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利用宫颈癌二维近距离后装治疗中危及器官(OARs)点剂量预测其三维体积剂量,评估在特定条件下,二维计划OARs体积剂量能否满足三维后装剂量限值要求。方法 回顾性分析基于CT图像的10例宫颈癌患者近距离后装治疗计划,将处方参考点剂量定为600 cGy,膀胱和直肠参考点剂量<360 cGy,设计并优化得到二维后装治疗计划。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膀胱、直肠参考点剂量及OARs体积受量做相关性分析,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出膀胱、直肠参考点与其体积剂量的线性方程。结果 膀胱、直肠参考点剂量分别与其D1 cm3D2 cm3D5 cm3和平均剂量显著正相关(r=0.559~0.668,P<0.05);膀胱、直肠参考点剂量分别是其D2 cm3的1.404和1.181倍;内外照射完成后膀胱、直肠D2 cm3的相当于200 cGy分次等效生物剂量(EQD2)分别为8 410.0和6 827.0 cGy,均低于二者体积剂量限值。结论 利用膀胱、直肠参考点剂量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体积剂量,对于满足膀胱、直肠参考点剂量低于处方剂量60%二维近距离后装计划,可将膀胱、直肠体积受量控制在相对安全的剂量范围内。而由于缺乏对小肠、乙状结肠剂量检测,二维后装计划在临床使用上仍然具有很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近距离治疗两种临床常用的剂量计算方法和基于CT影像的蒙特卡罗程序计算的剂量差异,探讨组织非均匀性对宫颈癌近距离治疗剂量评估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安徽省肿瘤医院接受三维近距离治疗的宫颈癌患者11例,分别采用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AAPM) TG43号报告的纯水剂量计算方法(TG43-BT)、快速非均质剂量计算算法Acuros BV (BV-BT)和基于治疗CT影像的EGSnrc蒙特卡罗程序(MC-BT)计算各计划的剂量分布,分析比较3种算法的靶区剂量(D98D90D50)、剂量区体积(V3 GyV6 GyV9 GyV12 Gy)和危及器官(OARs)D2 cm3剂量差异。结果 TG43-BT中HRCTV D90为6.274 Gy,比MC-BT高出了近5%,且TG43-BT对靶区体积剂量和各剂量区体积均存在过高评估;除靶区D50和高剂量区V12 Gy外,BV-BT和MC-BT对于靶区剂量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BV-BT和MC-BT在直肠、小肠和乙状结肠的D2 cm3评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C-BT膀胱D2 cm3为4.609 Gy,比TG43-BT、BV-BT明显偏高。结论 TG43-BT未考虑组织非均匀性影响,普遍高估了靶区和多数OARs受量;BV-BT计算效率高,且在多数靶区和OARs评估参数上与MC-BT计算基本一致,但在近源位置和被充盈膀胱的剂量计算上存在不足,临床评估时仍需谨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中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与直肠受照剂量、体积以及受照时间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IMRT照射的51例宫颈癌病例,根据RTOG/EORTC毒性分级标准分为1~4级。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标准计划下不同放射性直肠炎分级组的患者直肠受照剂量体积。分析直肠DmaxDmeanD1 cm3D2 cm3D40V40和出现症状时直肠受照剂量。结果 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的平均时间为放疗后(23.06±12.01)d。与发生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相比,放射性直肠炎2级组的直肠Dmax值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68,P<0.05);与发生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相比,放射性直肠炎1级、2级组的直肠D1 cm3D2 cm3值均低于放射性直肠炎3~4级组(F=4.893、4.406,P<0.05),而直肠D40V4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患者IMRT放疗20 d左右较易发生急性放射性直肠炎,且较多发生轻度到中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重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低。在宫颈癌IMRT放疗时,尽量减小直肠DmaxD1 cm3D2 cm3的值,对降低重度急性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颈癌内外照射放疗不同剂量叠加方式的剂量学差异,建立宫颈癌放疗后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RLRI)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根治性同步放化疗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放疗采用外照射+近距离治疗方式,内外照射剂量评估采用内、外照射生物等效剂量(EQD2)参数直接叠加和内外照射三维计划图像形变配准(DIR)剂量叠加,分析两种剂量评估方式剂量学差异。RLRI分级标准采用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标准。运用两种剂量评估方式构建RLRI的预测模型,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以评估不同剂量评估方式的预测准确性。结果 多次近距离治疗剂量叠加的EQD2参数较DIR剂量叠加高危临床靶区D95%D90%分别高2.18和2.92 Gy,直肠D2 cm3D1 cm3D0.1 cm3分别高1.74、2.28、2.26 Gy(t=3.82、5.21、4.58、5.17、2.05,P<0.05)。外照射与近距离治疗,直肠D2 cm3D1 cm3D0.1 cm3的EQD2参数直接叠加比DIR剂量叠加高6.22、7.61、9.56 Gy(t=9.40、10.59、7.87,P<0.001)。联合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788,最佳预测阈值的灵敏度为0.850,特异度为0.660,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拟合优度较好(P>0.05)。传统预测指标DIR剂量叠加的预测模型:直肠D2 cm3D1 cm3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4、0.763,最佳预测阈值的灵敏度分别为0.850、0.750,特异度分别为0.679、0.717。结论 内外照射EQD2参数直接叠加与三维计划图进行DIR剂量叠加评估剂量参数有剂量学差异。DIR剂量叠加直肠D2 cm3D1 cm3与联合预测模型预测RLRI的价值较高,但联合预测模型预测RLRI计算复杂,建议临床上通过DIR剂量叠加直肠D2 cm3D1 cm3预测RLRI。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宫颈癌三维后装计划中图形优化(GO)和模拟退火逆向优化(IPSA)剂量分布的差异,为宫颈癌后装治疗计划优化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Excel 2007产生的随机数,从已完成治疗的根治性宫颈癌患者中选取21例,原后装治疗计划采用图形优化,基于原图像信息,制定IPSA计划,统计临床靶区(CTV)剂量体积参数V100%V150%,以及均匀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膀胱和直肠的D1 cm3D2 cm3,对比两种优化方法的剂量特点。结果 两个计划的靶区剂量均能满足处方要求,所有靶区剂量参数的均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O计划相比,IPSA计划中膀胱D1 cm3D2 cm3的剂量明显降低(t=3.596、3.490,P<0.05);直肠剂量参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宫颈癌三管后装治疗中,采用GO和IPSA对靶区无影响,但IPSA可以减小膀胱的最大受量。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后装放疗时膀胱直肠小肠受照剂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宫颈癌腔内放疗时不同体积的膀胱、直肠与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宫颈癌患者共47例,给予剂量点处方剂量600 cGy的高剂量率腔内后装治疗,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标准计划下不同体积的膀胱、直肠和小肠对相应受照剂量的影响。将膀胱按体积大小分成<80 cm3组、80~120 cm3组和>120 cm3组,直肠按体积大小分成>60 cm3 组和≤60 cm3组,分析其体积与剂量分布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方法分析D1 cm3D2 cm3D30%D50%结果 与膀胱体积<80 cm3组相比,80~120 cm3组和>120 cm3组的膀胱D30%D50%受照剂量增高(F=5.074、5.088,P<0.05),小肠D1 cm3D2 cm3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直肠体积>60 cm3 组相比,≤60 cm3组的直肠D1 cm3受照剂量减小(t=-2.045,P<0.05)。结论 宫颈癌近距离放疗时,保持膀胱的适当充盈,直肠体积的减少,可使直肠、膀胱和小肠的受照射剂量均相对降低,从而减少放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放疗后盆壁复发宫颈癌患者采用3D打印共面坐标模板(3D-PCT)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剂量精确性实施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应用3D-PCT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放疗后盆壁复发宫颈癌患者资料10例。患者年龄37~71岁,中位年龄53.5岁,KPS评分≥ 70分。所有患者均接受过盆腔放疗。病灶体积为3.5~58.0 cm3(中位31.9 cm3),处方剂量120~180 Gy,粒子活度0.55~0.67 mCi(1 Ci=3.7×1010Bq),术前计划植入粒子数目为50(12~81)颗。根据术前计划在3D-PCT引导下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术后实际植入粒子数目为53(10~82)颗。评估剂量学参数包括D90D100V100V150V200、靶区外体积指数(EI)、适形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以及危及器官剂量D2 cm3D1 cm3D0.1 cm3。术前计划与术后计划参数的比较采用相关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 术后实际植入粒子数目多于术前计划设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55,P<0.05)。术后计划与术前计划的靶区剂量学参数D90D100V100V150V200、EI、CI和H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肠道的D2 cm3D1 cm3D0.1 cm3、直肠D0.1 cm3的术后计划与术前计划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肠D2 cm3D1 cm3术后计划剂量低于术前计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00、-2.240,P<0.05)。结论 3D-PCT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盆壁复发宫颈癌,通过术中剂量优化,术后实际剂量达到术前计划设计,可以保证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盆壁复发宫颈癌的剂量精确实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三维后装计划中模拟退火逆向优化(IPSA)和混合逆向优化(HIPO)剂量分布的差异,为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后装治疗逆向计划优化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43例宫颈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原后装治疗计划采用IPSA优化,基于原图像信息,给定同样的初始约束条件,不进行手动优化,直接计算IPSA和HIPO计划,对高危靶区(HR-CTV)剂量体积参数D90D100V100%,以及均匀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危及器官(OAR)(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D2 cm3的数据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间HR-CTV的D90D100以及CI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IPO组HR-CTV的V100%为(87.72±0.49)%;HI为(0.51±0.08),明显高于IPSA组的(85.01±0.55)%,HI(0.42±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4、3.02,P<0.05)。对于OAR,与IPSA计划相比,HIPO计划中膀胱的D2 cm3(3.42±0.17)Gy,直肠的D2 cm3(3.04±0.37)Gy,明显低于IPSA计划膀胱的D2 cm3(3.57±0.28)Gy,直肠的D2 cm3(3.21±0.48)Gy,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27、0.19,P<0.05)。乙状结肠D2 cm3剂量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后装治疗中,采用HIPO优化比IPSA优化可以获得更好的靶区HI以及减少膀胱和直肠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D打印个体化模具辅助子宫内膜癌术后三维后装治疗中的剂量学优势。方法 回顾性选取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1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的三维后装治疗计划,利用北京科霖众计划系统,在已实施的个体化模具组基础上,为每位患者设计虚拟单通道柱状施源器计划,所有计划均采用三维逆向模拟退火的算法。比较两组计划靶区90%、98%和100%体积接受的最低剂量(D90、D98、D100)以及适形指数(CI)、均匀度(HI)、超剂量体积指数(OI);同时,对比两组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小肠和尿道的0.01、1、2以及5 cm3所接受的最大剂量(D0.01 cm3D1 cm3D2 cm3以及D5 cm3)差异。结果 两组计划都能满足临床需求。在靶区所受剂量方面,两组计划靶区D90、D98、D100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个体化模具组靶区剂量的CI、HI均优于单通道组靶区,而靶区OI指数小于单通道计划(t=-3.21、-5.99、6.25,P<0.05)。在危及器官所受剂量方面,个体化模具组膀胱、直肠、尿道所受剂量D1 cm3D2 cm3D5 cm3相比单通道组均有明显降低(t=3.18、3.21、3.77、7.97、8.92、10.92、2.54、3.46、4.28,P<0.05);小肠由于距离靶区比较远,在两组计划中所受剂量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3D打印个体化模具在子宫内膜癌术后三维近距离治疗中靶区均匀度、适形指数更优,而且膀胱、直肠、尿道所受剂量更低,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分析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计划3种优化方法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回顾性选取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20例,对每例患者根据不同优化方法,分别制定3种计划,分别为手动计划组,基于图形优化;逆向1计划组,基于模拟退火优化算法;逆向2计划组,在逆向1组基础上增加了靶区(CTV)最大剂量限定。比较计划中CTV的体积剂量参数V200V150V100D100D90、均匀性指数(HI),以及直肠、膀胱、乙状结肠的剂量参数D0.1 cm3D1 cm3D2 cm3结果 CTV方面,手动组和2个逆向组的D100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个逆向组的V200V150V100、HI参数明显优于手动组(t=-3.422~9.910,P<0.05)。逆向1组的V100D100优于逆向2组(t=7.238、5.032,P<0.05)。危及器官(OARs)方面,与手动组相比,2个逆向组中直肠、膀胱、乙状结肠的D0.1 cm3D1 cm3D2 cm3明显降低(t=2.235~5.819,P<0.05)。结论 对于局部晚期宫颈癌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技术,基于3组优化方法的计划均能满足临床需求,且使用逆向优化方法保证了靶区剂量覆盖,同时减少直肠、膀胱、乙状结肠的最大受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膀胱不同充盈体积对三维后装靶区及危及器官体积、剂量的影响,探讨宫颈癌术后三维后装近距离治疗时最佳膀胱充盈体积。方法:纳入术后病理明确的早期宫颈癌切缘阳性及安全边界不够的患者共111例,采用随机数表法给予膀胱灌注50、60、70、80、90、100 ml生理盐水共6组,每组依次为66、69、66、69、72...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3D打印个体化模板(3D-PIT)辅助CT引导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中央型复发妇科肿瘤的术前计划与术中实际物理剂量学参数,评价3D打印个体化模板辅助下CT引导的组织间插植治疗的剂量准确性。方法纳入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中央型复发妇科肿瘤患者38例,均行3D打印个体化模板辅助CT引导192Ir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大体肿瘤靶区(GTV)处方剂量10~36 Gy,2~6分次,5~6 Gy/次。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时计划的90%靶区体积剂量(D90)、100%靶区体积剂量(D100)和100%处方剂量体积百分比(V100)。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结肠2 cm^3体积接受的剂量(D_(2 cm^3))。近距离治疗质量参数包括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同时观察围手术期并发症。结果研究共纳入治疗194例次,单次中位插植针6(5~13)根,单次处方剂量5~6 Gy。术前和术中的GTV D90、D100、V100、CI、HI、E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中危及器官膀胱和结肠D2 c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直肠D_(2 cm^3)剂量略高于术前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335,P=0.027)。结论3D打印模板辅助CT引导下高剂量率192Ir后装组织间插植治疗计划完成质量良好,达到术前剂量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局部晚期宫颈癌单纯腔内放疗与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3月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共35例,均行根治性放疗,治疗方法为外照射+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调强放射治疗处方剂量为46.8~50.4 Gy/26~28次,1.8 Gy/次。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剂量为7 Gy/次,1次/周,共4次。同一患者首先置入三管式后装放疗施源器,采集CT图像制定治疗计划,取出三管式施源器后,置入宫腔管并植入插植针,再次采集图像制定放疗计划。分别评价比较两组计划中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差别。结果 共制定212次后装放疗计划,其中单纯腔内治疗计划106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治疗计划106例。腔内联合组织间插植放疗组计划较单纯腔内放疗组的靶区剂量明显升高,高危临床靶区(CTV)的D90、中危CTV的D90均显著增高(t=-6.01、-2.73,P<0.05),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D2 cm3显著降低(t=3.07、4.52、2.91,P<0.05)。结论 局部晚期宫颈癌应用腔内联合插植放疗可以明显提高靶区剂量,并降低危及器官膀胱、直肠和乙状结肠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近距离放疗分次间靶区和正常组织在形变配准(DIR)和简单累加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情况下,累积剂量的剂量学差异,分析在宫颈癌三维近距离放疗计划中,形变配准技术应用于靶区和正常组织剂量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选取13例宫颈癌近距离放疗病例,每个病例均进行了4次CT定位的近距离放疗。对每个病例的4次CT进行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