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Kt评估透析充分性的优势。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7年7月于北京同仁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血液透析患者资料。根据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计算目标透析剂量Kt[1/(0.0237/BSA(cm)+0.006)];根据Watson、HW、Chertow公式计算人体尿素分布容积V值及实际Kt值。应用ROC曲线分析Kt与Kt/V、URR一致性;根据Kt/V及Kt达标情况分组,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03例患者,其中男65例,女38例。计算所得Kt值与Kt/V(AUC分别为0.826,0.797,0.700;P值分别为0.001,0.001,P=0.001)、URR(AUC分别为0.881,0.734,0.724;P值均0.001)进行一致性检验,其中Watson法ROC分析曲线下面积最大。Kt/V达标率69%,Kt达标率44.7%。与均达标患者相比,Kt不达标但Kt/V达标患者在体质量(Z=-2.658,P=0.008)、BSA(Z=-2.822,P=0,005)、性别(χ~2=4.4543,P=0.035)、插管比例(χ~2=4.612,P=0.032)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Kt作为衡量透析充分性的指标,可筛选出部分Kt/V达标但Kt不达标患者。该部分患者尤其见于男性、体质量较大、BSA较大、应用深静脉插管。联合应用Kt及Kt/V可更全面的评估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线清除率监测(online clearance monitoring,OCM)在评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111例稳定血液透析患者的在线清除率监测与取血法计算的单室尿素清除指数(sp Kt/V)。通过线性相关分析了解二者的相关性,并建立由OCM推导sp Kt/V的计算公式。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在线清除率的相关临床因素。结果 OCM的Kt/V值较取血法计算的Kt/V值偏低,在线清除率监测Kt/V(1.22±0.20),取血法计算的Kt/V(1.61±0.35),t=15.182,P0.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676,P0.001),通过在线清除率监测可以推导出sp Kt/V值。结论在线清除率监测值与取血法Kt/V之间存在良好相关性,可应用在线清除率监测值估算取血法Kt/V值,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OCM)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在透析充分性评价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4008S血液透析机OCM检测了38例维持性透析患者一次血液透析时的尿素清除指数(Kt/V值),并用尿素动力一室模型计算Kt/V值;根据有、无残余肾功能,将38例分为两组对OCM和计算Kt/V值进行比较。结果 38例患者OCM检测Kt/V值为1.13±0.58,计算Kt/V值为1.18±0.17,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87,P<0.01)。尿素动力模型计算二组的Kt/V值有显著差异(P<0.05),而OCM检测其Kt/V值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血液透析机OCM可作为检测Kt/V,评价透析充分性的简便、可靠的指标,并可避免透析后尿素反弹和残余肾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采用透析器前输液和外周静脉输液对患者毒素清除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符合标准的60例血液透析病人分别采用透析器前输液和外周静脉输液,利用联机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器(Onlin Clearance Measurement,OCM)实时监测患者透析时透析机屏幕上尿素清除指数(Kt/V)的曲线变化,记录透析开始后30min、透析2h、透析结束时的Kt/V值。结果透析开始后30min两种途径输液的Kt/V值无明显变化(P〉0.05),透析2h、透析结束时外周静脉输液的Kt/V值高于透析器前输液的Kt/V值(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血液透析中不同的途径补液对患者的毒素清除有影响,透析中采用外周静脉输液较采用透析器前输液的毒素清除率高,可增加患者血液透析的充分性,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红蛋白(Hb)水平与单次血透尿素清除指数(Kt/V)的关系,为增加透析充分性提供帮助。方法选取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57例,透前抽血检验,计算该次血透的Kt/V,然后按照血红蛋白水平分成Hb达标组(Hb≥110g.L-1)与Hb不达标组(Hb<110g.L-1)2组,统计分析Hb与Kt/V的关系。结果 Hb达标组的Kt/V为(1.18±0.09),Hb不达标组的Kt/V为(1.31±0.11),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水平是影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尿素Kt/V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前瞻自身对照研究探讨无创联机尿素清除率监测评估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规律血液透析患者6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平均透析时间(86±23)个月,透析中血流量220~30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根据患者既往的Kt/V值设定当次透析的Kt/V值,利用联机尿素清除率监测(Online Clearance Monitoring OCM);同时透析前后取血液透析患者全血检测尿素氮浓度,根据Daugirdas公式计算并校正Kt/Ve值作为对照,比较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及不同体表面积、超滤量对二者的影响.结果本组60例患者利用OCM与常规方法所得的Kt/V值分别为(1.50±0.18),(1.62±0.48),直线回归分析相关指数γ=0.747,P<0.001.不同体表面积≥1.73m2及<1.73m2的两组患者,OCM监测的Kt/V值分别为(1.28±0.07),(1.67±0.45)二者有显著差别(P<0.05);常规计算的Kt/V值分别为(1.47±0.15),(1.52±0.19),二者无显著差别.不同超滤量≥3Kg及<3Kg的两组患者,Kt/V值无显著差别.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单次血液透析OCM和常规方法所得的Kt/V值相关性较好,而且这种方法操作简便,能保证患者单次透析的充分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充分性护理评估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1个月以上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进行透析充分性的护理评估;对照组给予普通透析护理,未进行透析充分性的护理评估。比较两组在护理干预前后尿素清除数(Kt/V)的变化,即透析充分性的变化。结果:经临床观察1个月,观察组Kt/V值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通过透析充分性护理评估和干预可提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提高长期病患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正>腹膜透析是以腹腔为交换空间,以腹膜为半透膜,清除体内的毒素和过多的水分,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全球10%~20%尿毒症患者采用腹膜透析进行治疗。腹膜透析充分性是直接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合理评估透析充分性至关重要,总尿素清除率(Kt/V)和总肌酐清除率(CCr)是最常用作判断透析充分性的两大指标。透析充分性的指标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瞻性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患者中分子毒素水平与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多中心、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136名维持性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转换为高通量透析(Fresenius F60或FX60,超纯透析液)6个月。试验前(0个月)、后3个月、6个月分别采透析前血样测定β2微球蛋白(β2-M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胱抑素C(Cystatin C)水平。结果转换为高通量透析可以显著降低原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血β2-MG水平,从试验开始时0个月、3个月与6个月分别为(39.92±19.14)mg/L、(27.31±19.16)mg/L与(33.03±10.96)mg/L(P0.001)。hsCRP水平也显著下降,分别为(11.23±21.77)mg/L、(8.37±11.61)mg/L与(8.82±11.66)mg/L(P=0.0412)。血cystatin C水平试验前后没有变化。结论高通量透析可以有效清除透析患者血液中的中分子毒素并减轻慢性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血浆Adiponectin(ADPN)水平,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肾内科健康对照组20例,病情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0例,腹膜透析患者30例,ELISA方法测定3组研究对象的空腹血浆ADPN,每例透析患者测定血清白介素IL-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计算KT/V,主观营养综合评估(SGA)透析患者的营养状况.结果①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血浆adiponectin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49),较血液透析组明显升高(P=0.007)[(2.335±1.673)mg/L Vs(1.442±0.632)mg/L Vs(1.256±0.613)mg/L],而血液透析组血浆ADPN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腹膜透析患者体重指数(BMI)≥25kg/m2较BMI<25kg/m2其ADPN水平明显升高(P<0.01),SGA评分营养良好者较营养不良ADPN水平明显升高(P<0.01),多元回归分析ADPN的独立影响因素是BMI,回归方程为Y(ADPN)=-3.451 0.611X1(BMI);③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血液透析患者ADPN水平与年龄负相关(r=-0.478,P=0.01),与透析充分性Kt/V正相关(r=0.518,P=0.016),与SGA评分负相关,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年龄、Kt/V是血液透析患者血浆ADPN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回归方程为Y(ADPN)=2.263-0.556X1(年龄) 0.403X2(Kt/V);④所有透析患者的血浆ADPN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IL-6和TNF-α无显著相关,与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无显著相关.结论肾功能与透析治疗对血浆ADPN的水平调节只起很小的作用,腹膜透析患者的ADPN与体重指数正相关,血液透析患者的ADPN与年龄负相关,与透析充分性正相关.所有透析患者的营养水平与ADPN正相关,但不是独立影响因素,ADPN与透析患者炎症反应和血脂水平亦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尿素清除分数Kt/V是评价血液透析充分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由Daugirdas公式,即Kt/V=-ln(R-0.008t)+(4-3.5R)×UF/W计算而得.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抽取患者透析前、透析后血标本检测血尿素氮,患者不易接受.且计算公式复杂,限制了该公式的普及运用,导致临床上对患者透析充分性评估缺少实质性的依据.本中心运用Biotrack HM3000尿素监测仪检测患者的Kt/V,结果发现:使用尿素监测仪检测的患者的Kt/V值与Daugirdas公式计算的结果相关性好,而且不需抽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对血液透析充分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规律血液透析患者65例,其中男38例,女27例,平均透析时间(41±29)个月.透析中血流量200~30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利用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on-line clearance monitoring,OCM)Kt/V值;同时透析前后取全血检测尿素氮浓度等,根据单室尿素动力模型DaugirdasⅡ公式计算K t/V值,比较2种方法的相关性及不同体质量,超滤量,血流量,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对两者的影响.结果 本组65例患者利用OCM法测得的Kt/V值与采血计算法所得的K t/V值分别为(1.42±0.25)与(1.45±0.25),直线回归分析相关指数 r=0.979,P< 0.001.不同体质量≤60kg和>60kg的2组患者,OCM监测的K t/V值分别为(1.50±0.27)与(1.37±0.22),t =2.09p=0.04采血计算Kt/V值(1.54±0.27)与(1.40±0.22),t=2.23,P=0.03 2者有显著差别.不同超滤量<3kg和≥3kg的2组患者,K t/V值无显著差别OCM法比较t=-1.34,P =0.19采血计算法比较t=-1.52,P=0.13.不同血流量200~250ml/min和260~300ml/min的2组患者,Kt/V值有显著差别OCM法比较t=-9.11p=0.01采血计算法比较 t=-9.13,P=0.01.不同血红蛋白水平Hgb≤110g及Hgb>110g的2组患者,K t/V值无显著差异OCM法比较t=0.33,P =0.74采血计算法比较t=-0.15,P =0.88.不同红细胞压积水平HCT≤33%及HCT>33%的2组患者,Kt/V值无显著差异OCM法比较t=-0.50,P =0.62采血计算法比较t=-0.81,P =0.43.结论 采用OCM监测可以很好的反映患者单次透析的尿素清除,有利于短期内调整透析处方,并结合其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透析方案,以保证患者的透析充分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如何有效地清除尿毒症毒素,以减少透析患者的并发症,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预后,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高通量和低通量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溶质清除及皮肤瘙痒的作用.方法:选择皮肤瘙痒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8例,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和低通量透析组,每组19例.高通量透析组使用高通量透析器FX60,低通量透析组使用低通量透析器F6,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 h,观察1年;检测血尿素氮、肌酐、磷、β2微球蛋白及甲状旁腺素;观察透析前后各种溶质含量的变化,计算溶质清除率和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瘙痒程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透析后尿素氮、肌酐下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磷和β2微球蛋白的下降率高通量透析组均高于低通量透析组(P < 0.05),两组Kt/V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1年后高通量透析组甲状旁腺素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 < 0.05),皮肤瘙痒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减轻(P < 0.05),高通量透析组瘙痒程度评分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 < 0.05).提示采用高通量FX60聚砜膜透析器进行透析,不仅充分清除小分子毒素,而且增加了对于大、中分子毒素的清除,能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14.
毕会  张敏  尹彩兰  龙刚 《中国临床康复》2011,(29):5493-5496
背景:如何有效地清除尿毒症毒素,以减少透析患者的并发症,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预后,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高通量和低通量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溶质清除及皮肤瘙痒的作用。方法:选择皮肤瘙痒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8例,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和低通量透析组,每组19例。高通量透析组使用高通量透析器FX60,低通量透析组使用低通量透析器F6,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h,观察1年;检测血尿素氮、肌酐、磷、β2微球蛋白及甲状旁腺素;观察透析前后各种溶质含量的变化,计算溶质清除率和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瘙痒程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透析后尿素氮、肌酐下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磷和β2微球蛋白的下降率高通量透析组均高于低通量透析组(P〈0.05),两组Kt/V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年后高通量透析组甲状旁腺素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0.05),皮肤瘙痒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减轻(P〈0.05),高通量透析组瘙痒程度评分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0.05)。提示采用高通量FX60聚砜膜透析器进行透析,不仅充分清除小分子毒素,而且增加了对于大、中分子毒素的清除,能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慢性血液透析患者Kt/V标准差 (δKt/V)与血压、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关系 ,探讨Kt/V标准差 (δKt/V)作为血液透析充分性参数以及δKt/V在慢性血液透析患者综合临床状况分析中的指示性作用。方法 本研究选择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80例测定血液透析开始后 2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 ,测定血液透析前血清白蛋白浓度、Kt/V ,计算δKt/V ,观察其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 ,血液透析前血清白蛋白浓度相关关系。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δKt/V与血清白蛋白浓度呈负相关 (r=- 0 .6 90 ,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 )。透析开始后 2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高低呈正相关 (r1 =0 .4 0 0 ,P <0 .0 1 ;r2=0 .2 5 5 ,P <0 .0 5 ;r3=0 .36 7;P <0 .0 1 )。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控制与透析治疗条件的掌握密切相关 ,血液透析后患者血压的高低是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清白蛋白亦是反映慢性肾衰竭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其浓度与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 ,慢性血液透析患者δKt/V范围是反映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质量的重要参数。δKt/V可作为透析患者综合临床状况分析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慢性血液透析患者Kt/V标准差 (δKt/V)与血压、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关系 ,探讨Kt/V标准差 (δKt/V)作为血液透析充分性参数以及δKt/V在慢性血液透析患者综合临床状况分析中的指示性作用。方法 本研究选择慢性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80例测定血液透析开始后 2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 ,测定血液透析前血清白蛋白浓度、Kt/V ,计算δKt/V ,观察其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 ,血液透析前血清白蛋白浓度相关关系。结果 血液透析患者δKt/V与血清白蛋白浓度呈负相关 (r=- 0 .6 90 ,P <0 .0 5 ,有显著性差异 )。透析开始后 2h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高低呈正相关 (r1 =0 .4 0 0 ,P <0 .0 1 ;r2=0 .2 5 5 ,P <0 .0 5 ;r3=0 .36 7;P <0 .0 1 )。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控制与透析治疗条件的掌握密切相关 ,血液透析后患者血压的高低是血液透析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血清白蛋白亦是反映慢性肾衰竭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其浓度与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 ,慢性血液透析患者δKt/V范围是反映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透析治疗质量的重要参数。δKt/V可作为透析患者综合临床状况分析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腹膜透析充分性指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  胡昭  汪涛 《中国血液净化》2004,3(8):413-415,437
目的在氮平衡的基础上评价Kt/V这一经典的透析充分性评估指标在腹膜透析中的价值,探讨腹膜透析充分性的最佳评估指标.方法在氮平衡的基础上推算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的理论透析剂量及透析指数(DI),并进一步推算氮平衡状态下的Kt/V计算公式;计算溶质转运指数(SRI).比较透析指数(DI)、溶质清除指数(Kt/V)、溶质转运指数(SRI)三者在评估透析充分性方面的优缺点.结果溶质清除指数(Kt/V)受饮食蛋白的摄入量及体重的影响,我们不能用同一个Kt/V值标准来评估不同条件下CAPD患者的透析充分状况.在CAPD状态下,溶质转运指数(SRI)与Kt/V反映的数据是相同的,它反映的是溶质的清除量与该溶质在身体中总的含量之比.透析指数(DI)可以反映在达到目标血尿素氮(BUN)水平时不同体重、不同蛋白质摄入(DPI)患者达到氮平衡状态时所需要的透析剂量,当不存在蛋白质摄入不足的情况下,它可以从氮平衡的角度反映透析的充分性.结论对于临床处于稳定状态的CAPD患者,用透析指数(DI)综合蛋白摄入量(DPI)来评估其透析充分性较单纯目标尿素溶质清除指数Kt/V值及溶质转运指数(SRI)更为客观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单中心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探讨人体成份分析仪(body composition monitor,BCM)联合在线清除率监测(online clearance monitoring,OCM)评估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138例,在同一次血液透析中应用3种评估透析充分性方法:(1)血液透析前后抽取患者全血检测尿素氮水平,根据Daugirdas公式计算Kt/V_(Dau);(2)应用OCM计算Kt/V_(Ocm)(尿素分布容积V值由Watson公式计算得出);(3)应用BCM计算Kt/V_(Bcm)(尿素分布容积V值由BCM测量得出,Kt值由OCM计算得出)。另外,以Kt/V_(Bcm)-Kt/V_(Ocm)差值0.25(根据Bland-Altman分析平均差值得出)为界,分为Kt/V_(Bcm)-Kt/V_(Ocm)0.25组和Kt/V_(Bcm)-Kt/V_(Ocm)≥0.25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身体成份各项指标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38例MHD患者,男性76例,占55.934%,平均年龄(54.934±12.705)岁。3种方法评估透析剂量分别为Kt/V_(Dau)1.432(1.235,1.718),Kt/V_(Bcm)1.434(1.244,1.642),Kt/V_(Ocm)1.177(1.076,1.355),Kt/V_(Dau)与Kt/V_(Bc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Z=-0.224,P=0.823)。箱图显示Kt/V_(Dau)存在较多"温和异常值"和"极端异常值"。Bland-Altman分析显示Kt/V_(Dau)与Kt/V_(Bcm)平均差值为0.07,95%置信区间(0.020,0.204),相关系数为0.842(0.821~0.862)。Kt/V_(Ocm)和Kt/V_(Bcm)值的差异与两种方法使用不同尿素分布容积V值有关(t=25.400,P0.001)。高龄(t=-3.748,P0.001)、女性(c2=5.163,P=0.023)、低肌肉组织指数(t=11.345,P0.001)、低人体总液量(t=7.988,P0.001)、低细胞内外液量(t=5.878,P0.001;t=8.564,P0.001)和高脂肪组织指数(t=-4.242,P0.001)患者Kt/V_(Bcm)-Kt/V_(Ocm)差值越大。LTI和LTI_(dtr)与Kt/V_(Bcm)-Kt/V_(Ocm)差值相关性最强(g=-0.781,P0.001;g=-0.728,P0.001)。结论 BCM联合OCM监测功能可稳定、全面、准确评估患者透析剂量和有利于优化透析处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观察并记录1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性别、年龄、透析时间、透析剂量、超滤量、体质量、透析方式、血压,血清尿素氮、肌酐及电解质、血白蛋白、血红蛋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Kt/V、残肾功能,并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分为血压达标组和控制不良组,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应用量、Kt/V、透析间期体质量增加率、干体质量是否达标、残肾功能以及是否定期行血液透析滤过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联机清除率监测(online clearance monitoring,OCM)实时动态监测,探讨透析过程中尿素清除率(urea clearance,K)的变化规律、影响因素及与透析充分性之间的量化关系。方法应用OCM观察152例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不同时段的K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探究透析过程中K变化规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平均K值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K随时间变化呈线性下降(F=447.552,P<0.001)。血流量(β=0.706,95%CI:0.403~0.526,P<0.001)、超滤系数(β=0.183,95%CI:0.074~0.223,P<0.001)与K呈正相关,红细胞比容(HCT)(β=-0.242,95%CI:-0.877~-0.405,P<0.001)、年龄(β=-0.106,95%CI:-0.209~-0.011,P=0.030)与K呈负相关。K与3倍干体质量的差值和Kt/V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808,P<0.001)。结论透析过程中K呈线性缓慢下降。提高K的手段是增加血流量、使用高通量透析器,控制HCT在33%~36%。若透析充分性达标,K应大于干体质量的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