要的角色.现基于上述将从神经胃肠病学、脑肠肽、肠道微生物、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中医药治疗方面探讨FC伴情...  相似文献   

18.
产后抑郁症是女性在产褥期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对产妇、婴儿、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很大影响。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内的正常微生物,参与调控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活动,影响人类情绪、认知等行为,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中医药作为治疗孕产妇的重要手段,其防治作用及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收集中医药治疗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文献,重点围绕微生物-脑-肠轴涉及的迷走神经途径、神经递质途径、神经内分泌途径、免疫系统途径和代谢物途径进行综述分析,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产后抑郁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医药领域应用脑-肠轴理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现状及研究热点,阐明相关领域发展趋势,为中医药治疗IBS的临床研究及基础研究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检索收集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发表的中医药领域脑-肠轴理论治疗IBS的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2000—2021年,采用CiteSpace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176篇,年发文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吴皓萌、霍清萍、储浩然、王迎寒等团队为本领域贡献最大的研究团队;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研究热点词包括“脑-肠肽”“5-羟色胺”“痛泻要方”“肝郁脾虚”等;研究内容集中于中医药疗法、实验研究及机制研究、治法方药等。结论:近20年来中医药领域脑-肠轴理论论治IBS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的研究热点为总结临床经验、中医药疗法改善IBS疗效;研究趋势为调节脑-肠肽和肠道微生态。  相似文献   

20.
巢同磊  王欠欠 《中草药》2018,49(14):3446-3451
橙皮素是一种从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果实中提取的二氢黄酮类化合物,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变态反应、调节血脂及增强免疫等。近年来,有研究报道橙皮素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抗阿尔茨海默病、抗帕金森病、降血糖、抗蛇毒血凝酶、抗纤维化等作用。对近5年来有关橙皮素及其衍生物一些新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橙皮素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使其在其他疾病领域发挥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