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66岁,因"胸痛2个月"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0余年,血压最高达140/120 mm Hg。1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于夜间发作胸痛,位于心前区,呈闷痛,无放射痛,休息约30 min后好转。当地医院给予对症处理(具体不详),后未进一步诊治。近2个月来患者胸痛加重。入院查体:血压130/100 mm Hg,神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  相似文献   

2.
例1 患者男性,60岁.因反复胸痛11年,加重1个月于2008年10月30日以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入院.曾做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完全闭塞,未做血管重建.入院时心电图:V1~V4导联呈QS波形.入院第6天心脏磁共振示:左心室横径为68 mm,左心室射血分数(INEF)16.4%,心排血量2.48 L/min.当日晚餐后患者出现胸部压迫感,心率由70次/min增至90次/min,血压由110/70 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85/60 mm Hg,心电图V1~V4导联ST段抬高0.1 mV,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1 mV,立即给予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服,持续静脉泵入硝酸异山梨酯(50 μg/min)和多巴胺(500 μg/min).治疗后血压维持在110/70 mm Hg,心率90次/min.  相似文献   

3.
<正>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5岁,因反复头晕1个月,加重伴胸痛、胸闷1周于2008年7月2日入院。入院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晕,近1周症状加重并出现右侧胸痛、心悸等不适,休息后头晕症状稍有缓解。入院体检:体温37.7℃,心率118次/min,血压150/95 mm Hg(1 mm Hg=0.133 kPa),面色苍白,颈静脉显著充盈,双肺可闻及少量湿啰音,右下肺  相似文献   

4.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胸痛8天"入院。患者自诉8天前休息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剧烈疼痛,呈烧灼样,向左上肢放射,持续30~40 min,伴大汗淋漓;无心悸、胸闷、气促,无头晕。后反复发作,症状同前且持续15~30 min。既往高血压病史5个月,未规律服药。入院体查:心率63次/min,血压140/80 mm Hg(1 mm Hg=0.133 k Pa),心律齐,心  相似文献   

5.
临床病例讨论--胸痛、冠状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摘要  患者女性 ,40岁 ,因发作性胸痛、胸憋 5个月 ,于 1999年 11月 17日入院。患者 5个月前开始劳累后出现胸憋、胸痛 ,放射至肩背部、左上肢、咽部 ,每次持续 5~ 10分 ,休息或含服硝酸异山梨醇酯 5 mg可缓解。当地医院静态核素心肌显像 :左心室下侧壁心肌缺血性改变。门诊以“冠心病 ,心绞痛”收入病房。既往有先天性鱼鳞癣和寻麻疹病史。否认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 :血压 110 /70 mm Hg(1m m Hg=0 .133k Pa) ,全身皮肤粗糙 ,双肺呼吸音清 ,心率 80次 /分 ,律齐 ,心脏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平软 ,肝脾未触及 ;…  相似文献   

6.
<正>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20岁,以“发现血压升高5年,反复头晕、肢体无力3个月”为主诉于2019-11-25入院。5年来多次体检发现血压均高于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最高曾达220/110 mm Hg, 无明显不适,未诊治。3月前开始活动后反复出现头晕、双下肢乏力伴上肢及面部麻木、胸闷,就诊当地医院测血压最高220/130 mm Hg, 血钾2.21 mmol/L,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8岁.主因“反复胸痛10个月,加重”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吸烟史50年(20支/d).体格检查:血压143/73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79次/min,呼吸18次/min,心律齐,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哕音,双下肢无明显水肿.肌酸酐58 μmol/L,低密度脂蛋白1.39 mmol/L.超声心动图示:射血分数67%,左心室舒张末内径4.9 cm,二尖瓣轻度反流.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4岁.因"阵发性心悸、乏力3个月"人院.患者3个月前,行走时出现心悸,伴乏力、大汗、口唇发绀,并出现头晕、黑矇,心室率220次/min,当地医院诊断"心房颤动",给予普罗帕酮治疗后症状缓解.此后心悸又反复发作,为进一步治疗人院.体格检查:血压124/81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界左下扩大,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间锁骨中线外0.5 cm处,心率80次/min,胸骨左缘第3肋间闻及3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内径46mm,左心室内径38mm,室间隔厚度9mm,左心室后壁厚度9mm,左心室射血分数0.61.右心房内径64mm,右心室内径56 mm.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对低龄儿童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的临床疗效及早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截至2014-11我院9例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的低龄HOCM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诊断时平均年龄为(1.9±2.5)岁(1天~6.4岁),手术时平均年龄(5.1±2.1)岁(8个月~7岁),平均体重(19.3±9.8)kg(4.3 kg~38.2kg)。术前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9.4±40.0)mm Hg(1 mm Hg=0.133 k Pa)。二尖瓣收缩期前移9例,二尖瓣中、重度反流7例。患儿在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经升主动脉根部切口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术后接受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儿行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1例,右室间隔心肌切除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3例,主动脉瓣下隔膜切除1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效果良好。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66.0±18.4)min(36~90 min),术后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由(79.4±40.0)mm Hg降至(24.4±17.3)mm Hg(P0.01)。二尖瓣反流分级由(2.6±1.4)级降至(0.4±0.5)级(P0.01)。术后残余二尖瓣收缩期前移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流出道压差61 mm Hg)1例,短暂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1例低体重婴儿(4.3 kg)术后接受了120.8 h的体外膜肺支持。所有患儿均顺利出院。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11.1±8.7)个月(3~31个月),所有患儿症状改善,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Ⅰ~Ⅱ级。随访静息左心室流出道压差为(24.7±20.7)mm 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患儿残余二尖瓣收缩期前移及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分别为49 mm Hg和61 mm Hg)。1例患儿术后3个月置入永久性起搏器。结论: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对于解除低龄儿童HOCM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效果好,早期随访结果满意,但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0.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69岁,主因“间断活动时胸痛1年,加重2个月,发现左心室附壁血栓6d”入院.1年前患者从事农务劳动时间断出现胸痛,休息20 min左右可缓解.近2周一般家务劳动时胸痛症状反复发作,自觉活动耐力较前下降.6d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室心尖部运动减弱、局部变薄,可探及10.2 mm×10.5 mm...  相似文献   

11.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3岁,因“活动后胸痛5年余,加重2个月”于2022年3月22日入院。患者多于步行20~30 m后发作胸痛,休息1~3 min后可缓解。2个月前胸痛程度加重,步行10 m左右后即可出现,需要休息8~10 min缓解。入院10 d前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冠状动脉CT提示:左前降支(LAD)及右冠状动脉(RCA)重度狭窄。既往高血压30年,血压最高250/150 mm Hg(1 mm Hg=0.133 kPa),  相似文献   

12.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以"头晕5年,气促1年,晕厥2次"为主诉入院。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四肢乏力,无心悸、气促、胸痛;无眩晕、冷汗、黑蒙;无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不适,测血压160~180/90~100mm Hg(1mm Hg=0.133kPa)。外院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提示:左心房、左心室增大,左心室壁增厚,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后规律服用依那普利、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女,13岁,学生,2014年7月14日以"发现血压升高1年,胸闷、憋气1月余"入院。现病史:患者1年前体检发现血压升高,当时无不适主诉,未监测血压及规律服药。1月前反复出现发作性喘息、胸闷、乏力,同时活动耐量明显下降,常有夜间憋醒,坐起后能缓解,无胸痛、黑曚和晕厥。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最高达182/110mm Hg(1mm Hg=0.133kPa),联合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美托洛尔缓释片和呋塞米等药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32岁.因胸闷、气短半个月入院.胸骨左缘第2肋间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右心室(47 mm)扩大,房间隔中部连续中断32 mm,左心室缩小(37 mm),三尖瓣中度反流,肺动脉收缩压51 mm Hg(1 mm Hg=0.133 kPa).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LVEDP)对新发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死亡率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入选255例行急诊PCI的新发STEMI患者,术中均在冠脉血管开通前测量LVEDP,根据LVEDP的均值[14 mm Hg(1 mm Hg=0.133 k Pa)]分为LVEDP≤14 mm Hg组和LVEDP14 mm Hg组,观察术后6个月死亡率。运用Cox回归分析LVEDP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相对LVEDP≤14 mm Hg组,LVEDP14 mm Hg组患者术后6个月死亡的风险比(HR)为4.26(P=0.03)。相关分析显示,LVEDP与左心室射血分数(r=-0.267,P=0.001)和B型利钠肽(r=0.154,P=0.041)呈轻度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在调整左心室射血分数及B型利钠肽后,LVEDP是术后6个月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每增加5 mm Hg,HR=1.22,P=0.04)。结论:急诊PCI术中测量的LVEDP是新发STEMI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正>患者,男,88岁,以"发现血压高30余年,反复头晕5个月"为主诉于2018年1月15日入院。30余年前发现血压高,非同日多次测血压高于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最高达160/86 mm Hg,诊断"高血压",不规则服用"氨氯地平 5 mg/d",未监测血压。近1年余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我院)心内科门诊,因血压波动于150~160/80~90 mm Hg,予改为"缬沙坦/氨氯地平1片/d"降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13岁,因"体检发现血压高1个月"就诊.1个月前体检时测血压为15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后多次测血压均高于正常,无月经初潮.家族中无高血压史,父母系近亲结婚.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及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心室肥厚患者48例,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和硝苯地平缓释片治疗组(对照组),治疗6个月,控制收缩期血压低于或等于140 mm Hg(1mm Hg=0.133kPa),舒张期血压低于或等于95 mm Hg。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6个月作体格检查、血生化及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速度比值(E/A比值),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 调整用药后两组患者血压均达目标值;治疗3个月后两组病人左心室重量指数和E/A即显示差异,但缺乏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缬沙坦治疗组的左心室重量指数和E/A比值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而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相对于硝苯地平缓释片,缬沙坦对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有更明显的改善,这种受益是独立于其降压作用之外的。  相似文献   

19.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2岁。因突发心悸伴胸痛2h于2006-01-05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h饮酒过程中突发心悸、胸痛、胸闷,向肩背部放散,伴大汗、恶心,但未呕吐。胸痛10min后即出现双下肢无力,不能行走,症状持续20min不缓解,被送至我院急诊。当时测量血压240/120mm Hg(1mm Hg=0.133kPa)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52岁,主因"劳力性胸闷、气促10年,心悸10 d"入院.有高血压病史20年,最高达160/80 mm Hg(1 mm Hg=0.133 kPa),间断服用降压药,血压控制不稳定.10年前一般活动时出现胸闷、气促,无胸痛、咳喘,4年前体力活动明显下降,于外院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显示左右冠状动脉均未见狭窄,左心室壁收缩活动弥漫性减低,明确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