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60例U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64例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相似文献   

2.
评价炎症的特征有许多技术 ,已经发现 C反应蛋白升高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和其他的急性冠脉事件的发展是一个有力的危险因素 ,并且对评价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预后有重要价值。再有 ,简单、常见的检测炎症的方法是白细胞 (WBC)计数。先前在 AMI溶栓和介入治疗的研究中观察到 ,伴有 WBC升高者 ,有较高的 AMI的复发率和病死率 ,本文认为 WBC计数也可用于对 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分层上。近期报道了用 Orbofiban治疗不稳定冠脉综合征试验结果 ,概括统计在 1997年 10月 16日~ 1998年 11月 5日 2 9个国家 888所医院住院治疗的 10 2 8…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炎症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6(IL-6)是免疫炎症的一种指标,可以反映患者体内炎症的活动程度。白细胞介素1(IL-1)也参与了ACS的炎症反应过程,它可以诱导IL-6、增高凝血因子的基因表达和阻止纤维溶解。IL-1受体抑制物(IL-1Ra)是IL-1家族中的一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测定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和稳定型心绞痛外周静脉血中白细胞介素18的浓度。观察其与心绞痛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例和对照组20例。均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清白细胞介素18浓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8浓度明显增高。冠心病左心室射血分数≤50%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8浓度显著高于左心室射血分数〉50%组的心绞痛患者。但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白细胞介素18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细胞介素18浓度随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心功能降低而升高。但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无关。白细胞介素18的浓度可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较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22的水平,探讨IFN-γ和IL-22两种细胞因子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ITP患者30例为观察组,体检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组血浆中IFN-γ和IL-22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浆中IFN-γ和IL-2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且治疗后血浆中IFN-γ和IL-2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FN-γ和IL-22在ITP患者中明显升高,可能对ITP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肽酶与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自然人群样本1480例,采用问卷调查吸烟、饮酒以及服药情况,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空腹抽血检测γ-谷氨酰转肽酶、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相关指标。结果 1480名居民中男性886名,女性594名,年龄20~84岁。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γ-谷氨酰转肽酶与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血肌酐以及体质指数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负相关。对log转换的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的四分位数分析发现,四组间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血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有显著差异,尤其是最高四分位数水平显著升高。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调整上述协变量之后,最高位四分位数和最低位四分位数相比高血压患病风险增高74%(OR=1.74,95%CI为1.13~2.68,P=0.01)。结论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血压水平正相关,且可预测高血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缬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IFN-γ和IL-2的影响.方法 将9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47例常规治疗组和48例缬沙坦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血浆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2和IL-4水平,并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因UAP再次入院、急性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及死亡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血浆中IFN-γ和IL-2的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缬沙坦治疗组下降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后血浆中IL-4的水平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缬沙坦治疗组6个月内的MACE显著减少(P<0.05).结论 缬沙坦可能通过降低UAP患者血浆中IFN-γ和IL-2的水平,抑制Th1细胞的过度激活,从而达到稳定斑块,改善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及其量效关系。方法UAP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组30例,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共4周;40 mg组30例,每天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测定血清IL-18和hs-CRP水平,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IL-18和hs-CRP的变化。另设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①UAP组患者IL-18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血清IL-18和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③治疗后阿托伐他汀40 mg组比20 mg组hs-CRP和IL-18水平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UAP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抗炎作用,大剂量使用抗炎效果更好,应早期大剂量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外周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水平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关性,探讨IL-1β介导MMP-1的表达与分泌在U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UAP患者(UAP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28例及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各组外周血MMP-1及IL-1β的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CRP的水平,分析UAP组MMP-1水平与IL-1β及CRP之间的相关性。结果:UAP组MMP-1、IL-1β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及对照组(均P<0.01);UAP组MMP-1水平与IL-1β之间呈正相关(r=0.369,P<0.05),与CRP之间呈正相关(r=0.489,P<0.01)。结论:冠状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可能与IL-1β介导的MMP-1表达与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探讨其水平变化与PSS患者γ球蛋白的关系以及其在PS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例符合PSS国际分类标准(2002年修订)的初诊PSS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该组患者及1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IL-18水平。采用醋酸纤维薄膜法测定γ球蛋白水平。结果 PSS患者血清IL-18水平为(216.2643±85.251)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39.168±7.897)pg/ml。而且PSS患者中IL-18水平与γ球蛋白(23.205±2.5804)%存在明显正相关(r=0.538,P〈0.05)。结论 PSS患者血清IL-18水平明显升高,且与γ球蛋白存在正相关,提示IL-18可能参与PP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C反应蛋白(CR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67例UA患者和40名对照组的IL-18和CRP浓度,并观察自入院起至30d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UA组IL18、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UA中IL18升高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IL18正常组(57.14%vs20.60%,P<0.05);CRP升高组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CRP正常组(44.82%vs21.05%,P<0.05)。结论IL-18和CRP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近期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的变化.方法 人选初诊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6例)、高血压合并LVH患者(56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研究对象血清IL-18的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单纯高血压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葡萄籽原花青素(GSP)对肾血管性高血压(RH)大鼠动态血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和IL-10水平和腹主动脉、肾皮质和海马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两肾一夹(2K1C)法,建立RH大鼠模型,并设立假手术组(n=7)。术后2 w,选取鼠尾动脉收缩压(SBP)超过130 mm Hg的大鼠28只为RH大鼠,并随机分为4组(n=7):模型组;低剂量GSP组(50 mg·kg-1·d-1);高剂量GSP组(200 mg·kg-1·d-1)及卡托普利组(30 mg·kg-1·d-1)。观察各组大鼠尾动脉SBP的动态变化,治疗6 w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IL-18和IL-10含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腹主动脉、肾皮质及海马组织中IL-1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用GSP治疗2 w即可使RH大鼠尾动脉SBP降低(P0.05,P0.01),用药6 w后降压效果更明显(P0.05,P0.01)。同时亦能显著增高RH大鼠血清IL-10含量和腹主动脉、肾皮质及海马组织IL-10蛋白表达水平,降低RH大鼠血清IL-18含量,其中以高剂量GSP组作用尤为明显(P0.01),与卡托普利组的作用相当(P0.05)。结论 GSP可以部分通过增加RH大鼠体内抗炎因子IL-10的生成,减少促炎因子IL-18的产生而发挥抗炎和降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28例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78例患者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确诊为冠心病,50例患者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检查确诊无冠心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将78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不同病变支数患者比较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根据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对7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对比不同狭窄程度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冠心病组(P0.05),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单支病变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多支病变组(P0.05),中度狭窄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重度狭窄组(P0.05),冠脉病变程度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无冠心病对照组较冠心病组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明显降低;稳定型心绞痛较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降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冠脉病变程度与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存在密切的联系,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冠脉狭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中IL-8和TNFa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8(IL-8)、肿瘤坏死因子 -a (TNF a)与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测定 2 6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2 5例稳定型心绞痛及 1 8例正常健康者血清中IL-8、 TNF a的水平。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中 IL-8、TNF 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对照组(P<0 .0 0 1 )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 ,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IL-8、TNF a参与了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白细胞黏附能力、变性能力及CD18分子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该院心内科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2例,根据病因分为自发型心绞痛29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31例、劳力型心绞痛32例,同时选取健康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各组心绞痛患者均给予心内科临床常规对症治疗,包括强心、扩血管、利尿、吸氧、改善离子紊乱等,2 w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时及稳定时的白细胞滤过能力、黏附力,通过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心绞痛患者CD11、CD18、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实验结束后,各组白细胞变性能力及黏附力均有不同程度变化,心绞痛发作期白细胞滤过指数(8.56±0.81)、白细胞黏附率(83.90±15.05%),较对照组〔白细胞滤过指数(4.21±0.33)、白细胞黏附率(23.33±9.02%)〕明显较高(P0.05)。2实验结束后,各组间白细胞变性能力及黏附力均有有不同程度变化,自发型心绞痛白细胞滤过指数发作期(9.21±1.16)、缓解期(6.05±0.75)及白细胞黏附率发作期(95.23±10.91%)、缓解期(68.21±10.36%)较劳力型心绞痛白细胞滤过指数发作期(6.17±0.59)、缓解期(4.28±0.88)及白细胞黏附率发作期(67.85±9.15%)、缓解期(35.47±10.99%)明显较高(P0.05)。3实验结束后,各组PCR电泳表达水平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期TSP(0.66±0.09)、CD11(0.57±0.05)、CD18(0.50±0.12)较对照组TSP(0.11±0.03)、CD11(0.13±0.02)、CD18(0.06±0.01)明显较高(P0.05)。结论有效控制白细胞变形能力及黏附力、降低黏附分子及凝血酶敏感蛋白的合成与表达,可有效控制心绞痛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白细胞介素(IL)-18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是否相关.方法 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P)共86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8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进行Braunwald分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Killip分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按Gensini评分,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S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存在良好相关性.ACS组IL-18水平高于SAP组(P<0.01),且与Gensini法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0.357,P=0.005).结论 ACS患者IL-18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对分泌性中耳炎(OME)大鼠耳腔灌洗液中干扰素(IFN)-γ和IL-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OME模型组(模型组)和IL-18处理组(观察组),各10只。参照Hardy的方法对模型、观察组大鼠腹腔注射卵清蛋白(OVA)致敏后耳内激发制成OME模型,对照组大鼠于相同时间点分别腹腔注射氢氧化铝溶液及磷酸盐缓冲液(PBS)。同时观察组于第1、2、7、8、15、16天腹腔注射IL-18溶液(1μg溶于0.2 ml生理盐水),对照、模型组同期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第18天于耳镜下观察鼓膜像表现,光镜下观察中耳组织的病理学改变,ELISA法测定大鼠耳腔灌洗液中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 (1)模型、观察组中耳内呈现炎症反应,观察组炎症较模型组有所减轻;(2)三组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计数比较,模型组三种细胞数均多于对照组,观察组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多于对照组,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数多于模型组(P0.05),其他两两比较无差异(P0.05);(3)模型、观察组大鼠的IFN-γ与IL-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IFN-γ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而模型、观察组IL-4水平无差异(P0.05),模型组的Th1/Th2比值显著低于对照、观察组(P0.05),对照、观察组无差异(P0.05)。结论 IFN-γ和IL-4共同参与OME的发生发展过程,IL-18可通过上调IFN-γ和IL-4的表达,调控Th1/Th2的平衡状态而抑制OME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8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有研究发现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多种炎性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AS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过程,其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6(IL-6)与抗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是促使AS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IL-18的水平可一定程度的反映AS炎症的强弱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本文通过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IL-18的水平,旨在探讨其与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钟丽华  赵环宇  崔艳 《心脏杂志》2007,19(1):111-1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及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已成为发达国家人口主要死亡原因。因此,对CH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成为各国学者瞩目的课题。近年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几乎贯穿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至斑块破裂的全过程。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近年来克隆的一种多效能前炎性细胞因子,可以影响斑块纤维帽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IL-18水平,以探讨炎症反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活动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